陸燕 孫星星
摘要 目的:探討無張力疝修補術治療腹股溝疝的效果與護理。方法:收治腹股溝疝患者60例,分為對照組和觀察組。兩組均行無張力疝修補術治療,觀察組采用臨床護理干預措施,對照組采用常規(guī)臨床護理,比較兩組效果。結果:觀察組手術時間、手術出血量、住院時間及并發(fā)癥發(fā)病率均明顯優(yōu)于對照組(P<0.05)。結論:無張力疝修補術治療腹股溝疝時結合護理干預措施可有效縮短治療及出院時間,減少術中出血量及并發(fā)癥。
關鍵詞 無張力疝修補術;腹股溝疝;效果評定;護理
腹股溝疝常見于外科,臨床發(fā)病率較高,治療的主要手術方式分別為傳統(tǒng)疝修補術及無張力疝修補術。傳統(tǒng)疝修補術治療腹股疝時,在手術操作難度、患者痛苦程度、復發(fā)率等方面具有較大劣勢,臨床應用存在局限。筆者對我院60例該病患者進行了相關對照試驗,現報告如下。
資料與方法
2014年1月-2017年2月收治腹股溝疝患者60例,采用抽簽法將其分為每組各為30例的觀察組和對照組。觀察組中均為男性;年齡21~56歲,平均(39.74±3.17)歲;病程9個月~7年,平均(4.27±1.21)年;腹股溝直疝11例,腹股溝斜疝15例,復發(fā)性疝4例。對照組中均為男性;年齡23~55歲,平均(40.12±3.21)歲;病程1~8年,平均(4.19±1.25)年;腹股溝直疝10例,腹股溝斜疝17例,復發(fā)性疝3例。兩組年齡、性別、疾病類型等一般資料的差異無統(tǒng)計學意義(P>0.05),有臨床可比性。
手術方法:兩組患者均應用無張力疝修補術治療,具體操作步驟如下:①首先進行硬膜外全麻,做常規(guī)疝修補術切口,依次切開患者皮膚及皮下組織,同時剪開提睪肌及腹外斜肌腱膜,在對患者疝囊進行準確尋找后,切開疝囊。②緩緩地向疝囊上方進行游離,游離終點位于內環(huán)口水平位置,將疝囊在內環(huán)口水平位置行絲線縫合。③對腹外斜肌腱膜進行完全游離后,分別于精索、腹外斜肌腱膜及腹橫筋膜之前位置行疝平片的放置,縫合固定后的恥骨結節(jié)腱膜組織及疝片。④于聯合肌腱縫合平面位置及腹股溝韌帶縫合平片外側結節(jié)位置以0.5cm針距,并保持平片放置的水平,間斷縫合腹外肌腱膜,重建外環(huán)口并最終對皮膚及皮下組織進行縫合。
護理方法:對照組采用無張力疝修補術常規(guī)臨床護理。觀察組在進行無張力疝修補術治療過程中實施合理的護理干預措施,主要內容如下:①心理護理:患者入院后即與其積極交流,就無張力疝修補術治療的優(yōu)點、效果、注意事項等向患者解釋,針對患者的心理特點及情緒變化情況進行心理疏導及安慰;在護理過程中注意用詞、用語的合理性,關愛呵護患者,與其建立良好護患關系。②手術準備:在術前12h內完成手術部位的備皮工作,備皮過程中要保證質量,且同時要注意力度、速度等,以防止皮膚損傷;在與醫(yī)師進行配合的情況下,確定患者站位時疝囊位置、輪廓及手術體位下的腹壁缺損區(qū)域和手術切口的合理位置。③術前檢查:術前對患者進行血常規(guī)、尿常規(guī)、心率、心電圖、胸部X線、肝腎功能、B超等常規(guī)檢查。④術后監(jiān)測:開展無張力疝修補術后對患者各疾病相關癥狀及生命體征等進行全天候監(jiān)測,觀察手術切口的出血及感染情況。
觀察指標:兩組手術時間、手術出血量、住院時間及并發(fā)癥發(fā)病率。
統(tǒng)計學方法:采用SPSS20.0分析,計量資料采用(x±s)表示,采用t檢驗;計數資料采用[n(%)]表示,采用x2檢驗;P<0.05為差異有統(tǒng)計學意義。
結果
觀察組手術時間、手術出血量、住院時間及并發(fā)癥發(fā)病率在數值上均小于對照組,差異有統(tǒng)計學意義(P<0.05),見表1和表2。
討論
腹股溝疝指患者腹腔內的臟器通過腹股溝區(qū)缺損部位向體表突出而形成的疝,又稱“疝氣”,可分為腹股溝直疝及腹股溝斜疝。無張力疝修補術的概念在1986年由美國醫(yī)師Lichtenstein率先提出,通過以人工生物材料做補片而修補或加厚患者腹股溝管處的后壁。該術式應用于腹股溝疝氣時更符合治療所需的生理與解剖結構,操作簡便且切口、出血量等較傳統(tǒng)修補術有明顯優(yōu)勢。
本試驗中,觀察組在開展無張力疝修補術的同時給予了合理的圍手術期臨床護理干預。其中心理護理可對患者不良心理進行減輕或者消除,穩(wěn)定其情緒,有效地對其應激能力進行增強,從而達到提高其治療依從性的目的。做好手術準備有利于提高治療的效率及效果,術前檢查及術后監(jiān)測是保證患者治療安全性的前提。
本試驗結果顯示出無張力疝修補術具有明顯的治療效果,且在結合合理臨床護理干預后,能使治療效果進一步提高,并改善患者預后情況。endprin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