江蘇南京市建鄴實驗小學 戴雪晴
“從學生中來,到學生中去,歸學生所有”,是立足學生的教學追求指向,也是立學為本的教學方法指引,更是立人成長的重要效果旨歸。而在立標、求法、追果的過程中,教師不是避離課堂教學場,偏離學生的學習活動場,而是正立另一種姿勢,給自己一個支點超越自己——教學時設計的學生學習基礎和已有經(jīng)驗的思考形態(tài);教學時設立的讓學生參與、感知、體驗的互動姿態(tài),意在促成生生互動、師生互動,必要時一個點撥、一次啟引、一同經(jīng)歷,開發(fā)、探討、豐富學習過程,相互溝通、相互影響、相互補充,使學習自然萌動與生發(fā)。
第一次教學:教師以常規(guī)的口算和簡單的解決實際問題入手,教學“兩、三位數(shù)除以一位數(shù)”,首先突出平均分,一為伏鋪除法,即方法;二為除法中平均分的意義,即算理;三為引入情境“平均分46個羽毛球”承轉(zhuǎn)啟學。設計的起點是學生的口算方法、算理意義和交流能力,計算學習即從分4筒(40個)羽毛球到4筒加6個(即46個)羽毛球開始。
片段一:基礎練算后
師:小紅這次買了多少羽毛球呢?(課件出示完整的46個羽毛球)你怎么一眼看出來的是46的呢?
生:有4筒,每筒10個,就是4個10,是40個,再加上旁邊的6個,所以是46個。
師:要解決的問題是什么?……會列算式嗎? (46÷2)
(學生操作,用小棒分一分。在此處,教師先讓學生拿出5捆即50根小棒,先拆分1捆的10根,分成6和4,拿出6根后與4捆一起平均分)
師:誰來展示一下?(學生展示分46根小棒的過程)看清楚他是怎么分的嗎?你是怎么分的?
生:他是把小棒平均分成2份。
生:我先把4捆小棒平均分成2份,每份2捆,再把旁邊的6平均分成2份,每份3根,合起來就是23根。
師:先分什么?再分什么?
生:先平均分的是4捆小棒,再分旁邊的6根小棒。
師:我們是這樣分小棒的,那我們46÷2也可以這樣算。
本教學環(huán)節(jié)中的兩次分的意義不同,先分1捆分成6和4,這是合的拆分,而再分46根小棒成兩份是平均分,但就課堂學習看,此處沒有給學生的平均分造成學習干擾。就提出的問題而言,一問“看清楚他是怎么分的嗎”從學生的角度看學生的學習,利于在生生間的互動中引發(fā)思維碰撞;二問“先分什么?再分什么”從知識形成的過程與后續(xù)筆算的運算順序來看,利于學生在師生間的交流中明晰算理,繼而把分的操作性經(jīng)驗遷移到計算上。就互動的實際意義和深度來看,過程中有擺的互動、說的互動,但如果在呈現(xiàn)學生擺的4捆和6根時,少許點撥相對應的“合”,即合起來46根,為下面平均分成2捆和3根后再“合起來”提供一個支點。再多讓學生小組間或同桌間說一說,在說的過程中進行思維的再整理,并結(jié)合學生說的過程,把算的過程表示出來,初步形成顯性的算理,這也為順理從口算自然到筆算中來架構(gòu)一個支持。
片段二:學生試算后
(呈現(xiàn)幾種不同的算法)
師:你是怎么想的?你是怎么算的?
生:先算十位上的4除以2,再算個位上的6除以2。4在十位上,表示4個十,除以2得2個十,就把2寫在十位上……
師:怎樣用豎式計算兩位數(shù)除以一位數(shù)?……(歸納計算方法)
簡化這節(jié)課的學習,可能就“四個字”,即分、想、算、理。 “分”是怎樣分,先分什么、再分什么;“想”是想著算理,想著分的過程,想著口算過程;“算”是從口算到筆算;“理”是理清道理和方法。此環(huán)節(jié)中,有學生的自學,充實了自己學習與思考的時間;有學生的練習,深化了鞏固學習與檢驗反饋的交互;有對話式的梳理與總結(jié),完善了零散知識和學習經(jīng)驗的互動分享。凸顯“從學習需求上,讓學生知道自己在學;從路徑上,讓學生理解自己在學什么;從方法上,讓學生感受自己的真學”。
第二次教學:由于第一次教學中,教師沒有應對處理不該出現(xiàn)的結(jié)果,即學生在操作前就直接說出算式46÷2=23(個),因此,在第二次教學中,面對出現(xiàn)同樣的問題,教師順勢以驗證的方式提出擺小棒的要求,同時出現(xiàn)任務單,突出“一個同學擺,另一個同學說是怎樣擺的”,明確合作分工與互動任務。尤其是交流互動時,不同形式、不同對象說出分小棒的過程,且在列舉的口算題中進行類比與歸總,豐富“先算十位,再算個位”的運算順序與計算方法。
“人的需要即人的本質(zhì)”。學生需要有自己學習的空間和時間,學生也需要有互動互助的學習方法和經(jīng)驗,那么,課堂教學中,對人的需要的關注,是核心的基點。就是說,學生在學習中的思維是動態(tài)的,教師要善于及時捕捉,及時解釋與說明,營造情感互動與知識交互的自然氛圍,也可以說,“研究學生,研究學習的課堂”,在理念中與學生互動,想學生的自然成長規(guī)律與認知基礎,思學生的學習方法與感悟體驗,在行動中與學習互動,自然種植下的互動種子,便會悄然生長。
回望課堂教學的姿勢,教師是以最樸實的方式站立的。關于“兩、三位數(shù)除以一位數(shù)(筆算)”教學,教師把教學目標擬定為三點:一是讓學生在經(jīng)歷探索兩、三位數(shù)除以一位數(shù)(首位能整除)計算方法的過程中,掌握兩、三位數(shù)除以一位數(shù)(每一位都能整除)的筆算方法,并能夠正確計算兩、三位數(shù)除以一位數(shù);二是學生在解決問題、探索算法的過程中,能借助操作活動理解兩、三位數(shù)除以一位數(shù)的算理和計算方法,初步學會進行簡單、有條理的思考,并能解決簡單的實際問題;三是進一步培養(yǎng)學生分析、綜合和簡單推理的能力,以及合作交流的學習習慣。不容置疑,對學習目標的定位合理準確,大致是“經(jīng)歷過程—探索方法—正確計算—提高能力”。合作的目標要求在形式上,不僅于生生間,也于師生間發(fā)生,實際上,合作意味著互動,相互幫助,相互作用,從而促成知識生長、學生成長的事實,也達成教師基于學生的學習而變通自己教學行為的成長現(xiàn)實,這是先立的自然生長形態(tài)。
“教育不僅要從學生的問題中去察覺學生成長的需求,而且必須超出問題的視野去預設、策劃能促進學生發(fā)展的實踐活動?!笔聦嵣?,要察覺學生的成長需求,不僅要讓學生學習機會多一點,讓預設的互動場景多一點,更重要的是面對學生學習可能發(fā)生的現(xiàn)狀,教師要舍得慢一點,“你是怎么想的”“他是如何算的”,由淺入深,由表及里,搭一個支點,支撐學習的現(xiàn)場;舍得退一點,讓學生說、讓學生做、讓學生想,支持學生的學習變化,以 “學生需求”統(tǒng)領互動目標行為,以“互動支持”的方式對話學生、對話課堂、對話生長,尤其是立足于日常教學中的自然積累,抑或是問題解決過程中的思索與匯聚。
扎根于互動互助、共生共長的自然生長中,有了目標的指向,有了方式的選擇,若想在其間自由恰當?shù)匦凶撸顚哟蔚氖切枰此寂c提升。設若就以淺顯的互動去生長,可能也就浮在表面,形式化的互動演變?yōu)橄嗷ラg的“問答”或“理答”,離問學、自學、互學越來越遠。試想,當教師“思考→實踐→反思→研究”的專業(yè)成長方式形成樸實的行走方式時,教師的自身在改變,同時會在一定程度上改變著教育的氣質(zhì)形態(tài),最為根本的是會改變學生的自然生長狀態(tài),久之,溢潤豐盈,拔節(jié)成長。
一種選擇,守一個信諾;一種姿勢,持一片深情。全憑一顆虔敬的心,一個研學的姿態(tài),在自然與實踐中行走,在學生與課堂中穿梭,在生長與成長中跋涉,融入樸素愿景,融化樸實互動,一串串腳印清晰,姿勢不變不移!?
【參考文獻】
[1]楊慶余.小學數(shù)學課程與教學[M].北京:高等教育出版社,2004.
[2]陳小菊.給自己一個支點超越自己[J].學術評論,2005(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