摘要:自2004年9月開始,我國開啟了高中新課程和新高考的改革試點工作。新課程、新理念、新高考是這一輪改革的中心點。在新課改的時代背景下,高中政治學科必須結合深刻變化的形勢,根據課改要求,充分發(fā)揮政治學科自身優(yōu)勢,同時借力其他學科的知識,兩者有機糅合,著力培育學生的核心素養(yǎng),提升學生學習政治課的興趣,促進政治學科的教學。
關鍵詞:政治課堂;學科素養(yǎng);培育模式;探究
2016年2月,中國教育學會發(fā)布了《中國學生發(fā)展核心素養(yǎng)》的征求意見稿,引起社會特別是教育界的廣泛關注。根據該意見,政治學科的核心素養(yǎng)被定義為“政治認同、理性精神、法治意識、公共參與”。
因應時代的變化,政治課教學如何在課堂上融會貫通地體現(xiàn)學科素養(yǎng),使得既完成預定的教學任務,又能使學生“選擇性”忽略政治課的抽象、空洞、說教等固有印象,把學生吸引到政治課教學內容上來,是一個全新的挑戰(zhàn)。筆者認為可借力其他學科的知識來開展本學科的教學。
事實上,中學各門學科的內容,與政治學科的教學內容在人文精神上是有相通之處的。學生可能對政治學科不感興趣,但不可能對所有學科都不感興趣。
因此,在政治課堂上,巧妙運用一些其他學科的知識進行教學,既增強學生聽課的興趣,引發(fā)學習積極性,又在一定程度上避免了單純的說理甚至是說教,容易在情感上達成師生的共鳴,從而“親其師信其道”,加強政治學科的教育效果。結合高中生的身心特點,音樂是比較喜歡的領域。
因此,在培養(yǎng)高中生政治學科核心素養(yǎng)的實踐中,主要應依托政治課堂,嘗試將音樂元素融入課堂教學,以學科滲透的方式,達成既定的教育教學目標。
心理學研究表明,積極的心理對于人的行為有良好的導向作用。因此,在政治課教學中適時地穿插一些內容積極健康、旋律優(yōu)美的音樂,能促使學生中樞神經的興奮,從而提高興奮性,減輕疲勞感,產生積極的心理反應,進而激發(fā)機體的潛能和學習的興趣。
在導入部分,選擇一些適合本課課題的音樂,能夠迅速抓住學生的注意力,使得學生快速進入上課狀態(tài),并對后面的課程充滿期待。
美國心理學家和教育家布盧姆指出:“學習的最大動力,是對學習材料的興趣。”
在課堂進行過程中,融入一些音樂的元素,可以消除學生出現(xiàn)的緊張、焦慮的情緒,從而提高學習的效率。
在結尾部分,選擇適合的音樂,可以使學生得到身心放松的機會,既有助于消除學習疲勞,又能激起和保持學生對下一節(jié)政治課的期待。
一、 因時制宜,課堂選用的音樂要有的放矢
音樂的創(chuàng)作、素材的選擇上,很多時候都是來源于生活的,在教學過程中,合理利用貼近課堂主題內容的音樂,充分挖掘歌詞的內涵,可以實現(xiàn)場景的再現(xiàn)、知識的拓展,讓課本的知識更加形象、生動,讓學生能更好的理解單一的課本。
高中階段的學生年齡大多在15~18歲之間。這一時期,學生的心理發(fā)展?jié)u趨成熟,他們急于表現(xiàn)自認為成熟的內心情感,開始表現(xiàn)出對易于引起共鳴的音樂作品的興趣。
因此在課堂上,我們可以引導學生欣賞豐富多彩的音樂作品,中外古今,一切優(yōu)秀的音樂作品都可以借用到政治課堂的教學上來。
同時,高中生由于年齡的增長,自覺性比過去有了明顯的增強,意志力不斷得到鍛煉。
另外,高中生普遍崇尚英雄人物,模仿性、可塑性很強,在他(她)們的心中,也始終有著英雄情結。
因此,德國作曲家貝多芬的《第五交響曲》,中國作曲家劉熾的《英雄贊歌》,以及鐵道游擊隊的主題曲《彈起我心愛的土琵琶》等作品都可以與教學內容相結合。
當然,雖然高中生的心理在不斷趨于成熟,但卻極不穩(wěn)定,且富于叛逆性。他們在行為選擇上喜歡與老師和家長唱“對臺戲”。針對這一特點,可適當增選一些雅俗共賞、趣味性與藝術性結合完美的作品用之于課堂教學,如普契尼的《圖蘭朵》和柴可夫斯基的《天鵝湖》等。
高中學生屬于青年初期,身心發(fā)展逐漸走向成熟。這一時期是他們的快速成長期;開始形成自己的價值觀、人生觀和世界觀。這個階段他們的情感更加復雜而豐富,樂于體驗各種情緒,對人生滿懷激情,渾身充滿著朝氣。但由于身心成長尚未完全成熟,所以他們在情緒表達方面仍然具有沖動性、爆發(fā)性的特點。
因此,政治課教學中在運用音樂元素時要把握學生的審美心理結構與心理發(fā)展特征,讓學生對教材的認知通過音樂欣賞中而引發(fā)共鳴,并在此過程中適時引導學生培養(yǎng)堅定的政治認同和理性精神,同時利用音樂作品的知識產權為媒介,增強學生的權利與義務認識,培養(yǎng)學生的法治意識,引導學生通過對公民的權利義務意識的學習,增強他們對社會、對他人、對自己的責任擔當,做一個對國家有用的人。
總之,政治課堂所使用的音樂元素也只有注重學生的情感體驗,把握學生心理發(fā)展特征,才能讓學生的核心素養(yǎng)培育工作沿著科學的軌道前進。
二、 把握規(guī)律,教學內容和學情、音樂必須有機結合
總體來看,政治課堂借用音樂元素進行教學是比較成功的,促進了教學效果的提升,增強了學生學習政治學科的積極性。當然,在教學準備環(huán)節(jié)“功課”要做足,教學設計要做到緊湊、科學,音樂使用要多樣化、合理化,與教學內容完美融合,能體現(xiàn)政治學科的核心素養(yǎng)。
從內容上來說,音樂要選擇健康的、積極向上的,能傳遞社會正能量的歌曲,這樣更有利于結合學科的核心素養(yǎng)要求進行教學。音樂元素的表現(xiàn)形式應不拘一格,如,器樂演奏、配樂朗誦或者是學生即景表演等等都可以運用。音樂結合政治課堂,在使用中應注意以下幾個問題:
1. 音樂所暗示的情景最好能與教學的內容緊扣,并能夠突顯主題,從而使得音樂真正嵌入教學。
2. 音樂元素的使用要選擇恰當的時間節(jié)點,尤其注意不要在所有的課上都一味使用,而要根據教學的實際需要,合理有效使用。
3. 音樂的使用頻率要嚴格控制,避免喧賓奪主,把政治課上成了音樂課。
三、 實施音樂融入式教學應堅持的原則
音樂元素走進政治課堂,對于提升政治課的教學實效性、趣味性非常有益,它極大地激發(fā)了學生的學習活力,對培養(yǎng)良好的新型師生關系也非常有益,讓政治學科的核心素養(yǎng)在潛移默化中得到培育。
在探索高中政治學科核心素養(yǎng)培育的實踐中,我們除了要抓住其積極作用外,也要防止不同特點的學科在運用中出現(xiàn)沖突甚至是本末倒置,政治課上成了音樂課、故事課。因此,在探索新的教學模式中,必須把握好以下一些原則:
1. 我們的教學要注重生活性的回歸,重視以生活為載體來表征知識,讓課堂知識關注生活、思考生活、回歸生活、指導生活,讓生活見證知識,豐富知識,實現(xiàn)課堂學習與生活的聯(lián)系與對接,使學生的知識學以致用,促進學生的理解和學習,使學生的生活情感更加健康。
2. 要轉變和落實我們的教育教學的理念,堅持以學生為本,關注學生的成長與發(fā)展。并喚醒學生學習成長的主體意識,提高學生的主體參與度,使學生認識到自己才是學習的主人,自己要主動而積極的參與到學習活動中去。
3. 根據教育教學的內容和學生自身的特點,豐富我們的教學策略、教學方式和教學手段,轉變并豐富學生的學習方式,提高學生自主學習、合作學習和探究式學習的能力,加強師生互動和生生互動,通過適當的手段激活與豐富我們的課堂,展現(xiàn)課堂的活力與魅力。
參考文獻:
[1]高麗萍.多元化音樂欣賞教學研究[D].湖南師范大學,2004.
[2]郝靖宇.淺談中學音樂欣賞課的教材教法[J].齊齊哈爾大學學報(哲學社會科學版),2003(6):19.
作者簡介:熊金國,福建省福州市,福州七中。endprin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