国产日韩欧美一区二区三区三州_亚洲少妇熟女av_久久久久亚洲av国产精品_波多野结衣网站一区二区_亚洲欧美色片在线91_国产亚洲精品精品国产优播av_日本一区二区三区波多野结衣 _久久国产av不卡

?

巴赫金對話理論視角下的翻譯人員主體性研究

2018-03-19 13:15涂文婷
關鍵詞:巴赫金譯員口譯

涂文婷

盡管在人類語言文化交流活動之初,翻譯人員(以下簡稱“譯員”)已經出現(xiàn),但能夠在歷史文獻中留名的譯員極少。傳統(tǒng)翻譯理論認為,譯員應處于“透明”的“隱身”狀態(tài)。因此,譯員在口譯過程中的主體作用往往被忽視。但是,在實際的口譯活動中,譯員完全超脫于口譯各方,始終與口譯各方保持“職業(yè)的疏離”(1)現(xiàn)象幾乎不存在。譯員根據(jù)實際工作情況或多或少發(fā)揮著主體性。巴赫金的對話理論最早用于文學研究領域,因其強大的解釋功能,近年來,一些翻譯研究者將巴赫金對話理論引入翻譯研究,為翻譯研究引入了新理論,打開了新思路。筆者以巴赫金的對話理論分析口譯過程,探討譯員在口譯過程中的主體性。

一、巴赫金的對話理論

米哈伊爾·巴赫金(Mikhail Bakhtin)(1895—1975年)是前蘇聯(lián)最有影響力的思想家、文學理論家和語言哲學家之一。他于20世紀初提出的對話理論雖然源于文學批評,但由于其具有一定的普適性,被廣泛應用到哲學、文學、語言學、美學和詩學等人文社會科學的諸多領域。巴赫金提出“生活就其本質說是對話的”。這里的“對話”不局限于語言、文學和日常交流,它還能用于解釋人的自我對話、人與人、人與文本、乃至民族與民族、文化與文化之間的對話[1]。

巴赫金話語理論的核心是對話性(dialogicality),即“具有同等價值的不同意識之間相互作用的特殊形式”[2]。在巴赫金看來,任何一種口頭交際都是以對話的形式進行的,“話語不是單個人的事,而是在事先知道聽話人反應的情況下與其相互作用的結果”[3]。話語同時與發(fā)話主體和對象主體有關,與前后話語都產生對話關系,對話關系無處不在。

二、對話與口譯的關系

部分國內外學者撰文討論了對話與翻譯的關系。國外最具代表性的學者是道格拉斯·羅賓遜(Douglas Robinson)。他提出用“對話”模式分析譯者從原語文本向目的語文本的“轉向”,解釋了譯者、原語發(fā)出者及目的語接受者在倫理準則框架下的對話關系,凸顯創(chuàng)造性在文學翻譯中的作用,從而使一直以來被壓抑的譯者主體性得以彰顯[4]。賀微從接受美學的角度出發(fā),認為文本不能被視為一個完全獨立于主體之外的客體,文本意義的實現(xiàn)有賴于讀者的參與,“文本和讀者之間有一種能動的相互作用,有一種對話關系”,提出“翻譯是文本和譯者的對話”[5]。 由此可見,翻譯的對話本質毋庸置疑。

巴赫金認為,對話是人類社會存在的基本方式,生活就其本質而言就是一種對話,思想和意義不是在獨白中顯現(xiàn),而是在對話中產生,說話主體必須在具體的語境下與其他話語主體在思想、情感和信息方面展開溝通與交流,才可以產生能夠被理解和接受的話語意義。在巴赫金看來,存在就意味著交際,而交際必然要通過對話來實現(xiàn)??谧g是在一定社會文化語境下發(fā)生的交際行為,由譯員和當事雙方共同參與的一場為實現(xiàn)某一交際目的而進行的對話,通過言語或非言語的方式呈現(xiàn)出來[6]。譯員和當事雙方構成一個整體,缺一不可,三者之間呈現(xiàn)出一種不斷變化的關系,沒有哪一個人是固定不變的說話者和聽話者,每個人都在動態(tài)的交際過程中又說又聽,又聽又說;交流的信息也不是一成不變的,而是形成于對話過程之中;交流的信息不是固定地由一個人單向傳遞給另一個人,而是作為一個意識橋梁形成于他們相互作用的過程中。由巴赫金的對話理論可以得出:首先,口譯中的意義產生機制依托于對話的(dialogical)過程。譯員與當事雙方共同參與了交際活動中的意義生成,而且一旦譯員參與了意義的產生、解釋和轉化,就很難擺脫個人的社會文化背景和情感偏好,因而不可能總是保持中立與隱身。其次,譯員既與說話人產生對話關系,又與聽話人產生對話關系,而說話人與聽話人則通過譯員的語言轉換產生對話關系,三方之間是互相依賴又互相制約,平等參與對話的整個過程。

三、對話與譯員主體性的體現(xiàn)

口譯是“一種通過口頭表達形式,將所感知和理解的信息準確而又快速地由一種語言形式轉換成另一種語言形式,完整并即時傳遞交流信息,是現(xiàn)代社會跨文化、跨民族交往的一種基本溝通方式?!保?]口譯表面上似乎是被動、單一、機械性的語言轉化行為,實際上是積極的、復雜的、需要發(fā)揮主觀能動性和創(chuàng)造性的意義再生產活動。譯員是口譯活動的主體,也是跨語言跨文化交際活動的共同參與者,譯員的主體地位不容忽視。然而,由于受到傳統(tǒng)口譯標準的束縛,譯員的主體地位長期受到抑制不得彰顯。

在中西方口譯史上,譯員始終處于從屬地位,一直被要求以隱身為代價,達到對講話人語義的忠實。因而,在中國翻譯史上,譯員往往被稱為只會模仿他人的“舌人”,或者是學舌的“鸚鵡”;在西方翻譯史上,譯員大多被比喻成:“管道”(conduit)、“回音器”(echo machine)等,認為譯員應當像是“一塊玻璃”(a pane of glass)。 在“忠實”(faithfulness)這一首要口譯標準的統(tǒng)攝下,譯員長期受到壓抑。譯員只能永遠生活在講話人的權威之下,以自我消隱來逃避“不忠”的指責,以此來踐行口譯“忠實”的最高標準。但是,在實際口譯工作中,譯員要做到完全隱身幾乎是不可能的。相反,為了更好地完成口譯任務,往往需要譯員發(fā)揮主觀能動性,主動地在口譯過程中凸顯譯員角色。譯員的主體性是指譯員為實現(xiàn)當事雙方的交際目的而自覺發(fā)揮的主觀能動性和創(chuàng)造性,體現(xiàn)出譯員的價值取向、文化背景和獨立人格??谧g也是一種主體作用于客體的對象性活動。作為翻譯主體的譯員要對原話進行意義闡釋和語言轉換,將原話的意義轉達給聽話人,使他聽懂并做出講話人預想中的回應或實施期望中的行動。在這一過程中,譯員必須發(fā)揮自己的主體性和創(chuàng)造性,才能確保交際的順暢和翻譯目的的實現(xiàn)。簡而言之,譯員的主體作用體現(xiàn)在口譯的整個過程中[8]。

譯員的主體性主要體現(xiàn)在3個方面:譯員對信息的把關、譯員對談話的參與以及譯員對交際過程的協(xié)調。

(一)譯員對信息的把關

根據(jù)巴赫金的對話理論,譯員不再是隱身于對話之外的“透明體”,而是口譯交際活動中積極能動的對話參與者。譯員對口譯的對話參與作用主要體現(xiàn)在口譯過程中譯員對信息的把關。這種把關主要有2個方面:一方面是對信息內容的把關;另一方面是對信息表現(xiàn)形式的把關。對信息內容的把關主要是指由于文化差異引起的具有文化敏感性或禁忌性的話題內容,主要涉及跨文化交際中的文化規(guī)約問題。比如:在東西方交際過程中,東方人喜歡打聽別人的年齡、收入,而西方人的交際禁忌則是男不問收入,女不問年齡。因此,在口譯過程中,如果遇到觸及文化禁忌的話語,譯員可以在對話中發(fā)揮主觀能動性,提醒對話一方,此問題可能引起對方的不快,最好規(guī)避;或者根據(jù)交際的目的,譯員主動規(guī)避此類禁忌問題,轉而由可接受的語言替代。對信息表現(xiàn)形式的把關則主要是指談話人對詞語、句式的選擇,以及語氣、語調等副語言的使用問題。比如:西方人講話比較直截了當、開門見山,而東方人說話比較委婉。如果不作處理,直接翻譯,可能會引起交際雙方的交際不暢,甚至不愉快。譯員可以根據(jù)交際雙方的語言表達習慣,主動采取交際雙方喜歡的說話模式,面向西方人的翻譯可以盡量簡單明了,而對東方人的翻譯要適當客氣婉轉,才能使對話順利進行下去。例如,筆者某次為美國某咨詢公司擔任譯員,對某小學教育專家進行訪談。當美方人員問及中國小學生主要的校外課余活動時,中方老師的回答比較凌亂和啰嗦,大致意思是由于家長工作繁忙沒有太多時間陪同孩子玩耍,多數(shù)孩子放學后以看電視為主要休閑活動,而孩子一看電視就表現(xiàn)比較乖巧,家長也樂于讓孩子看電視來解放自己。筆者覺得沒有必要把中方老師零散的、意思幾乎相同的幾句話逐字逐句翻譯出來。結合之前筆者讀過的一篇美國教育專家寫的描述美國兒童看電視時間過長、美國家長過于依賴電視安撫孩子的現(xiàn)象把電視(TV)稱為“電子保姆”(electronic babysitter),筆者直接用一句話翻譯出來,即:“Many Chinese parents take TV as a perfect electronic baby-sitter.”(很多中國家長把電視當作一個完美的電子保姆。)美方人員聽到翻譯后,也感同身受,頻頻點頭。

(二)譯員對談話的參與

根據(jù)巴赫金對話理論,我們把口譯視為發(fā)生在一定社會文化語境下的交際行為,一場由譯員和當事雙方共同參與的、為實現(xiàn)某一交際目的而進行的對話,譯員與說話人、聽話人同時產生對話關系,說話人與聽話人二者之間也通過譯員產生對話關系。譯員在動態(tài)的、多重的對話過程中既翻譯他人話語,又貢獻自己的話語,在成為不可或缺的交際談話共同參與者的同時,也使自己在交際過程中顯身。在實際口譯活動中,譯員的話語絕大多數(shù)是對講話人語義的傳達,也就是在說別人說的話;但有時譯員也會參與到談話過程中,把自己視為交際活動的積極參與者,成為談話行為的共同建構者,也就是在說自己的話。而這類“自己的話”并不是由于沒有聽清楚或沒有聽懂講話人的意思而請求對方予以重復或解釋之類的話語。所以,一旦譯員開始說“自己的話”,也就是在表達自己的思想觀點,或實施某種基于自己主觀想法的行為,也就是在發(fā)揮譯員的主體性。比如:在很多口譯場合,如果譯員只按照說話人的字面意思翻譯,聽話人可能會因為歷史文化背景知識的欠缺而造成理解不暢。這時,譯員可以充分發(fā)揮主觀能動性,起到跨文化交際橋梁的積極作用,利用自身雙語言、雙文化的知識圖式,在翻譯出說話人字面含義的同時,主動說明潛在含義并適當補充相關文化背景,使聆聽的一方更好地理解說話人的意思,達到更好的口譯效果。再比如:說話人就某一個問題,單方面尋求譯員的意見時,譯員所做出的回答不再是客觀的傳遞別人的思想,而是表達自己主觀觀點的行為。

(三)譯員對交際過程的協(xié)調

對話中最突出的特點就是對話的參與者輪流發(fā)言,對話參與者都有進入或退出對話、繼續(xù)或放棄發(fā)言權的情況出現(xiàn)。對話的基本結構單位就是話論[9]。在實際口譯過程中,譯員與交際雙方共同參與談話過程,話輪種類、話輪交換都比單語對話更為復雜。因為在交際活動中,只有譯員能夠既通曉2種語言又了解2種文化規(guī)范和話語策略,所以通常也只有譯員可以調整和維系對話過程,并及時對話語結構和語言使用中的偏誤進行修正,以推動對話向前發(fā)展。盡管在理想的情況下,我們總認為交際雙方在交談時應該是直接注視對方,忽視譯員的存在,但在實際的口譯工作中,筆者注意到,無論是講話人還是聽話人,常常不知不覺地將目光轉移到譯員這邊,用語言、眼神、手勢或肢體語言對譯員做出種種言語或非言語的反饋。實際上,譯員自身也意識到自己在交際過程中的主體作用,除了會對談話中的某些語言文化信息進行把關,對不利于交際目的的話題內容和表達方式進行適當調整,會產生自己的主觀話語以推動交際活動進行之外,還會主動承擔管理話論和協(xié)調話論的責任,有意識地幫助交際雙方傳遞、制造、打斷和終止話論。在筆者曾參與的一次口譯工作中,中方談判代表過于激動,一個人獨占話論。雖然,每講幾分鐘會給譯員翻譯的機會,但每當譯員剛翻譯完畢,立刻繼續(xù)話論。在這個過程中筆者注意到外方代表幾次欲言又止,沒有來得及插上話的表情。所以,筆者在中方代表講話間隙以咳嗽、眼神、手勢等信號向他暗示要中斷話論,待翻譯完中方代表的講話以后立刻用眼神和手勢提醒外方代表開始講話,將話論傳遞到外方代表的手上。還有一次,筆者臨時到某單位舉行的接待晚宴為中外雙方做口譯。因為賓主雙方之間,以及賓主各方與譯員之間都不熟悉,除了剛見面時的寒暄和慰問,很快賓主雙方就無話可談,陷入令人尷尬的沉默。筆者擔心這樣不僅不利于賓主雙方接下來的合作,也會對譯員自身的工作產生不利影響。于是主動詢問中方主人今天晚宴的菜品和安排。恰巧,筆者所在城市地處長江邊上,當?shù)厝艘猿越~、江蝦等江鮮為待客之道。于是,中方主人開始滔滔不絕地講述江鮮之美之營養(yǎng),筆者順勢開始為他進行翻譯。筆者聽說美國人似乎不吃江魚,又詢問美方客人,美方客人也很熱情的講解美國的飲食習慣。賓主雙方由吃魚談到中美的飲食差異,由中美的飲食差異談到各自家鄉(xiāng)的氣候和人文習俗,整個晚宴賓主雙方話論不斷,談笑風生。這是譯員根據(jù)實際情況主動制造話論,維系話論的實例。

四、結語

巴赫金的對話理論認為對話無處不在。口譯活動是譯員和語言文化不同的交際雙方共同參與的一場對話,譯員是對話的共同參與者,話語意義是由包括譯員在內的所有談話參與者共同生成的。譯員不可能“透明得像一塊玻璃”,完全隱身于交際雙方身后,而必須與談話雙方一起構成平等互動的關系,積極主動地參與整個口譯過程。當然,譯員主體性的發(fā)揮是有具體情況限制的,不能過分夸大和強調譯員的主體性。

注釋:

(1)澳大利亞翻譯協(xié)會(AUSIT-Australian Institute of Interpreters and Translators)的規(guī)定是:“譯員/譯者應在履行所有的職業(yè)合同上遵循好不偏袒的原則。在任何時候都要保持職業(yè)的疏離(professional detachment)。”參見 https://ausit.org/AUSIT/Documents/Code_Of_Ethics_Full.pdf.

[1]王瞳.口譯中的“超視”[J].科技信息,2007(35).

[2]巴赫金.關于陀思妥耶夫斯基藝術的修訂[C]//詩學與訪談.石家莊:河北教育出版社,1998:374.

[3]托多羅夫,巴赫金.對話理論及其他[M].蔣子華,張萍,譯.天津:百花文藝出版社,2001:253-254.

[4]ROBINSON D.The translator’s turn[M].Baltimore: Johns Hopkins university press,1991:101-117.

[5]賀微.翻譯:文本與譯者的對話[J].外國語,1999(1).

[6]任文.聯(lián)絡譯員的主體性意識[M].北京:外語教學與研究出版社,2010:98.

[7]梅德明.口譯技能教程[M].上海:上海外語教育出版社,2009:2.

[8]呂炳華.譯員主體性的體現(xiàn)[J].廣東外語外貿大學學報,2005(1).

[9]任文.從話語分析的角度重識口譯人員的角色[J].中國翻譯,2006(2).

猜你喜歡
巴赫金譯員口譯
重新為巴赫金畫像
對話與距離:《踩影游戲》的巴赫金視角解讀
在與巴赫金對話的長遠時間里
巴赫金“表述”研究的再闡釋
口譯中的“陷阱”
譯員扮演何種角色?
略論筆譯與口譯的區(qū)別
EAP視聽說對英語口譯關聯(lián)遷移的增效性——以交替?zhèn)髯g為例
論機器翻譯時代人工譯員與機器譯員的共軛相生
譯員與翻譯企業(yè)的勞資關系及其和諧發(fā)展
日土县| 辽阳县| 潮州市| 桂林市| 永丰县| 浙江省| 和田县| 永州市| 香河县| 黄冈市| 天气| 巢湖市| 和静县| 邹平县| 永善县| 墨玉县| 海城市| 上林县| 得荣县| 板桥市| 富川| 若羌县| 贞丰县| 梅州市| 奉化市| 迁安市| 铜梁县| 武冈市| 睢宁县| 博客| 百色市| 塔河县| 历史| 寿宁县| 自治县| 兴国县| 平凉市| 讷河市| 赤水市| 涞水县| 麦盖提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