吳會蓉 李玉巧
2017年11月10—12日,由西華大學及四川省社會科學界聯(lián)合會、四川省人民政府文史研究館、成都市郫都區(qū)委區(qū)政府聯(lián)合主辦,郫都區(qū)委宣傳部、地方文化資源保護與開發(fā)研究中心、西華大學人文學院承辦,成都文史研究館、中華孔子學會·蜀學研究會、西華大學四川省人民政府文史研究館蜀學研究中心協(xié)辦的“紀念揚雄誕辰2070周年暨四川省揚雄研究會第一屆學術會議”在成都市郫都區(qū)召開。來自北京、上海、重慶、山東、湖北、河北、河南、江蘇、安徽、內(nèi)蒙古、黑龍江、山西、陜西、甘肅、四川、臺灣等省市的60多家科研院所、高等院校、出版機構(gòu)的200余名專家、學者,四川揚雄研究會會員以及媒體朋友出席了此次會議,共收到77篇學術論文。
11月 11日上午 9:00—9:30,舉行了四川省揚雄研究會第一次會員大會,宣告四川省揚雄研究會正式成立。會議由郫都區(qū)宣傳部長尹賢鵬主持,通過了《四川省揚雄研究會章程》,選舉產(chǎn)生了第一屆組織領導機構(gòu)。潘殊閑當選為四川省揚雄研究會會長,舒大剛、王川、紀國泰、張彥、王生琪、岳鵬等當選為副會長,鄭萬耕、譚繼和受聘為名譽會長,祁和暉、郭君銘、張志烈、黃開國、萬光治、謝桃坊、吳明賢等受聘為學術顧問。
與會代表合影后,舉行了“紀念揚雄誕辰2070周年暨四川省揚雄研究會第一屆學術會議”開幕式,開幕式由副會長王川主持,四川省人民政府文史研究館館長何天谷、四川省社科聯(lián)黃兵代表主辦方相繼發(fā)言,并預祝會議取得圓滿成功。
在為期兩天的學術研討會中,共舉行了三場大會主題發(fā)言和兩場小組討論?;仡櫛敬螘h,學者們主要圍繞以下問題展開了討論。
西南民族大學祁和暉在大會上作了《揚雄其人其書》的主題發(fā)言,對揚雄的生平事跡、著述進行了介紹,指出揚雄為人的六大特點——好學深思、口齒不流利、好詞章著述、淡泊名利不慕富貴、胸懷弘傳先圣先賢文墨的大志、深好文騭語言。關于揚雄的著述,祁先生指出,《漢書·藝文志》收錄揚雄的著述為52種,為后世所遵循。關于揚雄的文集,隋唐編有5卷,趙宋時編有15卷,明代形成了“六家之書”,尤以鄭樸的《揚子云集》最佳,清代的四庫本中亦收錄有揚雄的書。西華大學紀國泰在《亦論“揚雄至京、待詔、奏賦、除郎的年代問題”》的發(fā)言中,介紹了揚雄的生平事跡,尤其是入仕經(jīng)歷。他通過解讀《漢書·揚雄傳·贊》中的“給事黃門,與王莽、劉歆並”,考證了揚雄至京、待詔、奏賦以及除郎的年代,得出揚雄自蜀入京時“年三十馀”的結(jié)論。西南民族大學鐘如雄對西漢“揚雄”的本姓進行了考證,認為其本姓系“楊”,并對后世致誤的原因進行了推測。西北大學陶成濤在《揚雄四賦作年新論》的發(fā)言中指出,學界對揚雄四賦(《甘泉賦》《河東賦》《羽獵賦》《長楊賦》)寫作年代的判定,主要依據(jù)《漢書》,形成了“持《漢書》論”的主流觀點,而忽略了《七略》中的記載。陶先生結(jié)合漢成帝時郊祀制度變遷的輿論背景、“預先獻賦”的文學傳統(tǒng)及揚雄“歸蜀葬子”的活動,認為《七略》的記載更為合理,指出——揚雄的四賦作年,應為永始三年(公元前14年)完成《甘泉賦》《河東賦》《羽獵賦》,綏和元年(公元前8年)完成《長楊賦》。中國社會科學院劉國民對揚雄《自序》的寫作時間、寫作目的進行了分析。中華書局張繼海指出,楊雄《趙充國頌》,除贊美趙充國的平羌方略和表現(xiàn)出的忠正氣節(jié)外,還揭示了當時邊將中存在的貪功冒進現(xiàn)象,使我們看到西漢中后期事實上存在著這樣兩條路線的沖突。楊雄非常認同趙充國的平羌策略,佩服其為人之操守,頂著一定政治壓力和風險,在頌辭中把辛武賢作為反面人物書寫,勇氣可嘉。鄭州大學王允亮對揚雄官箴文的創(chuàng)作年代、流傳情形、創(chuàng)作背景及影響進行了分析。
揚雄在中國文學史上具有極重要的地位,本次會議中,學者們對揚雄的文學作品、文學地位及文論思想進行了深入的研討。西北大學陶成濤重新評價了揚雄《長楊賦》的創(chuàng)新意義及賦史地位,指出其創(chuàng)造了“主旨先行”和“祖述道德”的書寫方式,并對班固、張衡、左思等人的賦作產(chǎn)生了重要影響。西南交通大學劉詠濤以揚雄的《蜀都賦》為對象,論述了其對漢賦題材與體裁的拓展與創(chuàng)新,分析了其對巴蜀文化、天府文化的貢獻。西南交通大學沈如泉在《試論揚雄〈酒箴〉或〈酒賦〉一文的文體歸屬》發(fā)言中,從箴與賦的文體特點著手,分析了《漢書·陳遵傳》引揚雄文以稱《酒箴》為宜。四川師范大學王志翔指出:揚雄的《酒賦》為第一篇描寫酒及酒器的賦,它開啟了后世作家寫酒賦的先河,對周邊國家的文學創(chuàng)作產(chǎn)生了深遠影響。四川省文史館王定璋通過解讀揚雄的《逐貧賦》,揭示了揚雄的坎壈人生。中國社會科學院范子燁對陶淵明的《五柳先生傳》進行了新的解讀,認為其傳主是揚雄,進而提示了陶淵明與揚雄的關系,彰顯了揚雄的文化功業(yè)及其在中國古代的神圣地位。山西大學丁迎雪在《揚雄與〈五柳先生傳〉》的發(fā)言中亦談到揚雄與陶淵明的關系,指出《五柳先生傳》是灌注著陶淵明思想與精神追求的擬作,其模擬的主要文本系《漢書·揚雄傳》。陶氏以揚雄為原型作《五柳先生傳》的原因,在于揚雄在六朝人心中的崇高地位,陶揚志趣相近,皆以上古政治為懷。該傳亦表達了他不與劉宋政權合作、淡泊的人生處世態(tài)度。西安外國語大學馮曉莉在《揚雄四賦中的〈詩經(jīng)〉氣脈》中分析了《詩經(jīng)》對揚雄四賦創(chuàng)作的影響及《詩經(jīng)》的傳承,揭示了揚雄“詩心”說的思想淵源。關于揚雄對后世文人的影響,王萬洪、沈曙東、方新蓉、王紅霞等皆有探討。西華大學王萬洪分析了揚雄對《文心雕龍》的成書所產(chǎn)生的影響。蘭州文理學院馬得瑜指出,《文心雕龍》中的原道、征圣、宗經(jīng)的文論思想萌芽于孟子,經(jīng)荀子和揚雄的發(fā)展,成熟于劉勰。綿陽師范學院沈曙東介紹了揚雄的賦及《太玄》對李白的人生及創(chuàng)作產(chǎn)生的影響。西華師范大學方新蓉談到,杜甫以揚雄為學習對象,提出了揚雄具有“沉郁頓挫”的風格,并讓這種風格成為自己的主導風格。王紅霞、熊梓灼指出,現(xiàn)存20首杜詩中稱引揚雄的情況有兩種:一是稱贊其文采,二是稱引揚雄之事以表達對自身際遇的感懷。武漢大學張思齊闡述了揚雄的文學批評觀與發(fā)展意識,指出揚雄文學批評觀的基石是征圣和宗經(jīng),它包括事理與文辭、溫潤與深沉、詩人之賦與辭人之賦三對范疇;其文學批評觀中存在著從童子至壯夫、從辭賦到學術、宗經(jīng)與崇道交互運動的三條發(fā)展曲線,從中體現(xiàn)出其謀求發(fā)展的雄心。四川大學王曉燕以《法言》為中心,闡述了揚雄儒家文論觀的特質(zhì)。
在本次大會中,眾多專家就揚雄的哲學與經(jīng)學思想進行了廣泛的探討。華中師范大學劉韶軍以揚雄的《太玄·瑩》為對象,探討了其中蘊含的福、禍、樂思想以及福禍相互轉(zhuǎn)化的條件,并從身世、個性方面深入分析了揚雄具有這一思想的原因。西華師范大學金生揚在《再論揚雄的哲學思想》中指出,揚雄建構(gòu)起以“玄”為本的哲學體系,他師承嚴遵,借鑒吸收了老莊之學,又不失儒家立場,以孟子后繼者自居,融會儒道,自立新說。其哲學思想具有重要的歷史地位與深遠的歷史影響。山東科技大學于成寶闡述了揚雄《太玄》對《周易》的模擬,指出揚雄成名成圣思想、經(jīng)學損益觀、易學占驗天道的獨特優(yōu)勢及天文學造詣,是其敢于模擬《周易》作《太玄》的主要原因。四川老莊學會劉學智在《揚雄與道家易學》中指出,揚雄的《太玄》是一部形式上模仿《周易》,同時雜糅了道、儒、陰陽三家有益思想的著作。其對道家思想的吸收與西漢晚期特殊的社會背景、君王喜好及揚雄自身的遭遇有關,其《太玄》很大程度上充滿了“反者道之動”的思想,這正是《老子》和《易經(jīng)》的基本思想。四川師范大學黃開國分析了揚雄《法言》中蘊含的人論思想及其意義,指出揚雄的人論思想涉及兩大觀點——人禽之分與人內(nèi)部等級的劃分。關于人禽之分,揚雄主張以能否實踐道德作為區(qū)分的根本。另一方面,主張以倫理來劃定圣人、賢人、眾人,君子和小人。其人論思想,是第一次自覺地完全從倫理來認識人的儒家理論,這一方向后來成為宋明理學的中心。山東大學趙瑞軍通過解讀揚雄的《法言》,指出:揚雄以“正人心,息邪說”為使命,辟楊拒墨,尊崇孔孟,維護儒家綱常倫理,對孟子思想的傳承與發(fā)展產(chǎn)生了重要影響。黑龍江八一農(nóng)墾大學于志娜闡釋了揚雄《法言》中蘊含的學習觀:在學習目的論上,表現(xiàn)為學為審是、學為修性成君子等方面;在學習認識論上,認為學習對人具有教化作用,對待學習應立志堅定,勤勉固本;在學習動機上,鼓勵純粹,批判功利;在學習途徑上,指出可向圣人、老師、經(jīng)書學習。安徽理工大學高旭運用歷史比較研究的方法,分析了《淮南子》與《法言》在“學”方面的異同,進而論述了漢學“學”論中體現(xiàn)出的道、儒之變。
四川大學舒大剛指出,揚雄提出了“道德仁義禮”的五德說,這一觀念具有儒道合流、虛實結(jié)合的特點,是對巴蜀文化合理繼承的結(jié)果。河北大學楊青芝從思想、學術及文學寫作方面分析了揚雄宗經(jīng)思想形成的原因。西華大學官性根指出:揚雄的德政思想包括為政以德、立身為本、以行為重、動謹于時四個方面,這一思想是在吸收道家思想的基礎上,對孔子德政思想的繼承和發(fā)展,對后世極有啟示意義。宜賓學院吳龍燦指出,揚雄推尊孟子為圣人,學習其辟楊墨的批評精神,并自比孟子,發(fā)展了孟子的諸多核心思想。揚雄是歷史上推尊孟子的儒家思想家,是孟子升格運動的真正起點。
揚雄在語言文字學方面也極有造詣,以《方言》和《訓篡篇》為代表。本次會上,亦有多位學者對揚雄的這兩部作品進行了探討。西華師范大學邱凱莉?qū)P雄《訓篡篇》的編纂與流傳進行了考證,并分析了《訓篡篇》佚失的原因。北京語言大學華學誠運用語言史料,考證了揚雄《方言》中的“楚謂之黨”下郭璞注“黨朗”一詞,認為以“黨朗”為一聯(lián)綿詞,與訓釋格式用語通例不符,“黨”應為后世之“懂”,“朗”可以訓“黨”,“黨”與“朗”之義都是形容解悟之貌,故郭注“黨朗也”當理解作“黨,朗也”。華學誠還與華東政法大學的王智群按序跋稽考、整體研究、專題研究和注家研究四類,將與《方言》有關的成果按時間先后順序匯集在一起,整理成《〈方言〉及其注家研究論著索引》,為人們研究揚雄的《方言》提供了線索。內(nèi)蒙古師范大學王建莉?qū)P雄《方言》中的“臿”條進行了考證和辨析,指出《方言》“臿”條共訓釋了七個詞——臿、闑、鏵、鍏、畚、喿、梩,七詞為一物異名,區(qū)別在于方域不同。這七個詞的產(chǎn)生或源于方言之間的接近與融合,或源于方言的分化及新方言的產(chǎn)生。通過《文言》可見,臿分布廣泛,涉及古國有楚、燕、朝鮮、宋、魏、趙、齊、秦、晉等。西華師范大學楊小平對揚雄《方言》中收錄的“鬼”“厖”“蔑”“癆”“揞”“崽”六個方言詞進行了考證。四川大學俞明理對揚雄《方言》的詞匯分類編排與成書進行了考察,指出,《方言》是一部未完成的著作,其中詞目方言分布情況有待充實,也涉及已經(jīng)收集的材料如何分類和安排的問題。因方言詞語分布的特點,參照《爾雅》的意義類別分類受到很大局限,按地域分類也利弊參互。因此,全書未找到一個合理的框架,條理未明。臺灣樂齡大學江澄格談到,揚雄所著的《太玄》和《訓篡》在漢字發(fā)展史上是承先啟后的關鍵所在,它對許慎編《說文解字》產(chǎn)生了影響。陜西漢中檔案館孫啟祥在《論方言和歷史文化的傳承》中指出:揚雄的《方言》是方言研究里程碑式的著作,揚雄注重方言的搜集和研究,從文字、聲音、圖像等方面儲存方言,從而保持語言的豐富多彩和修補再生能力,傳承了歷史文化。
在史學方面,揚雄的歷史地位及評價也受到眾多學者的關注。四川大學粟品孝分析了劉知幾對揚雄的評價,指出:劉知幾與揚雄在學術志趣與命運上有相似之處,其總體上對揚雄持肯定推崇態(tài)度,認同揚雄對《史記》和隱士的看法,也吸收了揚雄的賦體教化功能的認識,在《史通》中還部分引用了揚雄的觀點或表述。同時,粟先生談到,在劉知幾眼中,揚雄亦存在“鑒物有所不明”,言行有不一致之處,對其兒子與鄉(xiāng)賢的評價有過譽之詞等不足。四川大學古籍所陳祎舒以《全唐詩》為對象,探討了唐詩中的揚雄形象有委婉的諫言者、仕途的失意者、超脫的隱逸者及新莽政權的擁護者四類。山東大學劉保貞在《試論揚雄在宋代歷史地位的變遷》中指出,揚雄在歷史上是一個有爭議的人物,在宋代的表現(xiàn)尤其明顯。其“宗經(jīng)”“征圣”的主張與淡泊自守以著《太玄》的品格為宋初士人所推崇,但其文必艱澀的文學主張、屈身事莽的行為與人性善惡混說卻為宋人所詬病。其歷史地位在宋代有一個由圣賢到貳臣的轉(zhuǎn)變過程。華東師范大學劉成國分析了宋代“尊揚”思潮的興衰歷程,指出:宋初至仁宗朝前期,“尊揚”思潮隨古文運動的興起及仁宗重視術數(shù)而發(fā)韌;仁宗嘉祐至北宋末,“尊揚”思潮發(fā)展至高峰,揚雄的若干思想被士人汲取并融入意識形態(tài)的建構(gòu)中。同時,對揚雄的批評也在擴展。南宋時,“尊揚”思潮漸衰,“非揚”成為揚雄評價中的主流。成都大學鄧經(jīng)武在《揚雄與蘇軾:中國文化兩大節(jié)點的對話》中指出:自宋代始,揚雄的學術地位極大地降低,與蘇軾“貶揚”有關。蘇軾“貶揚”,有立身行事的性格原因,也有文章辭賦之辯的看法分歧,還有時代政治環(huán)境的因素。重慶工商大學徐建芳在《三蘇的“揚雄”論》中指出,三蘇對揚雄的文章、學術總體成就及安貧樂道的人生態(tài)度較為推崇,而對其文章與學術的實際價值頗有微詞,對其依附王莽頗不以為然。樂山師范學院楊勝寬談到,蘇氏父子對揚雄幾乎持全面批評態(tài)度,其批評涉及揚雄的經(jīng)學思想、文學觀念、歷史人物評價等方面。他們批評的內(nèi)容、依據(jù)、影響及主客觀因素等,都值得深入剖析。四川眉山檢察院彭林泉指出,應結(jié)合蘇軾的語境、當時的歷史背景、揚雄的處境和其一生的言行,理性對待蘇軾不好揚雄這一現(xiàn)象。江蘇科技大學喻世華通過蘇軾撰寫之涉及揚雄的詩文,展示了蘇軾對揚雄的態(tài)度,指出:在日常私人與社會生活、公共政治領域、學術領域,蘇軾對揚雄的接受是復雜的,既有肯定,也有批評。由于蘇軾詩文的雅俗共享、保存完整等因素,蘇軾對揚雄的評價對揚雄的傳播有著極深遠的影響。西南交通大學陳倫敦則深入分析了朱熹批判揚雄的意圖,指出:揚雄是朱熹故意樹立的一個批判的靶子,朱熹借批揚雄,實則在于批判與外戚權臣類似的韓侂胄及投靠韓氏的士大夫,并借批揚以自明“忠君”之意。山東德州歷史學會夏愛民對揚雄事莽美新提出了自己的見解,指出:揚雄事莽有因,理有宜然,情有可原,事莽無惡行,美新有諷諫,君子屈身達道的處世方式無可厚非,為儒學巨擘,貢獻極大。西安交通大學王學強、薛晉蓉梳理總結(jié)了《四庫全書總目》對揚雄的批判,分析了乾隆和四庫館臣對《總目》之揚雄批判所產(chǎn)生的影響,并論述了《總目》對后世揚雄接受的重要影響。
關于揚雄與巴蜀文化,四川省文史館李殿元指出,揚雄的《蜀王本紀》是關于古蜀歷史的“現(xiàn)存最可靠之篡輯文字”,其中關于古蜀“五王”、大禹為汶山郡廣柔縣人、蜀守李冰作石犀等史料,對今天研究古蜀歷史有非常重要的意義。西華大學潘殊閑探討了揚雄與蜀文化間的淵源,指出:揚雄是文翁化蜀、蜀學比于齊魯?shù)牡浞叮恰白怨盼淖诔鑫魇瘛钡牡浞?,是蜀人“不鳴則已,一鳴驚人”的典范,是蜀人擅長浪漫思維與逆向思維的典范,是“易學在蜀”的典范,是古蜀文化的守望者和拓荒傳播者。西南民族大學徐希平在《從杜甫對揚雄的推崇看揚雄的地位》中指出,杜甫對巴蜀文化的了解受揚雄的影響比較大。四川省文物考古研究院黃劍華從家族淵源、文翁辦學及時代背景方面分析了揚雄成為大儒的原因。
本次會議期間,與會學者不僅集體考察了郫都區(qū)的揚雄故里和揚雄墓,其中不少學者還就揚雄遺跡、揚雄文化的傳承與利用進行了深入交流。
杜甫草堂劉曉鳳指出,揚雄在蜀中留下的遺跡主要有成都少城的子云宅(包括墨池),郫都區(qū)子云讀書堂與子云墓,樂山的子云城、揚雄山及揚雄觀,綿陽的子云亭。樂山市文化局唐長壽對樂山境內(nèi)的揚雄遺跡進行了梳理,指出樂山市境內(nèi)有5處揚雄遺跡,包括觀斗山揚雄舊宅、象鼻山太玄洞、五通橋區(qū)金粟鎮(zhèn)南子云亭、犍為紫云山子云亭、沐川子云筑室。這五處揚雄遺跡均載于北宋文獻中,因保護不善,現(xiàn)存實物僅有太玄洞、犍為子云洞與子云亭柱礎。四川師范大學謝元魯對揚雄蜀中遺跡進行了考證,指出揚雄家族在郫邑,揚雄后來由郫邑遷至成都少城內(nèi)居住。由于劉禹錫的《陋室銘》,與揚雄有關的“子云亭”應運而生,為后代文人所沿襲,遂成典故,乃至成為后代紀念揚雄的建筑。郫都區(qū)友愛鄉(xiāng)揚雄墓實為紀念性的衣冠冢,揚雄墓地應在長安陵坂。而川南犍為子云城和子云亭及綿陽的揚雄別墅、子云亭,則多屬唐代以后人之附會。綿陽市社科聯(lián)劉文傳在發(fā)言中介紹了綿陽子云亭與讀書臺的詳情。樂山市揚雄史料館屠鐵生對樂山揚雄山正在被蠶食、太玄洞正在風化的現(xiàn)狀表示擔憂,建議利用好太玄洞這一人文景觀,開發(fā)揚雄山,修復子云亭,修建揚雄山文化公園。西華大學李釗在闡釋揚雄文化及其歷史地位的基礎上,指出揚雄文化資源包括物態(tài)、精神與信仰三個層面,并提出了保護、傳承、利用揚雄文化資源的具體設想。西華大學謝應光從思想史角度分析了揚雄思想的當代價值,指出揚雄的思想成果對當代四川文化建設極具啟示意義。四川省社會科學院劉平中以揚雄《蜀都賦》為例,指出其中記載的巴蜀物產(chǎn)地貌、人文士風方面,為我們把握“天府”得名由來提供了歷史依據(jù),為現(xiàn)代詮釋“天府”之國的內(nèi)涵,打造現(xiàn)代性天府名都——文旅商綜合體提供了直接依據(jù)與創(chuàng)意文化元素,可利用其中的文化元素,發(fā)展文化創(chuàng)意產(chǎn)業(yè)和現(xiàn)代休閑旅游業(yè)。
此外,西華師范大學邵小龍?zhí)接懥藫P雄與漢代博物學的關系,指出其賦作中蘊含了豐富的博物學知識,其《方言》和《訓篡篇》亦體現(xiàn)了揚雄的博物視野。西華大學王學東梳理了歷代有關揚雄研究的著作目錄,為今人從事?lián)P雄研究提供了線索。而卿晗對新時期以來關于揚雄賦作的研究現(xiàn)狀進行了梳理。
11月12日下午18點,舉行了會議的閉幕式。閉幕式由王紅霞主持,三個小組代表匯報了各自小組發(fā)言討論的情況。紀國泰進行了學術總結(jié)。會議對未來的揚雄研究進行了展望,指出揚雄作為漢代的一位百科全書式的學者,尚有值得深入研究的地方,揚雄在天文學、數(shù)學、音樂、史學、哲學、文學方面的地位以及揚雄文化的傳承與轉(zhuǎn)化利用方面仍有深入探討的空間。四川省揚雄研究會成立后,將在整合揚雄研究各方力量、推進揚雄文化的基礎與應用研究、普及傳播揚雄文化、策劃揚雄文化創(chuàng)意產(chǎn)品、規(guī)劃揚雄文化產(chǎn)業(yè)園與揚雄文化旅游及相關人才的培養(yǎng)等方面開展工作,并定期召開揚雄研究學術研討會,利用這一平臺,推動西華大學與省內(nèi)外、海內(nèi)外相關機構(gòu)、平臺及學人的交流與合作,積極謀劃有關揚雄的重大項目,推動學校相關專業(yè)、學科、團隊融入有關揚雄的基礎研究與應用研究中,實現(xiàn)跨越發(fā)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