江蘇揚中市三躍中心小學(212214)
蘇教版《孔子游春》一文以生動形象的語言、嚴謹獨到的結構講述了孔子帶領學生在泗水河畔賞春、踏青,并對弟子進行教育的故事,主要描寫了孔子論水和師生言志兩個部分。其中,“孔子論水”一段,不僅是學生體悟孔子人格品質的重要載體,同時也是歷練學生語用能力的重要資源。
“孔子論水”的整個語段,都將泗水看成是“真君子”。在語言描述的過程中,通篇都采用了擬人的手法,羅列出水“有德行”“有情義”“有志向”“善施教化”等的特點。教師在引領學生通讀整個語段時,先從整體性視角感知了語段的主要內容。但這一部分內容描述相對隱晦,需要激發(fā)學生在生活中的原始經(jīng)驗,才能真正體悟孔子眼中之“水”的真正品質。如在教學“善施教化”這一部分時,教師先引領學生利用原始性的認知經(jīng)驗對課文中“蕩滌污垢”“萬物入水”等詞語的意思進行理解。學生紛紛從洗衣服、洗碗筷等內容,感受水在沖洗過程中所起到的作用,從而真正感受語段中“蕩滌污垢”在生活中的真正意思。隨后,教師就引領學生從水的這一特性出發(fā),探尋水之所以能夠“善施教化”的深層原因,真正感受“水”作為真君子的真正魅力。
在這一案例中,教師引領學生對水品質的探究并沒有僅僅停留在語段機械僵硬的文字中,而是充分尊重了學生原本的認知體驗,取得了較好的教學效果。
古今中外不少詩篇中都有眾多描寫水的優(yōu)秀詩篇,與孔子的觀點不謀而合。因此,教師就應該為學生拓展相關詩篇,與課文中語段的觀點形成相得益彰之效果,強化學生對文本認知的體驗。如在教學“有情義”時,教師從孔子的論據(jù)——“或方或長”“沒有一定的形狀”等關鍵詞語出發(fā),讓學生意識到水隨著物體的形態(tài)而隨時改變形態(tài)的特點。隨后,則分別為學生拓展補充了這樣的詩句:借助朱熹“半畝方塘一鑒開,天光云影共徘徊”來感受水的方形質態(tài),借助杜甫“無邊落木蕭蕭下,不盡長江滾滾來”來感受水長形的特點,借助劉禹錫“九曲黃河萬里沙,浪淘風簸自天涯”來品味彎曲之水的魅力。當學生再次回首朗讀“有情義”的論述時,他們對于水之“沒有一定的形狀”“或方或長”的特性就產生更加鮮明的認知體驗。
文本資源并不是孤立地存在,而需要教師經(jīng)過多維拓展,補充與文本相契合的文本資源,形成認知體驗的佐證,從而豐富學生的體驗成果。
本段“論水”,雖然列舉了水四個方面的特性,但整個語段并沒有讓人形成機械、零散之感,究其原因,就在于孔子在論述的過程中,有著嚴謹?shù)倪壿嬎季S和結構設置。因此,教師在引領學生分別感受了水的四個方面特質之后,就引導學生重新回首整段文字,形成對語段的再度體驗,起到了較好的教學效果。
學生在研讀之后進行交流。首先,這段文字采用了“分總”的方式,在羅列了四個特點之后,孔子以“水是真君子啊”一句作為總結,使得原本分散的觀點成為構建“真君子”的重要論據(jù),讓分述的內容成為具有相同指向的有機整體。其次,孔子在論述的過程中,采用的句式也具有鮮明的共性:都是先對水的狀態(tài)進行描述,最后加以提煉,形成了畫龍點睛的妙用。如“水……,……,它好像……”,將孔子的描述與論點有機融合,從而形成一個邏輯嚴密、內容全面的有機整體。在這樣的基礎上,教師依循著學生的認知規(guī)律,通過“回頭看”方式強化對文本語段之間內在聯(lián)系的體悟與感知,從而促進了學生解讀能力的不斷發(fā)展。
2011版《語文課程標準》提出“語用”教學理念以來,閱讀教學就逐步從文本內容層面向文本的言語形式轉變,注重從文本的言語形式和寫作策略中開掘出契合學生的語用訓練資源。
這段“論水”的文字,首先在言語性形式上整飭而富有節(jié)奏感,在內容上更是體現(xiàn)了由表及里的思維邏輯,是值得學生進行品析和模仿的絕佳資源。而在這樣的過程中,教師則引領學生深入思考:水還具有哪些特性與孔子心目中的“真君子”相仿呢?模仿課文中的語句描寫下來。學生紛紛動筆,有的認為水無色無味,它好像淡泊名利;有的認為水斬不斷、隔不開,他好像有韌性……在學生進行模仿之后,教師則為學生拓展了關于這段文字的文言文版本,教師引領學生對比白話文與文言文之間的區(qū)別,一方面豐富了原文中對水的論述,同時是對學生隨文練筆創(chuàng)作內容的拓展與延伸。
總而言之,閱讀教學需要引領學生圍繞著文本的語言經(jīng)歷體驗感知、深入聯(lián)系和實踐運用的過程,充分發(fā)揮每個學生內在的認知潛能,讓學生在深度開墾中言語意識得到喚醒,從而促進學生語文核心能力的發(fā)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