国产日韩欧美一区二区三区三州_亚洲少妇熟女av_久久久久亚洲av国产精品_波多野结衣网站一区二区_亚洲欧美色片在线91_国产亚洲精品精品国产优播av_日本一区二区三区波多野结衣 _久久国产av不卡

?

網絡文化傳播與當代中國文化自信生成的路徑探討

2018-01-22 18:18孫景珊張宇
理論導刊 2018年1期
關鍵詞:文化自信價值觀

孫景珊+張宇

摘 要:網絡文化傳播既能體現出一個國家的軟實力,又是塑造國家形象、維護國家文化安全的重要載體和渠道。我們黨和國家明確提出要增強文化自信,這為網絡文化傳播指明了方向。網絡文化傳播必須以生成文化自信為價值取向。在路徑選擇上,應從傳播主體、技術、制度、管理、對外交流等維度入手,大力培育、生成我國的文化自信,使之成為實現中華民族偉大復興的內驅力。

關鍵詞:網絡文化傳播; 文化自信;生成路徑;價值觀

中圖分類號:G122文獻標志碼:A文章編號:1002-7408(2018)01-0082-06

習近平總書記在2016年“七一”講話中明確指出,文化自信是“建設社會主義文化強國、增強國家文化軟實力”戰(zhàn)略目標的第四個自信。而網絡文化傳播是提升文化自信的重要途徑,探討其內在機理及其對文化自信生成的作用和路徑,乃是“說出中國好故事,傳播中國好聲音,增強中國軟實力”的重要課題。

一、網絡文化傳播國內外研究概況

互聯(lián)網進入中國后,將文化傳播帶進了一個全新的時代,網絡文化傳播引起了國內學者的廣泛關注,學者們普遍認為:就宏觀而言,外來的西方文化迅速通過網絡傳播并在某種程度上對本國文化產生了一定程度的沖擊和消解;就微觀而言,紛繁復雜的多元文化的并存及新文化的不斷出現對人們的思想觀念和整個社會的核心價值體系產生了一定的影響。這也印證了美國政治學者亨廷頓在20世紀所預言的“不同社會形態(tài)的文化沖突將是下一個世紀人類社會應面對的首要問題”[1]。

近年來,國內學者對網絡文化傳播的研究主要集中在五個方面: 第一,對網絡文化傳播本身的特點及其發(fā)展階段做了一定的概括。如孫彧、蔣建國的《互聯(lián)網與網絡文化傳播》對網絡文化傳播的發(fā)展歷程做了一定的介紹[2];魯佑文、梅珍、李國榮的《探索與前行:中國網絡文化傳播20年觀察與思考》則是對網絡文化傳播的特點和發(fā)展階段、面對的問題及發(fā)展趨勢做了詳盡的闡釋和預測[3]。第二,從國家安全的視角對網絡文化傳播的利弊進行分析并提出對策思考。如史安斌的《全球網絡傳播中的文化和意識形態(tài)問題》[4],況守忠、孟亮的《網絡文化傳播中“國家安全理念”的缺失與重塑》[5],劉桂珍的《網絡傳播與文化安全》[6]等,均指出網絡文化傳播不僅僅是一個技術,更是關系到國家的利益,關系到國家的文化、意識形態(tài)、思想領域等的安全問題。第三,從跨文化傳播的視角研究西方文化對中華民族本土文化的沖擊和影響及中國本土文化如何堅守和弘揚。如黃健的《網絡時代文化傳播的潛伏危機》[7],趙振宇的《和而不同:全球化時代的中西方文化傳播》[8],肖珺的《認同危機:基于國家形象塑造的網絡跨文化傳播研究》[9]等,通過對中西方文化傳播的比較研究,理性地分析了在跨文化傳播過程中,我國跨文化交流所面臨的問題和挑戰(zhàn)及相應的建議和指導方針。第四,從宏觀視角對我國網絡文化傳播做了政策性研究并提出了相應的戰(zhàn)略性指導意見。如萬希平的《中國網絡文化傳播的戰(zhàn)略目標和路徑選擇》[10],謝春紅、曾令輝的《網絡文化傳播與當代馬克思主義大眾化的實現》[11],崔志勝《網絡文化傳播與社會主義核心價值體系大眾化的實現》[12]等,從網絡文化傳播的政治導向性出發(fā),強調網絡文化傳播的正方向、正能量和正趨勢。第五,從體制和管理視角對網絡文化傳播的具體機制做出一定的研究。黃健、王東莉的《論網絡文化傳播的失范和規(guī)則重建的基本原則》[13],陳鑫峰等的《網絡文化管理機制探析》[14],郭鵬的《探究網絡文化傳播特點 加強網絡文化統(tǒng)戰(zhàn)工作》等[15],從具體的制度方面對網絡文化傳播管理的規(guī)范性及程序性等問題進行了探索和研究。

國外研究網絡文化傳播的主要代表人物之一是美國未來學者尼古拉斯·尼葛洛龐帝。他在代表作《數字化生存》中深入分析了網絡時代數字化對媒體行業(yè)的顛覆及網絡文化對人類發(fā)展的挑戰(zhàn),并指出在網絡文化傳播過程中不同文化非線形的全方位接觸與碰撞, 可能給民族國家的安全造成不利影響, 也可能使個人的精神世界、價值追求發(fā)生扭曲[16]。另外,西班牙裔美國學者曼紐爾·卡斯泰爾的《網絡社會的崛起》《認同的力量》《千年的終結》,都指出了在網絡文化傳播過程中西方資本主義信息文化總是對“第四世界”之類的非主流文化持有一種歧視和偏見,各種符號暴力和網絡霸權現象伴隨著信息資本主義的擴張而走向了全球化[17]。美國學者約瑟夫·斯特勞巴哈、羅伯特·拉羅斯在合著的《今日媒介——信息時代的傳播媒介》一書中,對傳播媒介的公平性與責任性、傳播內容的真實性和準確性進行了探討,他們主要側重于對網絡文化傳播規(guī)范性方面的研究[18]。總體來說,西方學者對網絡文化傳播的研究比較深入,尤其敏銳地看到了網絡文化傳播是“媒介帝國主義”的新工具,是某些發(fā)達國家向其他國家系統(tǒng)地推行其經濟、政治、文化、價值觀的控制方式。

綜上所述,國內外學者對網絡文化傳播中的文化沖突都有充分的認識:要加強網絡空間的文化生產與傳播,且在傳播的過程中,處于文化弱勢的國家更應大力增強文化自信,塑造國家形象,保持文化獨特性,從而保證在網絡世界中具有一定的話語權,切實維護本國的文化安全。

二、我國網絡文化傳播現狀及其在文化自信生成方面存在的問題

美國學者約瑟夫·S.奈2004年在他的《軟實力:世界政壇成功之道》一書中明確指出:軟實力資源主要來自一個國家或組織文化中蘊含的價值觀、內部政策實施的榜樣效應以及與其他國家或組織的交往方式[19]。2011年,奈又進一步指出,富有吸引力的文化、內外一致的政治價值觀和有道義的外交政策是構成軟實力資源的三個基礎[20]。軟權力最主要的就是文化影響力。網絡時代,網絡文化傳播對國家的軟實力有著至關重要的影響力。我國在網絡文化傳播方面已取得了長足進步,但也存在著一定的問題。

1.我國網絡文化傳播已成為培育文化自信、彰顯國家軟實力的主陣地之一。互聯(lián)網自進入中國以來,就以不可思議的速度迅速發(fā)展起來,我國網民數量龐大,網絡覆蓋面廣,為文化傳播提供了極為廣闊的渠道。此外,隨著網絡技術的不斷提高、大量網絡媒介和溝通平臺的出現以及網絡傳播手段的多樣化,網絡文化傳播以一種更加開放的形式、更加靈活多樣的傳播途徑將文化迅速而有效地傳播出去,形成文化影響力,塑造國家形象。信息時代,國家軟實力的提升要求我們對網絡空間和網絡資源高度關注并有效運作,網絡文化傳播已經成為文化傳播的主陣地和新載體,已經成為培育我國文化自信和彰顯國家軟實力的重要渠道和途徑,它的戰(zhàn)略意義是不言而喻的。endprint

2.與發(fā)達國家相比,我國網絡文化傳播存在著一定的差異性和邊緣性。就差異性而言,和發(fā)達國家相比,還存在巨大的“數字鴻溝”,中國網絡技術發(fā)展仍處于“跟隨”的態(tài)勢。從文化影響力來說,西方國家的文化產業(yè)已經非常成熟。如美國好萊塢的電影產業(yè)長期向全世界滲透美國的價值觀念和文化觀念,以一種“意識形態(tài)的正統(tǒng)性”和“文化的穿透性”對全世界尤其是對不同意識形態(tài)的國家進行一種文化滲透和文化侵略。與此相對應的是我國網絡文化還處于發(fā)展的初期,網絡文化創(chuàng)新能力不夠強,還跟不上國內民眾尤其是年輕一代的文化和精神層面需求,不能提供很多時代性、個性化的文化產品。

就邊緣性而言,從國家層面來說,網絡文化傳播在政治價值的導向性、本國文化的吸引力、國民精神的凝聚力、網絡傳媒的國際影響力、國際形象的認同性等方面還存在很大的發(fā)展空間;在網絡文化傳播形式上,傳播手段比較單一;網絡文化傳播的內容也缺乏一定的豐富性和多樣性,這在無形中降低了其他文化對中華文化的認同度,影響了中國軟實力的提升。從民眾層面來說,國民的整體文化程度還存在一定的欠缺,直接表現為網絡文化產品的數量雖然巨大,但缺乏高質量、有內涵的具有中國特色的文化精品,缺乏國際核心競爭力。譬如中國的電影產業(yè),雖然每年產出數量巨大,但是有國際影響力的寥寥無幾。

3.我國網絡文化傳播在文化自信生成方面存在著分散性和非控性。網絡文化的傳播是多中心、離散式的。網絡文化的傳播者具有主體多樣性的特征,不僅于此,傳播者與接受者之間也沒有明確的界限,是一個相互轉換角色的關系。從文化傳播內容來看,網絡文化魚龍混雜,由于我國目前在網絡文化傳播中的“弱勢”地位,多元的網絡文化在很大程度上滿足了我們對世界的認知和新鮮感,但也在一定程度上削弱了許多人對本國文化的認同感和歸屬感,這不利于文化自信的生成和培育。

網絡文化傳播不受國別、民族、種族、宗教、文化等社會時空的限制,通過各種網絡傳播技術手段,將全球各種文化信息連接在一起,在潛移默化中將人們的價值選擇、生活方式、思維模式和知識興趣趨向多元化,并對傳統(tǒng)媒介文化權力系統(tǒng)所建構起來的傳播主體中心話語權不斷地消解和解構。這種文化沖擊對我國尤其明顯,改革開放以來,多種思潮的出現、沖突和對立以及西方某些錯誤價值觀悄悄地對我國進行著文化滲透。此外,由于網絡的虛擬性、匿名性,人們可以更加自由而隨意地將內心的思想通過網絡文化傳播展現出來,中國網民的主體為年輕人,他們一方面更加注重和追求所謂的個性和自我,另一方面相互之間也會產生一定的跟隨、模仿和影響,這些因素都會進一步加劇網絡文化傳播的復雜性,影響到文化自信的生成和培育。

4.我國網絡文化傳播在意向性和指引性及控制權方面仍顯不足。阿爾溫·托夫勒在《權力的轉移》中說: “世界已經離開了依靠暴力與金錢控制的時代,而未來世界政治的魔方將控制在擁有信息強權的人手里,他們會使用手中掌握的網絡控制權、信息發(fā)布權,利用英語這種強大的文化語言優(yōu)勢,達到暴力金錢無法征服的目的[21]。西方國家對中國的一些政治和社會現象進行有選擇的報道和引申,是在意識形態(tài)領域里刻意地對中國國家形象的一種扭曲化和妖魔化。與此同時,他們利用先進的互聯(lián)網技術對西方文化進行強勢傳播,通過Internet網絡對其西方文化理念和價值觀進行強力的推出。美國電視藝術與科學學會主席布賴斯·扎貝爾就說過,美國需要在國際上做更多的事情來宣傳自己的實力,“娛樂業(yè)完全可以幫助政府轉達明確的信息,告訴全世界美國人是什么樣的人,告訴全世界美國人信仰什么?!盵22]因此,網絡傳播帶有濃厚的政治色彩和意識形態(tài)色彩是不爭的事實,這也必然會對文化被輸出國會帶來一定的社會危機和精神危機。

為此,我們要清醒地看到我國網絡文化傳播由于受自身網絡技術的制約,在互聯(lián)網世界中還處于弱勢,缺乏制網權;在網絡文化傳播內容方面,非官方的文化傳播缺乏有力的政治導向性和創(chuàng)新性,易于被西方強勁的文化輸出控制話語權,這對我國文化自信和文化傳統(tǒng)有著不可小窺的顛覆性和破壞力;在網絡文化傳播影響力上,我們還需要多維視角,多樣化地推進中華文化與世界多元文化的交融與合作,擴大中華文化的影響力,提升國家的軟實力,抵制西方不良文化的入侵。

三、增強文化自信對網絡文化傳播的客觀要求

黨的十八大以來,習近平總書記多次提到“文化自信”一詞。2016年7月,他對文化自信特別加以闡釋,指出“文化自信,是更基礎、更廣泛、更深厚的自信”[23]。這對我國網絡文化傳播提出了更高要求。

1.確立主流意識形態(tài)價值體系,塑造好中國國家形象。從宏觀視角看,網絡時代的文化傳播表現出了一種形態(tài)的文化對另一種形態(tài)文化的霸權性、顛覆性和不公性。在文化傳播上,西方借全球化之際憑借其雄厚的經濟實力和在信息高科技方面所具有的優(yōu)勢,大肆推行其文化殖民主義[7]。因此,我們一定要注意保護我國的文化安全。注意弘揚中華優(yōu)秀傳統(tǒng)文化、革命文化和社會主義先進文化,增強民眾的政治社會化進程。

近年來,西方某些國家針對中國實力的增長炮制了一個個的意識偏見,“中國威脅論”“黃禍論”“中國崩潰論”等,利用他們手中掌握的網絡技術,利用目前在網絡文化傳播中的“西強中弱”的格局,在思想文化領域對中國進行文化滲透!曼紐爾·卡斯泰爾就曾指出,全球化帶來了“信息資本主義”,出現了“第四世界”的現象。所謂“第四世界”指的就是經濟相對落后,而其文化價值不被“信息資本主義”所認同的地區(qū)和國家。作為“掠奪國家”一方,西方文化總是對“第四世界”之類的非主流文化持有一種歧視和偏見[24]。在這種情況下,我們必須確立自己的主流意識形態(tài)價值體系,注重增進民眾對自己國家文化的認同感、歸屬感和自豪感,增強文化自信力,塑造良好的國家形象。

2.打造中國特色網絡文化,維護國家文化安全。經濟的快速發(fā)展和互聯(lián)網技術的日新月異,要求在文化上推陳出新,將傳統(tǒng)與現代、民族與世界交融起來。這不僅僅需要文化傳承,更要進行文化創(chuàng)新,必須發(fā)揚創(chuàng)新社會主義先進文化,打造中國特色網絡文化。endprint

中國特色的網絡文化,不僅體現為文化的表現形式新,即通過數字化形態(tài)等手段將優(yōu)秀傳統(tǒng)文化、民族文化做新的展現;而且要體現為文化的內涵新,要對文化內容進行創(chuàng)新,引領思想領域的方向。既要體現出文化的本土化特征,更要有國際化的視野和格局。既要保持本國文化的特色和傳統(tǒng),也要進行整合和創(chuàng)新,實現文化的雙向交融。由于美國占據網絡技術的最高峰,英語成為網絡世界最主要的語言,網絡傳播逐漸形成了英語文化優(yōu)勢。美國未來學家阿爾文·托夫勒就曾說過:“美國目前所具有的第一大優(yōu)勢是它的語言。 英語是在……數十個領域通用的世界性語言,全球各地數以億計的人口至少能在某種程度上掌握英語,從而使得美國的思想、作風、發(fā)明和產品能夠暢通無阻地走向世界?!盵25]美國特別注重利用好萊塢電影、流行音樂、快餐等生活方式進行文化傳播,以傳遞美國價值,增加對全球的吸引力。在這種格局下,我們要堅守自己的本土文化,也不排斥世界文化的多樣性和交融性,要以博大的胸懷吸收世界各國先進思想文化,同時,要始終注意“文化安全”,以我為主,為我所用,“引進”不忘“防范”,“吸收”不忘“剔除”,打造出中國特色網絡文化。

3.發(fā)揮中國網絡文化影響力,在國際社會占據一定的話語權。中國的日趨強大要求我們真正擔負起一個大國應承擔的國際責任和義務,要在國際社會上發(fā)出自己的聲音,占據一定的話語權。為此,我們需要通過網絡文化傳播大力弘揚我國優(yōu)秀傳統(tǒng)文化、革命文化和社會主義先進文化,要將我們熱愛和平,致力于和諧世界建設的理念傳播到全世界中去,增強國家的影響力。

在網絡文化傳播中,要宣傳民族文化、提升民族特色、擴大國際影響力,同時也要吸收、包容其他文化中的先進成分,實現民族文化和世界文化的雙向交流和辯證統(tǒng)一。“在對外開放中保持自己,在文化交流中發(fā)展自己,在文化的沖突中證實自己”[26],只有強化本民族文化的整合創(chuàng)新,才能形成對世界文化同質化傾向的有力消解;只有積極參與到世界文化的交流中,不斷超越本民族文化的國界,將本民族的文化資源變?yōu)槿祟惞灿?、共享的資源,本國的文化才能擴大其感召力、具有生命力、增強影響力。通過跨文化傳播,一方面我們可以讓世界來了解中國,宣傳和塑造國家形象,增強中國全球影響力;另一方面也要清醒認識到,中國的迅速崛起,造成了一些國家的不安和恐慌,他們試圖利用他們所掌握的網絡技術優(yōu)勢、非常成熟的文化產業(yè)、較高的文化市場水平,有針對性地對中國年輕的一代進行潛移默化的文化影響和文化滲透。為此,我們要以更加開放的姿態(tài)制定出國際化的文化營銷戰(zhàn)略,以平等寬容的心態(tài)理性看待世界多元文化的存在,要牢固確立中華文化在世界文化系統(tǒng)中自身獨立存在的價值體系和邏輯體系,牢固樹立一個具有世界感召力的核心價值觀,才能在國際社會占據一定的話語權。

四、網絡文化傳播助推文化自信生成的路徑選擇

文化自信,是一個國家、一個民族、一個政黨對自身文化價值的充分肯定,對自身文化生命力的堅定信念。只有對自己文化有堅定的信心,才能獲得堅持堅守的從容,鼓起奮發(fā)進取的勇氣,煥發(fā)創(chuàng)新創(chuàng)造的活力[27]。網絡文化傳播對文化自信生成有著極其重要的橋梁和渠道作用。為此,當前要特別注重以下幾點。

1.傳播主體層面上,要努力調動網絡傳播主體特別是網民傳播優(yōu)秀文化的積極性,不斷促進文化自信的生成。網絡時代,只有通過人人參與,人人共享來傳播優(yōu)秀文化,促使廣大網民自我教育,自我提升,才能更好更廣泛地提升文化自信。首先,黨和政府的主流媒體在網絡文化傳播過程中必須發(fā)揮網絡輿論引導作用,要利用先進的網絡技術,與時俱進,將傳統(tǒng)文化與現代科技完美結合,營造先進文化的氛圍。中華民族為人類創(chuàng)造了許多知識和智慧,如中國優(yōu)秀傳統(tǒng)文化以及現代的“北京共識”“和諧世界理論”等。這些中國思想和中國智慧迫切需要國家和政府進行積極推介和宣傳,這也是增強文化自信的重要手段。其次,各類非官方網站、網絡論壇也要發(fā)揮積極作用,堅持正確的意識形態(tài)立場,堅守正確的政治導向,宣傳正能量,培育健康的網絡文化,打造清朗的網絡空間。第三,要充分調動海內外民間力量,特別是要調動漢學家們的積極性,并通過他們開展廣泛的民間交流活動。2017年7月,劉奇葆與各國漢學家座談時指出,要更好地發(fā)揮漢學家的文化使者作用,推廣中國文化,了解中華文化的魅力,讓中國思想和智慧更好地服務于世界的和平與發(fā)展。因此,傳播主體的多樣性是培育文化自信的一種重要的手段。

2.技術層面上,將互聯(lián)網科技作為網絡文化發(fā)展和傳播的第一推手。當今國際網絡競爭的實質是以網絡科技為基礎的文化競爭,西方發(fā)達國家正是憑借其在互聯(lián)網技術上的優(yōu)勢,將其話語權通過強大的網絡文化傳播輸出自己的價值觀、意識形態(tài)和思維模式,對發(fā)展中國家造成一定的文化消解作用。英國《觀察家報》2007年的一篇文章就指出:“互聯(lián)網的發(fā)展受歷史及其最初使用者的影響:它發(fā)源于美國,在很大程度上體現著美國的價值觀?!盵28]“網絡化”的深入發(fā)展使美國在網絡實力積淀和網絡技術創(chuàng)新等方面具有先天優(yōu)勢?!霸诿绹纬傻妮浾摱紩兂梢环N對其他國家構成壓力的世界性輿論”[29]。中國在互聯(lián)網技術方面起步較晚,擁有自主知識產權的技術和產品還比較缺乏。這不僅嚴重限制了中國傳播媒體的傳播能力,而且嚴重削弱了中國網絡文化的對外傳播與交流的影響力。要贏得網絡文化的“制網權”,我國的網絡文化傳播首先就必須解決技術難題。這需要國家和政府制定相關政策,大力扶持網絡科技的研發(fā)工作,培養(yǎng)出高水平的科技人員隊伍,提高我國的網絡科技自主創(chuàng)新能力,增強我國網站的國際核心競爭力。此外,還要構建能夠對網絡違法犯罪、網絡不道德等不軌行為進行屏蔽和規(guī)范的綠色防火墻過濾軟件以及網絡信息安全技術防御體系,確保國家的文化安全。

3.戰(zhàn)略層面上,國家需要制定網絡文化傳播的長遠發(fā)展規(guī)劃和機制。中國目前尚缺乏一個兼有整體規(guī)劃與具體方案的軟實力戰(zhàn)略[30]。網絡文化傳播是為了更好地生成文化自信,要進一步建立健全網絡文化傳播總體發(fā)展戰(zhàn)略和創(chuàng)新機制。第一,制定國家層面的網絡文化傳播發(fā)展戰(zhàn)略。在網絡文化傳播中,要制定具有世界競爭力的政治價值體系,增強世界認同性;要建立凝聚國民精神的網絡傳播文化機制;要增強傳媒影響力,使之在國外具有強大的聲音和國際影響力。第二,網絡文化傳播中必須確立中國的核心價值觀。我國社會主義核心價值體系,就其內容而言,包括國家、社會和個人層面,內容相對較多,不利于在國際上更方便傳播和被國外普通受眾快速接受。因此,需要進一步提煉并使其大眾化,從而被世界所認可。第三,建立和健全中國文化產業(yè)制度,通過網絡文化傳播宣傳中國文化和中國價值觀,提升本國文化的國際化程度。第四,完善新聞開放并向海外宣傳的制度。近年來,中央電視臺官網和人民網、新華網等主流網絡媒體,運用英語、法語、德語、日語、阿拉伯語等多種語言向國外傳播中國文化,使我國在政治上更有影響力,經濟上更有競爭力,形象上更有親和力,道義上更有感召力。endprint

4.管理層面上,構建自律 、他律 、技術控制三位一體的管理機制,對網絡文化傳播進行規(guī)范化管理。網絡文化傳播首要的原則就是維護國家文化安全和確保國家的文化利益。2016年4月,習近平總書記指出:依法加強網絡空間治理,加強網絡內容建設,做強網上正面宣傳。面對復雜嚴峻的網絡安全形勢,我們要保持清醒頭腦,各方面齊抓共管,切實維護網絡安全[31]。因此,網絡文化傳播的使命不僅是使中國語言和文化在全世界得到廣泛傳播,而且還要宣傳和維護國家形象,確保維護國家權益。從自律的視角來看,網絡文化傳播主體要從中華民族優(yōu)秀文化的立場出發(fā),必須以先進性、獨特性、價值性和歷史性為傳播指向,并對此加強自我管理。在網絡文化傳播中,對嚴重影響國家整體形象、干擾社會秩序、破壞黨和政府形象等的網絡文化傳播行為進行依法懲處。此外,網絡空間發(fā)展的基礎是網絡基礎設施,網絡技術標準影響著基礎設施的安全,同時也約束著廣大網民的思想觀念和網絡行為。因此要加強網絡基礎設施技術標準的制定,推進我國網絡基礎設施技術的突破性發(fā)展。只有從自律、他律、技術控制三位一體的角度出發(fā),制定完善的網絡文化傳播管理機制,才能將中華優(yōu)秀文化理性化輸出,從而對其他國家文化產生感染力和吸引力。

5.對外交流層面上,要積極開展對外文化交流互動活動,積極輸出本國文化產品。2007年,中國政府正式將文化定位為軟實力,并積極倡導對外文化交流,傳播中國文化。2008年,中國政府開始啟動“大外宣”國家戰(zhàn)略,通過網絡空間塑造國家形象,通過網絡空間的內容建設爭奪意識形態(tài)話語權。為此,我們要把握住幾個原則:一是注意提煉中國優(yōu)秀的傳統(tǒng)文化,將中國傳統(tǒng)文化的真、善、禮、智、信、和等思想提煉加工,讓全世界真正了解,以增強中國優(yōu)秀傳統(tǒng)文化的吸引力。二是提煉中國優(yōu)秀的現代文化。我們倡導的國家和平發(fā)展戰(zhàn)略,構建世界命運共同體等重要思想都是對世界文明的重大貢獻。三是進一步明確和推出中國的核心價值觀。在網絡文化傳播過程中,要強調政治價值的導向性,不斷增強我國文化的認同感。四是要加強網絡文化的國際化程度。在網絡文化對外傳播過程中,應當積極用世界的各國語言向國際社會報道中國的情況,塑造良好的國家形象。2013年12月30日,習近平總書記發(fā)表重要講話,首次從戰(zhàn)略高度明晰了我國國家形象的獨特內涵,并對國家形象進行了具體的描述:“塑造我國的國家形象,重點展示中國歷史底蘊深厚、各民族多元一體、文化多樣和諧的文明大國形象?!盵32]

總之,網絡文化傳播是文化傳承和發(fā)展創(chuàng)新的重要載體,是一個國家生成和培育文化自信的重要渠道和途徑。在網絡文化傳播中,我們要站在國家利益的戰(zhàn)略高度,以生成和培育文化自信、提升國家軟實力為價值導向,堅守、弘揚和創(chuàng)新中華優(yōu)秀傳統(tǒng)文化和現代文化,包容世界多元文化,促進多元文化的交融與溝通,增強中華文化對世界的吸引力,使其成為推動實現中華民族偉大復興的真正內驅力。

參考文獻:

[1]亨廷頓.文明的沖突與世界秩序的重建[M]. 北京:新華出版社,1998∶93.

[2]孫彧,蔣建國.互聯(lián)網與網絡文化傳播[J]. 科技管理研究,2010 (24)∶169-170.

[3]魯佑文,梅珍,李國榮.探索與前行:中國網絡文化傳播20年觀察與思考[J].湖南大學學報(社會科學版),2014(6)∶140-145.

[4]史安斌.全球網絡傳播中的文化和意識形態(tài)問題[J]. 新聞與傳播研究,2003(3)∶52-60.

[5]況守忠,孟亮.網絡文化傳播中“國家安全理念”的缺失與重塑[J]. 江西社會科學,2007(12)∶159-163.

[6]劉桂珍.網絡傳播與文化安全[J].高校理論戰(zhàn)線,2008(10)∶41-44.

[7]黃健.網絡時代文化傳播的潛伏危機[J].新聞與傳播研究,2000(4)∶48-52.

[8]趙振宇. 和而不同:全球化時代的中西方文化傳播 [J].現代傳播,2004(2)∶18-24.

[9]肖珺.認同危機:基于國家形象塑造的網絡跨文化傳播研究[J].武漢大學學報,2013(4)∶114-119.

[10]萬希平.中國網絡文化傳播的戰(zhàn)略目標和路徑選擇[J].學術論壇,2015(2)∶70-75.

[11]謝春紅,曾令輝.網絡文化傳播與當代中國馬克思主義大眾化的實現[J].云南行政學院學報,2010(1)∶78-80.

[12]崔志勝.網絡文化傳播與社會主義核心價值體系大眾化的實現[J].江漢大學學報,2014(1)∶15-20.

[13]黃健,王東莉.論網絡文化傳播的失范和規(guī)則重建的基本原則[J].自然辯證法研究,2001(2)∶61-65.

[14]陳鑫峰,陳少平,張志忠,鐘英雄.網絡文化管理機制探析[J].福州大學學報,2013(4)∶66-70.

[15]郭鵬.探究網絡文化傳播特點 加強網絡文化統(tǒng)戰(zhàn)工作[J].廣東省社會主義學院學報,2017(2)∶71-73.

[16]尼葛洛龐帝.數字化生存[M].??冢?海南出版社,1996.

[17]M.卡斯泰爾. 網絡社會的興起[N]. 明報, 2000-01-13.

[18]梁剛.當代西方網絡傳播研究概觀[J].國外理論動態(tài),2004(9)∶35-38.

[19]Joseph S.Nye, J..Soft Power: The Means to Success in World Politics[M]. New York: Public Af-fairs,2004∶5-8.

[20]Joseph S .Nye , Jr..The Future of Power[M]. New York: Public Affairs,2011∶84.endprint

[21]楊立英,曾盛聰. 全球化、網絡化境遇與社會主義意識形態(tài)建設研究[M]. 北京: 人民出版社,2006∶118.

[22]馬修·弗雷澤.軟實力:美國電影、流行樂、電視和快餐的全球統(tǒng)治[M].北京:新華出版社,2006: 112 .

[23]習近平治國理政關鍵詞:文化自信 實現中國夢的精神[EB/OL].(2016-11-07)[2017-08-20].http://cpc.people.com.cn/n1/2016/1107/c64094-28840335.html.

[24]文軍 , 劉珊. 曼紐爾·卡斯泰爾:信息時代的理論家[EB/OL].(2016-11-07)[2017-08-20].http://www.docin.com/p-73163567.html.

[25]阿爾文·托夫勒.權力的轉移[M]. 北京:中共中央黨校出版社,1991∶465.

[26]鄭麗莉.文化全球化語境下的文化整合與民族文化創(chuàng)新[J].內蒙古大學學報,2005(1)∶68-72.

[27]云杉.文化自覺 文化自信 文化自強[J]. 紅旗文摘,2010(16)∶4-8.

[28]中國青年報:中國互聯(lián)網將影響全球[EB/OL].(2007-07-21)[2017-08-20].http://news.163.com/07/0721/16/3JUJ8MVM000120GU.html.

[29]近藤誠一. 日美輿論戰(zhàn) [M]. 北京 : 新華出版社,2007∶5.

[30]Shogo Suzuki. The myth and Reality of Chinas “soft Power”[M]. Inderjeet Parmar&Michael Cox(eds.),2010∶199-211.

[31]習近平總書記在網絡安全和信息化工作座談會上的講話[EB/OL].(2016-04-25)[2017-08-20].http://www.cac.gov.cn/2016-04/25/c_1118731366.htm.

[32]姚遙.塑造中國獨特的國家形象[EB/OL].(2014-06-09)[2017-08-20].http://news.china.com.cn/world/2014-06/09/content_32612101.htm.

【責任編輯:黎 峰】endprint

猜你喜歡
文化自信價值觀
圖說我們的價值觀(三德)
如何讓西方文化帝國主義“退場”
價值觀就在你我的身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