周海紅
摘 要:語文一定是有聲的藝術,而不僅僅是死寂的字符。從古代到現(xiàn)代的語文學習中,“讀”是提高語文課堂有效性的根本,而且一直是我國語文傳統(tǒng)教學優(yōu)秀教法之一。說語文教學應該“以讀為本”當不為過。配了樂的朗讀可以讓大家體味語文的柔情蜜意;提高語文綜合能力的誦讀,熟讀成誦而終身難忘語文;范讀啟迪學生情感,表達語文的無限魅力。召喚語文課堂回歸根本,回歸有聲藝術的課堂、語文的課堂、有效的課堂。
關鍵詞:誦讀;朗讀;范讀;有效課堂
當前初中學生朗讀現(xiàn)狀及原因:
課堂上的書聲瑯瑯已然漸行漸遠,教師講得多,學生讀得少;教材里除了古詩,要求誦讀的內容也越來越少;教師的范讀如昨夜星辰般寥落;漫畫書、口袋書、網絡書、快餐書風靡一時,對于讀書,學生喜歡追求效率和速度;閱讀經典已是一種奢侈,朗讀經典更是做不到。
尋找原因,采訪學生,他們坦誠而答:不想大聲讀;讀比看慢;網絡上看比較方便快捷。我個人認為,原因應該是多方面的:一是初中生的學業(yè)負擔還是相對比較重的,孩子們并沒有足夠的時間和精力閱讀課外的書籍,大多數(shù)孩子也缺乏自學的積極性,不大主動讀課外書,主動進行課外朗讀就更談不上了。二是當下學科之間比較起來仍然有重理輕文的習慣性傾向,許多孩子不可能有主動朗讀的習慣。三是朗讀本身的原因,朗讀要出聲,聲情并茂為佳,孩子們正處于青春期,大部分的孩子心理上存在羞澀感,不大愿意表現(xiàn)而引起別人的關注。
正視當下,初中語文教材從2018年9月開始三個年級全部用上了統(tǒng)編新教材。統(tǒng)編教材在原來教材的基礎上增加了適讀的篇幅量,更是在“讀”法的指導和訓練上做出了指導和要求,將默讀、誦讀、速讀、瀏覽等“讀”之方式方法提到新的高度,讓教師的教和孩子們的學可仰之可效之。在當下的語文課堂教學中,我個人認為讀是最基本的訓練方法之一,也是提高語文課堂有效性的良策。說語文教學應該“以讀為本”當不為過。我想說,語文一定是有聲的藝術,而不僅僅是死寂的字符。學語文就要多朗讀,多誦讀,多范讀。對于作者的妙筆神思和文章的妙理精義,老師的講解與分析不能替代孩子們通過“讀”達到的效果。讀可以說是搭建讀者與作者心靈的橋梁,可以在讀的過程當中,讀者與作者達到心有靈犀的境界。
一、朗讀,體味語文的柔情蜜意
《義務教育語文課程標準》每一個學段的第一條或第二條都是這段文字:“用普通話正確、流利、有感情地朗讀課文。”在教學建議中明確提出“各個學段的閱讀教學都要重視朗讀和默讀”。并且在評價中明確了“評價學生的朗讀,可從語音、語調和感情等方面進行綜合考察”。在國外,新加坡語文教學大綱也十分強調朗讀在語文教學中不可替代的作用:“朗讀能幫助學生進一步了解和欣賞教材。朗讀在語文教學中確實演繹著自己的精彩?!痹谡n堂中,就音色的外觀而論,朗讀固然有一定的輕與重、緩與急、長與短、抑與揚、頓與連、高與低、清與濁、剛與柔等等的區(qū)別,通過朗讀能夠體會文字的內容和感情色彩,可以感受韻律節(jié)奏的美,朗讀便于記憶,朗讀還可以排除干擾,集中注意力;但從朗讀的指導角度看,我覺得我們教師不應該做純粹抽象的、技巧的引導或灌輸。要是過分強調技巧,學生就會刻意模仿,就免不了矯揉造作、拿腔捏調。朗讀不同于誦讀,我認為朗讀只要注意運用聲音,把原作讀好,忠實地發(fā)揮原作的精要就行了。至于聲音表達之中,也應該防止過分的夸張,過分的表演。
“熟讀唐詩三百首,不會作詩也會吟?!笨梢娭袊糯呛苤匾暲首x的。現(xiàn)代著名的語文教育開拓者之一的夏丏尊先生說過:“語文學習中的朗讀傳統(tǒng)萬不可拋棄,它至少有兩點好處,一是語感得到訓練和提高,二是可以領略文氣?!遍喿x的形式雖然繁多,但唯有朗讀是發(fā)聲的,要心、目、口齊用,讀書效果才最佳。朗讀要求孩子們身上多種器官相互合作,既集中注意力,又訓練了思維。朗讀要求學生做到三到,即“心到、眼到、口到”。我們要采用集體朗讀、小組比賽讀、男女生分開讀、浪漫詩意的配樂朗讀、大顯身手的競賽式朗讀等多種形式,從而調動學生讀的積極性。
如浪漫詩意的配樂式朗讀,文學與音樂成為天作之合,音樂用旋律和節(jié)奏陪襯甚至塑造藝術形象,緩緩把我們帶入意境之中,喚起我們的隱性情感,會產生和諧共振的效果。在一定的條件下,音樂促進文學作品產生特定的效果。音樂有時有如藥引子,有了藥引子點化引申出后續(xù)藥效的強大;音樂有時有如催化劑,有了催化襯托作品效果才行云流水,一貫而下。如在讀朱自清先生的《春》時,放笛子曲《春到湘江》,在音樂中朗讀能更好地體味春光的秀美,春天來到時人們的歡騰。在朗讀《聞官軍收河南河北》時,播放笛子曲《喜報》,使學生感悟到杜甫洋溢著的內心喜悅和歡樂。在朗讀余光中先生的《鄉(xiāng)愁》時,我喜歡用上二胡獨奏《二泉映月》,讓輕柔的月光洗滌心靈深處的思鄉(xiāng)情。
二、誦讀,提高語文的綜合能力
首先我們區(qū)分一下朗讀與誦讀。朗讀和朗誦有其共同之處,也有各自不同的特點?!袄首x”與“朗誦”的區(qū)別在于“讀”字和“誦”字上。查找《現(xiàn)代漢語詞典》可知:“朗讀”是指清晰、響亮地把文章念出來;“朗誦”是指大聲地誦讀詩或散文,把作品的感情表達出來。進一步說,朗讀就是把書面語言轉化為發(fā)音規(guī)范的有聲語言的再創(chuàng)造活動。而朗誦是一門獨特的藝術,是用豐富的情感、抑揚頓挫的聲音,具有藝術表演性地把文學作品轉化為有聲語言的再創(chuàng)造活動??梢娬b讀比朗讀層次高,要求高,難度更大。
朱熹說:“讀得熟,則不待解說,自曉其義也?!睋P雄也有語曰:“能讀千賦,自能為之?!眱晌幻怂詮牟煌嵌雀嬖V了我們誦讀的價值。《義務教育語文課程標準》中第四學段要求:誦讀古代詩詞,有意識地在積累、感悟和運用中提高自己的欣賞品位和審美情趣。背誦優(yōu)秀詩文80篇。在教學建議中關于誦讀評價提出:注意加強對學生平日誦讀的評價,鼓勵學生多誦讀,在誦讀實踐中增加積累,發(fā)展語感,加深體驗與領悟。
從大語文教學觀而言,語文教學要抓語言,語言教學要抓語感,語感教學可抓誦讀。我個人一直覺得熟讀成誦法最是教學文言文的一個有效方法。
如教學孟子的《魚我所欲也》,可采取不同的讀的形式,如默讀、齊讀、跳讀、研讀、自由讀、指名讀……讓學生在反復讀的過程中感受語言,體會文意,進行文化的熏陶。也可以先讀其音,再讀其意,最后熟讀成誦而讀其情。朗朗的讀書聲中,《魚我所欲也》其意自見,其情可感。誦讀代替了講解翻譯,誦讀成就了語感的期然而成,成就了語文素養(yǎng)的提升。對于初中語文教材中的詩文辭賦、經典美文,如能在誦讀上大做文章,學生語感的提高定能水到渠成。當然如果我們在小學階段就開始有意識地讓學生識記文言名句,背誦美文佳作,博覽文學名著,厚積而薄發(fā),語言功底、文學素養(yǎng)、鑒賞能力、審美情趣等也就能逐漸形成。
三、范讀,開啟語文的無限魅力
心理學家研究發(fā)現(xiàn),學生接受信息的總效果=7%文字+38%語調+55%面部表情。一篇文紙質呈現(xiàn),可見的是文字,這些文字是平面的、死板的東西,但經過教師示范性的讀,表現(xiàn)為有聲的語言,它就成為立體的、有生命的東西。范讀比多媒體真實、更顯立體感。
我們一定有過這樣的親身經歷,就是當一個學生做一道題做錯了,無論是語文或其他學科,他來找老師詢問,老師只要說“請你把題目讀一遍”,若不行就說“請再讀一遍”,或者老師讀一遍題目給孩子聽,結果基本上都會做。讀對啟發(fā)思考效果可見一斑。
《義務教育語文課程標準》教學建議提出要培養(yǎng)孩子們“正確、流利、有感情”朗讀課文的能力,那么無疑教師的示范朗讀是重要的。我們不妨把范讀和談論相結合,讓孩子們充分從“范讀”中去思索、鑒賞、揣摩,以達到范讀啟情的目的。
例如,我在校本課程開發(fā)中選上課外鑒賞《十里長街送總理》中的一段課堂筆錄:
用朗讀創(chuàng)設情境,致力于產生身臨其境的效果。
師:人們非常幸福地看到總理,看到他矯健的身軀,慈祥的面孔……(語氣低沉哀婉)
范讀后我問學生們。
師:“非常幸?!睉怯淇斓模俺C健的身軀”“慈祥的面孔”應是贊美,為什么老師讀的時候并不愉快反而低沉、傷感?
這一處的教學處理老師并不滿足只是范讀,而是通過提問題來促使學生思考,激發(fā)學生的感情,學生們要答這個問題就非動感情不可。
生:因為周總理矯健的身軀和慈祥的面孔從此再也見不到了!
生:從悲哀中回憶逝去的歡樂,使我們更加悲哀!
在這個過程中,我再讓學生們朗讀,學生們自然就讀得格外“入境”了。當然引導學生們“入境”的方法還有很多,如示范法、描述法、回憶法、看圖法、創(chuàng)設情境法、音樂反襯法等,但相比較而言最常用、最實用的還是示范法,即范讀。除了由教師范讀,還可以讓朗讀水平較高的學生范讀。如此讀,就能激發(fā)學生的情感,使語言文字變?yōu)轷r明的形象或場景,使學生們雖然在教室中,卻有身臨其境之感,與教師、與作者、與書中人物產生高山流水遇知音的效果。只有這樣,學生們受到的教育才會是深刻的、難忘的。
哲學家黑格爾曾經說過:“教師是孩子心目中最完美的偶像?!币虼嗽谡Z文課堂教學中,我們教師應注意多給學生以示范性的朗讀影響。在范讀課文時,學生們可以視其人,聞其聲,直接領略教師的語氣、語調及表情,進而仔細體會課文的思想內容和感情基調。在教師的范讀過程中,學生們會被潛移默化地感染、被熏陶,從而不斷提高讀書的興趣。在我求學的歲月里,我永遠也忘不了進入初一的第一堂語文課,我的語文老師——朱榮生先生,因為請第一個舉手的女生朗讀課文而請她當了語文課代表;在我為師的歲月里,我也永遠忘不了我的動情朗讀贏得學生的陣陣掌聲,忘不了在誦讀史鐵生的《秋天的懷念》時,安靜的課堂里傳來抽取紙巾的聲音和小女生輕輕地啜泣的聲音。
從現(xiàn)象上看“讀”,只不過是書面語言的有聲化,似乎只要識得字,便可以讀出來。其實,這是很不正確的認識。應當說,成功的“讀”是對語文的藝術再創(chuàng)造。教師對這種眼、口、耳、腦并用的創(chuàng)造性的“讀”活動的指導,應當是更富有藝術性和創(chuàng)造性的。它值得我們去研究和實踐??傊?,不論何種形式的讀,在語文教學中都必不可少,它是掌握語文這個工具的重要法寶。“書讀百遍,其義自見。”只有通過多讀,才能使學生充分理解課文內容,鍛煉提高語文的閱讀能力、表達能力,增強語感,增加語言材料的儲備,提高駕馭語言的能力,發(fā)展想象能力和文學鑒賞能力。
參考文獻:
[1]孫春成.初中語文課堂教學藝術[M].中國林業(yè)出版社,2003-01.
[2]周一貫.語文教學優(yōu)課論[M].寧波出版社,1998.
[3]徐世榮.朗讀·默讀·背誦[M].福建教育出版社,198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