楊曉勇 趙曉霞
觀察是習作的眼睛,眼睛是心靈的窗口。要想寫好習作,首先要學會觀察;打開心靈的窗口,才容易進入習作的殿堂。那么,如何培養(yǎng)學生學會觀察呢?
生活是習作的源泉,流淌著鮮活的美。因此,要想寫好習作,首先要熱愛生活,善于發(fā)現生活中的美。比如,春天到了,教師帶領學生去春游,可讓學生仔細觀察春天景物有哪些,春天來臨有哪些標志,春天美在哪里,聽一聽春天有哪些美妙的音樂。再如,在學校里,同學們互相幫助復習功課,講解難題。這些美麗的景和人會時時出現在學生的生活里,只要學生留心觀察,就會發(fā)現:生活中處處存在美。
魯迅先生說過:“對于任何事物,必須觀察準確、透徹,才好下筆。”因此,指導學生觀察事物,要由表及里、逐漸深入,習作時把細節(jié)之處寫清楚、寫具體。如《盧溝橋的獅子》一文,作者就對盧溝橋獅子的形態(tài)進行了細致入微的觀察,用五個“有的”寫出了這些獅子的大小不一、形態(tài)各異。
習作要寫得真實,需觀察準確;習作要寫得具體,需觀察細致;習作要寫得深刻,需觀察透徹。
課文是習作的范文,教師要把閱讀教學與習作教學緊密結合起來。例如,學習了《我愛故鄉(xiāng)的楊梅》一文后,教師可讓學生模仿作者的觀察方法,觀察一種果樹的枝葉,果子的顏色、形狀,品嘗果子的味道,然后自己仿寫一篇《我愛故鄉(xiāng)的××》。這樣,在閱讀教學中,慢慢引導,學生就會逐漸掌握觀察事物的方法。
根據學生注意力容易分散的特點,教師在開始訓練時,要為學生確定具體的觀察對象,提出明確的觀察要求。如指導觀察拔河比賽的活動時,要求學生觀察不同人物的動作、神態(tài)是什么樣的,整個比賽場面怎樣,隊員之間是怎樣相互配合的,讓學生帶著問題,從觀察中尋找答案。
還要教給學生正確的觀察順序,有空間順序、時間順序、事情發(fā)展順序等,如空間順序有從上到下、從前到后,從周圍到中間、從左到右等。以《山雨》為例,從整體看,是按照雨前、雨中、雨后的順序來描寫的;從局部看,又是按照由遠及近的順序來描寫的。
不論是人還是我們周圍的事物,看過并不等于觀察過。觀察是有目的、有意識地運用多種感覺器官,如眼、耳、鼻、舌、手,去充分感知事物,只有這樣才能更深刻地認識事物。如《桂林山水》一文中,“漓江的水真靜啊,靜得讓你感覺不到它在流動”是作者感覺到的;“漓江的水真清啊,清得可以看見江底的沙石”是作者看到的;“漓江的水真綠啊,綠得仿佛那是一塊無瑕的翡翠”是作者想到的。因此,觀察事物既要用眼睛看,又要用耳朵聽,用鼻子聞,用口舌嘗,用手摸,用全身感知,這樣才能觀察得細致、全面。
法國著名作家莫泊桑說過:“對你所要表現的東西,要長時間很注意地觀察它,以便發(fā)現別人沒有發(fā)現過和沒有寫過的特點。”這樣,寫出來的文章才有新的內容,有新的特色。如《富饒的西沙群島》,作者就是抓住西沙群島美麗富饒的特點來寫的。
世界上的事物千差萬別,即使是一棵樹上的兩片樹葉,也存在著細微的差別。只有抓住事物的特征,文章才有特色。
“觀”是看,“察”是思考。要把觀察到的人和事物有條理、有順序地表達出來,并上升到理性層面,并受到啟發(fā)教育,就要深入思考。這樣寫出來的文章才有深度,才有教育意義。如《生命生命》一課,作者通過觀察飛蛾求生、頑強的瓜苗,啟迪讀者要“珍愛生命、尊重生命、善待生命,讓有限的生命體現出無限的價值”,深化了文章的主題。
觀察,可以幫助學生打開生活的大門,讓學生發(fā)現生活的真諦,進而邁向習作的殿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