於敏芳
摘 要:隨著互聯網技術的發(fā)展,各種平臺資源的開發(fā),微課教育也應運而生,它是課堂教育的一種有效補充。微課教育的實時性、多樣性、靈活性很好地得到了體現,主要的內容載體是微視頻,通過上傳到網絡平臺中或直接傳輸給學生實現,為開放性科學教學提供了很大的幫助。
關鍵詞:實驗;微課;設計;制作
一、微課與實驗教學相結合的可行性
“微課”的核心組成內容是課堂教學視頻(課例片段),同時還包含與該教學主題相關的教學設計、素材課件、教學反思、練習測試及學生反饋、教師點評等輔助性教學資源,它們以一定的組織關系和呈現方式共同“營造”了一個半結構化、主題式的資源單元應用“小環(huán)境”。因此,“微課”既有別于傳統(tǒng)單一資源類型的教學課例、教學課件、教學設計、教學反思等教學資源,又是在其基礎上繼承和發(fā)展起來的一種新型教學資源。
新課程標準強調科學實驗教學應該是一種探究性實驗教學活動,以提升學生的科學素養(yǎng)為主旨。教學的關鍵應在于引導學生的思維,充分利用初中生的好奇心,激發(fā)學生參與實驗探究活動的積極性和主動性,推進學生掌握知識手段的轉變。其中特別強調了實驗教學應調動學生參與教學的主動性,關鍵在于引導學生積極思考,從而實現學生由被動學習到主動學習的轉變。
1.傳統(tǒng)教學模式存在的問題
傳統(tǒng)的教學模式是老師在課堂上講課,布置家庭作業(yè),讓學生回家練習。傳統(tǒng)課堂教學中,知識傳授是通過教師在課堂中的講授來完成,知識內化則需要學生在課后通過作業(yè)、操作或者實踐來完成的。傳統(tǒng)課堂教學內容比較單一,不易使學生快速領會實驗技巧。過于關注理論知識的灌輸,忽略對學生實踐能力、創(chuàng)新能力的培養(yǎng)。迫于升學的壓力和課時限制,教師不得不把“做實驗”辦成了“講實驗”。在翻轉課堂上,這種形式受到了顛覆,知識傳授通過信息技術的輔助在課前完成,知識內化則在課堂中經老師的幫助與同學的協(xié)助而完成,從而形成了翻轉課堂。真正意義的翻轉課堂需要網絡環(huán)境和數字化學習資源和平臺的支撐,課前學生通過手機、PC在網絡中學習微課。目前,在我國,在非數字化學習環(huán)境下,特別是在全寄宿制學校,學校無法提供網絡環(huán)境和教學資源,學生無法通過終端進行網絡學習,如何利用微課實現課堂的翻轉值得我們思考。權宜之計是,我們可以在把微課學習環(huán)節(jié)搬到課堂上,根據翻轉課堂理念先讓學生通過微課對教學的重難點進行自學,再在課堂上通過教師的指導、學生間的協(xié)作學習掌握和內化知識,實現先學后教的課堂反轉。
2.微課與實驗教學相結合的優(yōu)勢
微課“短、小、精、悍”的特點,決定了它特別適合問題解決、技能操作、觀摩學習等小步子教學任務,特別適合學生課外自學、課內實驗的翻轉課堂教學模式。實驗現象是實驗教學的關鍵,也是學生最關心的問題,通過微課,實驗現象可以直接演示??茖W實驗教學講究邏輯清晰和條理連貫,微課可使教學內容反復演示,克服了中間聽不懂的問題??茖W實驗最主要的環(huán)節(jié)是實驗的操作過程,學生通過微課就能明白整個操作過程,而無需教師課堂上講解。微課使得實驗教學的“一對一教學”成為可能。所以微課與實驗教學之間有先天固有的契合點,在實驗教學中應用有著得天獨厚的優(yōu)勢。
二、“實驗探究型”微課設計的主要環(huán)節(jié)
良好的教學設計有助于微課程教學資源的開發(fā)。微課程的設計關鍵是要從教學目標制定、學習者分析、內容需求分析、教學媒體選擇等方面進行。這樣才能符合“讓教師在較短的時間內運用最恰當教學方法和策略講清講透一個知識點,讓學生在最短的時間內自己完全掌握和理解一個有價值的知識點”的微課設計制作理念,確保微課程能夠滿足學習者的實用、易用和想用的直接需求。下面以“校園托利拆利實驗”為例,談談微課教學設計的主要環(huán)節(jié)。
1.實驗目的的微型化處理
實驗探究型微課是基于操作或演示實驗,講解、分析實驗原理,演示實驗操作步驟,引導學生進行科學探究的一類微課。由于實驗探究共有原理性、動手性、探究性三個特點。所以在“校園托利拆利實驗”微課設計中首先講清此實驗是基于什么樣的科學方法或科學原理;學生看了不但要懂,還要能動手操作;對于基礎教育階段學生來說,某個實驗做得好不好,并不是進行實驗的終極目的,在實驗過程中培養(yǎng)探究能力,教給學生科學思維和科學方法,這才是實驗最重要的意義所在(探究性)。
2.教學內容的微處理
例如在“校園托利拆利實驗”微課設計中在選定教學內容的基礎上,繼而要對其進行微處理。根據微課時長短、知識粒度小的特點,在內容分割上,把課程分割為不同的教學過程。分別是:第一步,揭題設問,激趣導入。第二步,切入主題,逐步推進。第三步教學回顧,引起學習者反思。例如“校園托利拆利實驗通過3個依次遞進的實驗培養(yǎng)學生的探究學習、實驗素養(yǎng),教給學生方法和思維。第一步,圖示托利拆利實驗原理,并分析受力情況,學生已經能夠對大氣存在壓強有了理論認知。第二步,需要把理論轉化為實踐,把知識遷移到動手操作的過程上來。但直接做10多米高的水柱實驗是比較困難的,所以在大型實驗開展前先進行了兩個容易進行的小實驗,分別利用大氣壓托起一杯水和2米高的水柱。第三步,開展10多米高的有機玻璃管大型物理實驗。
三、“實驗探究型”的制作策略
1.呈現具體的學習過程
為了增添微課內容的趣味性,提高學生學習效率,可用錄像機記錄學生在實際學習中的具體操作,如學生開展活動的步驟、一些演示實驗的操作、教學動作示范、甚至知識內容的講解,然后在微課中分步有條理地呈現出來。這樣要比單純的文字展示、聲音講授,甚至圖示效果都要好得多。然后,使用字幕或語言提示關鍵步驟和知識性小結,利于學習者邊看邊領悟.要點在于要分步引導,拍攝重點不在于參與示范的學生有多熱烈、多投入,而在于步驟有沒有得到合理的呈現。如果在兼顧條理性、知識性前提下,還能夠體現操作過程的趣味性,無疑,效果將更上一層樓。
2.保持知識講解的趣味性
制作過程中盡量使用一些口語化的講解方式,同時靈活恰當使用字幕,用不同顏色字體來表現不同內容,讓觀看者始終被一些關鍵信息吸引。分步展現較多的文字內容,不要一上來就滿屏顯示所有文字,這樣不利于學生的思維跟隨;可以適當使用圖標,豐富畫面元素,但切忌圖片泛濫,否則會喧賓奪主、分散觀看者注意力;在一些問題環(huán)節(jié)最好能夠適當趣味設疑,制造戲劇化效果。
3.教師語言要有感染力
講解時語言要富有激情,富有感染力。我們作為教育者,都深知語言有強大的感染力。但錄制微課時,很多老師做不到這點,聲音比較平淡,缺少抑揚頓挫。客觀上,老師們對著電腦屏幕,對著PPT,沒有真實聽眾時,比較難提起講解的興奮度。
四、“實驗探究型”微視頻制作的主要結構
例如《校園托利拆利實驗》微視頻制作的主要結構為:
1.導入、介紹、圖示托利拆利實驗過程。
2.講解托利拆利實驗原理,并且由此引申計算標準大氣壓值。
3.設想校園托利拆利實驗,并計算若用水柱來做實驗,水柱的高度。
4.先做兩個簡單的驗證性實驗并解釋實驗原理,如可行再開展大型物理實驗:
實驗1:證明大氣壓強存在的水杯覆杯實驗。
實驗2:先用2米長有機玻璃管初步檢驗項目可行性,探究怎樣產生真空以及檢驗橡膠塞的密封性等。
實驗3:在校園內搭建高達11米的有機玻璃管,進行大型物理演示實驗。
五、總結相關知識點,并提出計算和思考習題
微課在短期內得到中小學教師的認同,并廣泛應用于日常教學實踐,有其特定的技術背景和時代背景。近年來,隨著移動技術、視頻壓縮與傳輸技術、移動終端、網絡帶寬、網絡速度、視頻分享網站等技術的進步和應用的快速普及,以視頻為信息傳輸媒體的微課常態(tài)化應用在技術上成為可能。同時,在提倡以“學生為中心”教育理念的時代背景下,與移動學習、泛在學習、碎片化學習、翻轉課堂等融合互聯網精神的學習理念思潮相結合,為微課的廣泛傳播提供了教育應用的土壤。可以說微課是信息技術發(fā)展與教育變革時代相結合的產物,也是技術與教學應用融合的高級階段。
(作者單位:浙江省臺州市椒江區(qū)三甲中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