諸鳳娟 趙華興
(紹興文理學院 馬克思主義學院,浙江 紹興312000)
政治民主化是現代性政治文明的根本標志,民主秩序建構也是現代國家建設的內在要求,積極推進人民民主建設、充分落實好人民當家作主的權利則是現代國家治理建構的基本路徑。民主政治建設在中國共產黨治國理政處于極其重要的地位,黨的十七大報告明確提出了“人民民主是社會主義的生命”?!吨泄仓醒腙P于全面深化改革的若干重大問題的決定》指出,要“緊緊圍繞堅持黨的領導、人民當家作主、依法治國有機統(tǒng)一,深化政治體制改革,加快推進社會主義民主政治(制度化、規(guī)范化、程序化),建設社會主義法治國家,發(fā)展更加廣泛、更加充分、更加健全的人民民主?!秉h的十九大報告進一步提出要“健全人民當家作主制度體系”,“加強協商民主制度建設,形成完整的制度程序和參與實踐,保證人民在日常政治生活中有廣泛持續(xù)深入參與的權利”[1]等??梢姡冀K堅持以人民為中心的發(fā)展道路,建構拓展各層次的民主實踐空間,提升現代國家民主治理平衡的能力水平,已然成為當前我國政治文明建設的戰(zhàn)略議程。但客觀地說,當前我國民主政治建設仍然存在諸多需要完善的地方。
1.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民主政治的基本內涵。民主的實質是什么?人民民主又是什么?其與西方資本主義民主的根本區(qū)別又是什么?這是探討當代中國民主政治建設的基本理論前提。對于民主,通常認為,它首先指的是民眾對公共政治生活的一種參與權利,是民眾對公共事務的意見表達乃至于某種程度的決斷決策,這其中最核心要素大概是利益關系的協調商討與群體力量的凝聚匯合,并且最終達成相應的共識并積淀為某種習以為常、約定俗成的政治觀念和心理。因此,民主是一種公共生活的方式,民主是一種國家政治制度,是某一特定社會下的階級統(tǒng)治形式,民主的實現程度(實踐成效)是某一國家政權性質“人民性”的根本體現。我國學者林尚立認為,民主的基本含義是人民統(tǒng)治,其最基本的追求就是人民當家作主,其最本質的體現就是人民在國家事務中的發(fā)言權、決策權,其最直接的體現就是人民對國家建設發(fā)展福利成果的分享權。簡言之,民主就是人民共建共享的實現程度。顯然,這其中包含著對民主階級屬性的深刻揭示。顯然,較之于西方國家資產階級主導下的社會民主,“社會主義民主”抑或說中國特色“人民民主”應當具有較資本主義民主更高程度的平等與公正,并能實現更好發(fā)展和創(chuàng)造更好的秩序。甚至可以說,民主的本質就是社會主義,因為只有社會主義才能賦予人民大眾更為充分的平等權利,同時也唯有民主制度是實現人民大眾社會平等的最好工具或路徑。因此,“民主”價值的充分呈現需要依托社會主義,社會主義目標的建構落實以必須尊重人民的“民主”地位。進言之,當代中國的民主政治建設,從最根本意義上說就是尊重人民的主體性地位,發(fā)揮人民的主動性作用,維護人民的根本性利益?;?,或可認為,民主就是人民意愿的體現;而“人民民主”則就是人民當家作主,也即“以人民為中心”的發(fā)展道路。
2.社會主義民主的根本優(yōu)勢。社會主義社會是人類文明長期積聚進化的產物,是人類社會發(fā)展的嶄新階段,是迄今為止最完美、最合理的社會制度。社會主義民主作為社會主義社會肌體的組成部分和重要環(huán)節(jié),必然在總體上反映著社會主義社會的全部現實規(guī)定,從而不僅在質態(tài)上根本區(qū)別于以往各種歷史類型的民主,而且在社會歷史進程中超越和高出以往一切歷史類型的民主,構成人類歷史上迄今為止最高類型的社會主義民主形態(tài)。社會主義民主的根本優(yōu)勢在于它吸收了人類社會民主發(fā)展的一切成果,同時也體現了一切制度安排的優(yōu)點。社會主義民主超越了資本主義的民主形態(tài),是絕大多數人的民主。在資本主義社會里,資產階級不可能實現全人類的解放,這是由他的制度本身決定的,資產階級實質上是虛偽,雖然它號稱是全體人民的民主。所以說社會主義民主對資本主義民主的超越就體現在這方面。
3.人民民主的理想之境與現實制度能力及水平。我國當代民主狀況與新形態(tài)民主狀況存在的差異性。社會主義民主是與中國特殊的國情相結合的,社會主義本身是個過程,當代中國的民主政治建設也是個過程,不是這個社會制度一建立起來新形態(tài)民主就建立起來,只是為新形態(tài)民主的發(fā)展開辟了一條道路。因此當代中國的民主狀況與新形態(tài)民主狀況存在著一定的差異性。我國的民主建立在社會化大生產和生產資料公有制的基礎上,因而確實超越了包括資本主義民主在內的以往一切歷史類型的民主,具有社會主義的特質,在質態(tài)上成為迄今為止人類歷史上最高的、嶄新的民主形態(tài)。但是,我國的社會主義民主,又深深地打上了不發(fā)達社會化大生產的烙印,積淀著過多的群體社會的傳統(tǒng)文化。因而這種社會主義民主,不僅與理想形態(tài)的社會主義民主還存在一些差距,而且由于它沒有經歷過普及化商品經濟的洗禮和熏陶,超越了個體社會和資本主義“政治民主”的發(fā)展階段,缺乏民主的量的積累,因而某種程度上還存在一些亟待完善的地方。正是在這個意義上,我國的社會主義民主,還是需要不斷完善的民主。
1.在民主理論研究上重本體輕程序。真正的民主制,應該是本體與程序、內容和形式的內在結合體。一般來說,民主制從本體意義上來說,就是指民主制的內在方面,也就是民主制的實質和內容,本體民主制是人民規(guī)定著國家權力產生的依據、運行過程和最終歸宿,它的核心是人民當家作主。程序意義上的民主制實際上指的是其外在的方面,也就是民主制的實際運行,機制形式及自我表現的原則等方面。它有兩個方面功能:一是制定各種制度規(guī)范各項程序,從而使國家權力大小和行使權力時必須遵循相應的規(guī)范、方法和步驟,使國家機關工作人員始終接受人民的有效監(jiān)督,力求把他們的行為納入法制軌道,不枉法、損法甚至濫用權力;二是喚醒人民和把他們組織起來,使他們意識到民主的重要性和努力行使各種民主權利,進一步規(guī)范各種制度和程序,為具體的、真實的自由民主而斗爭。真正的民主制,它的本體民主和程序民主,內在方面和外在方面都是非常重要的。但在中國當前民主理論的研究上,比較注重本體民主的研究,即人民在民主國家中的地位、形式及具體運行的方式,而忽視了程序民主的研究,即如何加強民主的監(jiān)督機制、加強民主的制度建設,從而能切實保護人民民主權利的實現等方面。
2.以民主的特殊性否定民主的普遍性。一些人認為,民主是西方的“舶來品”,是資產階級的東西。只要一講民主的特殊性,就會有人說在宣揚資產階級的抽象民主觀。我們所說的民主、法治、自由、人權、平等、博愛,不是資本主義所特有的,而是整個人類在漫長的歷史發(fā)展過程中所形成的共同文明成果,這是人類共同追求的普遍價值。馬克思曾明確地說過:“只有民主制才是普遍性和特殊性的統(tǒng)一”[2]。馬克思雖然對資本主義民主的階級統(tǒng)治實質和虛偽性進行了激烈的批判,但他并沒有因此來否定民主的本質。馬克思主義認為,真正的民主應該是人類所追求的普遍價值。因此,無論是按照民主的本質,還是按照馬克思主義分析事物的一貫邏輯特別是對民主普遍性的明確論斷,我們可以明確馬克思的民主觀是承認民主的普遍性的。民主實際上是普遍性和特殊性的統(tǒng)一,正是基于這一點每個國家可以根據自己國家的現實國情去發(fā)現民主的價值,實現具有本國特色的民主模式,充分體現國家政治發(fā)展共性和規(guī)律同時每個國家有可以根據本國的情況來選擇特殊的道路和模式。
3.把民主的形式當成民主的內容。把民主的形式當成民主的內容這又是我國在民主討論中的一個誤區(qū)。比如多黨制、選舉制和議會制等實際上不等同于民主本身,這雖然是西方國家所普遍采取的民主形式。因此,不能把民主的形式當成民主本身。一些自由主義者對中國的歷史和現實并不理解,在沒有了解中國國情的情況下,沒有看到常見于西方的民主形式時,就盲目判定中國沒有民主,這種觀點實際上是極其錯誤的。要正確認識民主首先要了解其本質,民主實際上是為了實現大多數人的利益、解決社會發(fā)展的具體問題而出現和存在的。沒有一個社會和國家是為了追求某種民主的形式而實施民主,為民主而民主的。因此,判斷一個國家的民主狀況好壞有個客觀的標準問題,即這種民主制是否能夠保障一個國家的長治久安、經濟社會的快速發(fā)展,人民生活的不斷改善等??傊饬棵裰髦贫鹊母緲藴试谟谶@種民主制度是否促進了社會的進步發(fā)展,使人民的生活得到極大改善。因為民主的根本目的還是為了多數人的利益和社會的進步發(fā)展,在不同的社會歷史發(fā)展條件下,解決了民眾迫切需要解決的問題,這就是先進的民主制度。我們在現實的生活中,不能脫離具體的國情和任務,來抽象地談民主。
這些認識的誤區(qū)一方面是由中國特殊的歷史文化背景造成的,由于中國傳統(tǒng)個人服從國家的政治文化基因的遺傳,使人在政治文化的視閾中還有很多封建殘余的影響,人的思考難免帶有傳統(tǒng)政治文化的痕跡。另一方面是中國沒有經歷過資本主義社會發(fā)展的階段,直接有半殖民地、半封建社會進入社會主義社會,資產階級民主政治的發(fā)展階段的缺乏,導致相應制度安排的缺失。
一般說來,民主作為一種制度體系,作為一種文化價值,民主政治往往表現為某種形態(tài)的生活空間的實踐。但與此同時,民主的建構生成卻是在具體的歷史的實踐之中形成的,是有其時間向度的。換言之,民主政治并非僅僅從既定的價值觀念出發(fā)即立等可取的。民主的建構是一個連續(xù)的過程,是在堅持既有的基本政治制度與道路的前提下,在應對社會矛盾、協調利益沖突的國家治理過程中逐步發(fā)育成長起來的。德國社會學家拉爾夫·達倫多夫認為,20世紀以來西方主要資本主義國家現代化進程中大都經歷了“階級沖突的(民主、法治)制度化(管控規(guī)導)”“(民主、法治)制度化下的階級沖突(調節(jié)平衡)”[3],爾后現代民主政治秩序也得以建構成型并趨于成熟穩(wěn)定。這其中既有(公民)社會力量對于國家公權力行使運作的民主監(jiān)督(也即基于代議制基礎上的所謂陽光型政府),以防政府的“作惡”并成為對民眾負責的“責任政府”,亦有社會內部各相關群體之間的理性協商(也即階級階層、社團組織之間的博弈對話與妥協共識)。
這一理論洞見頗具啟示,如前所述,民主的本質既是相關群體的理性對話與溝通協商,進而達致利益的某種平衡。那么,于當代中國而言,社會轉型下的諸多矛盾問題的形成,既是對現有國家治理體系與能力的挑戰(zhàn),亦是借此適時建構民主法治、公正對話、理性協商制度機制新平臺的重要機遇。換言之,必須高度重視現代民主政治制度建設,要為中國經濟的迅速發(fā)展和社會的急劇變動提供一個合適的政治結構,能從根本上解決社會轉型下的矛盾沖突,進一步促進中國現代化的發(fā)展完善,最終能保持社會結構體系的活力與穩(wěn)定。
基于與西方發(fā)達國家基本政治制度和發(fā)展道路的深度差異,這就決定了中國的現代民主政治體系建構將不同于西方的基于多黨競爭基礎之上的代議制模式,選舉-代議制民主已經成為西方現代民主的主體模式。而反觀我國,以人民政協為依托的政治協商制度自新中國成立起就得以了全面確立和充分的拓展?;诙帱h合作制度的政治協商、民主監(jiān)督、凝聚共識的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民主政治參與體系,在推進經濟社會發(fā)展、維護社會安定有序等各方面均發(fā)揮了重要的作用。黨的十八大以來習近平總書記高度重視社會主義協商民主建設,并在治國理政實踐中已從多層面多領域做出了有效的推進和發(fā)展,協商民主的影響及功能也日益呈現,或有可能成為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民主政治建設的主干載體[4]?;耍h的十九大報告進一步申明和強調“要推動協商民主廣泛、多層、制度化發(fā)展,統(tǒng)籌推進政黨協商、人大協商、政府協商、政協協商、人民團體協商、基層協商以及社會組織協商。加強協商民主制度建設,形成完整的制度程序和參與實踐,保證人民在日常政治生活中有廣泛持續(xù)深入參與的權利”[1]。這一戰(zhàn)略思路對于我國新時代下的民主政治建設有著重要的指導意義。
一是要進一步搭建制度平臺,拓寬民主協商、理性對話的領域,探索行之有效而又豐富多樣的形式和機制。當下中國的社會轉型,經濟社會利益矛盾課題、環(huán)境生態(tài)公共秩序等問題紛繁復雜,需要及時構建相應的矛盾協調機制、開啟對話協商的程序模式,在溝通中擺明事理、在妥協中促成合作共識。目前,類似于人民政協的雙周座談會、基層的民主懇談會,上下貫通、聯動協作,還有借助于網絡平臺的問政問計于民的意見征集,在官民互動中實現黨群協同、高效有為。
二是要深入轉變政治文化觀念,擯棄“全贏”抑或“全輸”的零和博弈思維,樹立共贏共享共生的合作思維。這其中的關鍵還在于堅持以人為本、以民為本,在于群眾路線的一以貫之,黨委領導部門和相關行政機構要切實尊重人民的主體地位,動之以情、曉之于理,信任民眾、讓人民說話,信賴政府、有話好好說,“好事好商量”,在黨際協商、社會協商等各方面多做努力、多下功夫、多方統(tǒng)籌、包容協同,激發(fā)民眾的理性智慧,彰顯社會的道義力量。
三是要積極探索基層社會的協商治理,著力推進地方公共事務管理的法治、德治與民眾自治的“三治”結合?!盎蕶嗖幌驴h”是中國政治幾千年來的一個傳統(tǒng),崇尚人文教化、以化萬民的賢能治理構成了我國鄉(xiāng)土社區(qū)“中國特色”。這一傳統(tǒng)至今猶在且還發(fā)揮著重要的作用,一些地方的能人治村、鄉(xiāng)賢理事會等已經成為鄉(xiāng)村基層治理的重要途徑。那么,如何順勢而為,將這一德治傳統(tǒng)與現代公平公正的法治理念以及基于公民主體地位平等的政治參與和社會協商機制有機統(tǒng)一起來,摸索建構起接地氣、有作為的“草根民主”,這將是我國協商民主建設的一個重點和難點,當然也一定會成為光彩奪目的“亮點”。協商民主,值得期待;民主協商,路在遠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