張世明
核心素養(yǎng)是知識、能力、情感態(tài)度以及價值觀的綜合體、融合體。教育的一個重要功能在于培養(yǎng)學生的核心素養(yǎng)。核心素養(yǎng)的培養(yǎng)關乎課程的深度整合,關乎課堂教學,也關乎考試試題的研制,呼喚著我們對考試文化的研究。
時下的考試依然囿于對知識的考查。有教師認為,考試就要考一些“有用”的東西,所謂“有用”的又常常被庸俗化為具體、實在的相對固化的東西。在語文上就比如字詞的書寫、句段的朗讀與理解,等等。而相對來說難以被有效測量的東西,如智慧、情感、個性等則被置于考量的視域之外。有時候,我們一方面在竭力高喊“關注學生核心素養(yǎng)的培養(yǎng)”“一切為了學生終生可持續(xù)發(fā)展”,但另一方面又不遺余力地將知識、分數(shù)作為根本的追求。在教學實踐中,有相當一部分教師的教學依然自覺不自覺地把教學的出發(fā)點和歸宿點放在如何讓學生繞過試卷設置的一個又一個障礙上,想盡辦法讓學生掌握各種應試的技能技巧,從根本上忽視了作為一個生命整體的學生內(nèi)在潛藏著的思想、情感、欲求和智能等寶貴的教學激發(fā)點。為了便于對不同班級的成績進行比對,有不少的考試采用的仍然是統(tǒng)一標準,這些考試大多是考智力因素,很少涉及非智力因素。其考查形式和內(nèi)容是死板的、機械的。這樣的考試與提升學生核心素養(yǎng)這一目標要求相去甚遠。
近年來一些高校所推出的考試改革正在向我們昭示著一種別樣的考試文化。比如,香港大學招收大陸考生有一個面試環(huán)節(jié)。港大的面試考官曾這樣說:我們從來不在乎答案的正確與否,而是在乎學生是如何表達他們的答案的。一個人的能力和素質在一個開放性、思辨性問題中能得到很好的考察,考生能否有效地組織語言來表達他的思想,其邏輯思維能力是優(yōu)是劣,在一個沒有標準答案的問題面前會展示得一覽無余。再比如,復旦自主招生面試出了這樣一些題:為什么中國會存在唐詩,而國外沒有?為什么是五子棋而不是六子棋?如果人追尋自己的心愿,最后無法生活了,還要追尋嗎?最近有個PM2.5的事情,請說說你的看法……所有這些都是對我們的一種啟發(fā)和引領,那就是,通過考試要能張揚學生對人文、社會和生活問題的獨立思考精神,讓學生把學習掌握知識與自己獨特的生活體驗結合起來;通過考試要能讓成才的努力與個性發(fā)展結合起來,讓知識與身心一同成長;通過考試要能把學生的靈性智慧激發(fā)出來、創(chuàng)造力量誘導出來,誘導學生去主動對知識進行探究與實踐。同時,通過考試要將我們的“教”由封閉引向開放,引導我們對習以為常的教學方式、思維模式、考試類型提出質疑,讓我們從對考試“結果”過分“執(zhí)著”的誤區(qū)中走出來,擺脫教育功利的束縛,讓考試充滿對生命價值的叩問。
教育從“知識核心時代”走向“核心素養(yǎng)時代”的偉大變革即將到來,“改變追求知識的加速跑”,代之以核心素養(yǎng)的培養(yǎng),必將成為未來教育的指向,而這又呼喚著我們對考試文化有新的審視。
[責任編輯:白文軍]endprin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