江蘇蘇州高新區(qū)長江小學校(215151) 楊小寶
前不久,學校安排我錄制“一師一優(yōu)課”工作。錄制的過程中,學生很緊張,導致整堂課他們答非所問。這讓我一個從教15年的教師也措手不及。在與同組教師討論莫名其妙的尷尬場景時,我忽然想起曾經(jīng)在南京聽過薛法根老師執(zhí)教的一堂語文課——《我選我》。薛老師本想以采訪班長的形式導入課堂,但了解后發(fā)現(xiàn),這個班級很特殊,沒有一個班干。這讓薛老師陷入尷尬的境地。但薛老師靈機一動,因勢利導,積極利用學生的未知,誘發(fā)學生的好奇心。一次尷尬的開場,就因為教師的機智而演化成一次精彩的生成。反思我們的課堂教學,不乏各種突發(fā)事件,但我們的處理方式往往缺乏科學,更缺乏藝術(shù),讓教學更尷尬。怎樣化解尷尬呢?
以下是《三顧茅廬》的教學片斷。
1.教師出示烏云密布的場景圖片,讓學生猜接下來會出現(xiàn)什么。
2.教師出示隆中秀麗風光的圖片,讓學生猜想:這兒會生活著怎樣的一群人。(教師意圖:讓學生體驗小說里環(huán)境描寫對人物、情節(jié)的烘托作用,引出諸葛亮這位賢才)
生:我覺得那里的人雖然沒文化,但大家都能和睦相處。
師:看著這樣的風景,你怎么會覺得這里的人沒文化呢?
生:(隨即尷尬改口)那里的人都能和睦相處。
在這樣的情境中,學生沒有給出教師想要的答案,或者說他的答案偏離了教師的預設(shè)。教師緊抓學生表達的漏洞,提出質(zhì)疑。雖然,學生改口了,但明顯感覺教學環(huán)節(jié)生硬,總讓人感覺不舒服。學生也在一遍遍質(zhì)疑中越說越少,直至最后什么都不敢說。冷靜想想,這個看似偏離的回答或許是課堂精彩產(chǎn)生的一個契機。教師完全可以放棄預設(shè)的教案,站在學生的立場想:這樣山清水秀的地方,即使是沒有文化的鄉(xiāng)野村夫,可能都具備比一般人更純潔、更善良的品性,因此能和睦相處。教師完全可以順勢追問下去:“沒文化的人,都能夠具備如此純良的品性。那些讀過書的人會是怎樣呢?”這樣的方式不僅肯定了學生的想法,并且打開學生的思維,引導學生走向文本的深處。
還是《三顧茅廬》的教學片斷。
1.教師引導學生認識劉備的“誠心誠意”之后,追問:劉備如此誠心誠意、禮賢下士,那諸葛亮真的值得他這樣做嗎?(教學意圖:引導學生認識諸葛亮的才華)
2.學生回答:不值得。偶有一兩個微弱的聲音:值得。
教師沒有得到想要的答案,馬上重復問題,一半學生改變了立場。教師馬上肯定說:“是的,諸葛亮是當時的大賢人,肯定值得?!苯又處熥寣W生讀課文,找出描寫諸葛亮雄才大略的語句。
此教學過程中,教師預設(shè)的答案是“值得”,幾乎沒有想過學生會回答其他的答案。因此,教師用了一種最沒有藝術(shù)的方式——再三追問,強逼學生說出自己想要的答案。這樣既捆死了教師的教學腳步,更束縛了學生思維的發(fā)展。其實,當爭議產(chǎn)生的時候,教師完全可以把問題交給學生,讓教學軟著陸。當有一兩個學生說“值得”的時候,教師完全可以組織一次“以一敵百”的現(xiàn)場辯論。學生通過課文內(nèi)容和搜集的資料證明自己的論點,從而更深刻地認識了諸葛亮。只有這樣,課堂中的意外才能擦出思維的火花??上?,教師把意外只當意外,沒有及時發(fā)現(xiàn)意外背后潛藏的最佳的教育契機。
筆者也曾經(jīng)歷過一次尷尬。在教學“盞”字時,我讓學生組詞,第一個學生組“一盞”;接著,我又找了一個學生組詞,他說“兩盞”。底下的學生撲哧地笑了?;卮鸬膶W生感到很難堪。筆者靈機一動:“三四盞?!币徊糠謱W生停下了笑聲?!拔灞K六盞七八盞。”筆者繼續(xù)說,但已經(jīng)有學生開始小聲地隨聲附和著?!扒чT萬戶盞盞新,你方唱罷我登場?!惫P者繼續(xù)完成。這樣就形成了一首打油詩。
學生一聽來了興趣,竟琢磨起來。筆者隨機引出紀曉嵐的數(shù)梅花花瓣創(chuàng)作詩的故事。學生聽得很有興趣,隨后的課堂教學效率不言而喻。
幾個小小的教學案例,值得反思。筆者認為我們今天的課堂最缺乏的就是耐心,傾聽錯誤的耐心。課堂上,教師要站在學生的角度去想。當錯誤產(chǎn)生時,我們不應(yīng)該打斷學生的思維,而應(yīng)該思索在學生有限的認知里,產(chǎn)生這樣想法的邏輯。如果做到這些,我們離一名優(yōu)秀的教師可能就不遠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