張曉云
【摘要】音樂作為一門藝術,也是一種社會文化現(xiàn)象,它的審美活動以社會生活為基礎,它從來都是與其他的各學科有著千絲萬縷的聯(lián)系。集中精力處理有關文化、音樂的整合,可拓展視野,同時在學習中使各方面能力均得到培養(yǎng)。音樂與文化本身就如雙胎一樣,一方離開了另一方均會變成無根之樹,無法存活。所以,本文從兩者關系著手,如何融合教學入手,闡述作為音樂教育活動存在的音樂課堂,在音樂教學過程中,如何把音樂與相關文化有機結合起來,引導學生積極地參與歌唱教學的實踐活動,拓寬孩子的審美視野,使學生真正感受、鑒賞、體驗、表現(xiàn)和創(chuàng)造音樂中的美,在藝術空間盡情翱翔。
【關鍵詞】學習音樂方式;相關文化;滲透
【中圖分類號】G623? ? ? ? ? ? ? ? ? ? ? ? ? ?【文獻標識碼】A
對音樂課堂進行改革是開展素質(zhì)教育的必然。當前,課堂教學的一大改革是讓學生在一門知識的學習中能學到多門學科的知識。簡單來說,是將各學科有機結合,找到其中內(nèi)在聯(lián)系,提升教學質(zhì)量。那么,如何在音樂教學中加入其他學科的知識是值得每一位音樂老師所思考的。
一、音樂與相關學科間的聯(lián)系密不可分
(一)音樂與語文學科間的結合
自古以來,我國的文化與音樂相融于一體,我國眾多的歷史名篇佳作都可以進行吟唱,無論是《詩經(jīng)》,還是唐詩、宋詞、元曲?!耙魳泛驮娛翘烊黄鹾系乃囆g(著名作家葉文玲)”,有許多音樂作品改編自文學創(chuàng)作,如代表愛情堅貞不渝的《梁山伯與祝英臺》,音樂雖不能完全呈現(xiàn)文學作品,卻可大大提升文學作品的情感、精神。課堂教學中,文字寫作能夠為學生提供寬廣的空間、想象的馳騁;而音樂則用它獨特的、動人的、優(yōu)美的音調(diào)和感人心扉的節(jié)奏來鼓勵人們,讓人們憧憬及向往美好的明天,帶動人們的情感。
如音樂四年級下冊的《春曉》,這是一首以唐代詩人孟浩然的古詩《春曉》為詞、古詩新韻的形式呈現(xiàn)的歌曲,整首歌曲簡潔樸實、朗朗上口,明快的旋律、真摯的情感、濃厚的音韻讓人感受到綿綿的春意和盎然的生機,內(nèi)心頓生春的喜悅。雖然是古詩詞,但在創(chuàng)作中運用了不少現(xiàn)代音樂元素,富有靈動感和音韻美,讓人感覺到春的氣息撲面而來,眼前盡顯春的畫面和春的生機。教學時,我采用了多種形式讓孩子如臨其境,感受濃濃的春意,將《春曉》作為背景音樂,配上濃情畫意的春景:從“春天的詩”“春天的旋律”入手,讓學生們感受春天的魅力。又如周小婷老師在教學二年級語文《天路》一課中,在教學過程中用生動的語言導入,引出課題,PPT一系列圖片結合背景音樂《天路》,把學生很快就引入“天蒼蒼、野茫茫,風吹草低見牛羊”的想象情境中,不但讓學生充分發(fā)揮其文學特長,用他們自己的音樂語言記錄對文學作品的感受。由音樂學科融入了語文學科,使學生在音樂和語文中體會文化的內(nèi)涵。羅淑芳老師在教授六年級語文《滿江紅》一課時,通過指導學生關于誦讀的方法,讓學生感悟,在預習《滿江紅》一文中知道了詞的內(nèi)容,再用PPT介紹岳飛和作品的寫作背景,引起學生思考:作品應該用什么基調(diào)來吟誦?應該用怎樣的情感來表達?在學生的思考中,結合作品,悲壯的背景音樂緩緩出現(xiàn)了。這時,學生慢慢地融入到音樂所創(chuàng)造出的傷心、氣憤、悲壯而又自信的情境中,隨著背景音樂力度強弱、旋律的高低起伏,學生很快就能通過使用聲音的強弱、氣息的支撐,用悲壯的情感基調(diào)吟誦出作品,更能體會到作者的氣憤而悲壯的感情。此課獲得了大課堂閱讀比賽一等獎。
(二)音樂與美術學科的相融合
繪畫、音樂是孿生的,有很多相同點。由音樂旋律展現(xiàn)的“線條”,能感受繪畫的畫面,從畫圖中的色彩能夠感受到音樂節(jié)奏,構圖中感受到曲式的流動,音樂室是使用聽覺去觀看的心靈之畫。有人說,聲音是顏色,是聽得見的顏色,而色彩是聲音,是看得見的聲音,兩者如此相像。我在教學一年級下冊的欣賞樂曲《騎竹馬》時,因為樂曲的音樂特點形象而鮮明,根據(jù)低年級學生的思維特點,運用了點和線組成的簡單圖譜方式記錄下音樂的節(jié)奏、情緒、結構的變化,讓學生通過形象的圖譜,有興趣地、有針對性地傾聽音樂,為了讓學生更好體驗樂曲,要求他們更好地掌握樂曲結構、了解樂曲旋律,達到全曲整體感知的教學效果,并培養(yǎng)學生的音樂思維和想象力。
(三)音樂與舞蹈學科結合
音樂、舞蹈就像是雙胞胎,互相聯(lián)系,互相依存,密不可分。舞蹈的藝術生命在于音樂,音樂是舞蹈的靈魂,兩者的有機結合,產(chǎn)生了可聽可視的藝術作品。我在教學音樂一年級下冊的第二課中,最顯著的就是選用了西南地區(qū)的少數(shù)民族音樂元素作為教學內(nèi)容?!兑图彝尥拚嫘腋!犯枨ㄟ^彝族娃娃歡歌笑語這一生活場景的描寫,熱情洋溢地贊美了彝族兒童的幸福生活,具有舞蹈性的節(jié)奏貫穿始終,增添了作品熱鬧的氣氛,配以生動有趣的聲勢動作,旨在讓學生能生動活潑地演唱歌曲?!短?,快來跳舞》這首哈尼族童謠,呈現(xiàn)了哈尼族小朋友雙雙對跳和牽手圍成圓圈跳舞的場景,根據(jù)歌詞的內(nèi)容,我在教學時在歌曲的間奏處設計相應的跺腳、擺頭等聲勢動作,更加增了添歡歌樂舞的熱鬧氣氛,讓學生感受和體驗到了濃郁的民族特色。
二、注重學習音樂方式多元化與相關文化的結合
(一)音樂與相關文化有著密不可分的關系
音樂教學是文化與音樂的雙重學習,故音樂教學中最重要的內(nèi)容是在學習的同時加大文化教學,其主線是音樂學習多元化、有關文化的滲透整合,結合多學科知識,綜合而成。以這樣的形式進行的音樂課才是音樂與相關文化互相滲透整合的綜合實踐課。
“音樂與相關文化”是音樂學科課程內(nèi)容的四大區(qū)域,對拓展學生音樂文化知識、促感知提升、促欣賞力、促表現(xiàn)力提升等均起到重要的作用。
國家教育部在課程標準中指出,音樂是人文科的一種,與其文化性相關,學習音樂可直接增進學生文化素養(yǎng),可開拓眼界,促體驗,提升學習音樂的審美,表現(xiàn)力、欣賞力。這說明了音樂與文化的關系,并規(guī)范音樂和社會生活、藝術生活的幾大區(qū)域。其表現(xiàn)出來的特點是包含的知識面廣、涉及信息量極大、具有較強的參與性,通過具體的音樂作品和生動的音樂實踐來完成。
小孩子大多有著豐富的想象力、好奇心,也特別喜歡音樂。但是,由于大多數(shù)學校因為設備原因,也許只有一架電子琴和一臺錄音機,這在很大程度上限制著音樂教學的質(zhì)量,學生感到音樂學習過于單一、無趣。新課程觀背景下,我們不再執(zhí)著于原有傳統(tǒng)教學中滿堂灌的學唱課堂模式,我們所要追求是“以學生為主導,教師為引導”“樂中玩,玩中學”的課堂模式,在這個理念基礎上構建新課堂。可見新的課堂中,學習音樂方式多元化成為了音樂教學最基本的元素。在教學中,通過音樂方式多元化的研究、學習激發(fā)學生學習音樂的興趣和體會音樂方法,習研教材。通過摸索、實踐找到更多方法,讓學生在歡樂的氣氛中獲得更多知識,實現(xiàn)用音樂教育學生的目的。
音樂教學改革少不了音樂及相關文化的整合,促進素質(zhì)教育更好地發(fā)展,通過更多的音樂作品吃透文化,理解文化,豐富音樂教育資源。相關文化是音樂作品的一種補充和延伸,它能讓音樂課堂的氛圍更活躍,信息量更豐富,內(nèi)涵更豐實。
(二)音樂與社會生活的融合
音樂源于生活,同時又反作用于生活。伴隨著人類社會的進步與演變,音樂與人類的社會生活一直息息相關,聯(lián)系一直非常緊密。所以,我們在音樂教學中要創(chuàng)設與生活相關,音樂活動離不開聽覺藝術,可嘗試將聽覺功能發(fā)揮,借視覺之力體會音樂。運用體驗法,將生活視頻融合音樂,讓學生將音樂與生活有機聯(lián)合,以感覺音樂、讓生活、音樂有自然聯(lián)系。如在音樂一年級下冊第五課“有趣的聲音”主題中,以“聲音的強弱”為教學主線,配合音樂知識“聲音的強弱”、歌曲《山谷回聲真好聽》等內(nèi)容,意圖在于通過音樂活動讓學生感受引導強弱、認識力度記號f和p,并能在演唱中運用。因此,在教學時,我從貼近兒童生活的自然界聲響入手,收集很多不同的強弱聲音與畫面讓學生辯聽與視覺欣賞,讓他們聽辨并感受聲音的強f和弱p。如聽辨大雨和小雨、小鳥叫和老虎吼、小鐘鳴和大鐘敲。再運用各種打擊樂器,如大鼓和小鼓、鈴鼓和三角鐵等,讓學生邊演奏邊感受聲音的強與弱的對比,并能在歌曲演唱中運用上力度記號。這些聲音各有各不同,有輕、重、緩、急之分,音樂元素特色鮮明,有極強的節(jié)奏感。 這些聲音是大自然的,與畫面交合中孩子會有意外收獲,讓他們發(fā)現(xiàn)音樂變化,并感受音樂及生活聯(lián)系,感受音樂的魅力。
音樂為人類萬能之言,也是人類最古老、最具有感染力的藝術方式。音樂與語言本身就是一體的,文學、繪畫也是一體的,詩、樂、歌、舞是不可分離的,在人類文化之初普遍現(xiàn)象,并一直保持、傳承至今。音樂課堂是音樂活動場所,不只是簡單教學學生唱唱歌、識識譜而已。而是要結合各類藝術科目,才能完成音樂教學目標。合理、科學制定教學內(nèi)容、目標,運用有效教學手段、方法,積極參與到音樂活動中,讓學生真正感受音樂中的美,并在藝術的海洋里暢游。
教無定法,而是靈活百變的,需要我們在實踐中努力研究。只有將音樂與相關文化有機結合起來,提升孩子的審美能力,充分體驗音樂形式中的豐富情感,才能更好地陶冶人的情操,啟發(fā)智慧,使人格向完整化和諧發(fā)展。
參考文獻
[1]楊娜.如何學習與音樂相關的文化知識[J].新課程(教研),2011(04):135.
[2]王偉浩,張萍.音樂文化與音樂內(nèi)容的融合之嘗試[J].新課程學習(上),2012(09):166.
[3]劉曉梅.淺談音樂與相關文化的結合[J].中文信息,2013(11).
[4]薛暉.音樂與相關文化領域的教學思考[J].兒童音樂,2009(08):44-4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