孫 旭 鵬
(西安石油大學(xué) 馬克思主義學(xué)院,陜西 西安 710065)
《莊子》文本中多次出現(xiàn)“愛”字,共計36次,這說明《莊子》中蘊含著豐富的“愛”的哲學(xué),我們有必要對其給予足夠的重視。莊子的“愛”包含有兩個層面的含義:一個層面是指“私愛”,在大部分時候,《莊子》中的“愛”都是指“私愛”,這種“愛”是“道”失落之后的產(chǎn)物,以自我為中心是其主要特征,莊子給予“私愛”以激烈的批判;另一個層面是“不為愛人”,“不為愛人”是對“道”的回歸,能夠“順物自然”,從而實現(xiàn)一種彼此互不干擾的自由之境。《莊子》中“愛”的哲學(xué)可以帶給我們諸多啟示:其一,警示我們要努力破除自己的“私愛”,避免出現(xiàn)“意有所至而愛有所亡”的結(jié)局;其二,要求我們要做到“順人而不失己”,“順人”就是對他人要具有包容精神,而“不失己”就是我們自己要做到自尊自愛。
《莊子》中所講的“愛”在大多時候都是指一種“私愛”,是“道”失落之后的產(chǎn)物。這種“私愛”最主要的特征便是以自我為中心,這與儒家所講的“仁愛”有著一致之處。莊子對這種“私愛”是持批判態(tài)度的,并認為這種“私愛”是一種低境界,是不足取的。
莊子明確地指出,人間之“愛”之所以產(chǎn)生,是因為“道”的失落:“道之所以虧,愛之所以成。”(《莊子·齊物論》)郭象對“道之所以虧,愛之所以成”這樣注解:“道虧則情有所偏而愛有所成,未能忘愛釋私,玄同彼我也?!盵1]81在這里,郭象將“愛”與“私”聯(lián)系起來,顯然莊子這里講的“愛”就是一種“私愛”,是“道虧則情有所偏”的結(jié)果。楊國榮認為:“‘道’一旦被片面化,基于個人偏愛的觀點( 一偏之見) 就隨之出現(xiàn),這也就是所謂‘道之所以虧,愛之所以成’?!盵2]劉笑敢認為:“道體虧損,思想失去均衡,則會產(chǎn)生愛惡之情感(‘道之所以虧,愛之所以成’)?!盵3]119陳引馳認為:“‘愛’乃是有所偏側(cè)、有傾向性的情感,故可謂偏愛、私愛;有了‘是非’之別,自然肯定‘是’而否定‘非’,這是‘愛’的成,同時也是‘道’的‘虧’。”[4]122由此可見,“道”失落之后產(chǎn)生的“愛”注定是一種“私愛”,這種“愛”最根本的特征便是以自我為中心。
《莊子》對這種以自我為中心的“愛”提出了質(zhì)疑:“夫愛馬者,以筐盛矢,以蜃盛溺。適有蚊虻仆緣,而拊之不時,則缺銜毀首碎胸。意有所至而愛有所亡,可不慎邪!”(《莊子·人間世》)愛馬者對馬精心照料,卻因不了解馬的喜好而徒然丟掉了性命,其實這就是因為愛馬者從自我中心的“愛”出發(fā),而馬則不理解這種“愛”所造成的結(jié)局?!肚f子》之所以主張“齊物”,就是要破除這種以自我為中心的“私愛”,“齊萬物則要求人的世界觀的轉(zhuǎn)變,放棄任何自我中心的態(tài)度”[5]。
在《莊子》看來,這種以自我為中心的“愛”之所以存在問題,就在于事物之間存在著差異,不能以一種事物的標準去衡量其他事物。個體之間的喜好往往是不一致的:“民濕寢則腰疾偏死,鰍然乎哉?木處則惴栗恂懼,猨猴然乎哉?三者孰知正處?民食芻豢,麋鹿食薦,螂蛆甘帶,鴟鴉耆鼠,四者孰知正味?猿猵狙以為雌,麋與鹿交,鰍與魚游。毛嬙麗姬,人之所美也;魚見之深入,鳥見之高飛,麋鹿見之決驟。四者孰知天下之正色哉?”(《莊子·齊物論》)由此可見,以自身為出發(fā)點的喜好具有很大的片面性,建立在這種基礎(chǔ)上的“愛”也注定是一種“偏愛”和“私愛”。
由此,我們也就不難理解,為什么《莊子》會對儒家的“仁愛”抱有如此大的成見,因為儒家的“仁愛”正是一種最大的“私愛”,是建立在以“己”為出發(fā)點的基礎(chǔ)之上的?!墩撜Z·顏淵》記載:“樊遲問仁。子曰:‘愛人?!痹谶@里,孔子明確表示“愛”就是一種“仁”,也就是所謂的“仁愛”。韋政通也講:“孔子的仁,最基本的意義,是在確立人的道德主體,它直接的表現(xiàn)就是愛?!盵6]325然而如何去實現(xiàn)“仁愛”呢?孔子也給出了較為明確的回答:“夫仁者,己欲立而立人,己欲達而達人?!?《論語·雍也》)很顯然,孔子的“仁愛”是以“己”作為出發(fā)點的。許建良就認為“己”是儒家道德坐標的原點[7]。確實如此,我們同樣可以在孟子那里看到這種以“己”推“人”的表達:“老吾老,以及人之老;幼吾幼,以及人之幼?!?《孟子·梁惠王上》)在莊子看來,這種以“己”為出發(fā)點的“愛”,本質(zhì)上就是一種“私愛”。
如果沉浸在這種“私愛”之中,會有怎樣的危害呢?莊子認為必然充滿了是非與爭執(zhí)?!肚f子·齊物論》中講:“道隱于小成,言隱于榮華。故有儒墨之是非,以是其所非而非其所是?!逼渲校尚Α耙允瞧渌嵌瞧渌恰笔杞庠唬骸疤煜履蛔砸詾槭?,以彼為非,彼亦與汝為非,自以為是。故各用己是是彼非,各用己非非彼是?!盵1]70很顯然,“私愛”就是一種“自以為是”,是從自己的立場出發(fā)的,而不是從對方立場出發(fā),這樣的“愛”一旦付諸實施,必然會產(chǎn)生是非與爭執(zhí)。從根本上來講,“私愛”之所以會發(fā)生,就是因為每個人都有“成心”:“夫隨其成心而師之,誰獨且無師乎?奚必知代而心自取者有之?愚者與有焉。未成乎心而有是非,是今日適越而昔至也。”(《莊子·齊物論》)所謂的“成心”就是充滿著是非分別之心,成玄英曰:“域情滯著,執(zhí)一家之偏見者,謂之‘成心’?!绷衷沏懺唬骸啊尚摹?,謂人心之所至,便有成見在胸中,牢不可破,無知愚皆然?!蓖蹶]運曰:“成心,己是之見?!盵8]63“成心”就是包含著是非分別之心,而“私愛”恰恰是從“成心”出發(fā)的,也就必然充滿著是非與紛爭,“莊子認為人類在‘文明’的狀態(tài)下,會違背本性出現(xiàn)虛偽的情況”[9],這種虛偽就體現(xiàn)為充滿是非的“私愛”。其實,從本質(zhì)上講,“私愛”與“是非”是同時發(fā)生的,“成心”就是“是非”之心,就是“私愛”,王夫之曰:“護其成心,愛而不舍?!盵10]94在莊子那里,“愛”就是一種囿于“成心”的“私愛”。
總之,在莊子看來,“私愛”的產(chǎn)生正是“道”失落后產(chǎn)生的結(jié)果?!暗馈钡氖涫谷藗冇辛恕俺尚摹保a(chǎn)生了種種的是非分別,這便是“私愛”的本質(zhì)。莊子之所以極力主張“齊物”,就是要破除這種以自己為中心的“私愛”,回歸于原本屬于“道”的自由之境。
既然“私愛”的產(chǎn)生是由于“道”的失落,那么要消除“私愛”,就必須完成“道”的回歸,莊子主張通過“齊物”的方式來破除以自己中心的“私愛”,從而回歸于“道”。很顯然,回歸于“道”之后,“私愛”便沒有了存在的空間,那么取而代之的是一種怎樣的狀態(tài)呢?莊子認為是“不為愛人”,再具體地來講,就是“順物自然”。
《莊子·大宗師》中講:“故圣人之用兵也,亡國而不失人心;利澤施乎萬世,不為愛人。故樂通物,非圣人也;有親,非仁也;天時,非賢也;利害不通,非君子也;行名失己,非士也;亡身不真,非役人也。”其中,成玄英對“利澤施乎萬世,不為愛人”疏解曰:“利物滋澤,事等陽春,豈直一時,乃施乎萬世。而芻狗百姓,故無偏愛之情?!盵1]237很顯然,所謂的“不為愛人”就是一種“無偏愛之情”,是對“私愛”的否定。
“不為愛人”從本質(zhì)上來講,是對“道”的回歸?!暗馈笔且环N無分別的狀態(tài):“物固有所然,物固有所可。無物不然,無物不可。故為是舉莛與楹,厲與西施,恢詭譎怪,道通為一?!?《莊子·齊物論》)郭象對“道通為一”注解曰:“各然其所然,各可其所可,則理雖萬殊而性同德,故曰道通為一也?!盵1]76每一種事物都有其自己的“理”,如果能夠順應(yīng)每一種事物都去遵循各自的“理”,而不是用“私愛”去彼此干涉,那么就達到了“道通為一”,在“道”的狀態(tài)下,“所有事物之間的界限都模糊了,消失了,融化為一”[11]114。很顯然,在回歸“道”之后,“私愛”便沒有了存在的空間,就呈現(xiàn)出一種“不為愛人”的狀態(tài)。在莊子看來,做到“不為愛人”就不會彼此之間相互干涉,從而處于一種“自由”的狀態(tài),這種“自由”類似于伯林所認為的“消極的自由”:“自由就意味著不被別人干涉。不被干涉的領(lǐng)域越大,我的自由也就越廣。”[12]171
那么,如何才能做到“不為愛人”呢?莊子認為必須“順物自然”?!肚f子·應(yīng)帝王》中講:“順物自然而無容私焉,而天下治矣?!惫髮Υ俗⒔庠唬骸叭涡宰陨?,公也;心欲益之,私也;容私果不足以生生,而順公乃全也?!盵1]301郭象認為,“順物自然”就是“任性自生”,是一種“公”,這與“私愛”是完全對立的。其實,“順物自然”就是“道”的本質(zhì)屬性,真正做到“順物自然”之后,就會產(chǎn)生“不為愛人”的客觀效果,這就是“道法自然”的狀態(tài)。
從根本上來講,“不為愛人”就是一種完全順應(yīng)自然的狀態(tài),從而不糾纏于“情”的泥沼?!肚f子·德充符》中莊子與惠施的一段對話頗耐人尋味:“惠子謂莊子曰:‘人故無情乎?’莊子曰:‘然?!葑釉唬骸硕鵁o情,何以謂之人?’莊子曰:‘道與之貌,天與之形,惡得不謂之人?’惠子曰:‘既謂之人,惡得無情?’莊子曰:‘是非吾所謂情也。吾所謂無情者,言人之不以好惡內(nèi)傷其身,常因自然而不益生也。’”其中,成玄英對莊子的“無情”疏解曰:“莊子所謂無情者,非木石其懷也,止言不以好惡緣慮分外,遂成性而內(nèi)理其身者也。何則?蘊虛照之智,無情之情也。”“因任自然之理,以此為常;止于所稟之崖,不知生分?!盵1]227莊子所謂的“無情”,并不是說人應(yīng)該像草木一樣沒有感情,而是指摒棄“好惡”的分別,順應(yīng)自然之理?!扒f子所說的‘無情’的語境意義是很清楚的,即‘不以好惡內(nèi)傷其身’”[13]。莊子認為,只要存在“好惡”,就會陷入“私愛”狀態(tài),糾纏于“情”的泥沼,從而“內(nèi)傷其身”。其實“私愛”的存在不僅是對自身的傷害,也是對所“愛”之物的傷害,只有做到“不為愛人”,才能使雙方都處于一種相對自由的狀態(tài)。
莊子認為,一旦回歸到“道”的狀態(tài),就會實現(xiàn)一種自由之境,處于一種自然無分別的狀態(tài),在這種狀態(tài)之下,根本不需要“愛”的存在?!肚f子·胠篋》中描述了這樣一種“至德之世”:“子獨不知至德之世乎?昔者容成氏、大庭氏、伯黃氏、中央氏、栗陸氏、驪畜氏、軒轅氏、赫胥氏、尊盧氏、祝融氏、伏羲氏、神農(nóng)氏,當是時也,民結(jié)繩而用之,甘其食,美其服,樂其俗,安其居,鄰國相望,民至老死而不相往來?!痹谶@里,“民至老死而不相往來”并不是指人們之間由于彼此隔閡不愿意往來,或者地域限制無法往來,而是指人們之間不需要往來,甚至沒有彼此往來的意愿。郭象對此注解曰:“無求之至。”[1]367既然人們之間彼此無求,那么就根本不會產(chǎn)生所謂的“愛”,“愛”從本質(zhì)上是一種情感的需求。在《莊子》所描繪的“至德之世”中,人們彼此之間無求,也就不可能存在所謂的“愛”,“至德之世”就是一種“不為愛人”的狀態(tài),人們天然地處于一種自由之境,而不彼此相求。說到底,莊子的“不為愛人”就是一種“順物自然”,這與盧梭理想中的人類社會自然狀態(tài)如出一轍:“自然狀態(tài)中的人,整日游蕩于森林中間,沒有勞役,沒有語言,沒有家庭,既不知何謂戰(zhàn)爭,也不知何謂關(guān)系,他們對同類沒有任何需求,也沒有任何傷害他們的念頭,甚至于根本不能區(qū)分他們誰是誰?!盵14]73很顯然,莊子與盧梭理想的自由之境,都是對外在沒有任何需求關(guān)系,從而處于一種“不為愛人”的狀態(tài)。
總之,莊子認為,“不為愛人”就是對“道”的回歸,就是“順物自然”,只有如此,才能實現(xiàn)人與人之間的和諧,才能破除“私愛”,從而實現(xiàn)一種自由之境。
《莊子》中“愛”的哲學(xué)可以帶給我們豐富的當代啟示,其中最為重要的便是要求我們破除“私愛”,踐行包容與自尊的精神?!肚f子》認為,只有做到“順物自然”,才能實現(xiàn)一種自由之境,而“順物自然”具體到現(xiàn)實人與人之間的關(guān)系上,便要求我們要做到“順人而不失己”,破除自我為中心的“私愛”。“順人而不失己”包含有對人與對己兩個層面的意蘊:其一,對他人要做到“順人”,充分尊重他人的合理訴求,這體現(xiàn)了一種包容精神;其二,對自己要做到“不失己”,堅守自己的本性和原則,不因外界的干擾而改變自己,這體現(xiàn)了一種自尊精神。
《莊子·外物》中講到:“夫尊古而卑今,學(xué)者之流也。且以狶韋氏之流觀今之世,夫孰能不波,唯至人乃能游于世而不僻,順人而不失己。彼教不學(xué),承意不彼?!惫髮Α绊樔硕皇Ъ骸弊⒔庠唬骸氨緹o我,我何失焉!”[1]931這種“無我”狀態(tài)就是破除自我為中心的“私愛”的結(jié)果。
實際上,在現(xiàn)實生活中,人們經(jīng)常喜歡將這種“私愛”強加給別人,這一點在關(guān)系密切的人們身上體現(xiàn)得最為突出,從而也給人際關(guān)系造成了諸多困擾。例如,在當前的中國社會,獨生子女家庭所占的比重越來越高,父母對子女也傾注了更多的關(guān)愛,很多父母甚至提前為自己的子女設(shè)置好了人生的發(fā)展軌跡,將自己的意志強加在子女身上,而絲毫不考慮子女的個人意愿以及感受。這往往就會造成莊子所謂的“意有所至而愛有所亡”的結(jié)局,父母的良好意愿卻造成了子女無法正常自由的發(fā)展,從某種程度上講,這就是“愛”所產(chǎn)生的悲劇,而這種“愛”的本質(zhì)上就是以自我為中心的“私愛”。著名心理學(xué)家皮亞杰就認為,達到客觀性要以解除自身中心化為先決條件[15]92,很顯然,以自我為中心的“私愛”無法實現(xiàn)一種客觀性。
“私愛”的存在,從小的方面來講,容易造成人際關(guān)系的困擾;從大的方面來講,則直接危及社會的公平正義?!墩撜Z·子路》中記載了這樣一段話:“葉公語孔子曰:‘吾黨有直躬者,其父攘羊,而子證之。’孔子曰:‘吾黨之直者異于是:父為子隱,子為父隱?!痹谄渲幸?。’”這就是引發(fā)學(xué)界諸多爭議的儒家“親親互隱”的問題,其實“父為子隱,子為父隱”的出發(fā)點正是基于一種“私愛”,只不過這種“私”已經(jīng)從個人擴展到了家庭。前面講到的父母對子女的干涉,父母和子女都是作為個體而存在,從而處于一種對立狀態(tài);而在“親親互隱”中,整個家庭便成為一種“私”,從而與社會的“公”相對抗,這顯然不利于社會的和諧穩(wěn)定,鄧曉芒先生甚至認為“親親互隱”已經(jīng)蘊含著一種腐敗的傾向[16]。
要想消除“私愛”所產(chǎn)生的種種危害,我們就需要做到莊子所謂的“順人而不失己”?!绊樔硕皇Ъ骸卑鴮θ藢簝蓚€層面的內(nèi)容:其一,“順人”蘊含著對他人包容的精神,要求充分尊重他人的合理訴求,不去傷害他人的正當利益;其二,“不失己”則蘊含著自尊自愛的精神,不因外在的干擾而喪失自己的本性,使自己在精神上處于一種“自適”的狀態(tài)。下面就這兩方面分別論述之。
第一,要做到“順人”,對他人具有包容精神,這種包容精神要求尊重他人的合理訴求,不去傷害他人的正當利益。其實,要做到對他人的包容,首先要做到將對方當作一個獨立的個體來看待,而不能將對方視為自己控制的對象。自己與他人在人格上應(yīng)該是一種平等關(guān)系,由于每個人首先是作為獨立個體而存在,必然存在著差異性和相對性,因此就不能以個人的意愿去支配他人的行為,而要充分尊重他人的合理訴求。前面講到的例子,當父母以“愛”的名義要求子女順從自己的意愿時,盡管其出發(fā)點是好的,但由于沒有將子女視為獨立的個體而平等地加以對待,沒有做到對子女意愿的尊重,因此容易產(chǎn)生父母與子女之間的關(guān)系緊張,這就是沒有做到“順人”,沒有包容精神所導(dǎo)致的結(jié)果。
同理,在處理社會關(guān)系時,如果無法做到“順人”,無法包容他人的合理訴求,而是從自己“私愛”的角度出發(fā),也不利于社會的和諧。由于在社會生活中,每個人的文化背景以及身份地位不同,因此每個人的思想必然存在著差異性,而且有時候這種差異是比較大的。如果我們面對這些差異的時候,只是從自己的良好意愿出發(fā)來要求別人,而不從對方的角度來考慮問題,往往也會造成社會關(guān)系的緊張。莊子“順人”的包容精神便可以給我們很好的啟示,那就是破除從自我出發(fā)的“私愛”,尊重他人的合理訴求,正如《莊子·天下》中所講:“常寬容于物,不削于人,可謂至極。”總之,在當前一個思想日益多元的時代,我們只有從莊子的“順人”中汲取包容的精神,才能較好地處理各種社會關(guān)系,不固執(zhí)于自己的“私愛”而傷害到他人的利益。
第二,要做到“不失己”,堅持自己的原則不隨波逐流,真正地做到自尊自愛。在莊子看來,“不失己”首先是一種“自適”的狀態(tài):“夫不自見而見彼,不自得而得彼者,是得人之得而不自得其得者也,適人之適而不自適其適者也?!?《莊子·駢拇》)郭象注解曰:“此舍己効人者也,雖効之若人,而己已亡矣?!盵1]336這里的“効”同“效”,也就是效法之義?!斑m人”就是盲目地仿效別人,而丟掉了原本屬于自己的東西,只有堅持“自適”,堅持自己的原則,才能做到“不失己”。莊子的“自適”蘊含著一種自尊的精神,只有充分尊重自己的內(nèi)心選擇,才能做到真正的自尊,在現(xiàn)實生活中很多人隨波逐流,輕易就被外界環(huán)境所左右,只顧順應(yīng)他人的意見從而喪失了自己,而應(yīng)該做到的是,不管外界的環(huán)境如何,都要保持自己內(nèi)心的安定。這里需要注意的是,莊子主張“順人”是以“不失己”為基礎(chǔ)的,如果盲目地順從別人的意愿而改變自己,那只能是隨波逐流。其實莊子所主張的“齊物”也并不是要消除事物之間的差異,而恰恰是建立在尊重事物差異基礎(chǔ)上的,因此“不失己”就是要充分尊重自己的本性,真正實現(xiàn)一種自尊精神。
莊子“不失己”的思想啟示我們,要過一種自尊的生活,而“自尊”源于一種真正的“自愛”,這種“自愛”便是保持心靈的自由。當前社會上流行著種種評價“成功”的標準,但歸結(jié)起來只有兩個最重要的標準,那就是:擁有物質(zhì)財富的多少以及獲得名譽地位的大小。擁有豐富的物質(zhì)財富以及獲得社會承認的名譽,當然算是一種成功,然而成功的標準不應(yīng)該是如此單向度的,我們的失誤在于過多關(guān)注外在的層面,也就是莊子稱為“物”的部分,而忽視了內(nèi)在的層面,也就是“心”的部分。當前社會這種評價“成功”的標準誘使人們誤以為,不斷地獲取更多的金錢和名聲,自己就可變得很幸福。當人們將所有精力都放在對外在事物的追逐之上的時候,他們的精神世界由于得不到滋養(yǎng),往往處于一種亞健康狀態(tài),這就是莊子所謂:“與物相刃相靡,其行盡如馳,而莫之能止,不亦悲乎!終身役役而不見其成功,苶然疲役而不知其所歸,可不哀邪!”(《莊子·齊物論》)很顯然,“心”為“物”所役使而“相刃相糜”,并不是莊子認為的“成功”,莊子所謂的“成功”便是保持一種心靈上的自由。而反觀我們很多現(xiàn)代人,自以為追逐到了很多的“物”便是對自己的“愛”,而這恰恰是以對自己“心”的“害”為代價,真正的“自愛”應(yīng)該是心靈不為外物所役,這才算是真正的成功,也才是真正做到了自尊自愛。
在《莊子》一書中蘊含著豐富的“愛”的哲學(xué)與智慧,需要我們認真加以發(fā)掘并借鑒?!皭邸痹谇f子哲學(xué)中更多地是以消極的面貌出現(xiàn)的,是“道”失落后的產(chǎn)物,也就是莊子所謂“道之所以虧,愛之所以成”,這種“愛”本質(zhì)上是一種以自我為中心的“私愛”,是莊子所極力反對并且要加以破除的。莊子理想狀態(tài)的“愛”,恰恰是一種“不為愛人”的自由之境,這是一種回歸于“道”的狀態(tài),能夠做到“順物自然”,是對“私愛”的破除?!肚f子》中“愛”的哲學(xué)給當代的啟示是:在處理人際關(guān)系時,破除以自我為中心的觀念,做到“順人而不失己”。其中,“順人”就是要尊重他人的合理訴求,具有包容精神;“不失己”則是要尊重自己的本性不隨波逐流,并在紛繁的社會環(huán)境中保持自己的心靈自由,這其中蘊含著一種強烈的自尊自愛的精神。總之,莊子“愛”的哲學(xué)還需要我們認真地加以發(fā)掘,以期為我們當前的社會生活提供更多有益借鑒。
[1]郭慶藩.莊子集釋[M].王孝魚,點校.北京:中華書局,2012.
[2]楊國榮.《齊物論》釋義[J].華東師范大學(xué)學(xué)報(哲學(xué)社會科學(xué)版),2015(3).
[3]劉笑敢.莊子哲學(xué)及其演變(修訂版)[M].北京:中國人民大學(xué)出版社,2010.
[4]陳引馳.莊子精讀[M].上海:復(fù)旦大學(xué)出版社,2005.
[5]陳少明.“齊物”三義——《莊子·齊物論》主題分析[J].中國哲學(xué)史,2001(4).
[6]韋政通.中國思想史[M].上海:上海書店出版社,2003.
[7]許建良.自己本位——儒家道德的樞機[J].人文雜志,2006(2).
[8]陳鼓應(yīng).莊子今注今譯[M].北京:商務(wù)印書館,2007.
[9]孫旭鵬.莊子與盧梭的自由觀比較[J].華中科技大學(xué)學(xué)報(社會科學(xué)版),2016(2).
[10]王夫之.老子衍 莊子通 莊子解[M].北京:中華書局,2009.
[11]王博.莊子哲學(xué)[M].北京:北京大學(xué)出版社,2013.
[12][英]以塞亞·伯林.自由論[M].南京:譯林出版社,2011.
[13]陳鼓應(yīng).莊子論情:無情、任情與安情[J].哲學(xué)研究,2014(4).
[14][法]盧梭.論人類不平等的起源[M].高修娟,譯.上海:上海三聯(lián)書店,2014.
[15][瑞士]皮亞杰.發(fā)生認識論原理[M].北京:商務(wù)印書館,1981.
[16]鄧曉芒.再議“親親互隱”的腐敗傾向——評郭齊勇主編的《儒家倫理爭鳴集》[J].學(xué)海,2007(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