国产日韩欧美一区二区三区三州_亚洲少妇熟女av_久久久久亚洲av国产精品_波多野结衣网站一区二区_亚洲欧美色片在线91_国产亚洲精品精品国产优播av_日本一区二区三区波多野结衣 _久久国产av不卡

?

司馬光《易》學(xué)述論

2018-04-03 10:46:34
商丘師范學(xué)院學(xué)報 2018年5期
關(guān)鍵詞:象數(shù)中正義理

高 明 峰

(遼寧師范大學(xué) 文學(xué)院,遼寧 大連 116081)

司馬光(1019—1086),字君實,號迂夫,陜州夏縣涑水人。寶元元年(1038),中進(jìn)士甲科。歷仕仁、英、神、哲宗四朝,官至尚書左仆射,封溫國公。正直敢言,名動朝野。在王安石新法期間,就其利害累爭于朝,成為保守派的領(lǐng)袖。后盡廢新法,史稱“元祐更化”。司馬光不僅在政治上影響深遠(yuǎn),在學(xué)術(shù)上也頗有建樹。以司馬光為代表,包括其學(xué)生劉安世、范祖禹、晁說之等,形成涑水之學(xué),或稱溫公朔學(xué)。除了史學(xué)巨著《資治通鑒》外,司馬光的經(jīng)學(xué)著述主要有《易說》《書儀》《大學(xué)廣義》《中庸廣義》《古文孝經(jīng)指解》《疑孟》等??梢哉f,司馬光在《易》學(xué)、《禮》學(xué)、《孝經(jīng)》學(xué)、《孟子》學(xué)上均有成就,且影響深遠(yuǎn)。尤其是其《易》學(xué),特色鮮明,自成一家。有關(guān)司馬光《易》學(xué)的研究,主要有趙瑞民《論司馬光〈易〉學(xué)的兩個支點》[1]、董根洪《司馬光〈溫公易說〉探析》[2]、余敦康《內(nèi)圣外王的貫通——北宋易學(xué)的現(xiàn)代闡釋》[3]等。本文在此基礎(chǔ)上作進(jìn)一步研討。

一、易學(xué)宗旨:本數(shù)求義

司馬光著有《易說》《系辭說》,今存四庫館臣輯本,題作《易說》,合編為六卷。其易學(xué)宗旨,在《易總論》中說得明確,其云:

或曰:“圣人之作《易》也,為數(shù)乎?為義乎?”曰:“皆為之。”“二者孰急?”曰:“義急,數(shù)亦急。”“何為乎數(shù)急?”曰:“義出于數(shù)也。”“義何為出于數(shù)?”曰:“禮樂刑徳,陰陽也;仁義禮智信,五行也。義不出于數(shù)乎?故君子知義而不知數(shù),雖善無所統(tǒng)之。夫水無源則竭,木無本則蹶。是以圣人抉其本源以示人,使人識其所來,則益固矣?!兑住吩唬骸泳觿t觀其象而玩其辭,動則觀其變而玩其占?!鞫咧豢善珡U也?!盵4]卷首

在這段話中,司馬光將象數(shù)和義理比作源與流的關(guān)系,強(qiáng)調(diào)讀《易》要求其義理,即禮樂刑德、仁義禮智信,而其“本原”則在象數(shù),即陰陽、五行。由此,我們可以指出,司馬光的易學(xué)旨趣在于本數(shù)求義,既非如陳摶、邵雍等溺于象數(shù),又與歐陽修、程頤等人無視象數(shù)不同,而是主張融匯象數(shù)、義理,且“義出于數(shù)”。司馬光有意識地構(gòu)建一套數(shù)學(xué)模式,以此來統(tǒng)攝自然哲學(xué)、社會政治與倫理道德。除《易說》外,司馬光另著有《潛虛》一書,據(jù)其《后序》所言“《玄》以準(zhǔn)《易》,《虛》以擬《玄》”,可知是有意模擬揚雄《太玄》一書來發(fā)揮《周易》的核心思想。《潛虛》序云:“萬物皆祖于虛,生于氣,氣以成體,性以辨名,名以立行,行以俟命。故虛者,物之府也;氣者,生之戶也;體者,質(zhì)之具也;性者,神之賦也;名者,事之分也;行者,人之務(wù)也;命者,時之遇也?!盵5]卷首書中列有氣、體、性、名、行、命諸圖,并有解說,融圖、數(shù)、理于一爐,構(gòu)建起以一、二、三、四、五為基數(shù)而成五十五的匹配模式。張敦實《潛虛發(fā)微論》指出:“有物混成,先天地生,強(qiáng)名之曰道。太極元氣,函一為三,衍而伸之,是謂數(shù)。兩儀之所以奠位,萬類之所以成形,天下國家之所以致治,悉不外乎道與數(shù)?!盵6]343可謂要言不煩地揭示了司馬光《潛虛》的體系與要旨。在《易說》中,司馬光多處運用易之象、數(shù)來解說,反映出其對漢代象數(shù)易學(xué)的熱衷與嫻熟。如司馬光釋《大過》上六象云:

滅木之澤,淫滔甚矣。而本爻不剛,無利涉之材,至于滅頂,宜其兇?!洞筮^》之世,棟已橈矣,宜拯之于蚤也。迨其傾摧而欲救之,何嗟及矣。故藉之于初則無咎,救之于三則已橈而兇。下卦如此,上卦可知。澤之滅木,猶棟之橈也。木猶滅之,人烏可過涉以求濟(jì)哉!過涉兇者,無舟楫而馮河者也。澤溢于上,至于滅頂,自取其兇,何所咎也??鬃又^“不可咎”,言不救之于早,至此無及也。上之畫耦兊之澤也,澤,陰水也。中四畫奇人之身也。初畫耦足也。全卦有人居澤中滅頂之象,故于上一爻發(fā)之。[7]卷十六

此處顯然結(jié)合《大過》之卦爻象來詮解,象占色彩較為濃厚?!兑渍f》中類此者尚有多處,馮椅《厚齋易學(xué)》中亦有輯存。而司馬光在解說乾、坤兩卦十二爻辭時,結(jié)合了陰陽二氣從萌發(fā)到消歇的過程,將之統(tǒng)攝起十二樂律與十二月份:

初九陽之始也,于律為黃鍾,于歷為建子之月。

九二者陽之見也,于律為太蔟,于歷為建寅之月。

九三陽之進(jìn)也,于律為姑洗,于歷為建辰之月。

九四陽之盛也,于律為蕤賓,于歷為建午之月。

九五陽之成也,于律為夷則,于歷為建申之月。

上九者,于律為無射,于歷為建戌之月。(此條乃四庫館臣增補)

初六者陰之始也,于律為林鍾,于歷為建未之月。

六二者于律為南呂,于歷為建酉之月。

六三者于律為應(yīng)鍾,于歷為建亥之月。

六四者于律為大呂,于歷為建丑之月。

六五者于律為夾鍾,于歷為建卯之月。

上六者陰之窮也,于律為仲呂,于歷為建巳之月。[4]卷一

樂律為重要的社會儀制,月份乃日月運行的周期,由此,象數(shù)便可制約這自然和社會的兩大現(xiàn)象。當(dāng)然,這并非司馬光的首創(chuàng),《漢書·律歷志》中就載有劉歆等人將乾坤兩卦十二爻與十二樂律和十二月份相配之說。但在王弼義理派易學(xué)崛起后,司馬光予以特別拈出,正可說明其對象數(shù)易學(xué)的喜好。尤為值得注意的是,司馬光甚至援引出自《易緯》的卦氣說來詮解,其釋《復(fù)》之彖曰:

七日來復(fù),何也?冬至卦氣起于《中孚》,次《復(fù)》,次《屯》,次《謙》,次《睽》。凡一卦御六日二百四十分日之二十一,五卦合三十日二百四十分日之一百五,此冬至距大寒之?dāng)?shù)也。故入冬至,凡渉七日而復(fù)之氣應(yīng)也。[4]卷二

而卦氣說恰恰是漢代象數(shù)易學(xué)中以卦配四時氣候,用于推算歷紀(jì),占驗吉兇的。當(dāng)然,更為明確而詳盡的表述,還在《系辭說》中,其云:

太極,天也。乾坤,日月也。四象,五宮也。八卦,十二辰也。六十四卦,列宿也。眾爻,三百六十有六度也。太極,地也。乾坤,山澤也。四象,四方也。八卦,九州也。六十四卦,萬國也。眾爻,都邑也。太極,歲也。乾坤,寒暑也。四象,四時也。八卦,八節(jié)也。六十四卦,十二月也。眾爻,三百六旬有六日也。太極,王也。乾坤,方伯也。四象,四岳也。八卦,州牧也。六十四卦,諸侯也。眾爻,卿大夫士也。[4]卷五

天地山川、日月寒暑、王侯州牧等,皆由太極、乾坤、四象、八卦等統(tǒng)攝。而乾坤、四象、八卦等皆由太極漸次析分而成。其《系辭說》云:“易有太極。極者,中也,至也,一也。凡物之未分混而為一者,皆為太極。兩儀,儀,匹也,分而為二,相為匹敵。四象,陰陽復(fù)分老少而為二,相為匹敵。大業(yè)富有萬象。太極者何?陰陽混一,化之本原也。兩儀者何?陰陽判也。四象者何?老少分也,七九八六卦之端也。八卦既形,吉兇全也。萬物皆備,大業(yè)成也。”又曰:“太極者,一也,物之合也,數(shù)之元也。引而伸之,觸類而長之,則算不能勝也,書不能盡也,口不能宣也,心不能窮也。掊而聚之,歸諸一,析而散之萬有一千五百二十,未始有極也?!薄耙子刑珮O,一之謂也?!粸閿?shù)之母,數(shù)為一之子也。母為之主,子為之用?!盵4]卷五換言之,自然演化、人事吉兇之義皆由太極之一、陰陽之二等數(shù)支配,此即本于數(shù),或曰“義出于數(shù)”。

另一方面,司馬光在解《易》時注重義理的探尋,也就是揭示作為“天地人至極之道”的“易道”。司馬光認(rèn)為,“此易道始于天地,終于人事”[4]卷五,“易者道也,道者萬物所由之途也,孰為天,孰為人”,“夫易者,自然之道也。……易者,陰陽之變也,五行之化也,出于天施于人被于物,莫不有陰陽五行之道也”[4]卷一。他將易道看成貫通天地人的根本之道。而易道其實就是作為本體之氣的太極陰陽的分合之道。司馬光認(rèn)為,萬物的生化、人事的治理皆遵循太極陰陽之道。其云,“太極者何?陰陽混一,化之本原也”,“陰陽者,易之本體,萬物之所聚”,“天地能示人法象而不能教也,能生成萬物而不能治也。圣人教而治之,以成天地之能”[4]卷五。此易道的核心即為“中”,或曰“中和”:“易有太極,一之謂也。分而為陰陽,陰陽之間必有中和。故夫一衍之則三而小成,十而大備。小衍之則為六,大衍之則為五。一為數(shù)之母,數(shù)為一之子也?!盵4]卷五其《答李大卿孝基書》亦云:“光聞一陰一陽之謂道,然變而通之,未始不由乎中和也。陰陽之道,在天為寒燠雨旸,在國為禮樂賞刑,在心為剛?cè)峋徏?,在身為饑飽寒熱,此皆天人之所以存,日用而不可免者也。然稍過其分,未嘗不為災(zāi)。《中庸》曰:‘中也者,天下之大本也;和者,天下之達(dá)道也。致中和,天地位焉,萬物育焉?!墒茄灾?,中和豈可須臾離哉!”[7]卷六十一或稱“中正”,其《系辭說》云:“陰陽相違,非太極則不成;剛?cè)嵯囔?,非中正則不成。故天下之德誠眾矣,而萃于剛?cè)?;天下之道誠多矣,而會于中正。剛?cè)嵴叩轮?,中正者德之津。”[4]卷五其釋《需》九五象辭云:“九五以中正之位而受尊位,天之所佑,人之所助也。然則福祿既充矣,而又何需焉?曰中正者,所以待天下之治也?!稌吩唬骸蕡?zhí)其中?!衷唬骸匀f民惟正之供。’夫中正者,足以盡天下之治也,舍乎中正而能享天之福祿者,寡矣!”[4]卷一“中正”與“中和”相近,其實質(zhì)即為“中”,這可與司馬光在《中和論》《易說》中所闡發(fā)的思想相印證①?!逗幽铣淌线z書》卷二記載:“君實嘗患思慮紛亂,有時中夜而作,達(dá)旦不寐?!浜蟾嫒嗽唬骸靡恍g(shù),常以中為念。’”[8]25亦是司馬光執(zhí)“中”思想的反映。朱熹指出:“溫公是死守,旋施去尋討個‘中’?!盵9]2461雖然是批評之辭,但也著實指明了司馬光的思想核心。

二、易學(xué)特點:切于日用

就司馬光易學(xué)的特點而言,可說是“切于日用”?!端膸烊珪偰俊贩Q其“大都不襲先儒舊說,而有德之言,要如布帛菽粟之切于日用”。這主要表現(xiàn)在兩個方面,一是在解《易》時往往結(jié)合事理,指向現(xiàn)實;二是論史議政時,往往援引《易》義以為根據(jù)。

先談前者。譬如釋《同人》之彖曰:“君子樂與人同,小人樂與人異。君子同其遠(yuǎn),小人同其近?!盵4]卷一釋《咸》之九四曰:“心茍傾焉,則物以其類應(yīng)之。是故喜則不見其所可怒,怒則不見其所可喜?!盵4]卷三皆屬貼合情理,直面現(xiàn)實。再如解《蒙》六五云:“童蒙者何以吉也?得人而信使之也。昔齊桓公、衛(wèi)靈公之行,犬彘之所不為也,然而大則霸諸侯,小則有一國,其何故哉?有管仲、仲叔圉、祝鮀、王孫賈為之輔也。二君者,天下之不肖君也,得賢人而信使之,猶且安其身而收其功,況明哲之君子用忠良之臣者乎!”[4]卷一解《明夷》上六之象曰:“上六之象,其言失則何?國家之所以立者,法也。故為工者,規(guī)矩繩墨不可去也;為國者,禮樂法度不可失也。度差而機(jī)失,綱紀(jì)而網(wǎng)紊,紀(jì)散而絲亂,法壞則國家從之。嗚呼!為人君者,可不慎哉!魯有慶父之難,齊桓公使仲孫湫視之。曰:魯可取乎?對曰:不可,猶秉周禮。周禮所以本也。然則法之于國,豈不重哉!”[4]卷三則引據(jù)史實,關(guān)照當(dāng)世。無論考情理還是援史實,都指向“切于日用”。

再看后者。司馬光積十九年之功而成史學(xué)名著《資治通鑒》,旨在“鑒前世之興衰,考當(dāng)今之得失,嘉善矜惡,取是舍非”。他常引據(jù)《易》義來評論史事,如《周紀(jì)一》論周始命韓、趙、魏為諸侯云:“文王序《易》以乾、坤為首。孔子系之曰:天尊地卑,乾坤定矣。卑高以陳,貴賤位矣。言君臣之位猶天地之不可易也?!駮x大夫暴蔑其君,剖分晉國,天子既不能討,又寵秩之,使列于諸侯,是區(qū)區(qū)之名分復(fù)不能守而并棄之也。先王之禮,于斯盡矣。”[10]2-6又如《晉紀(jì)》二十三稱譽沈勁:“沈勁可謂能子矣!恥父之惡,致死以滌之,變兇逆之族為忠義之門?!兑住吩唬骸筛钢M,用譽。’其是之謂乎!”[10]3249既然《資治通鑒》乃“鑒于往事,有資于治道”,那么,司馬光援《易》以論史,自然也就有關(guān)懷現(xiàn)實、切于日用之效了。作為政治家,司馬光在論政時也常常以《易》義作為依據(jù)。譬如,王安石變法期間,司馬光持反對態(tài)度,成為保守派的領(lǐng)袖,其根源在于其“天不變道亦不變”的思想。他在《迂書·辨庸》中說:“天地不易也,日月無變也,萬物自若也,性情如故也,道何為而獨變哉!……嗚呼!孝慈仁義忠信禮樂,自生民以來談之至今矣,安得不庸哉!”[7]卷七四而這一思想實來自于司馬光《易總論》中:“或曰:易道其有亡乎?天地可敝則易可亡?!枪室字畷蚩赏鲆玻羝涞绖t未嘗一日而去物之左右也。”[4]卷首司馬光曾引《易》天地交合之義來發(fā)揮其君臣共治的思想,其《乞開言路札子》云:“臣聞《周易》天地交則為泰,不交則為否。君父,天也;臣民,地也。是故君降心以訪問,臣竭誠以獻(xiàn)替,則庶政乂安。君惡逆耳之言,臣營便身之計,則下情壅敝,眾心離叛。自生民以來,未有不由斯道者也。”[7]卷四十六在《進(jìn)修心治國之要札子狀》中,司馬光系統(tǒng)闡述了他的政治主張:“臣初上殿,即言人君之德三,曰仁,曰明,曰武;致治之道三,曰任官,曰信賞,曰必罰。……夫治亂安危存亡之本源,皆在人君之心。仁、明、武,所出于內(nèi)者也。用人、賞功、罰罪,所施于外者也?!盵7]卷三六而其人君三德,正與其《易說》中對《師》卦之彖的解說相呼應(yīng):“師,貞,丈人吉,無咎。何也?曰:難之也。夫治眾,天下之大事也,非圣人則不能。夫眾之所服者武也,所從者智也,所親者仁也,三者不備而能用其眾,未之有也?!盵4]卷一

上文談到司馬光的易學(xué)旨趣是本數(shù)求義,仍偏于義理一面,但他又反對王弼以老莊之虛無玄渺來解說《周易》。其《答韓秉國書》云:

夫萬物之有,誠皆出于無,然既有則不可以無治之矣。常病輔嗣好以老莊解易,恐非易之本指,未足以為據(jù)也。輔嗣以雷動風(fēng)行運變?nèi)f化為非天之心,然則為此者果誰耶?夫雷風(fēng)日月山澤,此天地所以生成萬物者也,若皆寂然至無,則萬物何所資仰耶?天地之有云雷風(fēng)雨,猶人之有喜怒哀樂,必不能無,亦不可無也。[7]卷六三

這應(yīng)該說是司馬光解《易》時注重切合實用的重要原因,由此也就形成了其易學(xué)既融匯象數(shù)、義理,又切于日用的獨特之處。

三、結(jié)語

《四庫全書總目》在《易》類敘中說:“《易》之為書,推天道以明人事者也。漢儒言象數(shù),去古未遠(yuǎn)也,一變而為京、焦,入于禨祥,再變而為陳、邵,務(wù)窮造化,《易》遂不切于民用。王弼盡黜象數(shù),說以老莊,一變而為胡瑗、程子,始闡明儒理,再變而李光、楊萬理,又參證史事,《易》遂日啟其論端。此兩派六宗,已互相攻駁?!盵11]1就易學(xué)史而言,不外乎象數(shù)、義理兩派彼此爭衡。入宋以來,陳摶、劉牧等發(fā)揮象數(shù),而司馬光則承襲胡瑗“明體達(dá)用”之學(xué),既明義理之用,又不廢象數(shù)之體。由此,其易學(xué)既與輕象數(shù)、重義理的歐陽修、程頤等不同,又與劉牧、邵雍等窮及象數(shù)者立異,可謂別具一格。后來,朱熹作《周易本義》《易學(xué)啟蒙》,集象數(shù)與義理兩派易學(xué)之大成,固然多取資于邵雍、程頤②,然與司馬光以體用兼顧之法解《易》或不無關(guān)聯(lián),尤其是朱熹的有些見解與司馬光如出一轍,譬如朱熹強(qiáng)調(diào)《易》有交易、變易二義,“《易》,書名也。其卦本伏羲所畫,有交易、變易之義,故謂之《易》”[12]上經(jīng)第一?!瓣庩栍袀€流行底,有個定位底。‘一動一靜,互為其根’,便是流行底,寒暑往來是也;‘分陰分陽,兩儀立焉’,便是定位底,天地上下四方是也?!兑住酚袃闪x,一是變易,便是流行底;一是交易,便是對待底。”[9]1602他甚至批評說:“程頤言‘《易》,變易也’,只說得相對底陰陽流轉(zhuǎn)而已,不說錯綜底陰陽交互之理。言《易》,須兼此二意?!边@一思想與司馬光既重陰陽之分,又講陰陽之合正相呼應(yīng)。其云,“易有太極,一之謂也。分而為陰陽,陰陽之間必有中和”,“陰陽之交際,變化之本原也”。再如,朱熹講“陰陽五行,循環(huán)錯綜,升降往來,所以生人物之萬殊,立天地之大義”[9]2509,這與司馬光所言“易者,陰陽之變也,五行之化也,出于天施于人被于物,莫不有陰陽五行之道也”并無二致。所以,盡管司馬光《易》學(xué)未如朱熹那樣建構(gòu)起完整統(tǒng)一的理學(xué)體系,但憑其本數(shù)求義之宗旨,切于實用之特質(zhì),在《易》學(xué)史上應(yīng)有其一席之地。

注釋:

①司馬光在《中和論》(《溫國文正公文集》卷七一)中指出:“《中庸》曰:‘喜怒哀樂之未發(fā)謂之中,發(fā)而皆中節(jié)謂之和?!又?,于喜怒哀樂之未發(fā),未始不存乎中,故謂之中庸。庸,常也,以中為常也。及其既發(fā),必制之以中,則無不中節(jié)。中節(jié)則和矣。是中和一物也。”其釋《艮》卦六五象(《易說》卷四)曰:“凡剛?cè)岙?dāng)位,正之象也。孔子贊乾之九二龍德而正中,艮之六五曰以中正,何也?曰艮六五,文之誤也,當(dāng)云以正中也。正中者,正得其中,非既正又中也。然則二爻其為不正乎?曰:非謂其然也。中正者,道之貫也,相須而行,相輔而行者也?!庇纱丝芍抉R光以為中即和也,中貫正矣,故“中”乃核心,可統(tǒng)攝“中和”“中正”。

②朱熹《周易本義》卷首《本義序例·五贊·易原》云:“遭秦弗燼,及宋而明。邵傳羲畫,程演周經(jīng)。象陳數(shù)列,言盡理得。彌億萬年,永著常式?!庇诖丝梢娨话?。

參考文獻(xiàn):

[1]趙瑞民.論司馬光《易》學(xué)的兩個支點[J].山西大學(xué)學(xué)報,1992(4).

[2]董根洪.司馬光《溫公易說》探析[J].周易研究,1996(1).

[3]余敦康.內(nèi)圣外王的貫通——北宋易學(xué)的現(xiàn)代闡釋[M].上海:學(xué)林出版社,1997.

[4]司馬光.易說[M].《四庫全書》本.

[5]司馬光.潛虛[M].《四庫全書》本.

[6]黃宗羲,著.全祖望,補修.宋元學(xué)案[M].北京:中華書局,1986.

[7]馮椅.厚齋易學(xué)[M].《四庫全書》本.

[8]程顥,程頤.二程集[M].北京:中華書局,1981.

[9]黎靖德,編.朱子語錄[M].北京:中華書局,1986.

[10]司馬光.資治通鑒[M].北京:中華書局,1978.

[11]永瑢,等.《四庫全書總目》[M].北京:中華書局,1965.

[12]朱熹.周易本義[M].《四庫全書》本.

猜你喜歡
象數(shù)中正義理
中正平和——王棟山水畫中的古意
金橋(2022年2期)2022-03-02 05:43:02
道兼體用的整全之道:呂祖謙義理之學(xué)新論
原道(2022年2期)2022-02-17 00:56:30
Investigation of the fast magnetosonic wave excited by the Alfvén wave phase mixing by using the Hall-MHD model in inhomogeneous plasma
中華傳統(tǒng)美德的價值取向與義理轉(zhuǎn)換
宜興市中正化工有限公司
塑料助劑(2019年3期)2019-07-24 08:51:22
公共理性與整全義理
論錢澄之以《易》理為旨?xì)w的易學(xué)觀
從河圖淺述人體的氣機(jī)升降理論
王船山《周易內(nèi)傳發(fā)例》義理演析
關(guān)于鉛酸蓄電池中正極板柵溶解問題的研究
彩票| 闽侯县| 连平县| 庆城县| 惠水县| 离岛区| 宜良县| 庆安县| 岳普湖县| 安阳市| 平泉县| 上饶市| 深圳市| 祁连县| 双峰县| 灵台县| 徐汇区| 江阴市| 乐平市| 益阳市| 富蕴县| 德惠市| 灵璧县| 宁乡县| 辽中县| 正宁县| 正阳县| 滨海县| 同德县| 江口县| 广饶县| 二连浩特市| 综艺| 金阳县| 永和县| 陆河县| 山丹县| 武强县| 汤阴县| 清新县| 张家界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