江蘇海安縣城東鎮(zhèn)西場小學(226600) 劉 琴
所謂“讓學引思”,就是將主動學習的時間、契機等權利交還給學生,在體驗中引發(fā)學生的自主性學習、創(chuàng)造性學習,促進學生對知識進行遷移與建構,激發(fā)學生自主學習的能力,提升學生思維的內在品質。在閱讀教學中,如何踐行“讓學引思”的模式,提升課堂教學的整體效益呢?
真正開啟學生內在思維的,當屬富有實效的問題。首先,教師要在充分解讀文本、把握文本主題的基礎上,引領學生緊扣文本的關鍵處進行質疑、釋疑,將“讓學”融入學生主動質疑的過程中。其次,教師要充分放大問題的探索性,在引領學生細致分析、深度思考的過程中凸顯問題的開放性特征,促發(fā)學生的多元思考。
例如,在教學陸游的詩作《示兒》時,教師引領學生緊扣詩歌語言理解詩歌的大意。有學生深入到詩歌內核中進行質疑:既然陸游已經知道“死去萬事空”的道理,為什么還要讓兒子“家祭告乃翁”呢?這不是非常矛盾嗎?其實,這種表面上的矛盾正是陸游死不瞑目、赤誠愛國之心的印證。在此基礎上,教師又引導學生嘗試從不同的角度進行多元化思考,形成了眾多個性化的體悟結果:有學生認為,一般老人在彌留之際,最放心不下的就是自己的親人和子女,但陸游卻心懷國家,愛國之心鮮明;有學生認為,整首詩都流淌著一個“悲”字,與前面一篇《聞官軍收河南河北》形成了對比,但不變的依舊是陸游的赤誠愛國之心;有學生則從矛盾深處出發(fā),說是“萬事空”,但終究是放不下,陸游內心的愛國之情是難以抑制的……
之所以學生讀這首詩后會出現如此豐富而深刻的認知,就在于教師通過“讓學”落實了學生的主體地位,通過“引思”激活了學生多元感知的動力,形成了百花齊放的效果。
在閱讀教學中實施“讓學引思”的模式,教師不能機械而單純地將所有權利交還給學生,而仍舊要充分發(fā)揮自身點撥、引領的作用,組織學生通過合作學習釋放個人自身的能量,并在自主學習中樹立融合他人成果的意識,從而促進學生認知能力的不斷發(fā)展。
如在教學《永遠的白衣戰(zhàn)士》時,教師以深情的語言渲染情境,激發(fā)學生的閱讀期待:“在那一場沒有硝煙的戰(zhàn)爭中,是誰給我們留下的印象最為深刻?結合課文,看看他們中杰出的代表葉欣護士長是一個怎樣的人?”教師組織學生以小組合作的方式展開學習,先從個人的角度展示自己的學習成果,再借助分享交流的形式集思廣益,形成小組的集體性結論。而在深入小組研討的過程中,教師發(fā)現,有的學生從文中對葉欣的正面描寫入手,緊扣細節(jié)感知人物忠于職守的偉大精神;有的學生結合文本語境,想象葉欣的同事、病人、親人等不同人物對葉欣的評價,展現了這位白衣戰(zhàn)士舍己為人的高貴品質;有的學生收集了大量有關“非典”和葉欣的資料,與課文中的內容相輔相成,強化了對葉欣的認知……
以小組合作的方式展開教學,是“讓學”理念下的產物,避免了教師機械強行地灌輸,合作下的分享又為“引思”提供了多種不同維度、不同視角的吸收資源,豐富了學生的思維認知。
閱讀教學中的“讓學”,簡言之,即“讓學生主動地學”。而作為教師,應為學生開掘、整合適切的教學資源,通過拓展延伸的方式,讓學生能夠在更豐富的素材天地中徜徉,從而形成真正有效的思考。
如在教學《七律長征》這首詩時,為了讓學生更好地洞察詩歌表達的主題,感知“紅軍不怕遠征難”的革命樂觀主義精神,教師在深入學習的過程中分別為學生拓展補充了“過五嶺”“越烏蒙”“勇渡金沙江”“飛奪瀘定橋”“翻雪山、過草地”等與長征相關的資料,通過一個個鮮活的故事、一串串具體的數字、一段段震撼的歷史,讓學生了解到紅軍長征的歷史背景。隨后,教師組織學生把詩歌內容與這些拓展資料結合起來,深化了學生對詩歌的解讀;同時,這些資料也是引領學生深入品析詩歌中“騰細浪”“走泥丸”“暖”“寒”“更喜”“盡開顏”等核心詞語的有效載體,有助于學生語言鑒賞能力的發(fā)展。
借助拓展的方式開發(fā)課程資源,是踐行“讓學”的重要策略;引領學生將拓展資源與文本內容進行有機整合,更是落實“引思”的重要方法。這一案例中的拓展延伸,開闊了學生的視野,豐富了學生的思維體驗,可謂一箭雙雕。
新課標倡導自主、合作、探究的學習方式,需要教師通過“讓學引思”的模式,積極落實學生的主體地位,交給學生學習的主動權,促發(fā)學生深入思考,為提升課堂教學的整體效益奠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