孟永久 沈欽榮
浙江省紹興市中醫(yī)院 浙江 紹興 312000
沈欽榮主任中醫(yī)師,系全國老中醫(yī)藥專家學術經(jīng)驗繼承工作指導老師、浙江省名中醫(yī),從事中醫(yī)骨傷工作30余載,學驗俱豐,在診治小兒骨傷方面經(jīng)驗獨到。筆者有幸跟師學習,現(xiàn)將其診治小兒骨傷經(jīng)驗簡述如下。
古稱小兒科為“啞科”,有“寧治十婦人,不治一小兒”之說,診斷小兒骨傷疾病較成人更難,沈師在臨證過程中將“望、問、觸、比”四法貫穿整個過程。
1.1 望:首先望神色及全身活動情況,通過對患兒神色的觀察可以初步診斷疾病的輕重及預后。其次觀察局部腫脹、畸形以及受傷后出現(xiàn)的特殊姿勢,作出初步診斷。如鎖骨骨折,患兒往往表情痛苦,頭偏向傷側,同時用健側手托住傷側的前臂及肘部。
1.2 問:除詢問小兒本人外,沈師十分重視與其家長溝通。詢問有無外傷、是否經(jīng)過治療、既往病史等初步了解病情。詢問受傷原因,外力的大小、方向、性質(zhì),受傷時患兒的體位,分析受傷機制,為手法復位提供參考。
1.3 觸:沈師常通過觸摸患處腫脹、畸形、壓痛及體溫改變,診斷是否骨折。一般來說,畸形、腫脹明顯者骨折可能性大;對于沒有移位的骨折或骨骺損傷,雖腫脹及畸形不明顯,若環(huán)周壓痛陽性,則骨折可能性大;對四肢長干骨,輕輕旋轉(zhuǎn)肢體遠端,若疼痛明顯,骨折可能性大。沈師也指出,對于畸形明顯者,為減少患兒痛苦不必過多檢查。
1.4 比:小兒骨骼無機鹽比成人少,柔軟易彎曲,且在生長發(fā)育中骨骺未閉,骨骼受外力后可出現(xiàn)小兒特有的彎曲骨折、青枝骨折、骨骺損傷,對于這些體征比較隱匿的損傷,沈師非常重視影像學在診斷中的作用。特別對于好發(fā)骨骼損傷的肘、腕關節(jié),通過拍攝傷側標準的正、側位片,傷側與健側的影像學資料進行對比來明確診斷。沈師特別強調(diào),對于當時不能明確診斷但又高度懷疑有骨折者,可通過復查拍片進行前后比較來確診,兒童骨折7~10天后即可出現(xiàn)骨膜反應,這是診斷兒童無移位骨折的重要依據(jù)。
沈師在繼承“摸、接、端、提、推、拿、按、摩”正骨八法的基礎上有所創(chuàng)新,特別是采用“壓、端、牽、捋”手法整復兒童橈骨遠端骨折療效顯著。具體方法:整復時囑患肢屈肘90°,先讓兩助手輕輕握住患兒的腕部和肘部,但不用力,術者用兩拇指按壓斷遠端背側用力向下“壓”,兩食指和中指頂住斷近端掌端向上“端”提,待術者感覺斷遠、近端背側皮質(zhì)相遇時,一上一下同時用盡力(拇指向下按,食指、中指往上端),與此同時,術者喊“一二三”,兩助手同時發(fā)力將患臂伸直,并保持牽引,即可復位,復位完成后予以適當?shù)睦斫钍址ǎ稗邸表樄钦壑車鷵p傷的筋脈,減輕攣縮和疼痛。沈師實施手法整復前,必先仔細閱片,準備好所需材料,遵循“一旦臨證,機觸于外,巧生于內(nèi),手隨心轉(zhuǎn),法從手出”的古訓。強調(diào)整復時手指定位要準,只有將手指準確定位于骨折斷端處,方能用得出力,用力要在“點”上,而不是在“面”上。二是術者、助手要協(xié)調(diào)好,術者剛開始整復時,助手要適當放松,便于術者整復,同時助手一定要維持牽引至固定完畢,防止復位后再移位。三是切忌用蠻力,要根據(jù)骨折類型巧施手法,善用巧力,善于借力,減少患兒的痛苦。沈師特別指出,復位時盡可能一次成功,不可為了強求解剖復位反復整復,以免造成額外損傷。
為了保持整復效果,整復后必須進行有效固定,為骨折愈合創(chuàng)造相對靜止的環(huán)境。沈師喜用竹片夾板固定,認為竹片具有較好的韌性,能起到堅強固定作用,并有一定彈性,質(zhì)輕易于塑形,適合小兒體型的要求。十分重視棉墊的作用,強調(diào)棉墊的大小、厚度要適宜,位置要準確,固定要牢固,因小兒皮膚嬌嫩,一定要勤觀察,觀察有無對皮膚壓迫損傷。整復后沈師非常重視患肢的放置體位。如利用屈肘130°肱三頭肌的“合頁”作用,沈師采用屈肘130°繃帶懸吊固定治療兒童伸直型肱骨髁上
骨折,不僅骨折端固定穩(wěn)定,且操作簡便,患兒易于接受,不用小夾板、石膏固定,有利于局部瘀腫消退、功能恢復。兒童橈骨遠端骨折的治療中,沈師通過解剖學分析,傳統(tǒng)的前臂旋前腕關節(jié)掌屈位固定時,可使肱橈肌處于一個最容易收縮而產(chǎn)生斷端畸形的位置,為了避免該肌的牽拉而造成再次移位,沈師創(chuàng)新性的將橈骨遠端骨折整復后旋后背伸位固定,不僅可減少骨折端的移位,同時背伸位為腕關節(jié)功能位,有利于后期腕、指關節(jié)的功能恢復。
小兒“臟腑柔弱,五臟六腑,成而未全,全而未壯”的生理特點及小兒對藥物有天生的恐懼,尤其是中藥湯劑,沈師遵循吳師機“外治之理,即內(nèi)治之理;外治之藥,即內(nèi)治之藥,所異者法耳”之說,重視外治法。骨傷早期,患處腫脹及疼痛明顯,沈師常用云南白藥膠囊5~6粒取其膠囊內(nèi)藥粉或用三七、大黃、丹參各等分,共研細末,以茶水調(diào)勻,敷于患處,以涼血散瘀,消腫止痛。骨折中后期,患處腫痛緩解,關節(jié)屈伸不利,沈師給予中藥熏洗,處方:全當歸、海桐皮、羌活、獨活、桑寄生、廣地龍、威靈仙、伸筋草各15g,川桂枝、嫩桑枝各10g,路路通20g,以活血通絡為法,促進患肢功能恢復。功能鍛煉古稱導引,醫(yī)家歷來重視。沈師指出小兒骨折的功能鍛煉應嚴格掌握循序漸進的原則,發(fā)揮患者家屬的主觀能動性,指導家屬分期分部位進行鍛煉。骨折早期,患兒疼痛、恐懼,家屬緊張、擔憂,應先向患兒家屬講明正確的功能鍛煉不僅不會引起骨折端的移位,而且能活血化瘀,加快腫脹減退,在盡量保持患肢制動的前提下,指導家長對患兒進行被動地關節(jié)活動,如上臂骨折屈伸腕關節(jié),前臂骨折鍛煉手指關節(jié),下肢骨折進行踝關節(jié)、足趾關節(jié)的伸屈活動。骨折中后期,隨著腫脹、疼痛的緩解,小兒活潑好動的天性逐漸顯現(xiàn),家長緊張的心理也漸漸麻痹,對于患兒的功能鍛煉也不再那么重視,沈師指出骨折中后期是危險期,要告知家長若不進行正確的功能鍛煉,可發(fā)生骨折端再移位或造成關節(jié)僵硬,因此除保證外固定穩(wěn)定可靠,可逐漸加大鍛煉幅度,以患處出現(xiàn)疼痛感、但停止鍛煉疼痛消失為度,負重鍛煉應慎重,不可過量、不可急進。
沈師在診治小兒骨傷時經(jīng)常告誡吾輩,醫(yī)者要有“三心”。首先要有“責任心”,臨證中要多溝通、勤查體、細閱片,盡量避免漏診;其次要有“信心”,對于小兒骨傷疾病大可不必敬而遠之,只要診斷明確,手法得當,仍可取得滿意的療效;最后要有“惻隱之心”,要充分考慮小兒骨折的愈合和塑形能力,手術治療應慎之又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