江蘇南京市御道街小學 浦 煒
在人與人的交往過程中,語言是承載思想、與人交流的重要途徑?!读x務教育語文課程標準(2011年版)》指出,語文是我們人類最重要的交際工具和信息載體,是人類文化的重要組成部分。學生將自己所學知識用語言描述出來,是一個內在的邏輯思維過程,也是一個由內到外的表達過程。低年級學生詞匯量不夠大,邏輯思維能力較弱,影響了學生說話的順暢性和清晰度,因此,提高低年級學生的口語交際能力顯得格外重要。在低年級階段,教師要根據低年級學生的年齡特點,選擇生動有趣的內容,采用多種方式,營造課堂氛圍,激發(fā)學生的表達欲望,提高低年級學生的口語交際能力。
我們常常能看到這樣的情況:上課時,有的學生積極舉手發(fā)言,甚至搶著表達,而有的學生卻坐在座位上默默無語。探尋其中原因不難發(fā)現,表達能力強的學生更愿意表達自己的想法,而表達能力弱的學生有畏難情緒,不敢說或者不知道怎么說。的確,口語交際與寫話一樣,需要有較強的邏輯思維能力、語言組織能力、遣詞造句能力。當學生不知怎么說或不敢說時,說的積極性很容易受挫,無法嘗到成功的喜悅,可每一個學生的內心都是希望能得到老師的表揚與賞識的,低年級學生更是如此。對于那些積極發(fā)言的學生,教師要發(fā)揮他們在班級中的榜樣作用;對于那些有想法但不敢說的學生,教師則要用激勵性語言肯定學生的發(fā)言,激發(fā)其參與說的積極性;對于有些不太會說,總是在班級中當聽眾的這部分學生,教師要降低訓練要求,創(chuàng)造機會讓他們說,多鼓勵,少挑錯,善于發(fā)現學生的進步并及時表揚,讓他們看到自己的進步,從而產生自信,逐漸消除畏難情緒。經過一段時間,學生一定會逐漸積極主動地參與到口語交際活動中來。
蘇霍姆林斯基曾說:“兒童是用形象、色彩、聲音來思維的。”根據低年級學生的特點,教師應該多選擇直觀形象、生動有趣的內容,采用多種途徑,激發(fā)學生的表達欲望。
圖畫是學生喜聞樂見的一種形式。教材中配有大量色彩鮮艷、生動有趣的圖畫,這些圖畫常常能夠喚起學生觀察的興趣,教師適當引導便能激發(fā)出學生的表達欲望。如蘇教版語文第四冊“練習1”,為“張燈結彩、歡聚一堂、普天同慶、喜氣洋洋”這四個成語配了一幅歡慶節(jié)日的舞龍圖,教學中教師要充分發(fā)揮圖畫的作用,引導學生進行表達。教學伊始,出示圖片讓學生觀察:圖上的人在哪里干什么?表情如何?猜猜這是在歡慶什么節(jié)日?學生興趣盎然,爭相描繪。相機出示成語,讀一讀交流成語的意思,并結合自己的所見所聞,用上其中的成語,說說自己過春節(jié)的感受。說到“普天同慶”時,讓學生回憶自己家是怎么慶祝春節(jié)的,再根據圖畫想象全天下的中國人是怎么慶祝佳節(jié)的。充分的說話練習使學生更好地理解了成語,把成語和其表現的情境、情感聯系起來,進而促進學生口語交際能力的提升。
低年級學生十分愛聽童話故事,并且好動,當他們講述某件事情時,喜歡一邊說一邊手舞足蹈,伴以豐富的表情和肢體語言。教師要善于借助課本中的童話故事引導學生表演“說”。如蘇教版語文教材中有不少童話故事,教學時可以讓學生分角色表演“讀”,熟悉課文內容后再引導學生復述,最后脫稿分角色表演。用表演的形式讓學生們“動”起來,通過“動”引發(fā)說的欲望,讓學生在說和演的過程中增加語言積累,不斷提高說話的興趣。
兒童永遠是生活在游戲中的,他們大多數的學習是在“玩”中習得的。愛“玩”是兒童的天性,在日常教學中,教師可以巧妙采用游戲的形式組織教學,可以把口語交際訓練融于各種游戲之中,使每個學生都活躍起來,能增加學生練說的機會,擴大口語交際的“廣度”,提高口語交際的“質量”。學生有興趣,交流的火種才能燃起;有興趣,思維的火花才會活躍。
如在教學蘇教版語文第四冊的口語交際“教你玩游戲”時,教師先組織學生開展“貼鼻子、丟手帕、我說你猜、老鷹捉小雞、一二三木頭人”等游戲活動。學生愛玩,自然會全身心投入,教師相機引導學生了解游戲的名稱、規(guī)則,明確游戲中的分工合作。在游戲的過程中,學生就會打開話匣子,不僅愿意說,更會說。
在低年級學生的口語交際中,教師如能研讀教材,善于發(fā)掘教材中能“玩”的素材,運用游戲于教學中,學生一定會樂于做、勤于思、善于說,從而鍛煉口語交際能力。
如教學蘇教版語文第四冊“識字8”時,有一組關于動作的詞串:彎腰、踢腿、挺胸。這些動作是學生平時經常做的動作,如果只是機械地讓學生看圖讀詞就會枯燥無味。教師可以用玩游戲的方式讓學生練習說話,進行口語交際。玩一玩“你做我猜”的游戲,學生做動作老師猜,同座位同學做動作互相猜。學生的學習變得生動有趣,對于動作的理解也更加到位。這時,教師讓學生用上動作說一句話,再連貫起來說幾句話,由淺入深,學生越說越好,語言運用能力得以提升。
李吉林老師曾指出,任何言語的發(fā)源地都有具體的情境,情境是產生語言的動機,只有提供符合語言的情境,才能促進語言的發(fā)展。這告訴我們,要努力把口語交際訓練置于真實情境中,或創(chuàng)設情境,緊抓學生的好奇心,步步深入,引人入勝,使學生如臨其境,自發(fā)產生表達欲望,感受語言魅力,獲得愉悅的審美感受。
語言表達的條理性、準確性得有周密的觀察能力,以及較強的邏輯思維能力為基礎。教師要因地制宜,創(chuàng)設真實或虛擬情境,使學生逐步養(yǎng)成細致觀察、思而后說的良好習慣,才能逐步提高語言的條理性、準確性。
如在進行“愛吃的水果”口語交際教學時,教師可以請學生從家里帶來各種各樣的水果:桃子、香蕉、蘋果、西瓜……在滿目鮮艷、滿室芬芳中,創(chuàng)設一個“好又多水果超市”的生活場景,并以營業(yè)部主任的身份招聘水果推銷員,讓學生置身于培訓、競聘、上崗的虛擬生活情境中。以香蕉為例,讓學生從外觀上觀察香蕉的形狀、顏色,然后和組內同學交流自己觀察的結果,接著上臺進行競聘介紹,看誰把水果介紹得更吸引人。介紹得好的獎勵他(她)一根香蕉,其余學生大流口水之際猜猜這根香蕉味道如何。然后抓住這個機會,讓學生用詞語來形容。學生會立即說開去:吃了還想吃、甜絲絲、回味無窮……最后,在學生仔細觀察水果的形與色、盡情品嘗了水果的美味后,讓學生介紹水果,推銷水果,看誰能成功地推銷給同學或老師,人人都成了小推銷員,樂此不疲,并從中獲得成就感。
在這樣的情境中,既使學生學會了觀察,又鼓勵了學生大膽交際,學生興趣盎然,激發(fā)出強烈的表達欲望,在人人互動、生生交流中,詞匯量增大,語言也變得生動、活潑。
新課標指出,教師要努力建設開放而有活力的語文課堂,學科間整合,架起語文課程與生活的橋梁。語文學習的外延和生活的外延相等。生活即教育,口語交際的內容來源于豐富多彩的生活,生活就是口語交際的大舞臺。教師要用心捕捉生活中能進行口語交際的教學點,春風化雨般地發(fā)展學生的口語交際能力。
口語交際訓練在課堂外有著更廣闊的天地。比如:在春游時,教師可以讓學生觀察景物,觀后暢所欲言,培養(yǎng)學生的觀察能力、審美能力;課間活動時,與學生交流討論熱點問題,如“遇到陌生人問路怎么辦”“學習之余可以進行哪些有趣的活動”“放學后如何安排學習玩耍時間”“客人來了,如何招待客人”等,培養(yǎng)學生的安全意識、合理安排時間能力、辨別是非能力、待人處事能力……只要教師做一個有心人,就隨時都能指導學生說話,隨處都是口語交際的舞臺。
學生頭腦中爆發(fā)的想象力不可小覷,他們是編故事的天才,教師千萬不可設置條條框框,阻礙他們的創(chuàng)造力。學習“云房子”一課后,可以帶學生去看千姿百態(tài)的云,引發(fā)學生更豐富的想象?!拔鬟吥菈K云像一團棉花糖。”“這片云像一群駿馬。”“這朵云像……”當學生的思維處于積極的活躍狀態(tài)時,教師進一步啟發(fā)學生,想一想,云兒還會說話呢!它會向你們說些什么?學生想象的風帆就揚起來了?!澳且欢湓疲拖褚恢淮笱?。它看著我,依依不舍地向南飛。好像說:‘秋天到了,我要去南方了。再見,小朋友?!薄靶∴镟镌茞鄢悦藁ㄌ?,阿婆帶她上街買棉花糖。哇,好白好大的棉花糖呀,小兔子云可高興啦!烏拉拉吹來一陣風,棉花糖變小了,不見了,到哪里去了呢……”在一個個富有童趣的想象中,學生的語言變得更豐富、更有感染力。
“補白”也是一種很好的訓練形式。課文中有不少打了省略號的地方,補充練說,不僅可以了解省略號的作用,還能充分展開想象激起學生說話的欲望,提高口語交際能力。如“我學寫字”一課,可讓學生想象說話:我還學會寫什么字或詞?眼前出現了什么?給學生一個表達的舞臺,每一個學生都可能成為一名想象豐富的詩人,教師及時對迸發(fā)出的精彩語句喝彩、鼓勵,使學生品嘗到開啟思維的快樂,成功的喜悅,消除畏難情緒,提高自信心。
實踐證明,多給學生創(chuàng)造表達的機會,精心呵護樂于表達的“種子”,把握時機,有的放矢地進行指導,學生的口語表達能力就一定會得到大幅度提高,使他們愿說,會說,樂說。給學生創(chuàng)造說話的機會,讓他們展開“說”的翅膀,我們就會有意想不到的收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