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 鷗
(甘肅政法學院 經(jīng)濟管理學院,甘肅 蘭州 730070)
甘肅地處我國的西北部,經(jīng)濟和社會發(fā)展屬于欠發(fā)達地區(qū)。西部地區(qū)高校研究實力受人才、資金和整體環(huán)境的制約,本來在多個方面都還有欠缺,體現(xiàn)在科學研究、知識管理、合作交流、人才培養(yǎng)等方面。在這些弱項中,尤其是知識管理機制較為缺乏,受限于管理水平、管理模式和職業(yè)素養(yǎng)等多種因素,人才隊伍之間的相互交流不夠充分,尚未形成交流和協(xié)作的氛圍。甘肅省的高校教師之間,尤其是承擔了大量科研任務需要進行充分的知識共享和交流的高校的科研團體也存在同樣的問題。雖然中小學教師群體中的知識管理與交流由于地域條件限制比較少,但是通過各種公開課、觀摩教學等方式,中小學教師還能有一定形式的知識交流和共享。與中小學教師相比,甘肅高校教師尤其是承擔有很多科研任務的教師,很少把時間和精力放在聽其他老師上課、上公開課等方面。并且,高校教學科研團隊自身成員之間的關系也比較松散,缺乏互相交流學習的機會。加上越是自我覺得知識水平較高的群體,越是不容易與其他人敞開心扉來探索交流,存在著“文人相輕”的流弊。目前的教師共同體僅僅限于教師工會、學科教學等一些正式的組織,鮮見專門的科研興趣之類的教師聯(lián)盟、學會等交流團體。
通俗來說,知識管理就是對如何獲取知識、如何傳播和分享知識進行一系列的安排。其中,知識獲取是一個關鍵的起始環(huán)節(jié)。就知識獲取來說,可以分為兩種方式。大家熟悉的說法即為間接知識和直接知識。直接知識即可以通過自身的研究和探索來獲得,間接知識即需要通過學習前人或他人的經(jīng)驗和成果來獲取,即所謂的“站在巨人的肩膀上”。就知識本身來說,又可以分為顯性知識和隱性知識兩種。顯性知識主要是以書面文字、公式、圖表等形式進行表達;而另一種類型的知識,則很難以文字等方式表述出來,但大量存在于我們的工作和生活中,表現(xiàn)為各種經(jīng)驗智慧,非規(guī)范化、個體特征明顯,但是一直在指導我們的行動。這種知識稱之為隱性知識,由波蘭尼在1958年提出,并對之進行了詳細的描述。
目前,甘肅高校教師的知識管理在很多層面和細節(jié)上還存在欠缺,還遠遠沒有達到能夠大量共享交流的程度,尤其是其中的一些隱性知識,更沒有在教師群體中形成互相探討交流的氛圍。具體來說,甘肅高校教師知識管理還主要存在以下五個方面的問題:即知識獲取渠道比較落后;知識存儲方式還很單一;知識分享意愿不高;知識應用能力還比較缺乏;知識創(chuàng)新能力還存在不足。出現(xiàn)這些問題的原因有多方面,比如教師本身的教育理論素養(yǎng)匱乏,對自身的職業(yè)規(guī)劃模糊以及職業(yè)認同感低微,這樣就導致了高校教師自身知識管理動力缺乏。同時,我國高校普遍存在的高校管理體制問題,在甘肅高校中同樣存在,即管理體制還比較僵化、高校文化行政傾向、高校的科研平臺支撐不夠等。其中,最關鍵的問題是知識管理能力不足,難以進行知識共享。如何發(fā)揮高校教師科研團體整體力量,不斷健全和完善知識管理體制,同時形成一個良好的知識共享機制,將散落在各個教師個體身上的隱性知識進行顯性化并充分共享,是值得認真探討和研究的課題。
隱性知識是一種形成和運用過程都不受到個人主觀意志控制的知識,是在個體下意識層面自發(fā)形成的。從名稱來看,就是那些隱藏的、難以外露的和難以描述的知識,因此更加難以進行共享和傳播。波蘭尼指出,盡管很多時候隱性知識會以習慣、訣竅、靈感等形式出現(xiàn),但并非一種神秘的經(jīng)驗。典型的隱性知識是指,在給定特定的時間和條件下,人們自身無法對這種知識用語言或文字部分或全部編碼。這里面包括了四個特點:(1)個體自身不能用語言文字編碼,但不代表別人不能。此外,在這個特定的時間和條件下不能編碼,不表明將來有了足夠的條件許可,也不可以進行編碼。這也預示了隱性知識可以在一定條件下顯性化。(2)隱性知識有高度的個體特征,存在于個體之中。(3)隱性知識的情景化程度高,換了一個時空條件就不一定是這個樣子。(4)隱性知識很難在個體之間轉移,其轉移成本很高。要想將隱性知識進行傳播和轉移,必須首先將其顯性化,即轉變成可描述、可記錄、可復制的形式。
關于隱性知識的研究主要集中在顯性化方法、傳播模型和技術途徑等多個方面。其中,顯性化研究里最重要的理論是SECI模型(下文將詳細介紹)。SECI為隱性知識轉化為顯性知識提供了一套可行的方法,其主要特點在于指出了知識轉化過程中涉及的一些系統(tǒng)化和概念化的東西,指出知識能夠從個體化轉向組織共享,并且給出了一些具體的操作建議,讓隱性知識顯性化有章可循。
高校教師在科研工作中,需要將本來只有自身能理解和掌握的知識,通過交流、交換的方式,與團隊的其他人或其他團隊進行互相學習和提高,從而達到整體知識水平提升的效果。具體來說,高校教師可以將其他教師已經(jīng)充分顯性化了的教學知識和科研成果,經(jīng)過一定的學習,成為自身的知識,并與原來的知識體系結合,形成一個新的整體,真正做到整體大于部分之和(亞里士多德)。這種知識的融合不僅僅是各個知識要素的疊加,而是充分將個人自身的隱性知識進行挖掘后提煉加工,形成能共享能推廣的顯性知識,從而整體上提高科研團隊的科研水平和教學效率。
作為高知團體,高校教師擁有的知識很多是一種直覺的默會知識,大部分都是帶有個人色彩的智慧、訣竅等,其中既包括了一些教學經(jīng)驗、學術心得,也包括了個人的特長、直覺和預感等。這些隱性知識是教師自身知識的重要組成部分,反映了教師在本專業(yè)方面的資深程度,隨著教學科研時間的增加而不斷增加,不斷精進。
從組織層面來說,影響高校教師科研團隊知識共享的因素主要有:教師的個人品質和能力、教師對組織制度的信任、教師相互之間的聯(lián)系和信任關系以及各個組織之間的溝通和競爭氛圍等。此外,科研團隊的目標也是一種影響團隊成員知識共享的重要因素。團隊的目標經(jīng)常會起到一種引領和促進的作用,激勵科研團隊的成員將知識進行共享和復用,并在此基礎上創(chuàng)造出更新的知識。
從個人層面講,影響知識共享的因素主要有人際關系、情感距離等。因為在高??蒲袌F隊中,教師之間的個人接觸是一種較為廣泛的知識共享方式。從團隊領導個人層面來說,領導風格也對科研團隊的知識共享形成了一定的影響。領導者是一種開放、共享的風格,則科研團隊成員也會不吝于知識共享,愿意與其他的教師進行信息交換;如果領導者是一種保守、苛求的風格,則科研團隊成員要么擔心知識分享會帶來自身利益損害,要么會認為自己的知識水平不夠而不敢大膽分享自己的知識成果。
從知識共享意愿層面來說,個體感到一種助人愉悅感會幫助知識共享意愿的提升,樂意付出;同時,也有一種個性心理,由于擔心知識共享后對自身原來獨有的知識權利喪失,這樣就會不利于團隊中的知識共享。尤其是高知團體中往往存在一種“文人相輕”的心理,擔心失去對自己“悟道”得到的知識會因為共享發(fā)生損失,這樣往往在科研團隊中形成知識共享的障礙。
諸多的研究表明,影響高??蒲袌F隊知識共享的各個因素之間會互相影響,有時候還會互相轉化。組織層面的因素,如組織的制度、氛圍、團隊互動和關聯(lián)程度等,會對個人層面產(chǎn)生較大的影響,同時,個人的一些人際關系、情感距離等也會對組織層面的知識共享產(chǎn)生較大的影響。這些影響往往是通過知識共享的意愿層面表現(xiàn)出來。
此外,我們還可以將知識共享分為知識供給方和接收方來進行分析。如果知識供給方對團隊和其他接受者的情感信任水平較高,不管這種信任是來自于在平時工作中積累的合作經(jīng)驗,還是由于個性特質因素對其他接受者產(chǎn)生情感上的共鳴,都會產(chǎn)生較強的分享意愿。因此,對接受方情感信任水平高則比較愿意進行共享,反之則不愿意共享。從知識接受方來說,接受方的個人品質會影響到供給方的情感信任。個人品質中的誠實、守信、感恩等特質會給供給方很好的印象,從而愿意進行知識傳播和共享。此外,接受方的個人能力和專業(yè)素養(yǎng)對知識共享也形成了重要的影響。如果接受方的在所接受知識方面的專業(yè)基礎很好,容易理解和掌握供給方傳播的知識,則供給方的共享意愿就很高。
SECI是英文 Socialization、Externalization、Combination、Internalization的首字母縮寫,即潛移默化、外部明示、匯總組合和內(nèi)部升華。SECI由日本學者野中郁次郎和竹內(nèi)弘高提出,分別對應了知識轉化的四種模式。野中郁次郎認為,所謂的顯性知識文本化的知識,典型特征是可通過規(guī)范化和系統(tǒng)化的語言進行傳播。而隱性知識包括了直覺、隱喻、訣竅等思維模式,帶有典型的個體色彩。
SECI雖然早期僅僅針對日本組織中的知識管理而提出,但是后來在全世界范圍內(nèi)的組織知識管理行為中得到了推廣和驗證。不管是企業(yè)組織、非盈利組織,還是科研團隊,SECI都較好地解釋了知識傳播和轉化現(xiàn)象。作為一門實踐性極強的管理理論,SECI有如下幾種應用模式。
1.“潛移默化”(社會化)模式。即隱性-隱性模式。這種模式是隱性知識之間的轉化,強調(diào)的是共享。其社會化方式不是通過語言文字,而是需要成員間互相觀察、模仿以及實踐來獲取知識。這種方式里面,團隊成員平時工作聚集在一起較為重要,能互相學習和借鑒。
2.“外部明示”(外化)模式。即隱性-顯性模式。這種模式中隱性知識通過語言和概念來轉化為顯性知識。強調(diào)利用類比、概念和模型等方法,是知識創(chuàng)造的重要環(huán)節(jié)。這種模式中,知識擁有者需要對自身原來的知識不斷思考和提煉,逐步達到能外化明示給他人的程度。
3.“匯總組合”(組合化)模式。即顯性-顯性模式。指的是顯性知識之間的互相組合。利用各種語言或數(shù)字符號,通過各種媒體將不同的顯性知識概念化和系統(tǒng)化進行組合。這種模式下,可以利用現(xiàn)有的多種顯性知識作為材料進行整理、加工。
4.“內(nèi)部升華”(內(nèi)化)模式。即顯性-隱性模式。指的是顯性知識到隱性知識轉化。這個過程中,顯性知識會被組織內(nèi)成員吸收消化,升華為他們自身的隱性知識。這種模式是知識再次內(nèi)化成為個人知識的過程,是個體真正掌握和理解知識的重要環(huán)節(jié)。
SECI模型含有一個假定,即人們的學習成長和知識創(chuàng)新都是在一個頻繁的社會交往和群體活動中產(chǎn)生的。高校教師團體不僅僅有教學中的互動,在各種科研中也有不同形式的交往和互動。就甘肅高校科研團隊中的知識共享來說,個體在研究活動中形成的知識假設的來源主要是個體具有的教育理論和觀念。如果能將教師之間一些個體特征明顯的隱性知識通過概念化、系統(tǒng)化的方法來共享,使之變成為顯性知識,并在團隊內(nèi)部乃至省內(nèi)各個科研團體中間進行傳播,則更有助于甘肅高校教師科研團體的整體知識升華。
根據(jù)野中郁次郎的理論,在隱性知識和顯性知識相互轉化的過程中,每個階段都存在一個場(Ba),分別是創(chuàng)始場、對話場、系統(tǒng)場、練習場等不同的情形。不同的場合有不同的知識創(chuàng)造方法,結合前述四種知識轉化模式,我們可以從科研團體在不同的場所間知識轉化方式來進行探討。
原始場所,即一般工作場合,而非科研團體的特定科研攻關場所,比如,在各種教室、演講廳等。這個場里,各個教師之間會自然流露一些帶有個體特征的情緒、經(jīng)驗,旁觀者可以非常清楚地進行觀察和記錄,因此是知識社會化的重要階段,科研團體個體之間通過模仿、觀察的方式來傳播隱性知識。
互動場所是知識的外化階段。這個階段就是將教師中有共同研究興趣和研究能力的成員組成特別的科研小組,在小組成員之間彼此充分互動。這里大家都互相以開放態(tài)度進行對話和學習,就一些學術觀點和問題展開討論,這是創(chuàng)造新知識的最好方式之一,也是隱性知識轉化為顯性知識的重要方式。
網(wǎng)絡空間是知識的組合階段。教師科研團體可以利用網(wǎng)絡技術手段來進行充分互動,而不需要真實的空間從而在時間和精力上方便團體之間的知識流動和共享。此外,這種網(wǎng)絡空間的好處就是可以利用文件和資料庫、互聯(lián)網(wǎng)等方式來進行資訊和知識組合,產(chǎn)生新的顯性知識。
練習場所指的是知識的內(nèi)化階段。在這一階段,高校教師個體能學習團體的各種顯性知識,在同事幫助下,通過觀摩、演示等多種練習方式來獲取顯性知識,并將之持續(xù)內(nèi)化。
結合上述四種不同場所里知識共享的方式,依據(jù)SECI知識管理理論,甘肅高校教師科研團隊的隱性知識共享機制可以從制定知識管理規(guī)劃、完善知識共享平臺、聚焦隱性知識顯性化等三個方面來進行。
就甘肅各個高校來說,作為知識管理的主體,應大力促進各個科研團隊合作交流。把原來行政管理一級管一級的方式改為扁平化的管理方式,各個高校的科研團隊應該有一個統(tǒng)一的知識管理規(guī)劃,有統(tǒng)一的知識管理平臺,專門針對各自領域各自擅長的部分進行管理和交流,不再是各自為戰(zhàn)。同時,校際之間、團隊之間、普通科研教師與科研專家之間應加強溝通。教師的科研差距主要體現(xiàn)在科研知識的內(nèi)化程度上,一般的研究團隊和普通教師由于缺乏較好的科研知識積累,在科研工作中往往容易走彎路,浪費寶貴的時間。而有經(jīng)驗的科研團隊和專家型科研教師是不但擁有較多的科研理論,而且在現(xiàn)實工作中已經(jīng)形成了很多的知識經(jīng)驗,這些經(jīng)驗都是寶貴的財富。如果沒有進行共享,大家在不同的地方分別做同樣的事情,往往形成整體上的浪費。因此,加強溝通合作,通過社會化的方法讓科研知識在高校教師中間流動十分必要。這就要求從總體上做好知識管理規(guī)劃,將不同的高校及其科研隊伍進行整合,加大互相學習和溝通的力度,為知識共享創(chuàng)造條件。
就各個高校的科研團隊整體來說,提倡在甘肅省各個高校之間建立和完善一個統(tǒng)一的知識共享平臺。這個平臺不同于普通的科研攻關開放平臺,而是主要側重在知識交流、成果共享上的一個溝通平臺。其具體體現(xiàn)形式可以是線下會議、線上社區(qū)等。通過這個平臺讓前述每個場所之內(nèi)所產(chǎn)生的知識,共同組成甘肅高校教師科研的知識基礎,主要是能將不同的分散在各個高校團隊中的隱性知識轉化成顯性知識。平臺成員通過參與分享,系統(tǒng)化吸收學習后成為自身的知識。一方面,每個高校的科研團隊可以從該平臺獲取知識,另一方面,也向平臺貢獻自身的知識。在這個一來一往之間完成從隱性到顯性,再從顯性到隱性的知識循環(huán)。這樣,就會形成一個長久的學習→實踐→評價→反思的知識共享平臺,不斷創(chuàng)造和實踐新的知識。
就甘肅高校科研團隊個人來說,主要是要應用SECI知識轉化模型,聚焦于隱性知識顯性化。
1.重視隱性知識的互動。其側重點在于各個科研團隊自身的溝通與互動。科研團體中的各個成員,伴隨著日常工作利用人們之間的交往及視察,從同事身上獲得他人寶貴的隱性知識。同時,也將自己的領悟到的知識經(jīng)驗分享給其他人,共同創(chuàng)造知識轉化場所。
2.進行隱性知識外表化。將隱性知識轉化成顯性知識需要一些表達的技術,即利用對話、觀摩等多種溝通方式,將一些經(jīng)驗、隱喻等清楚明白地表達出來。這樣,科研人員就可以將高度個人化和專業(yè)化的隱性知識轉成別人可理解的形式。
3.關注科研知識的組合。教師個體可以從內(nèi)部或外部搜集已公開的資料等外表化知識,利用報告或開會等方式,整合成新的顯性知識,傳播給科研團隊的其他組織成員。
4.完成知識的內(nèi)化。高??蒲腥藛T必須將各種領悟和學習到的顯性知識變成具體方案,針對科研策略、行動方案、創(chuàng)新或改善等方面制定出個人的計劃和措施,利用科研中的模擬或實驗等方式,來掌握和學習新觀念或新方法。
隱性知識顯性化揭示了知識生產(chǎn)的起點與終點,由隱性到顯性、由個人到組織之間的多次轉化,形成了一個知識管理的循環(huán)。甘肅高校教師科研團體在知識管理方面存在的一些問題,尤其是隱性知識共享的問題,可以通過著名的知識管理SECI方法,結合知識管理的現(xiàn)狀來進行改進。應該從制定并實施知識管理規(guī)劃、建立和完善知識共享平臺、聚焦隱性知識顯性化等方面,來改進科研團隊的知識管理機制,借助SECI工具,使在科研中形成的寶貴的隱性知識能夠升華為全省教師科研團體中的可以共享的顯性知識,并進一步升華為每一個科研教師的內(nèi)化知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