林通
從2002年走上講臺到現(xiàn)在,我已經(jīng)在小學語文教師崗位上工作16年了。這16年,基本上和國家第八次課程改革的時間相吻合,我算得上是這一輪課程改革的親歷者與見證者。再加上我先后在農(nóng)村、城鎮(zhèn)、城市小學工作過,比較清楚課程改革理念在這些學校的落實情況,也有一些自己的感受。
總的來說,這一輪課改的實施是成功的,成功之處在于,教師對課程改革的理念越來越清晰,教師的教學策略越來越科學,學生的學習效果也越來越好。當然,給我印象最深的還是校本教研內(nèi)容和形式的變化。
“老師的課上得真好,可惜學生配合得不怎么樣”
2003年的一個周六,我所在的那所農(nóng)村小學熱鬧非凡,全鄉(xiāng)的老師都集中到一起,準備觀摩縣城老師“送教下鄉(xiāng)”。在縣城優(yōu)秀老師上課之前,縣教研室的一位領導先給大家講話。我清晰地記得那位領導講話中提到一個詞——校本教研。之所以記得這么清楚,是因為當時坐在我身邊的一位老教師問我“校本教研”是什么。其實我也不是特別明白,就說應該是指在學校里開展的教研活動吧。那個時候,學校教師有時也會聚在一起探討教學問題,但大家并不知道那就是“校本教研”。
觀摩課是重頭戲,縣城老師的課上得很好,教室里前三排是學生,后面黑壓壓的全是老師。老師上的是四年級的課文《觀潮》,那應該是我第一次聽觀摩課,所以課堂上的幾個環(huán)節(jié)至今還記得,一個是老師讓全班同學一齊用腳蹬地,感受課文中寫到的“像千萬匹戰(zhàn)馬齊頭并進,浩浩蕩蕩地飛奔而來”。還有一個是老師讓學生去黑板上畫潮水來時的樣子??傊?,教學手段挺豐富的。教師還在課堂上設計了幾個問題,而且是環(huán)環(huán)相扣的問題,也就是必須等學生回答出這個問題,才能順勢進入下一個問題。遺憾的是,在提問的一開始就卡了殼,有些學生根本就沒搞明白老師提出的問題,更不知道該如何組織語言來回答。
課后評課時,大家都高度評價了縣城老師送來的這節(jié)課,在提不足時,說得最多的一句話就是“老師的課上得真好,可惜學生配合得不怎么樣”。那個時候,我們都認為好的課教師是行云流水的,學生應該配合得天衣無縫,一節(jié)課的內(nèi)容環(huán)環(huán)相扣,最好在下課鈴響的那一刻,恰巧上完最后一個環(huán)節(jié),而不會去想,學生在課堂上答不上來,可能是教師的問題不合適,也許是需要更多讀書、思考的時間,又或是需要教師更進一步的引導。
在之后相當長的一段時間,我們校本教研的形式基本上就是聽課加評課。聽課者的感受是評價課好與壞的重要標準。同一時間,很多著名特級教師的觀摩課也是靠著完美無缺的課堂效果深受廣大教師的追捧。
現(xiàn)在回頭去看,那時許多校本教研只研究教師怎么上課,不研究學生如何學習;只關(guān)注課堂效果,不關(guān)注學生所得;只在乎聽課者的感受,不在乎學生的學習過程。盡管當時課程理念反復強調(diào)“學生為主體,教師為主導”,但真正研究如何實現(xiàn)學生主體、教師主導的很少,沒能真正落實到課堂上。
“這節(jié)課老師講太多了,要讓學生多說一說才好”
2009年,我已經(jīng)在縣城小學任教了。那年秋天,學校作為全市校本教研現(xiàn)場會的主場,向全市展示學校開展校本教研的經(jīng)驗和做法。我承擔了一節(jié)展示課,還參與了學校校本教研特色展示。那一時期,各個學校校本教研的形式已經(jīng)很豐富多樣了,通過什么形式來呈現(xiàn)才能體現(xiàn)特色呢?我們最終決定采用最常態(tài)的方式,也就是主題教研沙龍。確立大主題,設計出小問題,分成幾個板塊,讓參加沙龍的老師從為誰教、如何教、為什么要這樣教等方面展開討論。這種主題式研討直擊問題,碰撞思想,能引發(fā)教師研究教學的內(nèi)在規(guī)律,提升自己的教學理念,開闊教學視野。
說到我承擔的那節(jié)展示課,前后費了不少心思。當時學校正在承擔省級課題“快速作文指導”,全校都在進行“快速作文指導”實驗,也就是一節(jié)課用八分鐘左右的時間進行指導,最后用七分鐘左右的時間進行點評,中間的時間給學生寫作文。這樣的課堂時間分配,和當時風靡的“洋思經(jīng)驗”“杜郎口風暴”有一定的關(guān)系,希望能把課堂上更多的時間還給學生。當然,半個小時不到的時間寫完作文,這對學生能力的要求很高,我們一般是從低年級就開始訓練,學生寫得多,速度自然也就快了。
為了讓我的展示課能更好地體現(xiàn)學校教學教研的特色,我們做了一個很大膽的決定,讓聽課老師現(xiàn)場點課,這樣就可以擺脫事先讓學生寫好作文的嫌疑。但對我、對學生的要求都提高了。記得那天一位外縣的老師出了一個其他版本教材中的習作內(nèi)容,我稍做思考便開始上課。因為事先我和學生都沒有準備,八分鐘的指導時間,我上得比較干澀,很難和學生形成互動,盡管學生作文寫得還不錯,當然這主要得益于平時的訓練。在課后交流時,很多老師指出,八分鐘的指導,我講得太多了,要讓學生說一說才好。
那段時間,隨著課改的深入,老師們已經(jīng)意識到要體現(xiàn)學生的主體地位,必須把更多的時間還給學生。在觀摩課堂教學時,大家都會把學生的參與作為重要的指標。然而如何讓學生高質(zhì)量地參與,教師并沒有太多行之有效的策略,這也是當時校本教研常常研究的問題。
“智慧的課堂需要教師勇敢地退,適時地進”
2018年,我在南昌市百花洲小學任教的第八年。開學第一天,我們就改常規(guī)的工作布置會為業(yè)務培訓會,培訓的主題是“智慧的課堂需要教師勇敢地退,適時地進”。由學校派往北京第二實驗小學跟班學習一年的副教導主任胡健擔任主講。一位教師進行主題宣講,其他老師積極互動,是百花洲小學眾多校本教研形式中的一種。
培訓主題“智慧的課堂需要教師勇敢地退,適時地進”出自北京第二實驗小學,“勇敢地退”指的是在凸顯差異、凸顯學生主體的課堂教學中,教師要能從教學觀念、教學心理以及教學行為上做到,從主要的和主導的地位勇敢地退到次要的組織、幫助和促進者的地位上,放手還課堂給學生,讓課堂成為學生自主學習和自主發(fā)展的天地,而不是教師表演的舞臺。在這樣的“退”前面冠以“勇敢”,是因為我們深知,讓教師真正把課堂交給學生實在不易。
“適時地進”指的是在退出主導地位的同時,教師要隨時準備在必要的時候適時地站出來,給予學生必要的引導、幫助和促進,從而確保學生自主學習的有效性。
“勇敢地退”需要勇氣,因為我們知道,當教師真正把課堂還給學生時,課堂未必會出現(xiàn)我們所期待的效果,可能學生自己學不起來,可能學生想到別的地方去了,實在有太多不可控的因素,教師會自然出現(xiàn)害怕學生“跑偏”“不深入”等不放心的心理變化。教師只要稍微有一點信念不堅定,就會回到老路上去。
“適時地進”需要智慧,需要比教師設計環(huán)環(huán)相扣的教學過程更多的智慧。教師需將教學內(nèi)容和學情爛熟于心,當學生在自學和交流過程中出現(xiàn)問題,教師能做到及時、適切地介入,避免學生“跑偏”或者“在同一水平上重復”。
在百花洲小學,用這個提法來舉辦講座是第一次,但這樣的理念學習早在幾年前就開始了。所以,在互動的時候,老師這樣談為什么要“勇敢地退,適時地進”:一是時代發(fā)展的要求,未來社會,學生自主學習的能力比所掌握到的知識更重要;二是學習規(guī)律的要求,無論是認知主義還是建構(gòu)主義,都強調(diào)學習者自身對知識的內(nèi)化;三是教材編寫的要求,學生手上的課本,其本質(zhì)是“學本”,而不是“教本”,所以教師只有“勇敢地退,適時地進”,才符合學習的要求。還有教師談了自己的做法,雖然沒有進行這樣的總結(jié)提煉,但一直是這樣做的??吹贸?,這樣的教學理念已經(jīng)深入人心。
課程改革十多年來,回味這三次具有代表性的校本教研場景,我深切感受到,校本教研的變化折射出的是教育教學的改革與發(fā)展。
首先,校本教研的形式在變。一開始,我們說到校本教研,一般就是指聽課和評課,而且是散點狀的,聽一節(jié)課就評一節(jié)課,評課主要談主觀感受,不會從這一節(jié)演繹到這一類,很少關(guān)注學習方式和學習過程。后來,校本教研除了聽評課以外,有了更多豐富多樣的形式,比如沙龍、訪談等等。現(xiàn)在,校本教研不再一味追求形式的多樣化,而是內(nèi)容主導,內(nèi)容決定形式。
更為重要的變化是校本教研的內(nèi)容。從注重聽課的感受,把教學當作表演,到關(guān)注課堂上師生時間的占比,再到真正關(guān)注學生學習的過程,研究內(nèi)容的不同反映出課堂教學的價值取向、教師的教學理念和策略的變化。
今天的教師,不會因為一個學生回答錯誤打亂教學節(jié)奏而驚慌失措,反而會從錯誤中尋找原因,化錯誤為學習資源;今天的教師,不會再輕易地被課堂上的熱熱鬧鬧所吸引,反而會潛心關(guān)注教學中靜悄悄的時光;今天的教師,在關(guān)注學科教學效果的同時,還會關(guān)注學科的育人功能,以及由這一門課程到其他課程以及更廣闊學習空間的延伸。
從校本教研怎樣研究、研究了什么,我們可以看到教學管理者、教師在想什么,做了什么。在肯定教育改革與發(fā)展今天成績的同時,我們無需對走過的路一味否定,甚至是鄙視,反而要認真審視,充滿敬畏,只有這樣,我們才能在總結(jié)經(jīng)驗的過程中不斷向前,迎接前方更好的風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