代 平 劉 勇 何其舟 楊 彬 高 杰
我國肺癌已成為發(fā)病率和死亡率排名第一的腫瘤[1]。近年來,具有囊腔表現(xiàn)的肺癌陸續(xù)有學者報道,吳光耀等[2]定義為“囊腔類肺癌”。該類肺癌人們認識不足,在臨床工作中常常被誤診為其他病變,如肺大皰、肺囊腫、空洞病變等,特別容易誤診為良性病變,患者未做規(guī)范的定期隨訪,導致可能失去早期手術的機會。熟悉囊腔類肺癌的CT表現(xiàn)及病理特征很重要,有利于認識該類肺癌的本質,提高早期診斷率。
收集我院 2011年1月~2017年7月經(jīng)手術和病理證實囊腔類肺癌50 例,均為腺癌。根據(jù)2011年國際多學科推出的肺腺癌分類新標準[3]包括:不典型腺瘤樣增生(atypical adenomatous hyperplasia,AAH)、 原 位 癌(adenocarcinoma in situ,AIS)、微浸潤腺癌(minimally invasive adenocarcinoma,MIA)及浸潤性腺癌(invasive adenocarcinoma,IAC)。根據(jù)病理類型分為三組:原位癌組(13例)、微浸潤性腺癌組(15例)和浸潤性腺癌組(22例)。入組標準:①含氣腔隙最大徑>0.5cm;②病灶在 CT 圖像上表現(xiàn)為肺內囊腔樣病灶,且病理證實為肺癌;③所有病例CT檢查前未行穿刺活檢或抗腫瘤治療;④本研究中囊壁的定義將75%以上的壁厚度<4mm定義為薄壁,75%以上壁厚度≥4mm定義為厚壁,余定義為壁不均勻。
采用Siemens Sensation 16排螺旋CT機行胸部掃描28例,采用Siemens Somatom Definition雙源CT機行胸部CT掃描22例。均常規(guī)仰臥位呼氣末屏氣掃描,掃描范圍自胸腔入口至肺底部,層厚及層間隔均為5mm,肺窗及縱膈窗均進行1.0mm薄層重建。16排CT掃描參數(shù):管電壓130kV,管電流100mA,螺距1.2;雙源CT掃描參數(shù):管電壓120kV,管電流采用自適用調控技術,螺距0.9。增強掃描采用雙筒高壓注射器經(jīng)肘靜脈注入對比劑(碘海醇,350mgI/ml),總量80ml,流率3ml/s,注射后20~25s、70~90s行雙期掃描。
所有圖像均傳到后處理工作站進行觀察、重建、測量。參照Mascalchi等[4]對含氣腔隙與結節(jié)的形態(tài)學關系分4型,Ⅰ型:結節(jié)或腫塊位于腔外;Ⅱ型:結節(jié)或腫塊位于腔內;Ⅲ型:含氣腔隙呈環(huán)形增厚;Ⅳ型:多發(fā)含氣腔隙與結節(jié)混合。由2名高年資醫(yī)師對圖像進行單獨閱片分析,觀察病灶的位置、數(shù)目、大小、形狀、密度、囊腔與結節(jié)形態(tài)學關系、邊緣特征、囊腔情況、周圍結構及病灶動態(tài)變化情況并達成一致意見。
所有病理切片均由2名高年資病理科醫(yī)生閱片并達成一致意見,采用低倍鏡(×40)和高倍鏡(×100)觀察,記錄病理類型及亞型,重點觀察囊腔結構。
50例囊腔類肺癌.男30例,女20例,年齡 39~ 87歲, 平 均 57.70±12.66歲。 病 變 大小 1 ~ 5.2cm, 平 均 2.64±1.00cm; 囊 腔 大 小0.8~ 4.4cm,平均 2.26±0.89cm。
50例均為腺癌。22例病理切片可見囊腔,光鏡下22例囊腔壁均被覆腫瘤細胞,其中3例為肺泡腔擴大融合、無間質浸潤,2例囊腔內無組織,2例呈蜂窩狀,4例囊腔內分隔為纖維、血管組織,7例支氣管腔變窄,2例支氣管擴張,1例肺大泡,1例見滋養(yǎng)血管。
50例囊腔類肺癌MSCT征象與三組病理類型的關系(表1)。
表1 囊腔類肺癌MSCT征象與病理類型對比分析
從表1中可知:①MSCT征象中比例>50%的有:類圓形或圓形42例(84%)(圖1)、磨玻璃征29例(58%)(圖1、2)、蜂窩征32例(64%)(圖2)、分葉征30例(60%)(圖2、3)、囊壁薄41例(82%)(圖1、圖3A)、血管集束征25例(50%)、形態(tài)學Ⅳ型29例(58%)(圖2、4)。②MSCT征象與三組病理類型的關系:經(jīng)統(tǒng)計學分析可知,磨玻璃征、分葉征、毛刺征、腔內分隔(圖2、4)、壁結節(jié)及血管穿行在三組病理類型差異有統(tǒng)計學意義(P<0.05),其中原位癌組中磨玻璃征及血管穿行征的比例高,浸潤性腺癌組中分葉征、毛刺征、腔內分隔、壁結節(jié)的比例均較高。病灶形態(tài)、蜂窩征、周圍結構及形態(tài)學分型與三組病理類型無統(tǒng)計學差異(P>0.05)。
圖1 女,87歲,右肺下葉AIS,形態(tài)學分型Ⅲ型。橫斷面CT示囊壁環(huán)形增厚,薄壁,磨玻璃征。圖2 女,74歲,右肺上葉AIS,形態(tài)學分型為Ⅳ型。冠狀面CT示蜂窩征,分葉征,腔內分隔。圖3 女,56歲,右肺上葉IAC,形態(tài)學分型為Ⅲ型。A. 橫斷面CT示單發(fā)薄壁囊腔;B. 8個月后囊腔縮小,囊壁全周不均勻增厚,淺分葉征。
圖4 女,44歲,右肺中葉IAC,形態(tài)學分型為IV型。A.橫斷面CT示多發(fā)囊腔,囊壁薄,腔內分隔,蜂窩征;B.矢狀面示多發(fā)囊腔;C.HE×40,病灶內多個囊性區(qū)域,中間為分隔(*);D.HE×100,囊內分隔為纖維、血管組織。
8例囊腔類肺癌CT隨訪有變化,其中1例磨玻璃結節(jié)1年后隨訪,結節(jié)增大并出現(xiàn)囊腔改變,囊腔內見分隔;1例10個月后隨訪,囊腔增大,囊壁不均勻增厚,實性結節(jié)增大,術前誤診為真菌??;6例隨訪囊腔縮小并實性成分增多(圖3)。
國內外文獻報道[5-6],囊腔類肺癌病理類型以腺癌多,本組50例均為腺癌。22例病理切片可見囊腔,其他病例在病理切片上未見囊腔,可能原因是手術或病理取材過程中囊腔被破壞。本組病理切片下囊腔有多種表現(xiàn),由此可見囊腔與肺部其他含氣透亮影本質是不同的,囊腔形成的主要病理基礎有三點[2,7-9]:①在肺大皰基礎上繼發(fā)的肺癌;②腫瘤起源于薄壁囊腔樣表現(xiàn)的囊壁上;③肺癌繼發(fā)薄壁囊腔,可能的機制為腫瘤伏壁生長,支氣管壁侵犯導致小氣道狹窄的單向閥阻塞效應,腔內氣體及壓力增加導致囊腔形成。
本組50例囊腔類肺癌均為單發(fā),均含有囊腔。MSCT征象及病理基礎如下:①病灶形態(tài)。文獻報道[10]周圍型肺癌以類圓形或圓形居多,也可以為不規(guī)則形,病理基礎可能為腫瘤各個方向生長的機會是均等的,因此趨于圓形或類圓形,但是由于外界阻擋、內部組織學生長不均衡造成分葉、毛刺等形態(tài)不規(guī)則。本組類圓形或圓形42例(84%),不規(guī)則形8例(16%),與文獻報道一致。②囊壁薄。文獻報道[2]囊壁多呈薄壁,原因可能是囊腔為單向閥阻塞效應形成,像吹氣球一樣形成的囊腔,因此囊壁薄。本組囊壁薄41例(82%)占的比例最大,與文獻報道一致。③蜂窩征。多房囊腔、囊腔壁不均勻增厚、腔內分隔、壁結節(jié)或血管穿行在CT上表現(xiàn)為“蜂窩狀、花環(huán)狀”的特殊征象,筆者稱其為“蜂窩征”,是囊腔類肺癌的一種特征性表現(xiàn),文獻鮮有報道。蜂窩征與空洞具有鑒別價值,空洞內不出現(xiàn)分隔。本組蜂窩征32例(64%)。④磨玻璃征。肺癌周圍可有磨玻璃征(GGO),可能的原因是早期肺癌沿著肺泡壁伏壁生長CT表現(xiàn)為磨玻璃密度影。⑤血管穿行征、支氣管穿行征,CT表現(xiàn)為囊腔內見血管或支氣管自然穿行,此征象可與空腔及空洞壞死鑒別。本組血管穿行征10例,支氣管穿行征4例,與文獻報道一致。⑥具有肺癌的常見征象,如分葉征、毛刺征、血管集束征及胸膜凹陷征等。本組分葉征(60%)、毛刺征(34%)、血管集束征(50%)、胸膜凹陷征(48%),與文獻報道一致。⑦形態(tài)學分型。本組形態(tài)學分型以Ⅳ型最多(58%),Ⅱ型最少(4%),可能原因是本組蜂窩征的比例高,故Ⅳ型居多,而結節(jié)更容易向腔外阻力小的地方生長,囊腔內壓力大,故Ⅱ型最少。
囊腔類肺癌的MSCT征象與不同病理類型有一定的相關性。本組磨玻璃征、分葉征、毛刺征、腔內分隔、壁結節(jié)及血管穿行征與三組病理類型有統(tǒng)計學意義(P<0.05)。其中磨玻璃征在AIS中的比例最高92.31%,說明含磨玻璃征的囊腔類肺癌多屬于早期肺癌。血管穿行征在AIS組也最高。分葉征、毛刺征在惡性囊腔類肺癌中比例高。腔內分隔及壁結節(jié)均以IAC居多,文獻報道[11]腔內分隔、壁結節(jié)提示惡性可能。蜂窩征在三組病理類型間無明顯差異(P>0.05),但在三組病理類型中的比例均大于50%,說明蜂窩征屬于特殊征象。血管集束征及胸膜凹陷征在三組病理類型無統(tǒng)計學差異,可能與病例數(shù)較少有關。
囊腔類肺癌動態(tài)隨訪主要觀察病灶囊腔與結節(jié)或腫塊的改變,其中囊腔壁的變化尤為重要,增厚的囊壁占整個囊腔比例的變化可以認為是病灶進展的重要表現(xiàn)。文獻報道[12]囊腔可縮小、增大或保持不變,隨訪囊壁增厚、不均勻、壁結節(jié)、實性成分增大及出現(xiàn)肺癌常見惡性征象(如分葉、毛刺、胸膜凹陷征等)要警惕肺癌的可能。本組8例囊腔類肺癌隨訪有變化。
綜上所述,囊腔類肺癌以腺癌多見,病理機制多樣,影像表現(xiàn)有特殊性,特別是蜂窩征、磨玻璃征及腔內分隔等特殊征象,動態(tài)隨訪對本病診斷有重要價值。囊腔類肺癌MSCT征象與不同病理類型有相關性,早期囊腔類肺癌出現(xiàn)磨玻璃征、血管穿行征的比例高,浸潤性腺癌出現(xiàn)分葉征、毛刺征、腔內分隔、壁結節(jié)的比例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