吳紫熠
苔蘚是一種乍看不起眼的隱花植物,與其他的花草意象相比,本無魁元可稱。但它獨具幽姿,妙趣紛披,在中國文學(xué)的發(fā)展歷程中,逐漸成為一種切近詩人生活體驗和生命意識的藝術(shù)形象,傳達了豐富的文化意蘊。
苔,亦作“菭”,《說文解字注》:“菭,水青衣也?!盵1]37這和《爾雅注疏》中的解釋“藫,石衣”[2]49一樣,指水苔,屬藻類,葉子似薤比較大,可以食用。郭璞注:“水苔也。一名石發(fā),江東食之?!钡υ诙鄶?shù)時候指“地衣”,《管子·地員》:“五蘟之狀,黑土黑菭?!盵3]165尹知章注:“菭,地衣也?!毖淤N地面生長,根、莖、葉區(qū)別不明顯?!豆沤褡ⅰ分^:“空室中無人行,則生苔蘚?;蜃匣蚯啵粓A蘚,又曰綠蘚,亦曰綠錢。”[4]沒有人行經(jīng)的地方易生苔蘚,這是苔的生物屬性,也是它具有文化意蘊的基礎(chǔ)。
“苔”最早見于詩賦,是在《漢書·外戚傳第六十·孝成班婕妤》的《自悼賦》中:“華殿塵兮玉階苔,中庭萋兮綠草生?!盵5]3987。宮殿華美,但久之塵染,玉階上生出了苔蘚,院中綠草叢生。這等幽清密靜的地方,“君不御兮誰為榮?”君情冷落,婕妤黯然?!案┮曎獾ぼ?,思君兮履綦。仰視兮云屋,雙涕兮橫流?!薄疤Α?,是獨對冷宮幽清寂寥的體現(xiàn),載負著女子的淡淡哀怨。入于詩中能夠“情深而不詭”、“文麗而不淫”。班氏幼承庭訓(xùn),熟讀《詩》《禮》,深受儒家“怨而不怒,哀而不傷”的文藝觀化育,表現(xiàn)了有節(jié)制的哀傷,得到了朱熹的稱贊:“至其情雖出于幽怨,而能引分以自安,援古以自慰,和平中正,終不過于慘傷。又其德性之美,學(xué)問之力,有過人者,則論者有不及也。嗚呼賢哉!《柏舟》、《綠衣》,見錄于經(jīng),其詞義之美,殆不過此云?!盵6]234-235
苔意象自班婕妤開始表達見棄的哀怨,成為了幽獨自憐的征表。這是苔意象的第一種文化意蘊。西晉陸機沿其流,作樂府詩《婕妤怨》:“婕妤去辭寵,淹留終不見。寄情在玉階,托意唯團扇。春苔暗階除,秋草蕪高殿?;椟S履綦絕,愁來空雨面?!盵7]37陸機選擇班婕妤作為女性書寫對象,又在一開始時就將婕妤見棄的事情交代清楚,表達了他對班婕妤的欣賞和同情。全詩語詞清麗,“春苔暗階除”,“暗”既是苔的生長環(huán)境荒冷也指心境凄涼,春苔長滿臺階,暗示其失意日久,黯然神傷。張協(xié)《雜詩十首·其一》,有“青苔依空墻,蜘蛛網(wǎng)四屋”[8]420之言,也是表居處冷清,哀怨徒增的詩句,苔意象自顯蘊含。鮑照“坐視青苔滿,臥對錦筵空”[9]202中的苔意象,好似女子胸中的塊壘。男性詩人代閨婦言,亦能昭明他們自身不遇的心曲。
其二,苔意象逐漸用來描繪自然風(fēng)光的美好,表達作者寄情于山林的欣喜之情?!队翁炫_山賦》是東晉文人孫綽所作。其時他在章安令任上,尋幽探險到天臺山,飽賞鐘靈毓秀的風(fēng)光后,擲地有聲地抒發(fā)了對山水風(fēng)物的贊美?!佰`莓苔之滑石,博壁立之翠屏”[10]164,用苔意象表明天臺山石橋至滑,但游山的樂趣就在于越過奇?zhèn)ス骞值穆泛?,見到非同尋常的景觀。苔意象被有意識的運用在這里,和當(dāng)時士人的審美情趣有很大的關(guān)系。“……山水審美情趣在這時(東晉)的士人中有很充分的發(fā)展。山水能夠造就山水欣賞者,山水的美能夠培養(yǎng)出山水審美情趣……”[11]134苔是山水中的明秀一點,自然逃不出詩人的有情之眼。從謝靈運“苔滑誰能步,葛弱豈可捫”[12]93到鮑照的“早行犯霜露,苔滑不可留”[13]233,都借“苔滑”寫山勢崎嶇,風(fēng)光非常?!吧街性紫唷碧蘸刖啊秾ど街尽吩溃骸盃柲饲G門晝掩,蓬戶夜開,室迷夏草,徑惑春苔。庭虛月映,琴響風(fēng)哀。夕鳥依檐,暮獸爭來”。[14]6“挫”苔于筆端,呈現(xiàn)出一幅居所清幽、四時有韻的美妙畫卷。沿著“苔”跡,可以尋見詩人的陶醉之情。
其三,苔和懷人悼亡的凄然有關(guān),和吊古傷今的悲惋相聯(lián)。江淹《別賦》提及苔,“或春苔兮始生,乍秋風(fēng)兮暫起。是以行子腸斷,百感凄惻?!盵15]35“春苔”對“秋風(fēng)”,讓游子凄惻的情感有了可經(jīng)驗的表現(xiàn)對象。劉宋孝武帝《傷宣貴妃擬漢武帝李夫人賦》的一句:“彤殿閉兮素塵積,翠戺蕪兮紫苔生?!盵16]2465貴妃已隕,宮殿里如今落滿灰塵,堂廉漸趨曠蕪生出了紫苔。紫苔斑斑,陪伴孝武帝寥落傷感,見證“深心無歇?!毖Φ乱簟兜客觥吩娭校骸疤ι嫩E處,花沒鏡塵中。唯馀長簟月,永夜向朦朧?!盵17]1540“苔”“花”屬于劉勰在《麗辭》篇中所指的“反對”,“幽顯同志”,共同說明妻子亡故和生前的變化。“月”是恒常的象征,與之對比。發(fā)抒作者在妻子音容寂滅,重歸黃泉后深沉的哀傷與思念。盧思道在《春夕經(jīng)行留侯墓》里嘆:“墳荒隧草沒,碑碎石苔濃”。[18]1566張良生前功成名就,可幾百年后風(fēng)光不在,墳?zāi)怪車郾椴?,無人問津,讓人禁不住扼腕。沈約《冬節(jié)后至丞相第詣世子車中》作:“賓階綠錢滿,客位紫苔生。”[19]387丞相蕭嶷謝棄人世,門庭冷清,無客造訪。賓階客位上的苔喻指人情勢力反復(fù)無常。浮生若萍,須臾聚散,繁華易休,苔作景語訴情,入情語繪景,是詩人對滄桑人事感嘆的載體。
上述苔意象的文化意蘊在唐詩中得以承繼。虞世南“鏡前紅粉歇,階上綠苔侵”[20]22和杜審言“草綠長門掩,苔青永巷幽”[21]9都寫失寵女子的愁怨。李白“待來竟不來,落花寂寂委青苔”[22]242狀別離不見的惱心。楊炯“絕壁橫天險,莓苔爛錦章”[23]16記登臨之見,杜甫“蒼苔濁酒林中靜,碧水春風(fēng)野外昏”[24]2241述林間逍遙。孟郊“日月不與光,莓苔空生衣”[25]502悲摯友見深,李頎“一朝謝病還鄉(xiāng)里,窮巷蒼苔絕知己”[26]99含炎涼之感。同時,正如劉勰所說,“歌謠文理,與世推移”,苔意象的文化意蘊于唐詩中也有了新的變化。
應(yīng)用苔意象寫自然之美,表達托情山林的喜好,在有唐一代延伸出向慕方外世界的含義。唐王朝具有泱泱大國的氣魄和胸襟,士人們有相對自由的政治思想環(huán)境。唐初諸帝未定儒家為一尊,以雅量允許儒釋道三教并行,如高祖《賜學(xué)官胄子詔》載:“朕今欲敦本息末,崇尚儒宗,開后生之耳目,行先王之典訓(xùn)。而三教雖異,善歸一揆?!盵27]36詩人們不為一家所囿,接觸佛道的機會增多?!霸谥袊幕校沙鎏幮胁貥?gòu)成的心理矛盾是知識分子的一個永恒的情結(jié)”,[28]144孔子也曾說“道不行,乘桴浮于?!?,而佛空道玄的義理為文人群體架構(gòu)了方外世界,帶來愜意溫馨的生命體驗。政教國策的引導(dǎo)加之知識分子本身的心理訴求,使得崇佛佞道風(fēng)氣大熾,詩人們思想意識上所受影響日深,創(chuàng)作中“曰仙、曰禪,皆詩中本色”。[29]91苔意象在這類詩歌中被廣泛應(yīng)用,以清悄的姿態(tài)讓詩人選離塵世喧囂,憑雅澹的風(fēng)神讓詩人暫別袞職繁重,依愜適的情素讓詩人切近佛旨道機,成為了方外世界的一種象征。
入仕的詩人,尋仙訪道,澡雪心神,往往經(jīng)由“苔徑綠無塵”。[30]409苔意象分明成為一種無染塵氛的意象,含義深遠。柳宗元在永州時,曾到寺院熏習(xí)佛法?!冻吭劤瑤熢鹤x禪經(jīng)》詩云:
汲井漱寒齒,清心拂塵服。閑持貝葉書,步出東齋讀。
真源了無取,妄跡世所逐。遺言冀可冥,繕性何由熟。
道人庭宇靜,苔色連深竹。日出霧露馀,青松如膏沐。
澹然離言說,悟悅心自足。[31]216
詩人潔凈身心,誠意近佛。深入經(jīng)藏,卻嘆息世人大多追逐妄想,起心動念不離貪嗔癡,對于空王真諦不甚了了。自己真心希望能證得佛果,但修行非易,難臻圓熟之境地。超師的寺院幽靜清新,翠色點染苔、竹,日來霧去,青松如同沐浴過后一般。幽境中覽物,作者的內(nèi)心充盈著悟道后的自得之樂?!锻S詩話》載,黃庭堅非常欣賞“道人庭宇靜,苔色連深竹”這句詩,并把它題寫在扇子上。范溫在《潛溪詩眼》中評:“‘道人庭宇靜,苔色連深竹’蓋遠過‘竹徑通幽處,禪房花木深?!盵32]328苔蔓延于地,覆蓋面廣,苔低竹高,相得益彰。院中竹有了“苔”的相伴,更加寧靜和諧,其樂融融。苔意象既描寫了寺院的環(huán)境,又表達了詩人自適的心境。
劉禹錫大和六年至八年秋在蘇州作《西山蘭若試茶歌》,其中謂:“陽崖陰嶺各殊氣,未若竹下莓苔地?!盵33]592詩人在西山佛寺品嘗新茶。茶香撲鼻,沁人心脾,宿醉的酒意和胸中的煩惱都消散了?!安枰烁呱街幎踩贞栔纭保琜34]都不如這長在寺中清凈之地的茶標(biāo)格好。更不要說經(jīng)過泥封印記“走風(fēng)塵”的世間茶了。詩的末句“欲知花乳清泠味,須是眠云跂石人”道出超塵的茶味,和居于“竹下莓苔地”拔俗的高人相得之意。“苔”儼然成了象征僧道所在地的語匯。宋之問被貶越州,信步法華,見“苔澗深不測,竹房閑且清”,[35]515-516王昌齡早年訪道于嵩山,覺“中峰青苔壁,一點云生時”[36]11仙氣繚繞。姚合尋白石谷中的無名師不得而見,悅“屨下蒼苔雪,龕前瀑布風(fēng)”[37]203清冷俊逸。
詩人閑居時,于詩中著意突出苔的雅澹,凸現(xiàn)自己心馳方外世界。張九齡為官公允詳正,時常指針地方吏治弊病,引得時相姚崇不滿。他于開元四年(716年),去官養(yǎng)病,在家閑居時作《林亭詠》,詩云:
穿筑非求麗,幽閑欲寄情。偶懷因壤石,真意在蓬瀛。
苔益山文古,池添竹氣清。從茲果蕭散,無事亦無營。[38]151
“苔”將詩人古樸逸致的向往流露,表現(xiàn)不為世俗雜事所累的自在心情。又如平時為袞職束縛的韋應(yīng)物,在《休暇東齋》里藏不住幽情,牽掛“綠苔日已滿,幽寂誰來顧”。[39]498-499張祜作《閑居作五首·其二》遣興陶情,“僻巷新苔遍,空庭弱柳垂”[40]263顯懷素心。
隱逸修行者體味了佛道之旨而作詩,常常去繁就簡,選用苔意象,描寫它融于宇宙的愜意,傳達作者不拘物我的樂趣。孟浩然“金澗餌芝木,石床臥苔蘚”,[41]66貫休“好鳥聲長睡眼開,好茶擎乳坐莓苔”,[42]976“日邊楊歷不爭路,云外苔蘚須留蹤”。[43]277齊己“知住南巖久,冥心坐綠苔”,[44]76錢起“唯憐石苔色,不染世人蹤”。[45]196-197詩人們陶醉在有苔相伴的高情中,與苔渾然交融。最為膾炙人口的,是王維的《鹿柴》:
空山不見人,但聞人語響。返景入深林,復(fù)照青苔上。[46]417
深晦的山林中難以見到人,卻聽見有人說話的聲響。陽光透過濃密的樹林,在青苔上投射下斑駁的光影。詩中的禪趣值得體悟。人、空山和人語的和諧,深林、日光與青苔的融合,似切“心、佛、眾生無差別”(《華嚴經(jīng)疏》)。[47]詩人對空王之理歡喜信受,通過“苔”敷章闡幽,產(chǎn)生了非常強的藝術(shù)感染力。苔的愜意之美在詩人的禪悅中超越了其本體,成為一種平和的象征。
當(dāng)唐代士大夫經(jīng)歷了人生波折,見慣了秋月春花,欣企“坐看蒼苔色,欲上人衣來”[48]642的生活,希冀得其逍遙,盡其妙諧。苔不僅僅作為一種普通意象入詩,從更深的角度來說,里面蘊藉著詩人心往理想境界和現(xiàn)實世界的和諧統(tǒng)一。
唐人的苔意象詠史詩,是前代苔意象懷古悼亡主題的延續(xù),經(jīng)李賀奇思妙筆發(fā)出了最悲之音。李賀詩中的“土花”,也就是“苔”折射出對家國興亡的無限惆悵和深沉無奈。在李賀之前,沒有人將“苔”喚作“土花”,也沒有文獻記載“苔”有“土花”這個別稱。當(dāng)“苔”更名換姓為“土花”之后,別有一番風(fēng)情韻致。且看《金銅仙人辭漢歌》全詩:
茂陵劉郎秋風(fēng)客,夜聞馬嘶曉無跡。畫欄桂樹懸秋香,三十六宮土花碧。
魏官牽車指千里,東關(guān)酸風(fēng)射眸子。空將漢月出宮門,憶君清淚如鉛水。
衰蘭送客咸陽道,天若有情天亦老。攜盤獨出月荒涼,渭城已遠波聲小。[49]159
李賀在序中說:“魏明帝青龍元年八月,詔宮官牽車西取漢孝武捧露盤仙人,欲立置前殿。宮官既拆盤,仙人臨載乃潸然淚下。唐諸王孫李長吉遂作《金銅仙人辭漢歌》?!睗h武帝時,在建章宮前造神明臺,鑄銅仙人手掌承露盤,所承露水據(jù)說和玉屑服之可以求仙長生。究竟是在哪年被搬動,《三國志》并無記載。《漢晉春秋》載:“帝徙盤,盤折,聲聞數(shù)十里,金狄或泣,因留霸城?!盵50]李賀只將“金狄或泣”的神奇?zhèn)髡f加以演繹,注入自己的思想感情,感慨世變無涯和自己身世際遇悲苦。劉辰翁《箋注評·李長吉歌詩》評:“奇事奇語,不在言,讀至‘三十六宮土花碧’,銅人淚墮已信,末后三句可為斷腸?!盵51]163可見這句詩之于全詩的重要,三十六宮里土花細碎又繁密,反襯人跡罕至,頗有黍油麥秀之感,金狄既無法言語,黍離之悲化作眼淚就順理成章,末三句才能更進一層,渲染悲傷。“土花碧”傳達的悲痛凄楚可謂力透紙背。若用“綠苔生”就顯得筆力稍遜。三十六宮內(nèi)土花的生長需要空間,“碧”色經(jīng)過了漫長時間。“土花碧”,橫向展現(xiàn)了漢宮的蒼涼,縱向帶有世事變遷、歷史蒼茫的時間憂患意識。李賀為“苔”起名“土花”,一方面考慮到“苔”矮小纖細,延貼地面,樸實無華,另一方面“土花”似是花,而非花,虛與實相結(jié)合,頗合本詩意境,從而幻化出美麗動人的藝術(shù)境界來。稱名“土花”的“苔”,其感傷效果已達凄美極致,在虛實相生中,情切作者身世飄搖的悲苦,承載了豐富的歷史文化內(nèi)涵。
李賀給事物冠以新名字,不獨是“土花”。錢鐘書《談藝錄》:“長吉又好用代詞,不肯直說物名。如劍曰‘玉龍’,酒曰‘琥珀’,天曰‘圓蒼’,秋花曰‘冷紅’,春草曰‘寒綠’……”[52]57至于原因,錢鐘書認為“蓋性僻耽佳,酷好奇麗,以為尋常事物,皆庸陋不堪入詩。力避不得,遂從而飾以粉堊,繡其鞶帨焉。微情因掩,真質(zhì)大傷。”造成的結(jié)果是“代詞尖新,所以文淺也?!北M管錢鐘書的評論態(tài)度是謹慎的,但也有偏頗的一隅。詩人的創(chuàng)作偏好和個性有關(guān),也是使文學(xué)能呈現(xiàn)多樣性的重要原因。倘若人人都似李白蘇軾,那就沒有了李白蘇軾。李賀以物蘊情,他的詩都是“嘔心”所得,用生命寫作,這樣的創(chuàng)作熱情和精神對于文學(xué)的發(fā)展無疑是有重要意義的。李賀的文學(xué)自覺意識比較強,因而經(jīng)他雕鏤的“土花”達到了陌生化的效果。
《太平御覽·百卉類七》的“苔”類,并沒有“土花”,清人王憲編的六卷《苔譜》中,有多種“苔”名,也不曾著錄“土花”。雖然用“土花”之名取代“苔”表現(xiàn)感時憂國之情沒有形成固定范型,但李賀之后的詩詞歌賦有時沿用“土花”代替“苔”也是比較常見的。晚唐李商隱的悼亡詩《李夫人三首》中:“土花漠碧云茫茫,黃河欲盡天蒼蒼?!盵53]495地上的土花、黃河,和云、天的距離,就是碧落黃泉的距離。宋代宋祁《送趙御史仲禮之任南臺并柬兼善達公經(jīng)歷元載王公用道孔公二御史》有一句“晉代新亭蒼蘚合,梁朝舊寺土花殘。”[54]“蒼蘚”“土花”都指苔,“苔”多了一個名字之后,方便詩人對仗和律。宋代蔡襄《杭州璘上人以花栽數(shù)種見寄》一言:“土花分破根株小,春色隨來意氣多。”[55]應(yīng)運“土花”可以和“春色”對照。《南村輟耕錄》載,有元代姓傅的按察作《鴨頭綠·錢塘懷古》,其中“禁庭空、土花暈碧,輦路悄、呵喝聲干”[56]186這句化用了李賀的“三十六宮土花碧”。“土花”的出現(xiàn)可謂“有意味的形式”。李賀援用“土花”豐富了“苔”的藝術(shù)表現(xiàn)力,擴大了“苔”的文學(xué)內(nèi)涵,為后代詩歌開創(chuàng)了更為廣闊的意象空間。
司空圖《二十四詩品》中借助“碧苔芳暉”表達對難以言傳的“超詣”的體味,利用“漏雨蒼苔”詮釋對無法盡意的“悲慨”的理解。因它們與“苔”之幽素空靜的氣質(zhì)殊有契合。苔以其獨特的風(fēng)姿,成為一種浸潤著文人雅士感情色彩和生活經(jīng)歷的意象絕非偶然。唐詩中的苔意象繼承了前代傳統(tǒng),在唐代特有的文化氛圍中,經(jīng)過詩人創(chuàng)作表現(xiàn),拓展了新的藝術(shù)境界。有唐一代在諸多社會意識形態(tài)領(lǐng)域均有繁榮氣象,以“苔”之微小亦能窺見恢弘景狀。
[1]段玉裁.說文解字注[M].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1981.
[2]郭璞.爾雅注疏(釋草第十三)[M].邢昺疏.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2010.
[3]管仲.管子[G].//上海古籍出版社.二十二子.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1986.
[4]崔豹.古今注(卷下)[M].《四部叢刊》影宋本.
[5]班婕妤.自悼賦[C].//班固.漢書(第十二冊).北京:中華書局,1962.
[6]朱熹.楚辭集注(楚辭后語·自悼賦第十五)[M].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1979.
[7]陸機.陸士衡集[M].北京:中華書局,1985.
[8]張協(xié).雜詩十首(其一)[C].//蕭統(tǒng).文選(中冊).北京:中華書局,1977.
[9]鮑照.代陳思王京洛篇[C].//黃節(jié).謝康樂詩注·鮑參軍詩注.北京:中華書局,2008.
[10]孫綽.游天臺山賦[C].//蕭統(tǒng).文選(上冊).北京:中華書局,1977.
[11]羅宗強.魏晉南北朝文學(xué)思想史[M].北京:中華書局,1996.
[12]謝靈運.石門新營所住四面高山,回溪石瀨,茂林修竹[C].//黃節(jié).謝康樂詩注·鮑參軍詩注.北京:中華書局,2008.
[13]鮑照.代陽春登荊山行[C].//黃節(jié).謝康樂詩注·鮑參軍詩注.北京:中華書局,2008.
[14]陶弘景.陶弘景集校注[M].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2009.
[15]胡之驥.江文通集匯注[M].北京:中華書局,1984.
[16]孝武帝.傷宣貴妃擬漢武帝李夫人賦[C].//嚴可均.全上古三代秦漢三國六朝文(第三冊).北京:中華書局,1965.
[17]薛德音.悼亡[C].//李昉,等.文苑英華(第二冊).北京:中華書局,1966.
[18]盧思道.春夕經(jīng)行留侯墓[C].//李昉,等.文苑英華(第二冊).北京:中華書局1966.
[19]陳慶元.沈約集校箋[M].杭州:浙江古籍出版社,1995.
[20]虞世南.怨歌行[C].//虞世南詩文集.杭州:浙江古籍出版社,2012.
[21]杜審言.賦得妾薄命[C].//徐定祥.杜審言詩注.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1982.
[22]李白.久別離[C].//王琦.李太白全集(上冊).北京:中華書局,1977.
[23]楊炯.巫峽[C].//四庫唐人文集叢刊·盈川集.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1992.
[24]杜甫.絕句漫興九首(其六)[C].//蕭滌非.杜甫全集校注(第四冊).北京:人民文學(xué)出版社,2014.
[25]孟郊.吊盧殷(其四)[C].//孟郊詩集校注.北京:人民文學(xué)出版社,1995.
[26]李頎.行路難[C].//隋秀玲.李頎集校注.鄭州:河南人民出版社,2007.
[27]唐高祖.賜學(xué)官胄子詔[C].//董誥,等.全唐文(第一冊).北京:中華書局,1983.
[28]李浩.唐詩的美學(xué)闡釋[M].合肥:安徽大學(xué)出版社,2000.
[29]胡應(yīng)麟.詩藪[M].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1958.
[30]盧綸.題興善寺后池[C].//劉初棠.盧綸詩集校注.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1989.
[31]王國安.柳宗元詩箋釋[M].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1993.
[32]范溫.潛溪詩眼[C].//郭紹虞.宋詩話輯佚(卷上).北京:中華書局,1980.
[33]劉禹錫.西山蘭若試茶歌[C].//陶敏,陶紅雨.劉禹錫全集編年校注.長沙:岳麓書社,2003.
[34]劉源長.茶史(卷一)[M].清雍正墨韻堂刻本.
[35]宋之問.游法華寺·薄游京都日[C].//陶敏,易淑瓊.沈佺期宋之問集校注.北京:中華書局,2001:.
[36]王昌齡.謁焦煉師[C].//胡問濤,羅琴.王昌齡集編年校注.成都:巴蜀書社,2000.
[37]姚合.寄白石師[C].//吳河清.姚合詩集校注.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2011.
[38]張九齡.張九齡集校注(上)[M].北京:中華書局,2008.
[39]韋應(yīng)物.韋應(yīng)物集校注[M].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2011.
[40]張祜.張祜詩集校注[M].成都:巴蜀書社,2007.
[41]孟浩然.題鹿門山[C].//佟培基.孟浩然詩集箋注.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2013.
[42]貫休.山居詩(其三)[C].//胡大浚.貫休歌詩系年箋注.北京:中華書局,2001.
[43]貫休.和楊使君游赤松山[C].//》胡大浚.貫休歌詩系年箋注.北京:中華書局,2001.
[44]齊己.山寺喜道者至》,[C].//見王秀林.齊己詩集校注.北京:中國社會科學(xué)出版社,2011.
[45]錢起.藥堂秋暮[C].//錢起詩集校注.杭州:浙江古籍出版社,1992.
[46]王維.王維集校注[M].北京:中華書局,1997.
[47]釋澄觀.華嚴經(jīng)疏(卷三)[M].大正新修大藏經(jīng)本.
[48]王維.書事[C].//王維集校注.北京:中華書局,1997.
[49]吳企明.李長吉格詩編年箋注[M].北京:中華書局,2012.
[50]陳壽.三國志(卷三魏書三)[M].百衲本景宋紹熙刊本.
[51]吳企明.李長吉格詩編年箋注[M].北京:中華書局,2012.
[52]錢鐘書.談藝錄[M].北京:中華書局,1984.
[53]馮浩.玉溪生詩集箋注[M].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1979.
[54]宋祁.景文集(卷二十一)[M].清武英殿聚珍版叢書本.
[55]蔡襄.端明集[M].莆陽居士蔡公文集卷第八(宋刻本).
[56]傅按察.鴨頭綠·錢塘懷古[M].//陶宗儀.南村輟耕錄.北京:中華書局,195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