杜 羽
(《光明日報》評論部,北京 東城 100062)
近年來,隨著傳統(tǒng)文化的逐漸升溫,大眾對于傳統(tǒng)文化讀物的需求也在不斷提升。很多具備了一定文史基礎的讀者,不滿足于閱讀那些今人對經(jīng)典的“二手”感悟,而是希望能夠直面原汁原味的古籍,與往圣先賢進行更近距離地交流。與此同時,在學術(shù)界,來自古典文獻學、史學、哲學、文學、語言學等不同領域的學者,紛紛參與古籍整理工作,一些從前未經(jīng)整理的典籍有了點校整理本,一些曾經(jīng)整理出版過的典籍有了更為精善的新整理本??梢哉f,無論是面向大眾的普及型古籍讀本,還是面向?qū)I(yè)讀者的學術(shù)型古籍整理著作,都呈現(xiàn)出一派繁榮的景象。
與一般的大眾讀物相比,古籍整理有比較強的專業(yè)性。從出版社來說,過去,古籍整理圖書大多在專業(yè)古籍出版社出版,整理質(zhì)量可以由古籍編輯把控;現(xiàn)在,專業(yè)古籍出版社規(guī)模逐漸擴大,其他各類型的出版社也越來越多地涉足古籍出版領域,這使得古籍整理出版面臨編輯人才不足的問題。在作者隊伍方面,過去,從事古籍整理的學者大多具備比較扎實的文史功底,對版本學、目錄學、校勘學、文字學、音韻學、訓詁學等與文獻學相關的學問有一定的了解;現(xiàn)在,一些缺乏古籍整理經(jīng)驗的學者進入這個領域,即使他們是各自學科的專家,但由于對文獻學及古籍整理規(guī)范不甚了解,只能照貓畫虎,難以做出高水平的整理成果。
在優(yōu)秀作者、優(yōu)秀編輯、優(yōu)秀出版社有限的情況下,市場上出版的古籍整理作品越多,其中存在的問題可能就越多,尤其是涉嫌抄襲的重復整理問題備受關注,曾經(jīng)有學者就古籍整理中的“偽校點”“偽整理”現(xiàn)象發(fā)表過論述。與此同時,近年來出現(xiàn)的“偽注釋”現(xiàn)象也頗值得注意。
十幾年前,中國社會科學院文學研究所張劍先生撰文指出了古籍整理的“偽校點”現(xiàn)象:“隨著外界環(huán)境對學術(shù)環(huán)境的干擾及其他種種因素的影響,部分學者在古籍整理中出現(xiàn)了功利化傾向:明明已有較好的校點本出版在前,卻熟視無睹、繼續(xù)重復,只是玩弄一些拆合句子或改句號為逗號的把戲,甚至干些偷梁換柱的勾當;還有一些學者校點古籍的行徑更為可笑,根本不問版本源流與優(yōu)劣,也不詳細調(diào)查現(xiàn)有的研究成果,胡亂抓住一種本子匆忙點完了事。這種本子只能貽害學林。凡此種種,皆可稱之為‘偽校點’?!?張劍:《警惕古籍偽校點》,載于光明日報,2003年2月20日C2版。
“偽校點”之外,還有“偽輯佚”。中華書局徐俊先生指出,除了點校本“二十四史”、古典小說四大名著常常被改頭換面以新整理本的名目出版,《全唐詩補編》《全宋詞》《全遼文》等今人輯佚之作也屢屢被盜用,因此他又提出了“偽整理”的問題:“利益最大化的片面追求,在古籍出版業(yè)也有不同形式的表現(xiàn),最為惡劣的是為降低整理成本(人工成本、時間成本),搶占市場份額,一些出版社大量采用變相的翻版行為——我稱之為‘偽整理’,主要是一些非古籍專業(yè)出版社和不法書商所為,‘偽整理’的蔓延,極大地破壞了多年形成的古籍出版的基本規(guī)范,擾亂了古籍圖書市場的秩序。”*徐?。骸豆偶沓霭嬉?guī)范化漫談》,收于全國古籍整理出版規(guī)劃領導小組辦公室編《古籍整理出版叢談》,揚州:廣陵書社,2005年版,第184頁。徐俊先生所說的“偽整理”,可以細分為“偽校點”和“偽輯佚”兩種情況。對于點校本“二十四史”等書來說,遭遇的多是“偽校點”。大批專家學者將原本沒有句讀、流傳過程中不斷產(chǎn)生錯訛的古籍加以現(xiàn)代標點符號、劃分段落、糾謬辨誤,這需要花費大量心血,很多標點、??本哂泻芨叩膶W術(shù)含量,粗通文言文的學者很難駕馭。區(qū)區(qū)數(shù)人在毫無依傍的情況下,在數(shù)月內(nèi)將“二十四史”全部重新點校一遍,幾無可能,唯一的辦法只能是“偽校點”——在前人點校本的基礎上略加改動。對于《全唐詩補編》《全宋詞》來說,則是容易被“偽輯佚”者盜用。過去,學者長期爬梳故紙堆、遍訪古跡遺存才能辛苦輯來幾條文獻,如今有了各種古籍數(shù)據(jù)庫,利用“關鍵字”將散落在書海中的文獻集納起來變得非常容易,與“原始”方法不可同日而語。但輯佚并非只是拼體力,還需要花費一番考證辨?zhèn)蔚墓Ψ?,才能對佚文當歸屬何人、何書有所判斷。而且,有很多文獻尚未被收入古籍數(shù)據(jù)庫,更有一些文獻雖然收入了古籍數(shù)據(jù)庫,但只憑借簡單的“關鍵字”檢索是無法查詢到的,真正“玩轉(zhuǎn)”數(shù)據(jù)庫,同樣需要深厚的文史功底。借用前人輯佚成果,改頭換面冠以“新全唐詩”“全唐宋詞”之名而聲稱為原創(chuàng)作品,無疑也是一種學術(shù)不端行為。
面對“偽校點”或“偽輯佚”,學界自有公論。被侵權(quán)的作者、出版機構(gòu)可以訴諸法律以維護自身權(quán)益,現(xiàn)在也有了勝訴的案例。隨著版權(quán)環(huán)境的改善,隨著讀者對古籍整理質(zhì)量辨識能力的提高,可以相信,“偽整理”生存的空間將會越來越小。然而,在古籍整理中的“偽注釋”之風,值得引起警惕。所謂“偽注釋”,作偽者未必整體照搬照抄他人同類成果,而大多是抄掇眾書甚至只是抄錄辭書而生成洋洋大觀的“注釋”,并將其標榜為自己多年埋首書齋的原創(chuàng)。“偽注釋”或許構(gòu)不成法律意義上的抄襲,但這種缺少學術(shù)價值的注釋方法,既無助于加深人們對古代典籍的理解,又使正常的古籍整理學術(shù)環(huán)境受到干擾。
明代學者陳第有句名言:“蓋時有古今,地有南北,字有更革,音有轉(zhuǎn)移,亦勢所必至?!?[明]陳第:《毛詩古音考》,康瑞琮點校,北京:中華書局,1988年版,第7頁。由于時代的變遷、地理的區(qū)隔,語言文字也在發(fā)生著變化。今人為古籍所做的注解,需要用相對淺近的文字解說古籍中的疑難詞句,幫助今天的讀者比較準確地理解古代文本的原意,正如兩晉之際的學者郭璞在《爾雅注》中所說:“此所以釋古今之異言,通方俗之殊語。”除了解釋語言,古籍中涉及的典章制度、名物風俗等也有必要在注解中加以闡釋。
中華書局許逸民先生在《古籍注釋釋例》一文中,把古籍注釋歸納為四個方面:“(1)校正文字;(2)解字注音;(3)闡釋典故;(4)解析文意?!?許逸民:《古籍注釋釋例》,收于《古籍整理釋例》,北京:中華書局,2011年版,第49頁。此文還列舉了簡注、詳注、集注的典型體例,如果古籍整理者能夠依例行事,或者在此基礎上有所發(fā)明創(chuàng)新,想必能夠做出相對規(guī)范的古籍注釋。許先生還特別強調(diào):“古籍的注釋是一項繁難細致的工作,注釋者應有很好的學術(shù)素養(yǎng),而進行注釋時,則應保持謹嚴、客觀的治學態(tài)度。好的注釋,其首要標準是準確明了,符合原意,絕不可強不知以為知,穿鑿附會,乃至曲解原意?!?許逸民:《古籍注釋釋例》,收于《古籍整理釋例》,第58頁。其實,不僅穿鑿附會、曲解原意的注釋無法稱為“好的注釋”,沒有原創(chuàng)價值的“偽注釋”同樣稱不上“好的注釋”。
舉例來說,“北堂”一詞在古代文獻中較為常見,《漢語大詞典》中其第一項釋義為:
古代居室東房的后部。為婦女盥洗之所?!秲x禮·士昏禮》:“婦洗在北堂?!编嵭ⅲ骸氨碧茫恐邪胍员?。”賈公彥疏:“房與室相連為之,房無北壁,故得北堂之名?!焙笠蛞浴氨碧谩敝钢鲖D居處。唐韓愈《示兒》詩:“主婦治北堂,膳服適戚疏。”清方苞《工部尚書熊公繼室李淑人墓志銘》:“而淑人留京師,余嘗拜于北堂。既彌留,入視于寢,迫公事,未得與殯殮?!?/p>
唐代李白詩《夜坐吟》詩中的“沉吟久坐坐北堂”,宋代司馬光《次韻和吳沖卿秋意四首》詩中的“托根北堂后”,清代蒲松齡《聊齋志異·小梅》中的“竟登北堂”,都有“北堂”。一些李白集、司馬光集、《聊齋志異》的整理者對“北堂”的注釋,與《漢語大詞典》的這個釋義大同小異。所謂“異”,無非是少了一個時代較晚的例句,或者把“鄭玄”改為“漢鄭玄”、把賈公彥改為“唐賈公彥”。
再舉明末清初王夫之的《戲作七夕詞三首》之一:
“晶輪不惹少商風,銀漢無波一派通。博望仙槎容易度,何須烏鵲掠清空?!?/p>
在一種王夫之詩的校注中,此詩共有四個注釋,分別解釋“晶輪”“商風”“一派”“仙槎”四個詞。筆者將這四個注釋分別與《漢語大詞典》對這個四個詞語的釋義進行了比照,發(fā)現(xiàn)除了刪去《漢語大詞典》中的個別例句外,基本是原樣復制,連《漢語大詞典》中的錯誤也照抄不誤。《漢語大詞典》對于“一派”的第一種釋義為:
一條支流;一條水流。唐劉威《黃河賦》:“惟天河之一派,獨殊類于百川。”《宋史·河渠志四》:“內(nèi)庭池籞既多,患水不給,又于西南水磨引索河一派,架以石渠絕汴,南北筑堤,導入天源河以助之?!?/p>
然而,傳世典籍中并不存在唐人劉威的《黃河賦》,“惟天河之一派,獨殊類于百川”實出于明人劉咸的《黃河賦》*馬積高主編:《歷代辭賦總匯》 明代卷第6冊,第5013頁。。由于字形相近,《漢語大詞典》的編纂者把明代的“劉咸”誤作了唐代的“劉威”,而這位王夫之詩的注釋者承襲了這個錯誤。發(fā)生這種情況的不止是這一種書,歐陽修《漁家傲》“一派潺湲流碧漲”、王士禛《裂帛湖雜詠》“太液西來一派通”都有人原文抄錄《漢語大詞典》的釋義來注釋“一派”。
董洪利先生在討論訓詁與注釋的差異時指出:“專書的訓詁主要是編纂字典辭書,如《爾雅》、《方言》、《說文解字》、《釋名》之類都屬于專書的訓詁。其主要任務是匯集古代文獻中各種語詞的常用的、基本的或全部的含義,融會貫通地加以研究,作出準確、簡明的解釋。這類訓詁可以成為古籍注釋的工具,但不是注釋,研究古籍的注釋,不能以這類訓詁材料為對象。”*董洪利:《古籍的闡釋》,沈陽:遼寧教育出版社,1993年版,第31頁。同樣,對古籍進行注釋,有參考辭書的必要,但如果只是把辭書中的“訓詁”稍加改易就成了自己的注釋,這種“拿來主義”往往起不到很好的注釋效果。一則因為辭書中的“訓詁”,一般是從各類文獻中歸納出來的常用義,古籍注釋需要把這種普遍的意義還原到具體文本的語境之中,以便于讀者理解典籍原文;二則是現(xiàn)在辭書出版興盛,各種電子詞典、在線詞典不斷涌現(xiàn),對大多數(shù)讀者來說,查檢辭書并非難事,他們并不需要古籍整理者把辭書中的義項簡單地抄錄到書中。
還是以“北堂”為例,《漢語大詞典》“北堂”第一個義項所舉二例,前后語境中或有“主婦”,或有“淑人”,《夜坐吟》寫女子之情愫,“北堂”指“主婦居處”尚好理解,但“托根北堂后”“竟登北堂”中的“北堂”與“主婦”的關聯(lián),似乎是整理者需要詳細說明的。因為在《漢語大詞典》中,“北堂”還有一個義項是“泛指北屋”,所舉的例句有唐盧照鄰《明月引》“橫桂枝于西第,繞菱花于北堂”、清惲壽平《南田論畫》“余在北堂閑居,灌花蒔香,涉趣幽艷,玩樂秋容,資我吟嘯”等。整理者只有闡明取此而棄彼的理由,才稱得上“好的注釋”。否則,讀者仿佛墮入云里霧里。
王夫之《戲作七夕詞三首》的注釋者,用了兩百多字來抄錄《漢語大詞典》對“仙槎”的釋義,但對該句中的“博望”并未出注。其實,“博望”指的是漢代的博望侯張騫?!皬堯q乘槎”是古人常用的典故,杜甫《有感》中就有“乘槎斷消息,無處覓張騫”的詩句。有學者指出:“《漢書》記載了張騫通西域,尋找黃河源頭;《博物志》記載了海邊居民浮槎、尋天河,后代人常將兩個故事串聯(lián)起來,于是就有了張騫乘槎去尋天河的傳說,比喻追尋一種世外桃源般的境地。”*周妍,任繼昉:《“張騫乘槎”典故研究》,《長春師范大學學報(人文社會科學版)》,2014年第3期。如果“博望仙槎容易度”整句都無注,讀者或許可以借助工具書、互聯(lián)網(wǎng)去查詢“博望仙槎”的意思,但像現(xiàn)在這樣只注釋“仙槎”,就相當于告訴讀者只需要用常見義去理解“博望”,讀者自然只能將之理解為“博廣瞻望”(唐代司馬貞《史記索隱》引顏師古說)之類的意思。這樣的注釋,實在是注了還不如不注。
只要認真翻看近年來出版的古籍整理圖書,此類的例子不在少數(shù),抄錄的范圍也不止《漢語大詞典》一種,只不過《漢語大詞典》的電子版比較易得,被抄用的機會更多一些。當然,各種的書情況又不盡相同,有些書抄錄的比較多,有些書抄錄的比較少,有些書抄錄的比較“露骨”,有些書在抄錄時做了一定修改。更有甚者,有學者發(fā)現(xiàn),前些年出版的《〈因話錄〉校箋》對“安祿山”“政和公主”等條目的箋注,竟然抄自“百度百科”*事見杜羽《全國高等院校古籍整理研究工作委員會認定:黎澤潮〈《因話錄》校箋〉抄襲》,《光明日報》,2015年1月6日第9版。。
難怪復旦大學傅杰先生感慨:“以前的大學者,比如說宋史大家鄧廣銘注辛棄疾,那是研究一輩子的心血,先編辛棄疾的年譜,然后注他的詞,一首詞一首詞把它考證清楚了?,F(xiàn)在的年輕學者拿一個比辛棄疾大得多的宋人集子,依靠互聯(lián)網(wǎng),馬上就作注,一注出來就出版,一注就多卷本,一個人注多本,哎呀學問太大了。但是你看鄧先生的《辛稼軒詞編年箋注》,他注出來的很多地方都是我不知道的?,F(xiàn)在很多學者所謂的注,他注出來的地方我也能很方便地查到,我查不到的地方,他也不注,因為他也查不到。”*引自朱自奮《讀書人別把頭腦外包給機器》,《文匯讀書周報》,2017年7月10日第1版。
如今,各種在線辭書、古籍數(shù)據(jù)庫的出現(xiàn)使得“查偽”“證偽”變得非常容易,可以預想,“偽注釋”終究會歷史所淘汰。古籍整理者應該把更多的精力投入到原創(chuàng)性的工作中,撰寫出更多別人“查不到”的注釋,或者至少是讀者“用得上”的注釋。
對于一些人來說,“偽注釋”是一個盡快實現(xiàn)“著述等身”的捷徑。對有些作者來說,“偽注釋”并非有意抄襲。既然辭書對某些詞語、典故已經(jīng)有了比較恰當?shù)慕忉?,整理者將其移用來以幫助讀者理解文意,也在情理之中。但是如何將其他的勞動與自己的成果進行妥善的區(qū)分,形成古籍整理注釋的學術(shù)規(guī)范,應該引起學界的注意。
注釋古籍瑣碎、繁難,學者即使花費大量的時間與精力去考證、辨析,最后落實到紙面上可能僅僅是寥寥數(shù)語,也可能所有工作的結(jié)果只是證明了前人的結(jié)論是正確的,整理者本人并沒有可以發(fā)揮的余地。換句話說,下苦功夫注釋古籍的“性價比”不高。一些人判斷一部古籍整理著作的標準,往往是書的厚度再加上古籍原文難度,而無暇細究整理注釋的質(zhì)量究竟如何。只有那些進行了深度閱讀的讀者,才能體會整理者的甘苦,但這或者需要很長一段時間,或者永遠也不會有這樣的讀者出現(xiàn),注釋成果因此就難以在短時間內(nèi)被學界認可。因此,很多整理者更為重視具有學術(shù)論文性質(zhì)的整理前言,通過考訂作者生平,論述古籍版本源流,分析文獻的史料價值、文學價值、思想價值,以此來體現(xiàn)自己的學術(shù)水平、研究成果。除了整理前言,???、輯佚、辨?zhèn)我约白髌废的甑纫捕际潜茸⑨尭鼮轱@性的工作。
當代的古籍注釋,并非只能在前人的舊注中打轉(zhuǎn)轉(zhuǎn)。昔日深藏秘閣的《四庫全書》,今天可以方便地進行電子檢索;昔日難得一見的宋元善本,如今借助影印本、數(shù)據(jù)庫化身千百;流散海外的文獻同樣可以通過數(shù)字化形式共享;地不愛寶,時有先秦簡帛大量出土……無需“上窮碧落下黃泉”,當代古籍整理者坐擁豐富的文獻資源,如果再加上更為寬闊的學術(shù)視野、更為理性客觀的學術(shù)態(tài)度,當然有條件做出比前人更為完備、更為精準的古籍注釋,理應推出一批能夠適應當代讀者閱讀需求、體現(xiàn)當代學術(shù)進展的古籍整理著作。
2017年6月揭曉的首屆宋云彬古籍整理獎,點校本《史記》(修訂本)、《長沙馬王堆漢墓簡帛集成》、《杜甫全集校注》獲獎。歷屆中國出版政府獎、中華優(yōu)秀出版物獎、全國古籍整理優(yōu)秀圖書獎等獎項都會評選出優(yōu)秀古籍整理著作,其中不少著作在注釋方面有獨到的貢獻?!豆偶⑨屷尷芬呀?jīng)為古籍注釋提供了規(guī)范化的樣本,學術(shù)界、出版界應該從古今優(yōu)秀古籍注釋作品入手,系統(tǒng)梳理出古籍注釋的標準,為學者、編輯制定出便于遵循的操作規(guī)范。所謂“規(guī)范”只是對一些普遍性的問題提出要求,而并不是千篇一律,沒有個性。比如,學術(shù)型古籍整理著作與普及型古籍讀本的注釋會不一樣,訓詁學著作的注釋與地理學著作的注釋會不同,整理者仍然具有選擇注釋重點、把握行文風格的主動權(quán)。比如,按一般的想象,供兒童閱讀的古籍讀本,應盡量詳細地注音、釋義,但在葉嘉瑩先生編選的《給孩子的古詩詞》(中信出版社)注釋極少,卻受到孩子和家長的歡迎。該書所選詩詞內(nèi)容淺顯易懂,少量疑難字詞孩子們可以通過工具書解決,而有些字詞則可以通過上下文的語境加以判斷,注釋少了,反而能更加專注于經(jīng)典的文本。整理者對注釋多寡的拿捏,是學術(shù)水平的一種體現(xiàn)。
古籍注釋常常又能反映學者的治學態(tài)度。楊伯峻先生的《論語譯注》是當代很具影響的《論語》注本。在注釋《鄉(xiāng)黨》篇的“色斯舉矣翔而后集曰山梁雌雉時哉時哉子路共之三嗅而作”時,楊先生坦言:“這段文字很費解,自古以來就沒有滿意的解釋,很多人疑它有脫誤,我只能取前人的解釋之較為平易者翻譯出來。”*楊伯峻譯注《論語譯注》,北京:中華書局,1980年版,第103頁。論舊學基礎,當代學者大多不及楊先生那一輩學者,更不用說清儒了。我們不必苛求每位古籍整理者都精通訓詁、熟悉名物,但我們期待每位古籍整理者都能坦誠地面對讀者、嚴謹?shù)孛鎸W術(shù),知之為知之,不知為不知。承襲前人舊說要有所說明,也許在每條注釋后都加上一句引自某書或引自某詞典,會顯得繁瑣,影響閱讀,那么不妨在前言、凡例或參考書目中給以交代;對于那些稱不上疑難的詞句,沒有必要羅列眾多歷代用例;對于那些確實難以解釋的詞句,不要視而不見,不妨像楊先生這樣向讀者說明。
古籍注釋是今人對古人解讀,也是今人對未來的訴說,是文化傳承的重要一環(huán)。古代那些優(yōu)秀的古籍整理著作,像《詩經(jīng)》的《毛傳》、《鄭箋》,像《史記》的三家注,像《文選》的六臣注,已經(jīng)與經(jīng)典熔鑄一體,成為經(jīng)典的一部分。我們盼望當代的《毛傳》、《鄭箋》、三家注、六臣注早日出現(xiàn)。