方觀生
孩子是天生的詩人,他們的詩歌靈性來自于春風吹開的花瓣、蝴蝶翅膀扇起的風……在他們的眼里,“太陽是一個永遠用不完的紅線球”,“螢火蟲是一個不小心燒著了短尾巴的小馬虎”……只要打開他們思維的閘門,插上想象的翅膀,輕盈靈動的意境便能躍然紙上。而我們的教育就是要保持這一份靈性,讓孩子生動活潑地發(fā)展。從中我們可以引申出對于教育的目的和理想境界的思考,即教育的目的是讓學生享受教育,教育的理想境界是讓學生享受適合自己的教育,教育不僅要創(chuàng)造適合教育的學生,更有責任創(chuàng)造適合學生的教育。
因此,教育必須重視因材施教,要根據(jù)孩子的個性特點,發(fā)揮孩子的個性優(yōu)勢,進行個性化教育。
何謂“因材施教”?陶行知先生認為:“培養(yǎng)教育人和種花木一樣,首先要認識花木的特點,區(qū)別不同情況給以施肥、澆水和培養(yǎng)教育,這叫‘因材施教?!彼裕逃鹬厥芙逃叩牟町?,教育者對學生的差異不應該埋怨,而應該研究差異,關(guān)注差異。具體來說,就是拒絕那種“對學生制定統(tǒng)一的目標,用同樣的方法,做同樣的練習,要求同樣的步伐”的教育方式。同時,教育還要引導學生走向生活,將自己融入社會、融入生活,學會去觀察、思考、想象,并從中學會表達。畢竟,學生的靈性成長和生命成長必須根植于生活這片廣闊的土壤。這樣,教育才能讓學生徹底釋放潛能,保持原有的個性和靈性,實現(xiàn)快樂成長。
總之,每個孩子都是天生的詩人,他們在感知、認識世界的過程中,用他們的純真無邪抒寫詩意。作為肩負著“創(chuàng)造適合學生的教育”責任的教育,則應該重視因材施教,進行個性化教育,從而保持兒童的靈性,為兒童創(chuàng)造詩意的人生奠基。endprin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