穆曉敏
【摘 ?要】
游戲是幼兒園的基本活動,幼兒園游戲課程離不開教師的設置與開展。歷史的事件往往具有重要的啟發(fā)性,因此對幼兒師范院校游戲課程設置的研究對當今幼師課程設置具有重大的意義。本文通過對民國時期三所本土幼稚師范幼兒師范院校游戲課程的分析,得出古代陳舊的教育觀、兒童觀;沖突不斷、動蕩不安的社會大背景以及游戲理論初步形成尚未產(chǎn)生廣泛影響等原因?qū)е掠螒蛘n程不被重視。最后提出課程設置要充分體現(xiàn)學前教育的特征、要具有前瞻性、要加強教育科研和教育管理課程的實施等策略。
【關鍵詞】
幼稚師范課程 ?兒童游戲 ?課程設置
一、幼兒師范課程的設置——以三所本土幼師學校為例
以史為鑒,可以知興替。清末至今,我國的幼稚教育和幼稚師范教育從無到有,從仿照日本、照搬歐美、學習蘇聯(lián)到現(xiàn)在的與自身國情相結合,形成自己的教育模式,經(jīng)歷了一段相當曲折的歷程。民國時期是我國幼稚教育發(fā)展史上不可忽視的一段,這段時間,我國幼兒教育從清末的萌芽逐漸進入相對快速的發(fā)展時期,可以說是我國幼兒教育發(fā)展的一段“小高潮”。研究民國時期幼稚師范院校課程的開展,對當今幼兒師范教育有重要的啟示。
(一)福建廈門集美幼稚師范學校
1927年,在我國幼稚園創(chuàng)辦已久,但幼稚師范卻十分匱乏的背景下,為了堅持幼稚教育不能照搬國外,堅持時代性與地方性,研究本土閩南地方的幼稚教育的原則,著名愛國慈善教育家陳嘉庚先生創(chuàng)辦了集美幼稚師范學校。為達到培養(yǎng)良好的幼稚園與小學低年級教師,以及適合時代的社會女子這個目的,學校設置了四年的課程,分別包括:國語、社會、教育、自然、藝術、體育、選修以及實習。本科的第二學年上學期學生全部參加校外實習,實習占去36個學時,除去這一學期,上述八個學科在四個學年中均全部涉及,只是課時多少略不同。其中藝術包括圖畫、手工、音樂;選修包括英語、數(shù)學、理化、工藝、社會等科;實習包括家事、校務、幼稚園、小學等工作。在課程和課時安排上,前二年注重師范生的基本訓練和習慣與態(tài)度的養(yǎng)成;后二年注重師范生的專業(yè)訓練,課程注重優(yōu)質(zhì)教育及實際技能方面的訓練,致力于培養(yǎng)師范生的研究精神和研究能力。從集美幼師的課程設置上來看,并沒有“游戲”二字,與其相關的也只有“體育”這一門課,貫穿學生四年學習生活,學分共35分,占了總學分293逾十分之一。然而學校開設體育課程的目的最主要是為了讓師范生通過體育訓練擁有健康的體魄,基本上沒有教授兒童游戲的課程。這與當時動亂的社會大背景息息相關,學生只有擁有健康的體魄才能更多更好的獻身于幼稚教育事業(yè)。
(二)北平幼稚師范學校
為實現(xiàn)全民幼稚教育,必須從培養(yǎng)師資入手。本著這個目的,北平幼稚師范學校于1931年正式創(chuàng)辦,其前身為香山慈幼院幼稚師范科。北平幼稚師范對學制年限沒有嚴格的要求,而是把學生在校三年的時間分為三個不同的階段,并對每一個階段內(nèi)開設的課程科目和學時做了詳細的計劃和安排。第一個階段,一共開課12門,包括國文、英語、人生哲學、家政學、音樂、兒童學、兒童游戲、兒童文學、手工、社會、自然等,每周30學時,其中幼稚園實習3學時。學完一年級的課程即相當于幼師速成科的水平,受教育者基本上可任幼稚園助理教師;第二個階段,一共開課12門,包括國文、英語、教育史、教育心理、幼稚園教育概論、幼稚園組織法、幼稚園課程、手工、音樂、黨義、兒童衛(wèi)生等,一每周42學時,其中幼稚園實習15學時。學完二年級的課程即達到幼稚師范科的水平,可任幼稚園教師或主任;第三個階段,一共開課9門,包括英語、教育學、心理學、幼稚園與小學低年級課程、小學教學法、幼兒保育法、小學教材研究、音樂等,每周36學時,其中實習18學時。以上課程設置可以看出,北平幼稚師范學校有著與其他學校一個明顯的不同,它的整個文化知識課程的安排貫穿每個學年,而且都有著具體的階段標準,受教育者學完一個學年的課程,獲得了實際經(jīng)驗,就被視為一個學習階段的結束,就可以去從事相關的工作。
游戲在課程安排上有很明顯的體現(xiàn),不僅在第一階段以“兒童游戲”這門課出現(xiàn),在其實習中也占有很大的比重,學生需要將實習中自己的游戲進行文字記錄最后編撰為學校教材。游戲?qū)嵙曉谫Y料選中的記載:凡幼稚園必需的游戲,學生每實習一次,即記錄一次付印,現(xiàn)已達一百二十則,為本校叢書之一。北平幼稚師范學校已經(jīng)認識到游戲?qū)τ變旱闹匾饬x,將其體現(xiàn)在課程設置上,并且在幼兒教師的培養(yǎng)過程中注重游戲理論以及具體的游戲?qū)嵺`訓練,這在當時是非常難得的。
(三)江西省立實驗幼稚師范學校
幼師的創(chuàng)立肩負著培養(yǎng)幼稚教育人才、研究適合我國的幼稚教育體系的使命,同時,她也是“活教育”的實驗基地。實驗幼稚師范學校學制為三年,按照二十六年教育部頒定的三年制幼師課程標準,做了一些改變,這也體現(xiàn)了課程的“活”。第一學年開課:公民、體育、衛(wèi)生、國語、數(shù)學、社會、自然、弄工藝及實習、家事、看護、美術、音樂、兒童心理、幼稚教育,每周教學總學時為36;第二年期開課:公民、體育、國語、數(shù)學、社會、自然、弄工藝及實習、家事、美術、音樂、幼稚教育、教學實習、家庭教育、教育心理、人生心理,每周教學總學時為36;第三學年開課:公民、體育、國語、社會、自然、弄工藝及實習、音樂、教育通論、教學實習、教育心理、測驗與統(tǒng)計,每周教學總學時36。從課程內(nèi)容看,可分為精神訓練、基本訓練、和專業(yè)訓練三項。從課程安排上雖然我們沒有看到“游戲”二字,但實際上體育、音樂皆列入兒童歌曲和歌唱游戲教材。
二、民國時期幼稚師范學校游戲課程設置缺失的歸因
(一)古代陳舊的教育觀、兒童觀對游戲的忽視
我國自古對兒童游戲持否定態(tài)度,游戲一直被當做消磨時間和妨礙學業(yè)的活動,在這樣的教育觀和兒童觀指導下,游戲本身的價值必然被忽視掉。然而,人們并不會禁止兒童參與游戲,在正式的教育機構出現(xiàn)之前,游戲是古人對兒童進行教育的重要活動之一,人們利用游戲?qū)和M行道德教育、技能訓練、智力開發(fā)。然而當學校教育出現(xiàn)之后,游戲與學習活動必須分離,退出教育領域。觀念的形成或許不易,但是一旦形成便很難改變。清末民初幼稚教育從無到有,慢慢受到社會的重視,但是這種傳統(tǒng)的兒童游戲觀卻一時之間很難改變。從幼稚園,到師范學校對游戲的忽視不可避免,因此在游戲很難出現(xiàn)在當時的幼稚師范學校的課程上。
(二)沖突不斷、動蕩不安的社會大背景
華愛華認為“游戲的確是一種文化現(xiàn)象,它具有一定的社會性和歷史性,任何一種兒童游戲的形式和內(nèi)容,總是與當時的社會文化背景相適應?!庇字蓭煼秾W校課程設置中游戲的缺失與當時的社會大背景息息相關。清末民初,國家動蕩、積貧積弱,有識之士認識到要救國,就必須發(fā)展教育。他們重視教育對人才的培養(yǎng),是基于國家的需要,為國家培養(yǎng)合適的人才,因此很少會考慮到個人發(fā)展的需要。強健的體魄的獲得可以通過勞動和體育鍛煉等方式獲得,并不需要游戲來“浪費”課堂資源。因此,游戲在師范課程的安排上異常鮮見。
(三)游戲理論初步形成尚未產(chǎn)生廣泛影響
任何一門課程的制定都需要科學的理論支撐,游戲課程也不例外。我國的傳統(tǒng)游戲觀注定了游戲無法作為一門課程出現(xiàn)在師范的課堂里,這就需要東西方思想的碰撞來產(chǎn)生進步的火花。西方經(jīng)典游戲理論產(chǎn)生于19世紀末二十世紀初期,自其在西方產(chǎn)生并傳入我國,與我國傳統(tǒng)的游戲觀產(chǎn)生沖突,并使教育觀發(fā)生改變,這經(jīng)歷了一段非常漫長的歲月。在民國時期,西方游戲理論傳入不久,雖然很多教育家漸漸發(fā)現(xiàn)游戲?qū)τ變旱闹匾饔?,但是在全社會并不能掀起巨大的課程改革浪潮。從意識到游戲的作用,到1996年頒布的《幼兒園工作規(guī)程》中首次以“以游戲為基本活動,與教育于各項活動之中”以條款的形式做出規(guī)定,經(jīng)歷了大半個世紀。因此在幼稚教育以及幼稚師范教育剛剛興起的清末民初,游戲的重要作用還很難在課程中體現(xiàn)出來。
三、民國時期幼兒師范課程中游戲的缺失對當今幼兒師范課程設置的啟示
(一)要形成正確的兒童游戲觀
人們對兒童游戲的看法也是經(jīng)歷了從無意識到初淺認識再到逐步深化進而科學化的歷程。游戲?qū)和瘉碚f,和吃、喝、拉、撒、睡一樣是兒童的一種基本需要,無論何時何地,他都可以玩起來,玩得很高興,而且通常是自然發(fā)生的;游戲除了是一種自發(fā)的、自然的活動之外,還能給兒童帶來快樂,游戲通常是在愉悅的情緒下進行并且這種愉悅情緒會一直伴隨游戲進程的展 ,這也就是為什么兒童在游戲時如此全身心投入,不知疲倦,因為游戲的有趣、好玩;此外,從游戲的附產(chǎn)品看,游戲雖然沒有任何外在目的,但兒童游戲在客觀上卻會帶來促進兒童身心發(fā)展的結果,這種附帶產(chǎn)品是純粹游戲的必然結果??梢姡螒虿还馐莾和谋灸苄枰?,而且還具有娛樂和發(fā)展雙重功效,樹立科學的兒童游戲觀就是要讓整個社會的民眾都認為游戲是兒童的一項基本權利。
(二)課程設置要充分體現(xiàn)學前教育的特征
學前教育專業(yè)的課程設置,要立足于學前教育的需要。改革開放以來,教育內(nèi)容、教育模式、教育理念方面有了巨大的革新。新時期的學前教育要求教師不僅要有全面的文化知識、多維的興趣愛好,還要具備較高的教育理論、教學技能素養(yǎng);不僅要能開展教育、保育工作,指導兒童的活動,而且要能夠勝任班級管理工作,促進兒童的全面發(fā)展。游戲作為幼兒園的基本活動要求幼兒教師必須具備指導這一“活動”的能力,因此幼兒師范院校必須在職前對師范生進行兒童游戲的理論與技能培養(yǎng),體現(xiàn)學前教育的特殊性。
(三)課程設置要具有前瞻性
幼兒師范教育的適當超前性,幼兒師范教育不能跟在幼兒教育身后,應該有一定的超前性,要引導和指引幼兒園教育的發(fā)展,而不是去迎合幼兒園的教育。上述問題的出現(xiàn)歸根結底是因為落后的傳統(tǒng)教育理念和認知偏差,認為幼兒園需要什么樣的教師,師范學校就該怎么去培養(yǎng)適合幼兒園的幼師。民國時期幼稚師范課程的設置在當時來說具有一定的時代特征和教育意義。但是只是針對當時社會需要而言培養(yǎng)人才,并沒有考慮到教育的可持續(xù)發(fā)展和“人”的需要。近年來,隨著腦科學和心理學的發(fā)展,學前教育理念日新月異。學前教育知識更新周期縮短的新形勢,使學生在大學所學的知識和技能不可能受用終身,因此在學前教育課程的設置上應當以終身教育為指導思想,注重培養(yǎng)學生繼續(xù)學習和終身學習的能力,從而為每一位學生提供寬厚而堅實的專業(yè)基礎教育,使他們具有可持續(xù)發(fā)展的潛力。
注釋:社會上對民國時期這個概念有不同解釋,大陸通常指的是中華民國建國至新中國成立這段時間,而臺灣地區(qū)至今仍然沿用中華民國稱號。本文的民國時期指的是1912年至1949年新中國成立這個時間段,在此說明,以下不做贅述。
【參考文獻】
【1】中國學前教育史編寫組.中國學前教育史資料選(全一冊).人民教育出版社,1989
【2】代曉. 二十世紀二三十年代的幼稚教育改革【D】.華中師范大學,2007
【3】中國學前教育史編寫組.中國學前教育史資料選(全一冊).人民教育出版社,1989
【4】中國學前教育史編寫組.中國學前教育史資料選(全一冊).人民教育出版社,198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