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玲
【摘要】本文針對小學語文教師在語文主題學習教學實踐中產(chǎn)生的困惑,論述教師應(yīng)采取豐富課型、課內(nèi)注重“語用”訓練的對策,使語文主題學習開展得更有效。
【關(guān)鍵詞】小學語文 主題學習 實踐
【中圖分類號】G 【文獻標識碼】A
【文章編號】0450-9889(2018)11A-0069-02
新課程改革對中小學語文教學提出高效課堂、學生自主學習和課內(nèi)大量閱讀的要求,語文主題學習體系因此應(yīng)運而生。語文主題學習是圍繞一個單元主題進行教學設(shè)計,學一篇帶一篇或多篇,教學密度高、容量大、綜合性強,真正體現(xiàn)了語文課堂教學的高效性。簡單地理解,語文主題學習就是“1+X”課型。語文主題學習作為一項重要的教學改革措施,其實踐獲得一定的成效:促進學生大量閱讀,提高學生語文素養(yǎng)。筆者從事語文教育工作十年,現(xiàn)階段也接觸到單元主題學習,教學過程中,面對新教材、新教法、新問題,筆者產(chǎn)生了一些困惑,并積極地在教學實踐中尋找解困之法。
一、在小學語文課堂開展主題學習的困惑
(一)課型單調(diào),學生積極性難持續(xù)
傳統(tǒng)的語文教學模式中,整堂課都是教師帶領(lǐng)學生細嚼慢咽課文,并無多余的時間閱讀課外讀物,這樣的課堂刻板、沉悶,學生學習積極性不高。語文主題學習開展之后,課堂模式以“1+X”為主,即精讀課例教學?!?”是指教材每單元課文中一篇具有代表性的文章,教師指導學生對其進行“精讀”;“X”則指單元中其他文章或課外一些好文,教師指導學生采用精讀課學到的辦法“依法自學”。教學中,筆者發(fā)現(xiàn)學生完成單元主題課文的學習后,在課堂上閱讀課外書讀得非常認真。但是這種教學方法實踐久了,課堂安排形成固定模式,缺乏新意,學生難免會感到課型單調(diào),從而再難激起其閱讀的興趣。那么,如何創(chuàng)新課型,為學生的學習熱情“保溫”?這是筆者的困惑之一。
(二)語用知識沒有得到真正落實
在語文課程改革中,教學重點由理解課文思想內(nèi)容轉(zhuǎn)變?yōu)閷W習語言文字,教學形態(tài)也從教師講課轉(zhuǎn)變?yōu)閷W生語文實踐。語文主題學習是為解決學生閱讀量問題而展開的,其最終目標需要落實到語言的運用上。當前語文課改還處于探索階段,教學評價體系也不甚完善,部分教師為追求教學的閱讀量,不注重學生是否真正能在實踐中運用知識。此外,學生在“1+X”單調(diào)的課型中,雖然課內(nèi)的閱讀量大幅度增加,但在閱讀中獲取的知識,沒有機會或不懂得如何運用,缺乏語文實踐的機會。這些都是閱讀教學中“語用知識”沒有真正落實的表現(xiàn)。
那么,在固定的時間與空間內(nèi),教師該如何創(chuàng)新語文主題學教學,將“語用知識”真正落實呢?這是筆者的困惑之二。
二、語文主題學習教學困惑的解決對策
(一)豐富課型
小學語文教材依照每單元一個主題進行編排,教師備課時,首先需要整合整個單元的教學內(nèi)容,羅列出內(nèi)容的主次,做好教學模塊設(shè)置,再設(shè)計出循序漸進的課型進行授課,這樣學生接受知識才能由淺入深。通過不斷的實踐總結(jié),在課型的創(chuàng)新上,筆者歸納出多種課型,包括導讀課(預習達標課)、“1+X”教讀課(精讀悟法課)、“1+X”自讀課(自主閱讀課)、整組閱讀課(拓展閱讀課)、讀寫結(jié)合課、言語實踐課、總結(jié)課(單元整理課)。例如筆者講授人教版語文教材三年級上冊第五單元課文“中華傳統(tǒng)文化”就是采用了多課型教學,整體教學設(shè)計見附表。
首先通過導讀課處理本單元主題課文的基礎(chǔ)問題,如學習生字新詞、朗讀課文、了解課文內(nèi)容等,對文章有大概了解后,再開展“1+X”教讀課(精讀悟法課)、整組閱讀課(拓展閱讀課),最后是總結(jié)性的單元整理課。這樣的課型變化,教學目標清晰遞變,一步步深入,學生學起來不費勁??偟亩?,課型豐富了,教學模式不單調(diào)了,學生的學習興趣就能不斷激發(fā),主題學習便可持續(xù)推進,教學效果不斷深化。
(二)課內(nèi)注重“語用”訓練
“語用”訓練需要以課堂為依托,也需要教師的正確引導才能落實。關(guān)于如何進行“語用”訓練,筆者在參與全國第二屆主題學習課堂大賽暨語文主題學習研討會后,對主題學習有了新的理解,在實踐中遇到的“語用”訓練難題迎刃而解。備課時,每一個單元都提煉一個語用訓練點,并在每節(jié)課中落實。以人教版語文教材五年級上冊第四單元15課《落花生》的精讀悟法課為例,語用點是品讀花生的品質(zhì)——謙虛、樸實無華、默默無聞、不計較名利,引導學生理解文章中借花生的品質(zhì)比喻做人的道理,即“人要做有用的人,不要做只講體面而對別人沒有好處的人”,進而引導學生領(lǐng)悟“借物喻人”的寫作方法。緊接著鏈接主題叢書的文章《松樹的風格》,引導學生通過“借物喻人”的寫作方法,體會作者借松樹比喻那些“要求于人的甚少,給予人的甚多”的人的用意。一節(jié)課下來,如果時間不充足,筆者主要采用一篇課內(nèi)文章帶一篇課外文章的辦法;如果時間充足,筆者將給學生多拓展幾篇同類型的文章。課內(nèi)這樣高密度的訓練下,學生對“借物喻人”的寫作方法已經(jīng)掌握得很透徹。
又如筆者在“清川學區(qū)語文主題學習研討會”中上的主題閱讀公開課《悠悠送別情——送元二使安西》,進行教學設(shè)計時,首先確定這節(jié)課的語用訓練點是借景抒情。課堂中,通過教學生分析“柳”字的含義,進而體會作者借“柳”抒發(fā)對朋友的挽留和懷念之情。緊接著帶學生用“借景抒情”的方法分析“酒”字,體會作者借“酒”抒發(fā)對朋友的依依惜別之情。筆者還設(shè)計了課堂共學單,讓學生利用“借景抒情”的方法與同桌合作學習《送友人》《南浦別》這兩首詩,然后以匯報的方式交流學習成果——《送友人》這首詩作者借助浮云、落日、班馬鳴抒發(fā)了自己與朋友離別時的難舍難分之情,而《南浦別》這首詩作者借助南浦、西風抒發(fā)了自己與友人離別之時的凄涼、愁苦之情。經(jīng)過引導和訓練,學生觸類旁通,學會舉一反三,語言學用的技能日益精進。
教學時,每一課都緊扣語用訓練點,遵循“教—帶—放”的方式,真正做到“一課一得”,教師的教學模式和教學方法都發(fā)生改變,教學質(zhì)量得到保障,學生在語文主題的學習中不僅增加了閱讀量,同時訓練了語用知識。
語文主題學習改變了傳統(tǒng)的教學觀念和教學方式,給語文課堂帶來了新的活力,讓教師不再只教一本教材,讓學生不再只學一本教材。如此,教師便能簡簡單單教語文,學生輕輕松松學語文。
(責編 黃健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