国产日韩欧美一区二区三区三州_亚洲少妇熟女av_久久久久亚洲av国产精品_波多野结衣网站一区二区_亚洲欧美色片在线91_国产亚洲精品精品国产优播av_日本一区二区三区波多野结衣 _久久国产av不卡

?

沈約集成書及版本考論

2018-04-04 04:30:01
商丘師范學院學報 2018年1期
關鍵詞:沈約文選詩集

劉 明

(國家圖書館 古籍館,北京 100081)

沈約集是六朝人集中卷帙較多的一種文人集,反映了沈約繁盛的詩文創(chuàng)作,也是其文學地位的體現(xiàn)。惜傳世沈約集為明人輯本僅四五卷,不及一百卷本原集的十之一,六朝人詩文損佚之巨實可慨嘆。根據(jù)史志等著錄,可清晰地描述出沈約集由全本到殘本的演進過程。而今存沈約集則出于明人輯本,即便是宋代的殘本,兩者之間也不具備文本的傳承關系。印證六朝人集唐宋舊本在明代已難以覓得,遑論作為古本的六朝舊集。同時也說明六朝人集的成書問題值得細致探究,關系著如何看待文人集所處的文本地位。而這需要通過文本的??泵宄蓵罁?jù)的文獻來源,也要對存世沈約集各本之間版本關系進行梳理,為??闭砩蚣s集在底本和校本的選擇上奠定基礎。

一、沈約集的編撰和流傳

《梁書》沈約本傳稱其有《文集》一百卷行世,在南朝文人中屬詩文撰作頗為豐碩者?!对娖贰芳捶Q“所著既多”,又蕭繹《論詩》(據(jù)嚴可均輯本題)稱“詩多而能者沈約”。故沈約的文學地位也很高。蕭綱《與湘東王書》云:“至如近世謝朓、沈約之詩,任昉、陸倕之筆,斯實文章之冠冕,述作之楷模?!盵1]3011又《梁書·文學傳序》云:“高祖聰明文思,光宅區(qū)宇,旁求儒雅,詔采異人,文章之盛,煥乎俱集……其在位者,則沈約、江淹、任昉,并以文采,妙絕當時?!盵2]685與其文學地位相適應,他的集子也很快地流傳開來。按《詩品》云,“休文眾制,五言最優(yōu)。詳其文體,察其余論,固知憲章鮑明遠也”,“今剪除涇雜,收其精要,允為中品之第也”,即據(jù)當時傳本沈約集而立論。又《陳書·陸瓊傳》稱陸從典,“幼而聰敏,八歲讀沈約集”,似印證沈約詩“見重閭里,誦詠成音”(《詩品》)之說。《顏氏家訓》引沈約語稱“文章當從三易,易見事一也,易識字二也,易誦三也”,使得沈約集成為當時流傳比較廣泛的文本。

沈約集還流傳至北方,《北齊書·魏收傳》云:“始收比溫子昇、邢邵稍為后進,邵既被疏出,子昇以罪幽死,收遂大被任用,獨步一時。議論更相訾毀,各有朋黨。收每議陋邢邵文。邵又云‘江南任昉,文體本疏,魏收非直模擬,亦大偷竊。’收聞乃曰:‘伊常于沈約集中作賊,何意道我偷任昉?!?、沈俱有重名,邢、魏各有所好?!盵3]491-492又《太平御覽》卷600引《三國典略》云:“魏收言及沈休文集,毀短之。徐之才怒曰:卿讀沈文集,半不能解,何事論其得失?!北狈绞咳瞬粌H閱讀沈約集,還從集子里直接尋找創(chuàng)作的典實辭藻。按《魏書·文苑·溫子昇傳》云:“濟陰王暉業(yè)嘗云:江左文人,宋有顏延之、謝靈運,梁有沈約、任昉,我子昇足以陵顏轢謝,含任吐沈?!盵4]1876沈約的文學影響力是其集子傳至北方的直接原因。

《隋書·經(jīng)籍志》著錄《沈約集》101卷,小注稱“并錄”,相較于本集溢出的1卷即目錄1卷,仍為本傳所稱之本。兩《唐志》同《隋志》,但又并著錄《沈約集略》30卷(《新唐志》乃抄自《舊唐志》,并非當時實有其書),當即選自100卷本的重編本。按《文選》卷30載《和謝宣城詩一首》,李善注云:“集云謝宣城朓臥疾?!彼Q之“集”當即《舊唐志》著錄的《沈約集》,“謝宣城朓臥疾”乃沈集中該篇篇題下的小注。

北宋《崇文總目》著錄為9卷,佚去大部,推測唐末沈約集散佚,僅存殘帙9卷。南宋初的《郡齋讀書志》未著錄沈約集,《遂初堂書目》著錄,題“沈休文集”,不題卷數(shù)?!吨信d館閣書目》著錄沈約集9卷,又詩1卷。疑九卷本即《崇文總目》著錄本,而一卷本沈約詩或輯自《文選》等(《直齋書錄解題》明確稱詩凡48首,《文選》僅載13首)?!吨饼S書錄解題》則著錄沈約集15卷、別集1卷,又9卷(《文獻通考·經(jīng)籍考》同),云:“約有文集百卷,今所存惟此而已。十五卷者,前二卷為賦,余皆詩也。別集雜錄詩文,不分卷。九卷者皆詔草也?!堕w館書目》但有此九卷及詩一卷凡四十八首?!?5卷本和別集當屬據(jù)其他書(《文選》等文學總集或類書等)重輯沈約詩文的宋人編本。至《宋史·藝文志》唯著錄9卷本和詩1卷本,而元明之際也均亡佚。今存沈約集乃明人輯4卷本或5卷本,即明萬歷十三年(1585)沈啟原刻本(國家圖書館藏,編目書號2352,以下簡稱“沈啟原本”)、明程榮刻本(國家圖書館藏,編目書號19104,以下簡稱“程榮本”)、明萬歷四十一年(1613)刻武康四先生集本(國家圖書館藏,編目書號9021,以下簡稱“武康四先生集本”)和明崇禎刻阮元聲評點本《沈隱侯集》(國家圖書館藏,編目書號t3718,以下簡稱“阮元聲本”),還有一種是明嘉靖刻《六朝詩集》本《梁沈約集》1卷(乃翻自宋本,僅錄詩賦二體,嚴格意義上還不能稱為沈約的“集本”)。其中。沈啟原本是沈約集的祖本,其他版本均源出此本。

沈啟原本卷端題“明檇李沈啟原輯”,書中卷首有萬歷乙酉(1585)張之象《沈隱侯集序》稱:“就李沈道初先生已刻謝集,而秣陵焦子弱侯序之矣。茲再刻沈集。”知沈本乃據(jù)其他書中沈約詩文輯出而編為沈約集,作為文學總集的《文選》應屬必參稽之書。另卷2《游鐘山詩應西陽王教》“地險資岳靈”句小注稱“地險”兩字“《文選》作險峭”(明州本即作“險峭”,校語稱“善本作地險字”,五臣本同,檢尤袤本確作“地險”),印證重編沈集至少參校過《文選》,兩者之關系值得研究。按《文選》載沈約詩13首,即《應詔樂游餞呂僧珍》《別范安成》(以上卷20),《鐘山詩應西陽王教》《宿東園》《游沈道士館》(以上卷22),《早發(fā)定山》《新安江水至清淺見底貽京邑游好》(以上卷27),《和謝宣城詩》《應王中丞思遠詠月》《冬節(jié)后至丞相第詣世子車中作》《直學省愁臥》《詠湖中雁》和《三月三日率爾成》(以上卷30)。又文4篇,即《奏彈王源》(卷40)《宋書謝靈運傳論》《恩幸傳論》(以上卷50)和《齊安陸昭王碑文》(卷59)。茲以詩5首和文1篇為例,詩以沈本為底本,與《文選》的尤袤本、明州本和陳八郎本以及明嘉靖三十九年(1560)甄敬刻本《詩紀》相校。文則除《文選》各本外,另校以文淵閣《四庫全書》本《文紀》,如:

卷二《侍宴樂游苑餞呂僧珍應詔》“推轂二崤道”,尤本“道”作“岨”,明州本同沈本,校語稱“善本作阻字”,五臣本、《詩紀》同。

卷二《侍宴樂游苑餞呂僧珍應詔》“餞席遵上林”,小注稱“遵”字“一作尊”,尤本作“樽”,明州本、五臣本同?!对娂o》同沈本,小注“一作樽”。

卷二《游鐘山詩應西陽王教》“春光發(fā)隴首”,尤本“隴”作“壟”,明州本、五臣本、《詩紀》同沈本。

卷二《酬謝宣城朓》“避世非避喧”,尤本“非”作“不”,明州本同沈本,校語稱“善本作不字”,五臣本同?!对娂o》作“作”。

卷二《酬謝宣城朓》“揆予發(fā)皇鑒”,小注稱“鑒”字“一作覽”。尤本“予”作“余”,作“鑒”同沈本,明州本、五臣本均同尤本?!对娂o》同沈本,亦有此小注。

卷二《酬謝宣城朓》“晨趨朝建禮”,小注稱“朝”字“一作游”。尤本、五臣本作“朝”,明州本作“游”,校語稱“善本作朝字”?!对娂o》同沈本,亦有此小注。

卷二《酬謝宣城朓》“憂來命綠尊”,尤本“尊”作“樽”,明州本、五臣本作“罇”?!对娂o》同沈本。

卷二《新安江至清淺深見底貽京邑游好》“洞徹隨清淺”,尤本“清”作“深”,明州本、五臣本同?!对娂o》同沈本。

卷二《新安江至清淺深見底貽京邑游好》“霑君纓上塵”,尤本“霑”作“沾”,明州本、五臣本?!对娂o》同沈本。

卷二《早發(fā)定山》“出浦水濺濺”,尤本“濺濺”作“淺淺”,明州本同沈本,校語稱“善本作淺淺字”,五臣本同?!对娂o》同沈本。

卷二《早發(fā)定山》“懷祿寄芳筌”,尤本“筌”作“荃”,明州本、五臣本同?!对娂o》同沈本。

卷三《奏彈王源》“禮教彫衰”,尤本“彫”作“雕”,明州本、五臣本、《文紀》同沈本。

卷三《奏彈王源》“箕帚咸失其所”,尤本“箕帚”作“箕箒”,明州本、五臣本、《文紀》同沈本。

卷三《奏彈王源》“臣實懦品”,尤本“懦”作“儒”,明州本、五臣本、《文紀》同沈本。

卷三《奏彈王源》“胤嗣殄歿”,尤本“歿”作“沒”,明州本、五臣本同,《文紀》同沈本。

卷三《奏彈王源》“源即罪主”,尤本無“罪”字,明州本同沈本,校語稱“善本無罪字”,五臣本同。《文紀》同沈本。

通過上述比對,沈本基本與《詩紀》相同,斷定重編沈約詩主要依據(jù)馮惟訥輯《詩紀》。至于同《文選》的關系,沈本與尤袤本不相合者較多,而與明州本相合者較多,但也存在不合之例,推斷沈啟原重編沈約集主要參據(jù)的是六臣注本或五臣注本系統(tǒng)的《文選》。特別是“地險資岳靈”句,沈本出小注“《文選》作險峭”,而此小注未見于《詩紀》中,再次印證以《詩紀》為據(jù)重編時又參?!段倪x》。重編沈約文,則主要依據(jù)的是梅鼎祚編《文紀》。如《奏彈王源》文末,《文選》各本均有“臣約誠惶誠恐云云”句,沈本無此句。而《文紀》恰亦無此句,是據(jù)自《文紀》的顯證。綜上,沈約集的成書,詩文分別據(jù)自《詩紀》和《文紀》,同時參校了六臣注(或五臣注)本《文選》。既有助于深入認識明人輯本六朝別集的依據(jù)和來源,也為重估《詩紀》《文紀》等有關六朝詩文的總集類著述在六朝別集重編中所具備的“原始文本”功能提供了個案。

二、沈約集的版本系統(tǒng)

沈啟原本是今存沈約集最早的版本,傅增湘稱沈集“諸本分卷雖異,而文字實無增損,皆出于沈啟原本”[5]951,又稱:“顧分卷雖多寡不同,文字則初無增損,而推其端緒,皆以檇李本為祖,其正、嘉以前殆無聞焉。”[6]563除沈本外,還有一種明嘉靖刻《六朝詩集》本,卷端題“梁沈約集”,僅收詩賦二體,賦四篇即《郊居賦》《高松賦》《愍衰草賦》和《麗人賦》,其中《愍衰草賦》實即《八詠·歲暮愍衰草》。收詩篇目皆見于沈本中?!读娂废祿?jù)宋本翻刻,所收沈約集亦基本屬宋本面貌,乃據(jù)宋代流傳的沈約集選出詩賦之篇的再編本。有學者稱:“詩一百七十余首,其中《襄陽踏銅蹄》三首誤作一首,又重錄《白銅鍉歌三首》,《八詠》各首或題作《詠月篇》,或題作《守東山》,明顯從《藝文類聚》輯入?!盵7]21推知宋代所傳的沈約集乃宋人據(jù)類書等輯出詩文的重編本。以之與沈本相校存在異文(為了清晰地描述沈約集各本的版本關系,茲以沈本為底本,同時與程榮本和武康四先生集本相校,詩部分又校以《詩紀》),如:

卷一《高松賦》“既梢云于青漢”,《六朝詩集》本“既”作“託”,程榮本和武康本同沈本。

卷一《高松賦》“拂繪綺而籠丹素”,《六朝詩集》本“繪”作“增”,程榮本和武康本同沈本。

卷一《高松賦》“擢柔情于蕙圃”,《六朝詩集》本“圃”作“國”,程榮本和武康本同沈本。

卷二《應王中丞思遠詠月》“方暉竟戶入”,《六朝詩集》本“竟戶入”作“竟入戶”,程榮本、武康本和《詩紀》同沈本。

卷二《登樓望秋月》“照曜三爵臺”,《六朝詩集》本“曜”作“耀”,程榮本、武康本和《詩紀》同沈本。

卷二《登樓望秋月》“上林晚葉颯颯鳴”,《六朝詩集》本“晚”作“曉”,程榮本、武康本和《詩紀》同沈本。

卷二《登樓望秋月》“影金堦之輕步”,《六朝詩集》本“堦”作“階”,程榮本、武康本和《詩紀》同沈本。

卷二《登樓望秋月》“臨玉階之皎皎”,《六朝詩集》本“階”作“墀”,程榮本、武康本和《詩紀》同沈本。

卷二《登樓望秋月》“含霜靄之濛濛”,《六朝詩集》本“霜”作“露”,程榮本、武康本和《詩紀》同沈本。

卷二《登樓望秋月》“隱嵓崖而豐出”,《六朝詩集》本“而”作“之”,程榮本、武康本和《詩紀》同沈本。

卷二《登樓望秋月》“文姬泣胡殿”,《六朝詩集》本“文”“泣”分別作“昭”“乞”,程榮本、武康本和《詩紀》同沈本。

卷二《登樓望秋月》“昭君思漢宮”,《六朝詩集》本“昭”作“明”,程榮本、武康本和《詩紀》同沈本。

通過比對,推斷沈啟原重輯沈約集并未參據(jù)《六朝詩集》本,也再次佐證沈約詩據(jù)自《詩紀》。沈本卷2《應王中丞思遠詠月》“網(wǎng)軒映珠綴”句,小注稱“珠”字“一作朱”,又同卷《登樓望秋月》“臨玉階之皎皎”句,小注稱“階”字“一作墀”,《詩紀》中亦均有此小注,可為其顯證。同時,也印證明人所輯的沈約詩賦已非宋本面貌,追溯沈約集的早期文本形態(tài)還要注重《六朝詩集》本的使用。

茲略述其他各本如下:

(一)沈啟原本

此本行款版式為九行十八字,白口、左右雙邊,單黑魚尾。版心上鐫“沈隱侯集”,中鐫卷次和葉次,下鐫刻工和字數(shù)。卷端題“沈隱侯集卷之一”,次行、第三行均低九格分別題“梁吳興沈約撰”“明檇李沈啟原輯”,第四行低十二格題“沈啟南?!?。卷首有萬歷乙酉張之象《沈隱侯集序》,云:“昔太史楊用修氏匯次《選詩補編》,其言曰:謝客以俳章偶句倡于永嘉,隱侯以切響浮聲傳于永明。操觚之士,靡然從之。是故世之談藝者,因以謝沈并列也。就李沈道初先生已刻謝集,而秣陵焦子弱侯序之矣。茲再刻沈集,屬張子題諸首簡。”次《梁書本傳》、諸家評語,次《沈隱侯集目錄》。

據(jù)目錄,卷1收賦10篇、雅樂歌16篇、舞曲歌2篇、鼓吹曲12篇,卷2收樂府25篇、雜曲9篇、江南弄4篇、詩109篇,卷3收詔25篇、制5篇、敕3篇、表章25篇、奏彈文6篇、啟19篇、疏6篇、義3篇、記1篇、謚議3篇,卷4收書9篇、序4篇、論9篇、碑7篇、墓銘6篇、行狀3篇、銘5篇、頌2篇、贊6篇、文5篇和連珠1篇,凡4卷總為340篇。書中卷端題“沈啟南輯”,乃輯自《詩紀》和《文紀》,正文詩篇中的小注即基本援據(jù)《詩紀》。又張之象序稱沈氏“再刻沈集”,則該本屬沈氏自輯自編且自刻者。

(二)程榮本

此本行款版式為九行二十字,白口、左右雙邊,單白魚尾。版心上鐫“沈休文集”,中鐫卷次和葉次。卷端題“沈休文集卷第一”,次行、第三行均低十格分別題“梁吳興沈約著”“明新安程榮校”。卷首有萬歷乙酉張之象《沈休文集序》,次《梁書本傳》、諸家品評,次《沈休文集目錄》。

據(jù)目錄,該本與沈啟原本篇目相同,文字相校亦基本相同,偶有差異,如卷2《登樓望秋月》“文姬泣胡殿”句,程榮本“文姬”作“交姬”,屬校刻不精所致,知程榮本直接以沈本為底本而重刻,傅增湘即稱:“其后新安程榮??蹋臑槲寰?,而卷首錄有張之象序,是其源仍出于沈氏所輯矣。”[6]563該本未列于汪士賢編刻漢魏六朝文人集叢編中,“亦殊罕傳”[6]564(傅增湘語)。但照刻沈本,并無太多的版本及文獻價值,至于卷端題署“程榮?!币仓徊贿^是掩人耳目而已。

(三)武康四先生集本

此本行款版式為十行二十字,白口、左右雙邊,單黑魚尾。版心上鐫“沈休文集”,中鐫卷次和葉次,下鐫本版字數(shù)。卷端題“沈休文集卷之一”,次行、第三行均低九格分別題“梁武康沈約著”“明武陵楊鶴?!薄>硎子腥f歷乙酉張之象序,次《沈休文集目錄》、諸家品評、《梁書本傳》。

據(jù)目錄,該本與沈啟原本篇目相同,文字亦基本相同,知亦出自沈本。但也存在差異,主要表現(xiàn)在:其一,該本篇次及內(nèi)容存在竄亂,如卷1《高松賦》“經(jīng)干”兩字下自“其聲也”至“聞好音于庭樹”乃《反舌賦》內(nèi)容而竄入此賦,而本屬此賦的“經(jīng)干”以下內(nèi)容則另題為《天淵水鳥賦》。其二,存在內(nèi)容的增益,如卷1《反舌賦》,該本有沈本所無的“仰綏靈志,百福具膺。嘉祥允洎,駿奔伊在,慶覃遐嗣”諸句。其三,篇次順序不一致,目錄雖與沈本同,但正文的編排則不同。如卷1的5篇賦,沈本之序是《高松賦》《桐賦》《反舌賦》《麗人賦》和《天淵水鳥賦》,而該本則是《高松賦》《麗人賦》《天淵水鳥賦》《桐賦》和《反舌賦》。推斷該本在以沈本為底本重刻時,還是作了一些諸如篇次和內(nèi)容上的改動,姚振宗稱:“明萬歷癸丑武陵楊鶴所刻武康四先生集本四卷,似即據(jù)沈道初本。凡賦及樂府詩為二卷,詔敕等雜文二卷。蒐輯既不備,編次亦未善?!盵8]5837故該本不宜作為整理沈約集的底本使用,但增益的部分內(nèi)容仍不失有一定參考價值。

(四)阮元聲本

此本行款版式為九行二十字,白口、四周單邊,無魚尾。版心上鐫“沈隱侯集”,中鐫卷次、各卷所載詩文的文體名和葉次。卷端題“沈隱侯集卷一”,次行低三格題“梁吳興沈約著”“明滇南阮元聲評”。卷首有目錄,凡16卷。眉上鐫評,如卷四《劉真人東山還》評云:“起似唐律,通首氣格亦近唐古。”

傅增湘稱該本:“觀卷末附錄有遺事、集評二類,及改標卷數(shù),均與閩中張燮本同,則其付梓必在《七十二家集》后,當在天、崇末造矣?!盵6]564審其刻風似屬崇禎間所刻,據(jù)目錄與張燮編刻《七十二家集》本《沈隱侯集》基本相同,斷定必據(jù)張燮本重刻殆無疑義。但還是稍作調(diào)整,主要表現(xiàn)在:其一,詩文題名有差異,如卷3《日行東南隅行》《怨哉行》,張燮本分別作《日出東南隅行》《怨歌行》;卷5《秋至愍衰草》《寒來悲落桐》,張燮本“秋至”“寒”分別作“歲暮”“霜”。其二,相較于張燮本增刪了部分篇目,如卷11未載《辨圣論》,增入《宋書謝靈運傳論》《恩倖傳論》,此兩論末分別題:“此論集中原未載,想謂已見《宋書》耳。不知此論實詞家三昧,沈以此自矜,一時幾成聚訟。且昭明業(yè)已入《選》,不得謂是史論置之,今按《選》本增入。”“此論亦原集未載,今按《選》本增入。然只是排偶之文,似尚未經(jīng)刻煉?!绷砀戒浿形摧d明胡應麟《沈仆射休文》詩一篇。此本的價值在阮評,借以可得見明末人對沈約詩文的評騭,頗具鑒裁之益。

除上述諸本外,張燮《七十二家集》本增益了沈本之外的篇目,如《愍衰草賦》《憩郊園和約法師采藥》《授蕭惠休右仆射詔》《劉領軍封侯詔》《王亮等封侯詔》《常僧景等封侯詔》《與沈淵薦沈驎士表》《臨終遺表》《奏彈王僧祐》《齊竟陵王題佛光記》《懺悔文》等,其中《愍衰草賦》實即沈本中的《八詠·歲暮敏衰草》,實輯補10篇?;蚍Q:“《百三家集》本不僅輯詩文殆盡,且文字在有歧互時,間有夾注‘一作某’,訛誤也明顯較《六朝詩集》本少?!盵7]21-22張溥本實乃據(jù)自張燮本。??闭砩蚣s集宜以沈啟原本為底本,以《六朝詩集》本和張燮本作為參校本(輯入未載篇目)。

三、結語

通過本文的梳理,主要形成以下6條結論:(一)由于沈約集遣詞用典較為淺易,且具有易于誦讀的文本屬性,加之沈約的文學影響力,南北朝時期沈約集流傳至北方,是得到較為廣泛諷誦和引據(jù)的文人集。(二)追溯沈約集的早期文本要注重《六朝詩集》本,其保留了宋代所傳沈約集之貌,明人所輯沈約集并未參據(jù)此本。(三)沈啟原本是存世沈約集的最早版本,通過??睌喽ㄆ涑蓵溯嬜悦魅怂幍目偧愔?。即沈約詩據(jù)自馮惟訥編《詩紀》,而文則據(jù)自梅鼎祚編《文紀》,同時參校了六臣注(或五臣注)本系統(tǒng)的《文選》。(四)程榮本直接出自沈啟原本,武康四先生集本亦出自沈本,但存在篇次及內(nèi)容竄亂的現(xiàn)象。(五)阮元聲本沈約集,基本據(jù)張燮本重刻,但阮氏的評點提供了研究明末人對沈約詩文評騭的重要資料。(六)??闭砩蚣s集宜以沈啟原本為底本,以《六朝詩集》本和張燮本作為參校本。

[1]蕭綱.與湘東王書[M]//嚴可均,校輯.全上古三代秦漢三國六朝文.北京:中華書局,1958.

[2]姚思廉.梁書[M].北京:中華書局,1973.

[3]李百藥.北齊書[M].北京:中華書局,1972.

[4]魏收.魏書[M].北京:中華書局,1974.

[5]傅增湘.藏園訂補郘亭知見傳本書目[M].北京:中華書局,2009.

[6]傅增湘.藏園群書題記[M].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1989.

[7]陳慶元.沈約集校箋·前言[M].杭州:浙江古籍出版社,1995.

[8]姚振宗.隋書經(jīng)籍志考證[M].二十五史補編本.北京:中華書局,1955.

猜你喜歡
沈約文選詩集
畫與理
詩集精選
散文詩(2021年11期)2021-06-25 07:00:00
畫與理
詩集精選
散文詩(2020年17期)2020-10-21 05:54:52
畫與理
畫與理
詩集精選
散文詩(2019年7期)2019-05-05 08:41:56
書迷沈約
沈約“懟”書
沈約“懟”書
知識窗(2017年5期)2017-05-17 13:30:06
千阳县| 白城市| 苗栗县| 威信县| 桃源县| 和政县| 衡阳市| 河间市| 登封市| 边坝县| 河北区| 虞城县| 洞口县| 比如县| 泸西县| 湟中县| 石泉县| 仁怀市| 北海市| 寿宁县| 平阴县| 张家界市| 临颍县| 大连市| 凤山市| 封开县| 许昌市| 安新县| 德阳市| 和顺县| 鄢陵县| 华坪县| 通州市| 松潘县| 红河县| 巍山| 金寨县| 彭泽县| 西丰县| 阿鲁科尔沁旗| 贞丰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