趙向前
摘 要:《機械基礎》是一門機械類專業(yè)的專業(yè)基礎課,具有概念、名詞和原理多,內容抽象,實踐性強等特點。因此,如何有效地讓學生學習好《機械基礎》這門課程,是眾多老師需要解決的問題。本文針對《機械基礎》教學實踐,對學生采取了行之有效的教學方法,運用了新的教學模式,更新觀念等旨在倡導培養(yǎng)學生能力。
關鍵詞:《機械基礎》;課程教學;存在問題;改進策略
《機械基礎》課程是從生產實踐中發(fā)展起來,而又直接為生產實踐服務的學科,我們現(xiàn)在的大部分中職學生缺乏機械方面的感性熟悉,學習難度較大。因此,為了提高教學效果,在課堂中應該改變滿堂灌的教學方法,把現(xiàn)代的教學思想和本課程的具體內容相結合,在教學中有意識地引導學生理論聯(lián)系實際,這樣可以取得事半功倍的效果。
一、中職《機械基礎》課堂教學模式存在的問題
《機械基礎》課程具有涵蓋面廣、知識量大、章節(jié)聯(lián)系松散、與生產實際結合緊密、理解和記憶的內容多等特點。一般傳統(tǒng)教學模式都是教師在課堂上從頭講到尾,照本宣科滿堂灌。就算是采用多媒體教學,也只是把原先應該寫在黑板上的內容搬上了屏幕,教學手段變了,教學內容和效果沒有本質變化,削弱了學生自主學習習慣的養(yǎng)成,難以創(chuàng)造活躍的氣氛和積極向上的學習心態(tài)。學生在學習中容易出現(xiàn)對工作原理理解不清、對應用特點產生混淆,分析問題、解決問題的能力較弱等現(xiàn)象。所以,進行課堂教學模式改革,樹立一定的專業(yè)意識,是《機械基礎》課程教學的迫切任務。
子曰:“學而時習之,不亦說乎。”只有在教學中變革教學模式,學以致用,讓學生切身體會到用理論解決實際問題的快樂,才能使學生深刻理解、靈活運用理論,產生學習的動力和興趣,并進一步具備舉一反三的能力,收到良好的教學效果。教師既是課堂教學的實施者,也是學生學習方法的指導者,改革《機械基礎》課程的課堂教學內容和方法勢在必行。
二、中職教育中課堂教學改革的原則
中職教育教學改革的基礎單位是課堂,最終的環(huán)節(jié)也將是課堂,中職教育的課堂教學改革必須以“課堂有效”為首要原則。舉例來說,某一堂課的教學嚴格按照即定的教學計劃進行,學生的學習效果良好,教育者既提高了課堂教學時間的利用率,又不折不扣地達成了教學目標。依據(jù)傳統(tǒng)看法,這堂課是“保質保量”的,也應該說是“有效”的。但如果這堂課傳授的知識早已是“過去時態(tài)”,或者這堂課所傳授的知識和能力對學生的未來(就業(yè)或創(chuàng)業(yè))毫無用處,這堂課能說是“有效”的嗎?所以對中職教育課堂教學的有效性必須重新認識。
中職教育課堂教學的有效性包括三層含義,即有效率、有效果、有效益。課堂效益是指課堂上所進行的教學活動滿足社會需求和個體需求的程度,這顯然不能忽略。確保課堂教學的有效性,這是課堂教學管理創(chuàng)新的實質,也是其終極目標。依據(jù)“有效”的原則,課堂才能真正與市場接軌,中職教育才能最終完成為社會、為企業(yè)服務的使命。
三、中職《機械基礎》教學的改進策略
1.加強師生互動教學。
中職學校的機械基礎教師應在專業(yè)課上有著豐富的知識,可以通過靈活多樣的教學方法,將機械基礎課程內容生動地傳授給學生。對于每節(jié)課程的設計,教師都應結合企業(yè)生產現(xiàn)狀,將教學內容的重點和難點,通過生活和工作中的實際案例進行分析,這樣可以化解學生對抽象概念和復雜公式的畏難情緒。教師應對學生存在的難點問題進行互動討論,以降低課程難度。教師應盡量避免抽象的機械概念和公式,而采用直觀的教具和生動的比喻加深理解,化難為易。教師還應通過課程作業(yè)與學生進行互動,對在作業(yè)中存在的問題,在課堂上進行詳細的講解。在課堂進行輔導,能夠加深學生對所學知識的理解,從而成為機械基礎教學的重要組成部分。教師應指導學生從那些角度分析問題,并且應強調對機械結構實物觀察的重要性,鼓勵學生多查找參考資料,這樣就可以拓展解題思路和專業(yè)視野。
2.培養(yǎng)學生的問題意識。
在機械基礎課程的教學中,教師提出與課程重點內容相關的問題,激發(fā)學生的思考,開展探究性教學。教師設置思考情境,通過學生的思考分析加深對知識的理解。例如,教師講解棘輪機構時,可以讓學生思考生活中騎自行車,腳踩自行車的反轉踏板時,自行車卻不能倒車的原因。再如,讓學生思考蝸桿傳動中渦輪轉向應如何確定?
3.采用多媒體案例教學方法。
當前,由于信息技術的迅速發(fā)展,多媒體技術已經廣泛應用于學校的教學中。特別是機械類課程,通過多媒體的教學能夠改善教學環(huán)境,提高以學生為主體的教學的實現(xiàn),通過直觀、形象的教學圖片等,增強學生的理解力。中職機械基礎課程中的機械機構教學內容,客觀上應有動態(tài)的演示。例如教學平面連桿機構、凸輪機構時,最佳的教學就是應用多媒體教學課件,把曲柄搖桿機構的急回特性、死點位置,在凸輪機構中從動件的運動規(guī)律進行直觀、生動的演示。教師應選取具體案例并接近生活進行講授,如縫紉機、內燃機、搖頭風扇、汽車雨刷、飲水機等案例,促進學生對平面連桿機構、凸輪機構應用到機器上的理解。因此,教師應采用多媒體案例教學方法擴大學生的空間想象和抽象思維。
在中職《機械基礎》教學中,必須重視課堂教學的重要性,根據(jù)中職教育課堂教學改革的“課堂有效”原則,全面、有效的優(yōu)化課堂教學方法,把中職學生真正培養(yǎng)成為社會需要的高素質的技能型人才。
參考文獻:
[1]羅小霞.淺談機械基礎教學應用探究性學習模式[J].職業(yè),2010(09).
[2]張國年.淺談如何在中職《機械基礎》教學中培養(yǎng)學生的創(chuàng)造性思維[J].吉林省教育學院學報:學科版,2016(1).endprin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