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 吳麗萍
高中階段的學生處在人生的重要發(fā)展時期,既具備了一定的選擇能力,也到了全面進行人生規(guī)劃的時刻,在這個時間節(jié)點上有意識地培養(yǎng)學生的自主選擇能力,不僅有助于學生對自己未來的專業(yè)方向和職業(yè)領域做出初步的定位,而且能夠為學生的可持續(xù)發(fā)展和終身發(fā)展奠定良好的基礎。因此,普通高中新課程方案的設計中突出了課程的選擇性,以此強化學生自主選擇能力的培養(yǎng)。
早在1997年,山西、江西和天津兩省一市率先啟動了改革開放以來首次普通高中課程改革的實驗,在原有國家課程保持不變的基礎上,新增了學生可以自主選擇的“校本課程”,高中學生欣喜地經歷了“選擇”帶來的興奮。這一次改革的步伐雖然不大,但其劃時代意義卻是顯而易見的。從無需“選”到可以“選”,從沒的“選”到尊重“選”,我們感受到了教育給個體留出的空間和機會。
2004年,普通高中又一次踏上課程改革之路,這是前一次改革的接力,更是大膽試水以后的繼續(xù)深潛。新版課程方案在指導思想上更加突出了“選擇性”,從鼓勵“選”到必須“選”,選擇再一次成為課程改革的焦點。
本輪新課程實驗在1997年實驗的基礎上,設計了選修Ⅰ和選修Ⅱ兩個選修板塊,普通高中的選課制度因此更加豐富和多元。選修Ⅰ的設計使得必修課程更加厚重飽滿,且富有時代感和前沿性,自此,國家課程也有了可供學生自主選修的空間。毫無疑問,這一設計為學生的自主發(fā)展和個性發(fā)展提供了有效的支持。選修Ⅱ則延續(xù)了1997年實驗形成的“校本課程”板塊。由于選修Ⅰ是納入高考范疇的,因此,相對于選修Ⅱ來說,學校的重視程度是比較高的。
值得注意的是,盡管各學校都對選修Ⅰ的實施予以了足夠的重視,但圍著高考指揮棒轉的功利色彩卻依然突出。比如,建議選修課中有高考時“三選一”的設計,這樣的設計給不同發(fā)展特點的學生提供了選擇的機會,使每個學生都可以在平時的學習中揚長補短,在高考時又可以充分施展自己的長項。但一些學校卻武斷地替學生做出了選擇,只開設兩個甚至一個專題。其理由是:選項越少,考場上來得越果斷。在一些農村高中,選擇的權力更是集體上交給了學校和老師。有些學校由于教學設施有限,無論是選修Ⅰ,還是選修Ⅱ,一律按行政班集體“選修”。新課程方案以逐年滾動進入的方式強勢推進,“自主選課,走班教學”的理念也逐漸被大家認可,但選修課程以其應有的方式實施卻遠未實現(xiàn)。
浙江省從2006年起進入普通高中新課程實驗,經過五年的實踐,教育界同仁深深感覺到:改革遠未達到預期的目標,特別是新課程方案的一大亮點——選擇性,沒有得到很好的體現(xiàn),“千校一面”和“萬人一書”的局面還沒有打破,普通高中的同質化傾向還相當嚴重。如果不趁熱打鐵進一步深化課程改革,普通高中新課程實驗已經取得的成效就可能被消解,甚至可能倒退回原點。
總之,新課程方案意欲凸顯的“選擇性”遭遇了來自各個方面的阻力,學校放不開,老師信不過,家長不敢選,學生不會選。對于握在自己手里的選擇權,許多人陷入了深深的糾結和困擾中,放棄權力成為一種集體無意識行為,因為面對選擇我們無所適從,更不敢承擔錯選的后果。這種現(xiàn)象我們姑且稱為“選擇困難綜合征”。
毫無疑問,“選擇性”在教育中的體現(xiàn),既是現(xiàn)代社會發(fā)展的需要,也是以人為本理念的彰顯?;谶@樣的理性思考,浙江省在推進普通高中多樣化發(fā)展的過程中聚焦“課程改革”,直擊“選擇性”,希望通過新一輪的改革策略讓普通高中多樣化發(fā)展真正落地。2010年,浙江省被教育部確定為普通高中多樣化發(fā)展的國家級試點省份,經過多方論證、反復研討,出臺了《浙江省深化普通高中課程改革方案》(以下簡稱《方案》),改革的總體思路在2004年普通高中新課程方案的基礎上又有新的突破。
這一次改革以普通高中多樣化發(fā)展為主線、以課程的深度改革為發(fā)力點進行了大膽的設計和周密的規(guī)劃,在調整必修課程和選修課程比例的基礎上形成了由四大類課程組成的校本課程體系。同時改革“學業(yè)水平考試”方式,形成學生“自主選、多次考”的格局,為普通高中多樣化發(fā)展的推進提供了有力支持。而且加強制度建設,為改革保駕護航,特別是高考擴大三位一體招生(高考、學業(yè)水平考試、高校面試)等一系列制度構成了改革的強有力支持系統(tǒng)。
正如《方案》中所闡述的那樣,“推進選課走班,建立多層次、多元化、可選擇的課程體系和自主選擇課程制度,為學生的自主學習、個性發(fā)展創(chuàng)造條件中”,這一點我們從選修課程建設的基本原則就可管窺一斑。《浙江省普通高中選修課程建設的指導意見》中明確要求,各普通高中學校必須突出以學生成長為本的理念,必須根據學生的優(yōu)勢興趣點和專業(yè)發(fā)展方向,積極創(chuàng)造條件開設豐富多樣的選修課程。而且進一步強調,選修課程要在科學性、時代性、多樣化、特色化、層次性、梯度性等維度上精心設計。從這些基本原則中,我們可以重點關注兩個亮點:一是以選修課程為支點,培育學校的課程特色,這樣,學校特色化辦學就避免了以往將特色演變?yōu)橹蛔非蟆皠鲂?,而缺乏高水準教育功能的弊端;二是特別強調課程應滿足不同發(fā)展水平和方向的學生個性化發(fā)展的需要,這是從根本上解決“萬人一書”問題的積極舉措,高中學校教育的“私人定制”時代終于初露端倪。
毋庸置疑,《方案》的關鍵詞是“選擇”,是一個圍繞選擇性設計的系統(tǒng)工程。時任浙江省教育廳廳長的劉希平明確強調:“教育的過程本應該是個選擇的過程?!彼踔敛粺o豪邁地說:“我們以極大的精力醞釀和謀劃著教育模式的革命性創(chuàng)新。我們的最大目的是希望通過課程的創(chuàng)新性變革,為孩子開辟盡可能多的自主選擇空間,讓孩子在自主選擇中成長成才?!?/p>
打造現(xiàn)代版的“因材施教”新模式,這是浙江省教育界同仁希望將中國傳統(tǒng)教育思想和現(xiàn)代教育新理念嫁接以后構建的全新模板。
浙江省普通高中課程改革,從2010年最初的想法,到完整的方案,再到執(zhí)著的行動,所有這一切,都將接受高考的檢驗。2017年,高考新方案在浙江和上海落地,這一年夏天,關于高考改革的話題成為社會各界的熱議主題,選課走班更是成了輿論的焦點。
以“考改”倒逼“課改”,促成普通高中新課程理念的真正落地,這是業(yè)內談論最多的一個話題。浙、滬的高考方案取消了沿用多年的文理分科,實行語、數(shù)、英三門主干工具性課程必考,其余課程實行“6選3”或“7選3”模式,通過頂層設計讓每一個學生擁有更大的自主選擇空間??荚嚪绞阶兞?,學習方式勢必要變,按照行政班級整齊劃一地上課正在或即將成為歷史,取而代之的是每一個學生都會有一份個性化的選課計劃和一張量身定制的“課程表”。
從浙、滬兩地各學校的情況來看,面對一樣的改革方案,學校會有不一樣的應對策略。有些學校義無反顧地決定把選擇的權力真正意義上交給學生,從“選課”到“排課”再到“教務管理”,進行全方位的改版和轉型,讓每一個學生擁有選擇未來職業(yè)和人生走向的自主權;有些學校則采取了較為保守的策略,在適度限定選擇范圍和減少走班頻次的基礎上尊重學生的自主選擇,以緩解學校因此面臨的物質條件、人力資源和教務管理等壓力;還有部分學??紤]到生源實際以及在升學競爭中的種種風險,為本校學生提供更為簡單的限量版“課程套餐”,希望用避其鋒芒的方式支持學生在大考中盡可能占據有利地形;更有少數(shù)學校,讓學生提前確定選考科目,并大幅壓縮選修課程,以做“減法”的策略贏得高考的所謂成功。2017年的盛夏,浙江、上海高考改革成為高溫時段的高熱話題,“選擇困難綜合征”再一次以各種癥狀表現(xiàn)出來。
將改未改的省份,不同的聲音此起彼伏,改革再一次處在了十字路口。
表征一:“選課走班”給學校的硬件設施和辦學場地帶來巨大挑戰(zhàn),而且這些硬傷是短時間內不可能改變的,以學?,F(xiàn)有的辦學條件和教師資源,很難與新的考試方式接軌。這種情況多半出現(xiàn)在地處邊遠區(qū)域的農村中學或經濟發(fā)展相對落后的縣級中學,其校舍數(shù)量與走班要求存在差距,設備水平也不利于高水平地滿足每一個學生的選課需要,教師的總體數(shù)量不足和質量不優(yōu),也制約著這些學校順利跟進高考的改革節(jié)奏。
表征二:“選課走班”給學校的管理水平提出的挑戰(zhàn)同樣不可小覷。自主選課造成的班級規(guī)模和學生構成不均衡,選學各門課程的人數(shù)不等和變數(shù)增加,行政班和選課班同時存在帶來的管理負擔加重,由于走班帶來的大量學生在校園里的流動,都讓學校感到了突如其來的壓力;每屆學生都會有不一樣的選課走向,導致教師結構性的超編或缺編,各門課程的開設、結業(yè)及考試時間不同,導致學校運行節(jié)奏出現(xiàn)潮汐現(xiàn)象,教師的任用、學生的管理、教學的安排等都面臨前所未有的挑戰(zhàn)。
表征三:“選課走班”讓老師們看到了新規(guī)則引發(fā)的競爭格局的變化。以選考課程的等級分數(shù)評定為例,它不完全取決于個體學生的學習水平,還受制于選考該門課程學生的體量大小和成分構成,因此,在高考比拼中各層級學校的優(yōu)勢和劣勢有了微妙的變化,引發(fā)了各類學校就生源基礎不同而采取應對高考新政的思考和預判。這種思考并非領會新方案教育價值取向以后的積極調整,而是在高考競爭中如何找到最有利的突破口的功利性考量。
由此而知,“選課走班”最后的堡壘并不是可以輕易打破的,長期積淀而成的歷史文化的隱形干擾和現(xiàn)實社會問題的顯性制約,兩種力量錯綜復雜地交織在一起,使“選課走班”幾近無解。
是什么原因導致“選擇困難”?這是我們必須首先厘清的問題。
在我國,傳統(tǒng)的“取士制度”積淀而成的“科舉文化”深刻而持久地影響著國人對于考試的態(tài)度,特別是將求學與求取功名緊緊綁定的種種觀念根深蒂固地牽制著人們的思想和行動,“知識改變命運”實則就是“學而優(yōu)則仕”的現(xiàn)代表達。與此同時,長期的大一統(tǒng)格局造成普遍意義上的“選擇失能”,選擇空間小、選擇機會少,導致選擇意識弱、選擇能力差,面對選擇,猶豫、糾結,瞻前顧后、求穩(wěn)求全,因而往往陷入“選擇焦慮”。
在當下,國內就業(yè)市場人為導致的學歷高消費“潛規(guī)則”普遍盛行,用人單位一味追求“名?!?,能力的匹配和專業(yè)的對口只能讓位于畢業(yè)學校的層級。直接導致的后果是,學生選什么方向不重要,考多少分才是硬道理,“分數(shù)優(yōu)先”成為絕對的競爭規(guī)則,“分數(shù)崇拜”固化了人們對學習的功利態(tài)度。
就高等院校而言,似乎高考改革與己無關。而事實是,“考改”是一項系統(tǒng)工程,需要相關領域的有效協(xié)同,需要教育事業(yè)內部上、下游的順暢銜接。特別是高等院校各專業(yè)門檻與高中階段相關課程的對接,需要進行提前量的精準規(guī)劃和明確定位,既要為學生未來的專業(yè)學習明確指向,又要便于高中學校選課指導和課程開設。顯然,這項工作明顯滯后甚至略顯隨意。
就普通高中來看,由于“學校本位”思想的影響和“分數(shù)至上”的慣性思維,選擇的重心仍然是如何獲得漂亮的升學成績——學生的分數(shù)與學校的榮譽緊密相關,怎么可以完全自主選擇呢?所以,學生的個人興趣和職業(yè)傾向需要服從于分數(shù),因此,“田忌賽馬”式的精算和“避其鋒芒”式的謀劃甚至“投機取巧”式的捷徑,就成為學校管理層應對新規(guī)的默認法則。
心理學研究和大量實踐證明,改變原有的“動力定型”需要持續(xù)強勁的外力刺激。而“高考改革”是一個龐大的系統(tǒng)工程,局部的調整或淺表的改良不足以撼動原有的格局和潛意識。預期目標的達成,需要形成合力,必須持續(xù)發(fā)力。
首先,在新時代中國特色社會主義市場經濟背景下的人才選拔機制和職業(yè)準入制度需要進行理性的設計和規(guī)劃,減少人為設置的“臺階”和主觀性的“標準”,營造不拘一格、人崗適配的用人氛圍,以此改變“千軍萬馬擠名校”的“塔尖效應”。
其次,大學的專業(yè)準入標準,既要有“分數(shù)”的衡量尺度,更要有明確的相關課程和知識架構的要求,以此為高中學校學生的自主選課和老師的有效指導提供清晰的“路線圖”和專業(yè)依據,也為高中教育和高等教育的成功接軌提供有效的抓手。
第三,各級政府特別是教育行政主管部門要持續(xù)轉變對高中學校的評價觀,淡化“以高考成績論英雄”的社會氛圍,強化尊重差異、尊重選擇的現(xiàn)代社會價值觀,為每一個學生全面而富有個性的發(fā)展營造良好外部環(huán)境。
第四,普通高中學校的教育工作者特別是管理層,要站在時代發(fā)展的大背景下理性思考和研究這次“考改”,深刻領會新方案的教育價值追求,為“自主選課”和“走班教學”的科學有效實施創(chuàng)造條件,把選擇的權力真正交給學生,并通過管理手段和教育策略助推學生學會理性地選擇。
第五,高中學生和家長是“考改”的直接相關群體,需要充分認識和理解改革對孩子的健康成長和可持續(xù)發(fā)展產生的深遠意義。家長要鼓勵孩子發(fā)現(xiàn)自己的優(yōu)勢和興趣所在,通過協(xié)商、溝通和對話,支持孩子大膽地為自己的人生布局,把幸福和成功的主動權掌握在自己的手中。
總之,改革是一個艱難跋涉的過程,也是一個曲折前行的歷程,需要耐心和韌性,需要堅持和堅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