田 林,高 澤,房銀華
(北京建筑大學,北京 100044)
望京樓位于河南省衛(wèi)輝市古城區(qū)望京樓后街,為明萬歷皇帝同母胞弟潞王朱翊鏐思母所建,于萬歷十九(1591年)年冬動工,萬歷二十一年(1593年)秋竣工。
望京樓主要由基座、崇本書樓、誠意坊3個部分組成[1]?;矫娉书L方形,東西寬30 m,南北深19 m,高約33 m,坐北面南,磚石結構;崇本書樓位于基座頂部,原為5間歇山式大殿,是潞王父子藏書和習書畫的宮室,可惜在清朝初年被清兵拆毀,只余基址。大殿前、左、右有回廊,殿后有2個小門,現都已不存;崇本書樓殿前有誠意坊一座[2],在基座頂部與崇本書樓形成了中軸對稱的院落空間(圖1)。2006年望京樓被國務院列為第6批全國重點文物保護單位。
圖1 崇本書樓基址現狀(來源:作者自攝、自繪)
望京樓于萬歷十九(1591年)年冬動工,萬歷二十一年(1593年)秋竣工,因此其頂部崇本書樓具有明代中后期官式建筑的特點[3]。明代官式建筑做法處于《營造法式》(宋)與《工部工程做法》(清)的過渡,在大木作做法技術上大量吸收和繼承營造法式的規(guī)范,如基本的構架形式、大木構件的加工形式與構造方式等,但在用材制度上有所突破。但明代并沒有留下有關官式建筑的法式規(guī)定文獻,因此現存的明代官式建筑遺構,對崇本書樓復原具有借鑒意義[4]。
根據文獻記載,崇本書樓原為5間歇山式大殿,大殿前、左、右有回廊,殿后有2個小門。通過實地測繪勘察,基址為長方形,大小為25 m×10.4 m,高約900 mm;現存柱礎為4個,高約620 mm,其中明間4 280 mm,次間3 750 mm。
根據基址狀況與實測數據,推斷崇本書樓面闊5間,進深3間,單檐歇山頂,構架形式為廳堂式,大殿梁架均為徹上露明造,明間通檐用三柱,五檁、單步梁對四架梁,殿前、左、右有回廊。
(1)面闊與進深的比例。根據崇本書樓基址,其平面為長方形,應為五間三進建筑。所調查的明代官式建筑實例中,面闊與進深的比例多在2:1~3:1之間(表1)。
表1 明代部分官式建筑面闊與進深比例
(2)柱網。明代建筑柱網布置的總體特點是規(guī)整嚴謹、縱橫有序,即使因功能布置需要采用了柱子可隨宜增減的縱架體系時,仍表現為梁架清晰、柱網規(guī)整、結構嚴謹。由基址現存狀況看,現存柱礎為4個,高約620 mm,應為崇本書樓外廊檐柱柱礎,其中明間4 280 mm,次間3 750 mm,推測檐廊寬度在1 000~1 500 mm之間。根據面闊與進深的比例關系及崇本書樓藏書習畫之功能,明間應為通檐用三柱,次、稍間用四柱(圖2)。
圖2 崇本書樓復原平面圖(來源:作者自繪)
(1)收山值。宋營造法式卷5規(guī)定:“九脊殿收山自稍間或盡間梁縫中心線向兩側挑出,尺寸依構架椽數多寡而定,一般在2~5尺。”(1尺=33.33 cm)這是以梁縫中心線為基準向外挑出多少來計算的,與清代以山面檐檁向內收山一檁徑到山花板外皮的計算方法不同。宋代的計量方式一直為元代建筑所繼承。至明代,歇山建筑中收山值出現大幅減小趨勢。據調查數據,山面檐檁收至山花板外皮的尺寸多在1.5~2檁徑,并且收山值的計算方式也逐漸采用由山面檐檁向內收進的方式(表2),故崇本書樓收山做法照此范圍取值。
表2 明代部分歇山建筑收山值
(2)檐柱高與明間面闊的比例。明代建筑檐柱高與明間面闊在比例關系上仍基本遵循宋《營造法式》之“副階,廊舍下,檐柱雖長不越間之廣”的原則[5]。明代建筑在檐柱高度合斗口數多在40~60斗口之間,明間面闊則多以10~12斗口的間距為模數確定,在58~78斗口取值,二者的比例為55%~96%?,F根據柱礎位置確定明間為4 280 mm,可推測檐柱高度范圍。
(3)檐柱、斗拱、舉高之比。明代建筑在房屋立面檐柱、斗拱與屋頂舉高高度之比大致有4種情況:"柱高約等于舉高。實例有北京太廟戟門、二殿、三殿,北京先農壇慶成宮前殿、北京故宮鐘粹宮等;#柱高約等于斗拱高與舉高之和,實例有北京先農壇具服殿、慶成宮后殿、北京故宮協和門等,多為七檁及以下的中小型建筑;$柱高加斗拱高約等于或大于舉高,這類建筑多為十一檁、十三檁構架的較大型建筑,如北京先農壇太歲殿、故宮中和殿等;%柱高略大于舉高,如北京先農壇拜殿、社稷壇前殿等,但二者相差幅度不大,在2~2.5尺。
值得一提的是,明代建筑立面上斗拱層的高度已急劇減小,占立面總高多在10%~12%。
根據崇本書樓規(guī)模大小,其檐柱、斗拱、舉高之比應取第二種情況(圖3~圖4)。
圖3 崇本書樓復原正立面圖(來源:作者自繪)
圖4 望京樓復原剖面圖(來源:作者自繪)
望京樓承載了重要的歷史信息和獨特的建筑藝術價值,是中原地區(qū)明代藩王建筑的重要遺存。崇本書樓的復原研究對保護望京樓的完整性,延續(xù)望京樓的歷史信息,煥發(fā)望京樓的活力具有重要價值。通過對崇本書樓的復原研究[6],以崇本書樓為例的明代中后期官式建筑大木作做法逐漸趨于定型,為明清建筑發(fā)展開啟了新篇章。
[1]李鵬遠.明代河南宗藩文化遺存及其現代價值[D].成都:西南大學,2015.
[2]郭華瑜.明代官式建筑大木作[D].南京:東南大學,2005.
[3]李嘉,任曉靜.淺談衛(wèi)輝望京樓之建筑藝術[J].建材與裝飾,2015:97.
[4]王雪芹.探析明代無梁殿建筑藝術的發(fā)展[J].電影評介,2012(6):80-83.
[5]馬炳堅.中國古建筑木作營造技術[M].北京:科學出版社,1991.
[6]徐汝瓚.汲縣志[M].鄭州:中州古籍出版社,200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