国产日韩欧美一区二区三区三州_亚洲少妇熟女av_久久久久亚洲av国产精品_波多野结衣网站一区二区_亚洲欧美色片在线91_国产亚洲精品精品国产优播av_日本一区二区三区波多野结衣 _久久国产av不卡

?

“善事父母”的三維境遇及應對理路

2018-01-23 08:14路丙輝
倫理學研究 2018年4期
關鍵詞:善事境遇道德

路丙輝

《爾雅·釋訓》說“善事父母為孝”,《說文解字》認為孝就是“善事父母者,從老省,從子,子承老也?!币馑际钦f,“善事父母”之孝是通過子女承擔支撐和奉養(yǎng)父母的道義之責來體現的。這種語義邏輯表明傳統(tǒng)孝道內含一種非常質樸的家庭倫理公平觀念:父母養(yǎng)育子女長大成人,子女應當回報父母的養(yǎng)育之恩。遺憾的是,隨著我國社會轉型和經濟的快速發(fā)展,家庭倫理中這種傳統(tǒng)質樸的公平觀念受到挑戰(zhàn),善事父母之德日漸式微??粘怖先?,留守老人成為普遍現象,遺棄老人,甚至毆打老人事件時有發(fā)生。有資料顯示,農村有52%的子女對父母的感情“麻木”:與父母同住一個院的,有的一年也說不上一句話;有的非過年不登門,對父母的日常生活漠不關心[1]??梢姡覈彝サ赖陆ㄔO中“善事父母”方面存在的問題令人堪憂已是不爭的事實,學界及社會各界應對此予以高度關注。本文試圖從分析善事父母的現實境遇入手,探尋提高善事父母質量的實踐理路。

一、“善事父母”的三維境遇

一般而言,善事父母主要是指日常生活中子女對待父母的態(tài)度和為孝順父母所付出的勞動兩個方面。在日常的家庭生活中,人們不太關注生活過程中發(fā)生的各種矛盾和沖突,甚至常用“家無常禮”來諒解子女在家庭生活中善事父母方面存在的不規(guī)范行為。因此,討論善事父母的問題,大多關注的是當父母老年時能否得到應有的生活保障。千百年來,家庭養(yǎng)老是我國家庭的重要功能和養(yǎng)老特色。傳統(tǒng)家庭生育觀念中的“多子多?!敝案!本褪侵冈谏a力低下的情況下,多了勞動力就可以多獲得生活保障,同時也多了老有所依的保證。農諺有“養(yǎng)兒防老,積谷防饑”一說,就是用比興的手法告訴子輩,父母養(yǎng)育子女的一個重要價值追求是為了防止自己到老年時沒有生活依靠。這樣的傳統(tǒng)生活方式一直延續(xù)到上世紀的80年代。

隨著改革開放和經濟社會的快速發(fā)展,特別是計劃生育政策的深入貫徹,我國的家庭結構和功能發(fā)生了巨大的變化,原來人口眾多幾代同堂的主干家庭逐步為核心家庭所取代。根據第五次全國人口普查數據,截至2000年,一對夫婦和未婚孩子的核心家庭占全國家庭總數的47.25%,是所有家庭結構類型中的第一位,遠遠高于以21.73%的比率居于第二位的主干家庭[2]。到2010年第六次人口普查時,平均每個家庭戶的人口為3.10人,比2000年第五次全國人口普查的3.44人減少0.34人。隨著時間的推移,這種核心家庭子女已逐漸長大成人,至2010年,15-59歲人口已近9.4億人,約占70.14%,60歲及以上人口為 1.78億人,約占13.26%[3]。這組數據至少有幾個信息是值得我們關注的:一是三口之家已然成為我國家庭的主要構成;二是從1970年至今40多年,正是一個家庭中子女應承擔善事父母之責的年齡。換句話說,新的歷史時期,善事父母的傳統(tǒng)如何被繼承和創(chuàng)新,已經擺在了改革開放前后出生的新一代面前。因此,我們今天討論善事父母現實境遇問題,其主體主要是“70后”至“80后”的這兩代人。

那么,這兩代人在善事父母方面做得如何呢?來自最高人民法院的數據顯示,2010年全國法院一審受理撫養(yǎng)、扶養(yǎng)關系糾紛案件5萬多件。其中“扶養(yǎng)”糾紛案件即指善事父母方面已經觸犯法律底線的案件,這應不包括那些并沒有上訴到法院的家庭贍養(yǎng)糾紛案件。倫理學沒有對相關問題做細致的統(tǒng)計,但通過媒體的披露,以及身邊的生活案例,人們深感家庭中善事父母不盡人意之事屢見不鮮。比如婆媳關系緊張、空巢老人、留守老人等現象。足見,善事父母的現實境遇令人十分擔憂。就目前情況看,主要存在以下三個不同維度的問題(后文簡稱善事父母的三維境遇)。

其一,態(tài)度之維的不愿善事父母,使父輩陷入“老無所依”的焦慮甚至是恐懼之中。這類現象的突出問題在于,子輩在心理上表現出不愿意承擔善事父母的義務和責任,在形式上和情感上都與父母“劃清了界限”,形同陌路。在具體的方式上,主要表現為三類,一是冷漠型。在家庭中以冷處理的形式對待父母,即使天天生活在一起,也相互之間不說話。這種情形多在婆媳關系緊張的家庭發(fā)生。特別是男性獨生子女家庭,把父母趕出家門,他們好像從良心上過不去,但又實在是無話可說,冷處理成為“最好的”辦法,外表上看似“和睦”的家庭,事實卻是父輩在精神上備受冷漠的折磨。二是分居型。一些子輩建立小家庭以后,為了個體小家庭利益,以不同理由與父母分居。分居之后平時基本不往來,只是逢年過節(jié)禮節(jié)性地“拜訪”,日常生活互不干涉。這種現象看似相安無事,事實是在父輩遇到困難需要幫助時常常找不到人。這些子輩常以“不知道”來逃避善事之責。三是遺棄型。這是做的最徹底最不道德的一種表現,一些子女干脆通過某種方式把父母“丟了”,不再過問??粘怖先撕土羰乩先酥?,有一部分老人事實上就屬于這種被潛在遺棄的人群。

其二,條件之維的不能善事父母,使父輩處于難得善事的困境。這種情況突出地表現為一種現實矛盾:子輩愿意承擔善事父母之責,卻由于種種原因,深感“力不從心,無能為力”。根據這種矛盾沖突發(fā)生的不同原因,我們可根據實際情況將不能善事父母的原因主要分為三類。一是由于空間距離過遠所致。子輩由于本人的工作和學習生活之故,遠在外地,不能隨時善事父母在側。農村居住的子輩主要是外出務工,城鎮(zhèn)則主要表現為在不同的城市,或在同一個城市住在相距甚遠的社區(qū)。二是由于時間的沖突所致。這一類現象主要發(fā)生在城鎮(zhèn)中,在固定單位工作的子輩需要按時上下班,而不像農村生活方式中一家人一起“日出而作,日落而息”,這就不得不讓父母留在家里,成為“留守老人”。距離近的,可以在上下班之后過去看看,而距離遠的,只有在節(jié)假日才能回到父母身邊。正如孝順的子輩們常常感嘆的那樣“實在是沒有時間”。三是由于個人的能力不足所致。人們的生活條件隨著社會經濟的快速發(fā)展日漸改善的同時,生活和工作的壓力也無處不在。除了“富二代”,青年人大多處于人生奮斗的基礎階段,一些人的工資收入往往不能支付自己及小家庭的生活,甚至不得不從父母那里獲得資助。這就導致了年輕一代陷入既不能在身體上精神上及時善事父母,又不能在物質上補貼父母的無奈困境。

其三,能力之維的不會善事父母,使父輩陷于“依而有所忌”的尷尬境地。這些父輩們與子輩住在一起,共同生活,從外表上看,盡享“兒孫繞膝”的天倫之樂。但是,由于子輩們生活成長的時代正是社會巨大變革的時代,傳統(tǒng)家庭道德中的許多行為規(guī)范并沒有得到很好的傳承,以至于新一代在善事父母方面,雖然樂意,卻不知道該怎么做,該做什么?結果是父輩們雖然跟他們生活在一起,卻不得“善事”,甚至還經?!笆軞狻?。這種情況也可以大致分為三類。一是在認知上不懂什么是善事父母。傳統(tǒng)的善事父母,不僅講究孝心,還講究孝行和孝法,只有將孝心、孝行和孝法三者統(tǒng)一起來才能真正實現善事父母孝道的價值本義,否則,就可能達不到目的甚至是走向孝心之善的反面[4]。而這一代人大多停留在對“孝順”的字面理解上,“孝”就是愛父母,“順”就是聽話。這是很不完全的。二是在實踐上不會善事父母。如何與父母相處,如何孝順老人,這樣的內容在傳統(tǒng)家庭倫理道德規(guī)范中都有十分詳細的說明。距離現代最近的代表性文獻應屬清代以來廣為流傳的《弟子規(guī)》,近幾年借著繼承和弘揚傳統(tǒng)文化優(yōu)秀精華的東風,《弟子規(guī)》在圖書市場被廣泛傳播。這種流行現象的背后正說明我們今天的社會和家庭十分需要一本能夠規(guī)范人們善事父母的“操作指南”。三是在態(tài)度上不主動善事父母。這一代人因為多是獨生子女,從小就被父母寵著長大,少有主動服侍人的意識。盡管能夠意識到要愛父母,但在表達上,多是當父母提出來的時候才意識到父母的需要,總是缺少主動意識和行為,有時還會跟父母耍脾氣使性子,還有的讓父母為自己承擔很多生活上的瑣事,讓父母在精神上很不愉快。

二、父母難得“善事”的倫理解析

善事父母存在的態(tài)度之維的不愿、條件之維的不能、能力之維的不會的三維境遇(后文簡稱善事父母的三維境遇),并不是一家一戶的個別現象,而是新時期我國家庭道德建設中存在的較為普遍的現象,一定程度上已然成為家庭道德建設中不能言說的“沼澤”地帶:看上去平安無事,而身臨其境,卻深感“苦不堪言”。眾所周知,要解決家庭道德建設中的諸多問題,既需要在宏觀上多加努力,也要在微觀上深入解剖,才能不留空白,全面推進。因此,針對三維境遇的發(fā)生和蔓延,必須進行深入細致的倫理分析,才能為探尋善事父母的實踐進路提供理論基礎。

首先,新時期社會道德規(guī)范尚未形成。馬克思主義認為,道德作為社會意識形態(tài),是一定經濟社會發(fā)展的產物,不以人的意志為轉移。縱觀人類社會發(fā)展的歷史,道德的每一次進步都是社會生產力的極大發(fā)展、生產關系發(fā)生重大變革的時期。而一旦新的道德獲得社會的廣泛認同,并被全體成員奉行的時候,社會的整體發(fā)展又必然處于相對穩(wěn)定的時期。道德發(fā)展的這種邏輯進路表明,道德的形成是一定社會經濟快速發(fā)展的必然要求,而社會的發(fā)展狀態(tài)又以道德的穩(wěn)定程度作為標志。換句話說,如果道德的發(fā)展還處于不穩(wěn)定的時期,其所處的時代,社會的發(fā)展也一定還處于變革的狀態(tài)。

基于這一認識,來看待我們今天所處的歷史時期,就不難理解,為什么我們今天的道德規(guī)范,包括家庭中善事父母的道德規(guī)范,之所以還沒有成型,沒有一個能夠為全體社會成員共同遵守的具體條文,就是因為自上世紀八十年代以來,我國社會的各個層面的改革開放還“一直在路上”。尤其是社會主義市場經濟的穩(wěn)步推進,經濟新常態(tài)的來臨,使我國社會的發(fā)展再次表現蓬勃之勢,社會各方利益相互激蕩、相互砥礪甚至相互批判,人們的道德觀念在這種動態(tài)發(fā)展過程中,不斷尋求新的支點,只有等到社會各方利益的發(fā)展達到相對均衡的狀態(tài),人們的道德觀念才可能獲得相對的穩(wěn)定。

因此,善事父母的三維境遇,不能簡單地看成某個家庭的特殊個案,而是我們這個時代特有的產物。傳統(tǒng)的善事父母規(guī)范在社會變革的潮流中被打破,而新的善事父母規(guī)范還沒有在時代的呼喚中應運而生。這種新舊交替的陣痛,在人們具體的實踐探索中有三種表現:一是實踐中沒有問題,因而獲得的認識接近真理,并很可能被廣泛傳播;二是實踐中出現了問題,因而獲得的認識是不準確的,還需要在實踐中不斷地檢驗和打磨;三是實踐中的問題很大,遭到人們的質疑和批評,甚至會因為過度而觸犯法律,觸碰人們傳統(tǒng)的道德底線。人們不能簡單地對這三種實踐路徑給以正確或錯誤的判斷,在道德形成的意義上,這些都具有一定的價值。正如唯物史觀所指出的那樣,社會最后前進的方向,是所有的社會運動力量的合力所指向的那個方向。家庭道德規(guī)范最后的形成也一樣,一定是在今天蓬勃發(fā)展的社會歷史進程中所有勇于探索的力量最后形成的合力所致。

其次,處于變革中的現代家庭倫理道德觀念尚未確定。家庭倫理關系的變化以及由此引起的家庭倫理道德觀念的深刻變革,是善事父母的三維境遇發(fā)生的思想根源。唯物史觀認為,一切以往的道德論歸根到底都是當時的社會經濟狀況的產物?!叭藗冏杂X地或不自覺地,歸根到底總是從他們階級地位所依據的實際關系中,從他們進行生產和交換的經濟關系中,獲得自己的倫理觀念?!盵5](P434)在我國社會改革開放以前的漫長歷史時期,傳統(tǒng)家庭倫理觀念盡管受到了“五四”時期反對封建禮教的清算,以及新中國建立后歷次思想運動至“文革”的洗禮,但都由于落后的社會生產力水平,沒能引起家庭倫理關系的巨大變化,也沒有在根本上動搖傳統(tǒng)家庭倫理道德觀念。

隨著經濟建設步伐的加快,生產力水平獲得了極大的提高,特別是計劃生育政策的落實,我國家庭結構發(fā)生了巨大變化,從而引起家庭倫理關系的深刻變革。主干家庭是我國家庭原來的主要結構形式,到本世紀初的2002年,全國家庭規(guī)模三人戶所占比例已達31.69%。上海市一人戶和二人戶相加,占家庭總數的35.98%。可見,我國社會的家庭結構已經由原來較為單一的主干家庭結構形式逐步轉變?yōu)橐院诵募彝橹鳎橐远】思彝?、空巢家庭、單親家庭等多種結構形式。這種家庭結構形式使得傳統(tǒng)家庭中以父子為主軸的家庭倫理關系,逐步變化為以夫妻為軸心的家庭倫理關系,原來以父子為主干的倫理關系被取代,以宗法“家長制”為主要特征的家庭倫理道德觀念最終被徹底打破。人們的家庭倫理道德觀念隨之發(fā)生了前所未有的深刻變革。但是,在社會主義市場經濟大潮的沖擊下,新的家庭倫理道德觀念正以激蕩古今、融合中外之勢,在創(chuàng)新中發(fā)展,在創(chuàng)造中轉型,歷經三十多年的激濁揚清,至今還沒有一個確定的結果能夠給世人以基本的遵循。《公民道德建設實施綱要》以及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的相關內容都是從宏觀上指明了家庭道德建設的方向,作為基本遵循的現代家庭善事父母的行為規(guī)范還缺少“接地氣”的支點。正是在這個意義上,我們認為,善事父母三維境遇的發(fā)生是社會變革中的家庭倫理道德觀念尚不確定的現實反映。

再次,東西方家庭倫理文明互鑒的成果有待沉淀。促進東西方文明的相互借鑒是我國改革開放的重要成果之一。這一成果在我國史無前例。家庭倫理文明作為這一成果中特有的奇葩,以其特有的方式,在一定程度上促進和帶動了整個文明互鑒的過程。我們知道,每一個社會成員同時也是某一個家庭成員,其在社會生活中獲得的思想觀念必然會在家庭生活中反映出來,同樣,也一定會在社會生活中將其獲得的家庭倫理道德觀念內化的部分外化為社會生活中的行為規(guī)范。改革開放之初,人們的一些行為規(guī)范發(fā)生變化的起點就是從家庭的寬容和接納開始的。

但我們也看到,數千年的封建王朝打造的是一個封閉的文化帝國,輝煌的東方文明事實上長期處于自我欣賞的狀態(tài),缺少與外來文明的交融互鑒。近代以來的兩次文明交流并未結出碩果。第一次以西方文明的不文明闖入為主要特征。從鴉片戰(zhàn)爭到抗戰(zhàn)結束,長期的戰(zhàn)爭動亂和社會變革,加之東方文明的自豪感,傳統(tǒng)文化的固有惰性,使得這一次的文化撞擊,表現為國人的抵觸多于接納。第二次以改革開放的友好交流為主要特征。從上世紀八十年代至今,十年“文革”思想運動的負面效應,使人們對于款款走來的外來文明,熱情好奇多于冷靜判斷,簡單模仿多于理性選擇,使得這一次的東西方文明碰撞,國人的接納多于抵觸,甚至給人些許“媚外”的質疑。

毋庸諱言,這一次的開放交流,向西方文明的學習借鑒,主動性很強,原則性不足。社會文明,特別是家庭倫理文明的交流互鑒,穩(wěn)定的成果還有待進一步沉淀。開放至今,對待西方文明,“全盤西化”與“洋為中用”在理論界的爭論和實踐層面的探索,一直沒有停止。就實踐層面而言,人們的學習總給人不那么“端正”的感覺:從普通民眾的穿著打扮追求“洋氣”,到高知云集的學術界“寫論文一定得引用西方某人說才顯得有學術底蘊”的戲說,特別是在家庭倫理中,“性自由”“性解放”曾一度甚囂塵上,從“包二奶”“婚外戀”到居高不下的離婚率,不斷沖擊著人們的道德底線。盡管如此,到目前為止,家庭倫理的東西方文明交流,也并未見到確定的成果,可以拿來作為人們基本遵循的行為規(guī)范,尤其是“善事父母”的行為規(guī)范,東西方的差異依舊十分明顯。相比較而言,人們對于民族傳統(tǒng)文化優(yōu)秀成果的留戀遠甚于西方的現代文明。說到底,東西方家庭倫理交流互鑒只有遵循“不忘本來,吸收外來,面向未來”[6](P16)的指導方針,才是促進確定成果早日形成的良方。

三、善事父母三維境遇的應對理路

善事父母三維境遇的發(fā)生和蔓延,雖然有其社會歷史文化的諸多原因,但落實到每個人的具體實踐,還與社會的現實規(guī)范、生活環(huán)境及個人素質等因素密切相關。因此,探索應對善事父母三維境遇的實踐理路,還必須考慮到這些因素,才能提出比較全面合理的建議。

首先,以優(yōu)秀的傳統(tǒng)家庭倫理為基礎,加快理論創(chuàng)新和頂層設計。

馬克思主義認為:“人創(chuàng)造環(huán)境,同樣,環(huán)境也創(chuàng)造人”[7](P22)優(yōu)秀的傳統(tǒng)家庭倫理曾為國人營造過溫暖的家庭環(huán)境,使人人努力做到“入則孝,出則悌,謹而信,泛愛眾,而親仁”(《論語·學而》)。在中華文明漫長的歷史歲月中,孔子的這一論述,一直被奉為華夏后人的行為圭臬。

但是,改革開放以來,本應是在繼承和弘揚優(yōu)秀傳統(tǒng)文化精華的基礎上,吸收西方的優(yōu)秀文明成果“洋為中用”,其實卻并非如此。對待傳統(tǒng)文化,人人都知道說“取其精華,去其糟粕”,可實踐中常常是“倒洗澡水把孩子也倒掉了”;對待外來文化,都知道要“批判吸收”,可事實卻自覺或不自覺地“生搬硬套”。當然,簡單地推翻傳統(tǒng)或東施效顰,在具體的實踐中是很容易識別的,想推行并不容易。我們也無需贅述。需要提防的倒是時下以“創(chuàng)新”的名義給這兩種行為披上的合理外衣。

創(chuàng)新是我國當前各行各業(yè)發(fā)展的需要,國務院在2015年專門為此發(fā)文,大力提倡“萬眾創(chuàng)新”。但我們注意到,一些人對創(chuàng)新的理解只是簡單地認為“與原來不一樣就是創(chuàng)新”。這種簡單的解讀其危害在于,拋棄傳統(tǒng)變得名正言順,生搬外來成為理所應當。如果這種“創(chuàng)新”在社會上昌行,其結果不堪設想。我們認為,創(chuàng)新雖然就其本意而言,是在原來沒有的前提下,創(chuàng)造嶄新的事物。但任何一個事物的發(fā)生發(fā)展都不可能突然從天上掉下來,沒有前提和基礎的新事物是不存在的。理論創(chuàng)新尤其如此。比如道德,作為意識形態(tài),它是物質生產方式的反映,是經濟基礎的反映,“不是人們的意識決定人們的存在,相反,是人們的社會存在決定人們的意識”[8](P32)。也就是說,無論什么樣的道德理論都應是以人們現實的物質生活的生產方式為條件的。

因此,針對應對善事父母三維境遇的理論創(chuàng)新,應遵循以下要求。

一要在繼承優(yōu)秀的傳統(tǒng)家庭倫理基礎上創(chuàng)新。當代家庭倫理的理論創(chuàng)新必須堅持古為今用,洋為中用,融通各種資源。創(chuàng)新的成果一定是“有源之水、有本之木”,而不能憑空建構?!爸腥A文明延續(xù)著我們國家和民族的精神血脈,既需要薪火相傳、代代守護,也需要與時俱進、推陳出新。歷史和現實都表明,一個拋棄了或者背叛了自己歷史文化的民族,不僅不可能發(fā)展起來,而且很可能上演一場歷史悲劇。”[6](P17)

二要在家庭道德理論創(chuàng)新成果沒有出來之前保持傳統(tǒng)規(guī)范的延續(xù)性。過去的做法常常是在創(chuàng)新成果還沒有出來之前,就把傳統(tǒng)規(guī)范給拋棄了。導致了現實的行動缺少了基本遵循。改革開放以來的“道德失范”“道德滑坡”就是這種做法的惡果。因此,在家庭道德理論創(chuàng)新成果還沒有出來之前,應使傳統(tǒng)規(guī)范在探索中逐步轉化,在成果出來之后,再按照新的規(guī)范行動。這樣就會避免在創(chuàng)新過程中的行動迷茫,行為失范。比如家居養(yǎng)老,一直是我們民族善事父母的優(yōu)良傳統(tǒng)?,F在由于老齡化提前到來,贍養(yǎng)老人的模式需要創(chuàng)新。這就務必要在創(chuàng)新成果出來之前,繼續(xù)提倡家居養(yǎng)老的優(yōu)良傳統(tǒng)。

三要做好家庭道德建設的頂層設計。所謂頂層設計,就是自上而下的系統(tǒng)謀劃過程,這種方法強調宏觀思考、高瞻遠矚、整體謀劃。在實踐中既能夠做到高屋建瓴、綜合配套、系統(tǒng)推進,又能夠避免頭痛醫(yī)頭、腳痛醫(yī)腳的“打補丁”做法。所謂“不能謀全局者不能謀一域,不足謀萬世者不足謀一時。”家庭道德建設雖然看似只是一個一個小的家庭問題,但作為社會的細胞,其對社會的作用不可低估。家庭道德建設的頂層設計應同整個社會的建設一樣,不可掉以輕心。

其次,以各級學校教育為陣地,促進家庭道德的創(chuàng)新成果“三進”。

前文已述,善事父母三維境遇的發(fā)生有一定的社會歷史原因,是社會轉型期的特殊產物。社會轉型是社會發(fā)展的歷史過程,人們可以根據社會發(fā)展的客觀要求推動社會轉型,但何時結束,就不像人們推動它的引擎使其運轉那樣簡單了,是不以人的意志為轉移的。這并不是說,善事父母的三維境遇就無法遏制,更不能成為家庭道德繼續(xù)滑坡失范的借口。根據前文分析,我們完全可以找到遏制其繼續(xù)滋生蔓延的實踐理路。這就要求全社會都行動起來,一方面要加快理論創(chuàng)新的步伐,使人們盡快獲得基本的理論遵循;另一方面,更要在實踐上充分利用各級學校的教育陣地,讓家庭道德的創(chuàng)新成果盡快地實現“三進”,即進教材、進課堂、進頭腦。從娃娃抓起,首先從思想上遏制不良意識的滋生,大張旗鼓地宣揚與時俱進的優(yōu)良道德規(guī)范。

進教材,內容上要做到分類和分層。對于傳統(tǒng)文化的傳播,學校從來沒有放棄這個任務,從各層次學校的語文課本就可以看出,學習古文一直是中小學生必修的基本素質。但是,目前的學習還大多停留在夯實傳統(tǒng)文化古文功底和學習這個層面,并沒有專門的關于如何繼承和弘揚傳統(tǒng)文化精華的內容,特別是關于家庭倫理道德的內容,更別說如何善事父母了。現在的年輕父母所以不會善事父母,一個重要的原因就是因為沒有人告訴他們該怎么做,從自己的父母那里傳來的做法,很多內容要么被懷疑是否有用而擱置,要么被自己誤讀而放棄。因此,從現在開始,在學校學習的內容中就融入這些內容,補充家庭教育的不足,在遏制善事父母三維境遇方面必將大有裨益。近幾年,隨著國家的大力倡導,在一些地方開始在教學之外,讓學生自學傳統(tǒng)文化精華的閱讀材料,這種過于謹慎的做法,不能滿足社會快速發(fā)展的需要,還需要加快步伐,盡快將相關內容分類分層地直接納入學校教材,讓不同年齡段的學生在不同年級的課堂上就能學習到民族文化的精髓,學習到家庭道德建設的優(yōu)秀傳統(tǒng),用以指導自己的行為規(guī)范。

進課堂,要求提高教師的綜合素質。教材體系與教學體系是兩個交叉并行的軌跡,既相互獨立,又相互促進。教材體系給教學體系提供理論支撐和邏輯路線,教學體系的精彩演繹是教材體系能夠獲得實效的前提和基礎。在這個意義上,教師作為教學體系的主要承擔人,最終決定一本教材的質量。這就要求從事傳統(tǒng)文化精華教學的教師能夠有良好的綜合素質,單有古文功底是遠遠不夠的,如何把古文演繹得讓不同年齡段的不同教育背景的學生喜歡聽,聽得進,十分不易。為此,一般地要求普通教師承擔這樣的任務并不合適。教育主管部門應考慮在教師隊伍中培養(yǎng)一批專門人才,使他們成為傳統(tǒng)文化精華傳播的能手、家庭道德教育的導師。只有這樣才能真正做到科研隊伍與教學隊伍都不缺位。只有真正做到傳播有內容,教學有擔當,優(yōu)良道德傳統(tǒng)的傳播才能接地氣,落實處,有未來。

進頭腦,要求調動全社會的積極因素。理論要使人相信,真正入腦入心,既要靠教師的演繹,更要靠理論賴以存在的社會環(huán)境給以支撐。如果社會環(huán)境惡劣,這個理論再好,也沒有生發(fā)的土壤。教師在課堂上講得再好,學生一走進社會就會發(fā)現理論與現實的差異,理論就會被質疑,乃至被拋棄,課堂的理論教學就只能成為學生的“美好回憶”。因此,要想使優(yōu)秀的家庭道德傳統(tǒng)進頭腦,善事父母的道德規(guī)范見之于行動,就需要調動全社會的積極因素,共同為優(yōu)化社會環(huán)境作出應有努力。社會的積極因素主要包括兩個方面,一是精神性的,表現為各種社會輿論中的正面?zhèn)鞑ズ陀纱诵纬傻恼芰?。一是物質性的,表現為社會的物質生產方式以及由此而生成的現實環(huán)境。社會的積極因素調動起來,就會給課堂的理論教學以現實的環(huán)境支撐,就會為優(yōu)秀理論最終進頭腦掃清障礙,使學校教育有實效。如果家庭道德的創(chuàng)新理論成果能夠這樣被教育和傳播,不僅善事父母的三維境遇會銷聲匿跡,一個風清氣正的社會環(huán)境也將指日可待。

最后,運用現代傳媒,建立“四位一體”的管控網絡。

應對善事父母的三維境遇,可以乘現代傳媒的互聯(lián)網+時代的東風,順勢而為,為家庭中善事父母之行提供有力保障。這樣做,一可以避免家庭子輩利用信息閉塞的缺陷,隱瞞自己逃避善事父母的行為,及時督促子輩為父母提供必要的善事保障,使“不愿”者無所逃遁;二可以使社會機構及時介入,為善事父母確有困難者提供必要的幫助,使“不能”者不留遺憾;三可以為子輩提供學習平臺,使“不會”者隨時獲得相應的指導。四可以張揚和表彰那些在善事父母方面做出表率的美好德行。當然,要實現這些好處,還需要盡快建立家庭、社區(qū)、學校、單位“四位一體”的管控網絡。

其一,家庭預警。父母有沒有在家庭中得到“善事”,只有家庭最清楚。如果家庭沒有提供信息,他人很難了解。過去,人們恪守“家丑不可外揚”的古訓,很少將父母不能得到很好照料的事實向外人言說,“清官難斷家務事”就成為人們少管閑事的合理借口,結果苦的是需要“善事”的父母。因此,家庭預警是應對善事父母三維境遇的第一步。以往,父母不得善事之苦所以不說,是因為單方面口述,很不容易讓人相信,反而可能被善于狡辯的子輩指責為“搬弄家庭是非”的惡人?,F在,有了手機微平臺,就可以通過照片、錄音或微視頻的傳輸,獲得第一手證據,說明父母本人在家庭中的現實境遇。這樣的證據獲取,既可以是父母本人提供,也可以是他人幫忙,有了現實的證據材料,就可以為父母獲得應有的善事提供基本保障。從根本上徹底杜絕那些不在父母生前“善事”,卻為父母逝后大辦喪事表達虛假孝心以贏取稱贊的不道德行為。

其二,社區(qū)監(jiān)督。社區(qū)是家庭生活外圍的第一道防線,如果社區(qū)對家庭的事情一無所知,其他人更是無從知曉。目前我國的社區(qū)管理架構十分完備,完全可以精確到每個生活小區(qū)的每個人,互聯(lián)網就可以在這種管理中充分發(fā)揮其應有的功能。比如,給每個家庭建立檔案,尤其對需要善事的父母給以特別關注。采取不定期走訪的方式收集這類人群的資料,并對資料按照“不愿、不能、不會”三類進行必要的分析,有針對性地提出幫扶方案。這種檔案的建立,對于那些進城務工人員、學校畢業(yè)留城工作人員等離開父母的外出人員,都能建立起有效監(jiān)督,可以防止他們將父母丟在故土,使父母難得善事而無處求助?;ヂ?lián)網可以將這類人的父母生活狀況及時提供給他們本人,無論是三維境遇中的哪種情況,都可以從道義上督促他們及時為父母提供幫助。不至于使這類人借口不知道父母的生活狀況而棄父母于不顧??梢姡鐓^(qū)可以借助互聯(lián)網為家庭善事父母建構一張有效監(jiān)督的大網,從根本上保障父輩可得“善事”。

其三,學校教育。學校教育可以為我國家庭傳承和弘揚善事父母傳統(tǒng)美德,應對善事父母的三維境遇,做三個方面不可替代的有益工作。一是在子輩求學階段,通過課內外的教學將相關的理論創(chuàng)新成果灌輸給他們;二是對那些出現三維境遇的人,通過家長學校對他們進行分類教育,對“不愿”者,教育以喚起良知;對“不能”者,教育以尋找良方;對“不會”者,教育以規(guī)范行為。三是通過互聯(lián)網,收集那些在善事父母方面有得失的案例,以給在校學生提供鮮活的教材。這種案例的影響力,是支撐相關內容課堂教學的有力工具。其正面材料的榜樣力量和其反面材料的警示效果都將為應對善事父母三維境遇提供強有力的支持。

其四,單位獎懲。這是應對家庭善事父母三維境遇滋生蔓延的最后一道防線。因為每個人離開學校之后,都要成為某個單位的員工。通過單位以組織的名義對員工善事父母的情況進行必要的獎懲。對于個人而言,獎是榮譽,懲是警示;對于單位都是解決員工的后顧之憂,這必將為營造良好的工作氛圍,提高工作效率提供有力保障。過去一直以為,善事父母是家庭的事,單位從不操心。而事實上,家庭內部的矛盾在一定程度上影響員工在單位的工作質量。特別是那些欲善事父母而“不能”者,更是需要得到單位的幫助。因此,單位可以通過互聯(lián)網的信息,及時了解員工家庭父母的境況,通過協(xié)商為員工善事父母提供必要的幫助。

需要說明的是,在這“四位一體”的管控網絡中,“四位”只有緊密聯(lián)系,才能形成“一體”:家庭預警和社區(qū)監(jiān)督是兩個重要的支點,是整個網絡得以建立的前提條件。沒有家庭預警信息,社區(qū)難以提供必要的幫助;沒有社區(qū)的信息檔案,學校教育便是無的放矢,單位獎懲更是無中生有。學校教育和單位獎懲是整個網絡不可替代的兩個援點,教育關注內在的激發(fā),獎懲側重外在的激勵,兩者相得益彰,共同保障整個網絡富有質量的運行。

猜你喜歡
善事境遇道德
Chapter 16 A sentimental request第16章 不情之請
“境遇”抑或“反思”:民族傳統(tǒng)體育文化現代傳承與發(fā)展
頭上的星空與心中的道德律
新時代加強國有企業(yè)黨建工作的境遇與對策
第二十七回 多行善事誤會消 獲贈奇書樂逍遙
第二十七回 多行善事誤會消 獲贈奇書樂逍遙
跟蹤導練(五)(2)
道德是否必需?——《海狼》對道德虛無主義的思考
多與少的隨想
做善事
文山县| 遵义县| 莎车县| 西丰县| 深泽县| 崇文区| 翼城县| 阳东县| 平乡县| 比如县| 龙井市| 蒲江县| 朔州市| 吉林省| 南岸区| 青铜峡市| 涟水县| 长宁县| 台东市| 山丹县| 维西| 正宁县| 斗六市| 潼关县| 巩义市| 东海县| 酒泉市| 余江县| 南木林县| 绍兴县| 丰都县| 古田县| 德江县| 沭阳县| 丽江市| 故城县| 新余市| 砀山县| 上高县| 大庆市| 杨浦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