福建福鼎市桐北中心小學(355200)
品德與生活課程不同于其他課程,在教學中,只有讓學生主動參與、體驗感知,才能使知識得到鞏固,認知得到印證,內化為個人行為,形成良好的道德品質。在體驗教育中,行動是認知的外化,認知能促進學生良好道德品質的形成,使學生做到知行合一。在品德與生活教學中,如何運用體驗教育?以下是我在教學中的幾點看法。
模擬體驗即以事件或環(huán)境為客體,引導學生根據客體參與實踐,并從中明白道理。講故事、聽錄音、角色扮演等手段屬于模擬體驗的范疇。這些開放式的課堂模式,有助于學生形成道德認識,獲得內心體驗。
故事是學生認識、感知外部世界的一個重要途徑。學生喜愛故事,在故事中創(chuàng)設生動、曲折的情境,讓學生在故事情節(jié)中體驗,學生會產生強烈的共鳴,進而為教師的曉之以理、導之以行奠定基礎。在教學三年級上冊第二單元《我在學習中長大》中的“向誰學”這一主題時,教師要求學生收集著名的人物勤學的歷史故事,如“鑿壁偷光”“王獻之練字”等。在課上,教師邀請學生上臺講故事,使學生從故事中受到啟發(fā)和觸動,讓故事中的主人公成為學生學習的榜樣,使學生明白和體會到生活中處處有學問,只要做生活的有心人,就能學到很多東西。對學生來說,貼近生活實際的故事體驗學習方式更具有說服力。
兒童生活離不開游戲,游戲是一種十分有效的學習方式,對培養(yǎng)學生的學習樂趣,提高理解規(guī)則的能力,提升情商和集體主義精神有重要意義。在教學中,將游戲體驗與教學內容結合起來,能幫助學生再現豐富多彩的生活情境,增強個體體驗。如在一年級上冊品德與生活《我的一天》中的“我和鐘姐姐交朋友”這一主題中,為了讓學生了解時間的寶貴,教師在課堂上演示了古人的計時工具——沙漏,讓學生對時間的感知有一個具體的印象。又如在《我的一天》中的“我會好好吃”這一主題中,為引導學生養(yǎng)成良好的飲食習慣,教師在課堂上拿出裝了許多水的氣球,再吹一些空氣進去,形象地展示了人們剛吃飽的胃,并要求學生將氣球放在腹部,做跑步動作。通過游戲引導,學生了解到飯后運動的危害,養(yǎng)成良好的定時定量吃飯的習慣,避免了飯后劇烈運動。
教學活動來源于生活,又高于生活。一個人思想品德的形成與發(fā)展離不開生活經驗與獨立思考,也只有親身實踐和思考,才能將其內化為自己的素養(yǎng)。
教育大師陶行知說過:“教育即生活。”沒錯,教材是死的,而人是活的。教學過程中,教師應及時捕捉學生生活中有教育意義的內容,并將產生的新問題、新信息反饋到教學中,促進學生產生自主學習的愿望。在思想品德教育的過程中,教師應讓學生自己調查、體驗、思考,收集社會生活中的材料,活學活用。如在品德與生活二年級下冊《讓家園更美好》中的“花草樹木點頭笑”這一主題中,教師讓學生結合自己的生活談談如何護綠,并結合每年3月12日的植樹節(jié),進一步了解植樹綠化的意義,參加學校組織的植樹節(jié),為班級領養(yǎng)一棵樹。實踐活動中,學生在自我體驗、因勢利導中升華內心情感。
社會實踐是學生形成情感價值觀的最佳途徑?;貧w生活,關注生活,是品德與生活學科的理念。社會實踐,可以讓學生親身體驗具體而豐富的客觀世界,激發(fā)其求知欲,鍛煉其分析和解決問題的能力,達到教育目標。如在品德與生活二年級上冊第二單元《我和規(guī)則交朋友》中的“我們給自己定規(guī)則”這一主題中,我讓學生結合教材上的事例,總結規(guī)則是怎樣定出來的。接著,我引導學生討論什么是“我理想的班集體”,思考怎樣的集體才是好的集體,并找出班級里還有哪些地方還不夠合理,從改進班集體的角度查找班里的問題,使學生形成積極的心態(tài),針對班里出現的問題,制定班級公約。最后,我把規(guī)則的制定從學校延伸到社會,如公共秩序、交通秩序等,讓學生能夠用開放的視野,了解違反規(guī)則的危害,并讓學生關注和收集這方面的事例,進一步感受規(guī)則在社會生活和生產以及保障人們生命安全中的意義。小課堂,大社會,從文本延伸至社會生活,從社會生活的具體事例中得到啟發(fā),并躬身踐行,才能促進認知、情感、意志、行為的統(tǒng)一,提高品德與生活課堂的實效。
評價是品德教育的輔助手段,具有反饋、導向和激勵的功能。評價有許多方式,在教學中,教師應合理使用激勵評價手段,依據學生的特點制定階段性目標,用目標激勵學生,用榜樣鼓勵學生,培養(yǎng)學生的自信心,使學生嘗到成功的喜悅,養(yǎng)成良好的行為習慣。評價內容可以是多元的,如學習態(tài)度、學習能力和方法。評價方式為自我評價、同學評價、教師評價、家長或社會評價等。如為了讓學生養(yǎng)成良好的行為習慣,學校設立了激勵評價機制,如“文明之星”“禮儀之星”“環(huán)保之星”“關愛之星”等,定期評選,激發(fā)學生的道德情感。
教育實踐證明,學生智力的發(fā)展、品德的形成、人格的完善只有通過體驗才能實現。只有在體驗中,學生才能得到更好、更快的發(fā)展。教師要“為學生的體驗而教”,讓學生在體驗中明理,在激勵中前行,在評價中完善,有意識地把學生從教材帶回真實的生活,讓他們在生活中觀察、感受、體驗、分析、反思,幫助他們體驗人生,培養(yǎng)他們對生活的積極態(tài)度和參與社會的積極性,讓他們成為有愛心,有責任心,有良好行為習慣和個性品質的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