張海燕 趙靜春 毛海濤
(滄州師范學(xué)院文學(xué)院,河北滄州 061001)
哈金以長篇小說《等待》一舉獲得1999 年美國全國圖書獎,成為該獎項設(shè)立50年以來第一位獲獎的華裔作家,《等待》以十八種文字在25個國家出版。2000 年哈金又憑此書榮獲??思{小說獎,美國筆會的頒獎詞中稱他是“在疏離的后現(xiàn)代時期,仍然堅持寫實派路線的偉大作家之一”。小說講述了男主人公孔林等待離婚的漫長過程,“序”里倒敘分居17 年之后的第二次“對簿公堂”(1983年),之后按時間順序講述:60年代的故事主要圍繞孔林結(jié)婚、父母親去世、對原配淑玉心懷感激;70年代的故事主要描述“等待”離婚的過程,發(fā)生在女朋友吳曼娜身上的事為主,先后被介紹給孔林表哥孟梁和魏政委、又被孔林病友楊庚強奸、以及孔林和淑玉第一次“對簿公堂”(1973年);80年代的故事講述了淑玉進城離婚、定居,孔林回鄉(xiāng)賣屋接女、再婚生子;結(jié)尾處孔林重回淑玉處尋求慰藉……
下面借助存在主義哲學(xué)家西蒙娜·波伏娃的女性他者理論,解讀劉淑玉與吳曼娜這兩位處境悲慘的女性他者形象。
對于“他者”(the Other)這一哲學(xué)術(shù)語,《第二性》的譯者陶鐵林給出定義:“‘the Other’的真正含義,是指那些沒有或喪失了自我意識、處在他人或環(huán)境的支配下、完全處于客體地位、失去了主體人格的被異化了的人?!倍髡卟ǚ拊跁刑岢鲆恢}:“女人是他者”。她站在女性的立場上,對女性“他者”本身的地位進行了探討。波伏娃從生物學(xué)、精神分析學(xué)和馬克思主義角度闡明婦女的他者性質(zhì),全面勾勒女性他者的主要特征:不僅具有內(nèi)在性與被動性,而且存在消極性和異化狀態(tài);更為突出的女性“他者還具有絕對性與純粹他性??v觀女性的發(fā)展就是漫長的他者歷史,在這持續(xù)的過程中,女性他者一直作為“次等族類”被排斥在文明之外?!岸x和區(qū)分女人的參照物是男人,而定義和區(qū)分男人的參照物卻不是女人。她是附屬的人,是同主要者(the essential)相對立的次要者(inessential)。”如此說來,女性成為他者的前提是男性率先把個人確定成主體,又從自己視角出發(fā)來定義次要者和主要者、主體與客體的關(guān)系;長期以來,社會各個階段均不可僭越地實行男權(quán)統(tǒng)治。于是乎,女性始終處于一種附屬和被支配的地位,難以逃脫他者的命運。
波伏娃用存在主義理論來解釋女人的文化身份和政治地位,最早也是最清醒的認識到廣大婦女在既有的文化秩序中備受壓抑的現(xiàn)象,嚴厲批判強大的父權(quán)制傳統(tǒng),試圖改變女性他者們消極的特性與無奈的命運。
孔林的原配淑玉是出生于40年代初期中國社會的女性。作為傳統(tǒng)女性她身上背負的更多來自生理性別的擠壓,例如生育、性生活還有體力差異等。恰與波伏娃所觀照的歷史中女性他者狀態(tài)一樣,女性為傳統(tǒng)觀念所困,內(nèi)在深深植入他者屬性,默認命運的種種強加,甚而根本不具備超越現(xiàn)狀的可能性。
首先是落伍的外在特征。與自己丈夫孔林的白凈細嫩英俊不同,淑玉干癟瘦小老相;一個鼻子上架著黑邊眼鏡,另一個卻裹著小腳、打著黑色的綁腿;男的是儒雅的知識分子,女的是土氣的鄉(xiāng)下婦女:這對夫妻太不般配了!哈金有意標示她的“纏足”,給淑玉貼上一個身份的標簽:落后,保守,活在過去的時代里。
其次是非正常的夫妻生活。淑玉之所以能夠嫁給孔林,是因為他媽媽生了重病,家里的房子破舊不堪,孔父迫切需要一房兒媳來照管家務(wù)?!靶⒆印笨琢秩f般無奈地接受了這門親事,可在情感上從未接納這個新娘。結(jié)婚二十多年孔林從未讓淑玉來駐地探親,而且自女兒降生,他回家兩口子也是分開就寢,這樣過了半輩子。
第三就是被離婚。大概是女兒出生的同時,孔林的感情世界里出現(xiàn)了吳曼娜。雖然心頭糾纏著親情與恩情,一直在進行道德自我譴責,但最終敵不過改變僵死生活的強烈念頭,孔林開始了“解放”自我之路——鬧離婚,一鬧十八年。
在淑玉身上體現(xiàn)出女性他者的內(nèi)在化與固有性,她沒完沒了的重復(fù)地做著家務(wù)勞動,絲毫不對歷史產(chǎn)生影響的工作,似乎這些注定只由女性來做。波伏娃指出“女人注定要去延續(xù)物種和料理家庭——就是說,注定是內(nèi)在”。甚至面對被離棄絲毫不抱怨,還是本生(淑玉的弟弟)不忿為她叫屈:“(姐姐)她在孔林家生活了20多年,像頭啞巴牲口一樣伺候他們。她伺候那個病婆婆直到老太太去世,再伺候公公直到他去世,然后一個人將女兒拉扯大。她的男人還活著,可她像個寡婦一樣忙里忙外?!倍敱蝗藛柶饡r,淑玉卻說“他們從來不吵架,她總是聽他的?!?就是這樣在私人領(lǐng)域——家庭中,傳統(tǒng)女性備受壓迫卻不自覺。男人們被社會分工打扮成養(yǎng)家糊口的主角,而實際付出更多的女人只是生兒育女的工具,被貼上所謂的“賢能、賢惠、溫柔體貼”等標簽,心甘情愿成為附屬品。
令人痛心的是,小說接近尾聲的時候,吳曼娜心力交瘁、重病纏身,都沒幾天活頭了;淑玉反倒返老還童了,腳步輕快,性情開朗,充滿活力的。更令人費解的是,當她感覺到了孔林有意重修舊好,有可能又一次需要她來撐起他那一地雞毛的家庭時,淑玉變得自信起來,對未來的日子充滿憧憬。女兒孔華說“您應(yīng)該看看我娘的樣子,她今天像換了一個人?!笨琢终f“告訴她不要等我了。我是個沒用的人,不值得等”“爸,您這是何苦呢?我們都會等著您的。”淑玉在等待,她在等待什么?終其一生在等待什么?
現(xiàn)代女性吳曼娜更多受到社會性別的困擾,主要體現(xiàn)在政治、經(jīng)濟、文化等方面。波伏娃在《第二性》中對女性他者的異化狀態(tài)進行描述:女人被男人異化,先是成為客體,甚而被當作無生命的物,也就是意味著被物化。正是異化使女性意識分裂,真實自我逐漸喪失,最后被異化為“非我”。這完全是男權(quán)制社會使然,在眾多男人眼中:“女人是財富和獵物,是運動和危險,也是保姆、向?qū)?、法官、調(diào)解者和鏡子,所以她是這樣的他者:主體通過她超越他自己而不為其所限,她與他相對立而不予以否定;她也是這樣的他者:她讓自己被占有而仍不失為是他者?!?/p>
吳曼娜與孔林雖然被大家公認為一對兒,事實上她最可悲。三歲失去父母成了孤兒,從八歲開始想成為天使,生命簡單、淡薄,二十多枚毛澤東像章是她唯一珍藏的物件。懷有天使夢想的吳曼娜日漸被庸常生活擠壓變形。
先是與董邁初戀的失敗。吳曼娜剛來到這所部隊醫(yī)院護士學(xué)校的時候,是一個正值妙齡充滿活力的女孩。當她遇到第一個追求者董邁,很快熱戀起來??蔁o論如何吳曼娜都不能接受戀人的親吻,二人的關(guān)系難以深入和穩(wěn)定,結(jié)果不堪忍受北國嚴酷氣候的董邁轉(zhuǎn)業(yè)回上海,與表妹結(jié)婚,吳曼娜后悔不已。這一方面是由于部隊醫(yī)院的嚴明紀律,更主要的是外在的文化賦予她的道德感和名譽感阻止她順從身體的欲望。
最主要的是對孔林的等待。被董邁拋棄后,吳曼娜慢慢愛上孔林,進而把自己的終身托付給這個一樣對命運不能自主的男性。對孔林“離婚”一次次無望的等待把她剝琢成“無可救藥的潑婦”,陷入凡俗生活的套路里;甚至當遭受楊庚的強暴后,她都無法討回公道,自己反而淪為眾人的笑柄。即便結(jié)婚后也無幸??裳?,44歲的高齡孕育雙胞胎、強烈的妊娠反應(yīng)、生產(chǎn)時的巨大痛楚,這些扭曲了她正常的性情;接下來哺育孩子,她更是不堪重負,身體越來越糟,壞脾氣也加劇了;墜入活力耗盡,時日無多的悲慘結(jié)局。
此外吳曼娜被楊庚強奸、被介紹給孟梁、被魏政委選擇。楊庚是男性暴力的符號性人物,孟梁代表凡俗的庸常生活,魏國洪代表制度權(quán)力。吳曼娜在 “等待” 的愿景中無數(shù)次接受命運的嘲弄,不僅與孔林同樣面對體制的強力,還要忍受男女性別差異帶來的創(chuàng)傷。
《等待》中,劉淑玉、吳曼娜來自農(nóng)村和城市的兩個女人在不同的社會環(huán)境中演繹著不同的人生,她們的命運不能掌握在自己手中。當然這是由社會制度、經(jīng)濟、文化等環(huán)境因素造成的?!爱斠粋€人被置于低人一等的處境,實際情況只能是低人一等。因為她們的處境給她們帶來的機遇較少”。 女人的悲劇性就在于每個個體在堅持個人抱負的時候,不可避免與強制性處境發(fā)生沖突。女性主體都自認為是主要者,而處境偏偏把她定義為次要者。當然,波伏娃也批判了女性自身,如果熱衷于扮演他者角色,永遠不可能占據(jù)主體地位;默默無語的她們得到的僅僅是男人想賜予她們的,從未去爭取,一向在接受,那長期處于被動地位也是無救的。所以說女人不應(yīng)該只做一個受排斥的、沉默的他者。
苦苦相戀十八年最終在一起,面對柴米油鹽醬醋茶,孔林第一次對吳曼娜大發(fā)雷霆,離家出走,一個人在醫(yī)院后面的小山漫無目的地走,昔日二人幽會的地方呀,而此時的他想 “等了十八年,卻不知道自己要的是什么,等了十八年,等來了一場該死的婚姻,自己是個頭號大傻瓜”; 淑玉在等待孔林重回身邊,吳曼娜在等什么?等死!雖然小說采用開放式的結(jié)局,但可以預(yù)測,女性他者的地位不會改善。
不要再等待!
[1] 西蒙·波伏娃.陶鐵柱譯.第二性[M].北京:中國書籍出版社,1998
[2] 哈金.金亮譯.等待[M].成都:四川文藝出版社,2015
[3] 羅義華.《等待》中的道德問題和哈金的批判指向[J].外國文學(xué)研究2010(6):112-119
[4] 衛(wèi)景宜.社會轉(zhuǎn)型與倫理的困惑:再論《等待》的主題[J].外國文學(xué)研究2005(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