劉律廷
陳衛(wèi)是一名高二男生。父母離異,陳衛(wèi)一直隨爸爸生活。
近三個月來,陳爸爸感到兒子越來越沉默,甚至連續(xù)一個禮拜不跟他說話,非常擔心。他努力想跟兒子和解,并想盡辦法表達對兒子的愛,可陳衛(wèi)反應冷淡,態(tài)度冷漠,偶爾對他開口也充滿怨氣,指責不斷:“你為什么不給我準備本子?”“教師節(jié)你為什么不給我老師送禮物?”“你今天怎么又燒這個菜?”陳爸爸感到非常委屈:“孩子從不明確表示他的需求和期望,又怪我沒有做好!我又不是他肚子里的蛔蟲,怎么能事事都符合他的心思呢?”
在學校,陳衛(wèi)的情緒也很低落。老師課堂上叫他發(fā)言,他站起來后低著頭一言不發(fā),拒絕跟老師做任何交流。跟身邊的同學他也能好幾天不說一句話,大家都稱他為“怪人”。班主任家訪時,建議陳爸爸帶陳衛(wèi)去接受心理輔導。
半數(shù)青少年會使用“沉默暴力”
陳衛(wèi)的這種情況,在青少年中并不鮮見,心理學上稱之為“沉默綜合征”。它不是抑郁癥或孤獨癥,只是一種青少年長期不愿講話、用沉默的冷暴力與周圍人相處的現(xiàn)象。據調查,半數(shù)以上的家長有同感:孩子上高中后變得越來越“沉默寡言”,而且孩子的沉默所帶來的溝通障礙讓很多家長感到困擾。當孩子不愿說話時,家長通常手足無措,或無比憤怒,也有人會自責:“我是不是做錯了什么?”“我是不是失去了他的信任?”“沉默是不是一種無言的指責?”
那么,這些沉默的孩子,其內心世界又是怎樣的呢?
美國心理學家查普曼·克拉克撰寫的《怎樣更懂我——當今青少年的內心世界》一書中,一個沉默寡言的男孩如此描述自己的內心世界:我可以好幾個小時凝視著鏡子里的自己,腦海里一片空白……鏡子里的那張臉,似乎與我的思緒毫不相關,他只是一個演技很爛的演員,眼神中流露出對自己扮演的那個角色的鄙視。然而他面帶微笑,他出類拔萃,課業(yè)與人際關系都令人羨慕。我真希望自己的真實生活就像鏡子里的這個人……然而不能……我只能獨自在沉寂中痛苦著……一個被迫承擔的角色,令我的內心很孤寂。
從孩子的這段話中我們可以看出,他渴望優(yōu)秀,又鄙視自己;他渴望與人交流,又無法打開心扉;他只能無奈地沉浸在自己的世界里忍受孤寂。
陳衛(wèi)也是這樣,當我們對他進行心理輔導時,用了很多“破冰”手段才讓他逐漸敞開心扉。然后,他就開始不斷表達對父親的不滿:“從小到大,我每次做對的時候他都吝嗇夸獎,做錯的時候他總會責備。他從來沒有愛過我……”
原來,陳爸爸離異后沒有再娶,對兒子寄予了很高期望,家教嚴苛,逼著兒子彈鋼琴、學奧數(shù)、學游泳。他用“愛”作為對孩子的獎勵,用“冷漠和不愛”作為鞭策孩子的動力。當陳衛(wèi)表現(xiàn)不佳,或因為失敗而傷心難過時,他責怪孩子不堅強、懦弱、沒出息。陳衛(wèi)因此覺得,他即使受到了傷害,遭遇了挫折,心里難過也不能表現(xiàn)出來,否則就會受責罰。漸漸地他開始封閉自己,不再讓感情外露,而且將“沉默”當成懲罰別人的一種手段。
在一次催眠治療中,陳衛(wèi)描述自己的真實感覺:“我覺得我的生活就像一幅畫,像那種用錯置的情感和瘋狂的色彩描繪出來的錯亂的我。這幅畫根本不是真正的我,讓我感到很受挫。我最信任的好朋友,并不認識真正的我……我想洗去這些痛苦的筆觸、可笑的顏色和錯置的情感,我想洗去那些假扮成我的一切??墒桥卤痪芙^的恐懼總是威力更大,總是制服我想改變的渴望?!?/p>
沉默少年的幾個心理雷區(qū)
當陳爸爸了解了兒子內心真實的想法后,他非常震驚,同時感到懊悔與自責。他承認自己脾氣不好,愛生悶氣——作為公交車司機,他經常一整天也說不了幾句話,習慣了自言自語,或者在內心深處與自己交流。因此,當他發(fā)現(xiàn)小時候的陳衛(wèi)喜歡生悶氣,有點不合群時,他并沒有給予重視。母親離開家后,陳衛(wèi)郁郁寡歡了好幾個月,不愛跟人說話,直到奶奶從鄉(xiāng)下來照顧他,祖孫之間有了交流,陳衛(wèi)的情緒才略有好轉。
兩年前,陳衛(wèi)的奶奶因中風變得口齒不清,家里又沒人陪陳衛(wèi)說話了。陳衛(wèi)上高中后,熱衷于追網絡小說、看漫畫、打手游,越來越孤僻沉默。
陳爸爸非常期望能幫助兒子,為此他在去年向單位申請開夜班車,這樣可以每天陪陳衛(wèi)吃晚飯。在進餐時,他經常懇請兒子告訴他怎么了,甚至追著陳衛(wèi)要回應。當陳衛(wèi)繼續(xù)沉默或顧左右而言他時,他會在心中悄悄批評、分析或解釋兒子的動機。當陳衛(wèi)對爸爸提出指責與批評時,爸爸經常被緊張憤怒的情緒困擾,失去自我反省的能力。
這樣錯誤的溝通比此前的缺乏溝通更加糟糕。陳爸爸說:“以前我工作忙,沒空陪他的時候,他偶爾還跟我說幾句話,講講學校的事兒……現(xiàn)在我天天追著他講話,他反而生我的氣、煩我,甚至憎惡我,好像我是仇人!”
我們努力讓陳爸爸明白一點:像陳衛(wèi)這樣罹患“沉默綜合征”的青少年,通常有心理雷區(qū),需要家長智慧應對。而這些雷區(qū)就是他們發(fā)怒的根源。
第一個雷區(qū)是自我形象差。這類孩子經常感到自己有缺陷,擔心親人們傷害或拋棄他,更害怕家長因發(fā)現(xiàn)他的軟弱而離開他。所以,他喜歡攻擊別人。這就要求家長運用智慧,采取策略,讓孩子知道,你不會利用他的脆弱反戈一擊。而當你跟孩子訴說苦衷,或表達與他相反的意見時,應提前做好被攻擊的準備。
第二個雷區(qū)是害怕與同齡人比較。家長與這樣的青少年相處時,最好不要提“別人家的孩子”。你要打消他的疑慮,表示自己的耐心與忠誠。漸漸地,他可以把自己為什么憤怒和沉默告訴你,而你除了傾聽之外不會背上精神包袱。
第三個雷區(qū),給他提建議——他往往認為你是在給他“定罪”。孩子敏感的內心很容易誤會別人的意思,而且非常習慣于被動,所以大多數(shù)時候需要家長采取行動。即使在他不愿意傾聽時,你也可以寫郵件給他。在合適的時候你可以主動說出你的感受。記住,只是表達自己的感受,不是批判孩子的動機。比如:不要說“你摔門干什么”,而是說:“每次你跟我發(fā)生分歧就轉身摔門離開,這讓我感到我們的關系受到了破壞。如果你能輕輕關上門,我會感覺好很多!”endprint
調動“好奇心”有助于打破沉默
事實上,罹患“沉默綜合征”的青少年并非一無是處,很多孩子具有謹慎、負責、睿智等優(yōu)點。懂得與其友好相處的家長,能從孩子身上學到很多。因此我們建議陳爸爸,當孩子沉默傲慢的臉色激怒他時,不說最先闖入腦海中的話;在發(fā)火動粗之前,先問幾個為什么,先想想孩子到底想表達什么;反思怒氣的源頭與思維的習慣,會讓他不再被負面情緒困擾。當孩子進行正常情感宣泄時,我們建議他耐心陪伴,不予定罪,心平氣和,讓孩子感受到無條件的愛與接納。
另外,要調動孩子的“好奇心”?!昂闷妗笔侨穗H關系中的一把金鑰匙。在與孩子相處的過程中,要努力給孩子帶來一種好玩的感覺,讓他愿意與你進行非防御性的交流。為此我們給陳爸爸做示范,教他嘗試著智慧地對兒子提問,比如:我感覺這個對你很重要,你能讓我明白它對你來說為什么那么重要嗎?我們怎么做才能解決這個問題,你有什么建議嗎?你能告訴我,我們應該怎么做才能讓我們的關系更好嗎?我想知道你為何這么生氣,你能告訴我嗎?我想知道我怎么做才能讓你的感覺好一點?
陳爸爸按我們的建議努力去做了,但屢屢碰壁——兒子不回答他的問題,他的怒火開始熊熊燃燒,耐心逐漸被消磨。但他及時想起了我們的另一個建議:無論何時都保持輕松的心情,學會給自己減壓。他開始極力平復自己的心情,并采取了下一步行動。
與一個沉默寡言的孩子和平相處,最好的辦法是“把難題交給對方”。與其為孩子苦惱,不如幽默地給自己頒發(fā)一個“奧斯卡最佳受苦獎”——將“猜一猜孩子心里在想什么”這個難題當猜謎游戲,會讓自己心情轉變、茅塞頓開!當然,我們也給了陳爸爸一些切實的建議,以幫助他自省。
我們建議陳爸爸經常在心里告誡自己:想讓孩子負起責任,施以恐嚇或激起孩子負疚感等方法是最無效的!必須承認有更好的方式來向孩子提出要求,我要學習這些方式,才能成為更好的家長。當我使用的方法導致孩子痛苦和憤怒時,我或許要寫一封信,或者發(fā)個微信甚至請他出去吃頓飯跟他溝通一下。為了與孩子建立更健康的關系,我有時需要尋求外部幫助。孩子有權與我有不一樣的想法、感受和行動,不同意與不明白本身都不是錯誤。我不再貶損對比,不再兜售負疚感,我接納我的孩子不愛說話的性格,我知道他可以成為更好的樣子……
借助這些科學的心理暗示,陳爸爸轉變思維模式,悄悄進行調適。他不再讓挫折感驅使自己陷入負面情緒,而是更用心揣摩孩子的用意。當孩子轉移話題或保持沉默時,他不再繼續(xù)追問,而是告訴孩子:“我知道你在思考,只要你做好了準備,我隨時可以跟你討論……”
我們也建議陳爸爸多交朋友,豐富自己的生活,別把兒子當成生活的全部,這樣也能給孩子減壓。我們還建議他給陳衛(wèi)派一些家務讓他做,特別是讓他負責每天陪奶奶說話,每周帶奶奶去社區(qū)醫(yī)院做康復治療——雖然奶奶口齒不清,但奶奶依然深愛著他,總想跟他多說說話。當陳衛(wèi)花更多時間陪奶奶時,他的視野變得開闊,責任心也不斷增強。
一段時間后,陳衛(wèi)感覺爸爸沒那么煩人了,父子倆一起吃飯也不再是負擔。尤其是當爸爸抽出更多時間陪他打乒乓球、下象棋以后,父子交流的話題變得廣泛了,兩人的關系越來越融洽。更令人高興的是,陳爸爸積極與班主任溝通,學校老師和同學也都給予了陳衛(wèi)不少鼓勵與幫助,陳衛(wèi)在學校的人際關系大大改善,他的學習成績在不知不覺中也有了提高。
如今,隨著父子倆一起成長,陳衛(wèi)的“沉默綜合征”也在漸漸痊愈。endprin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