張萍
[摘要]《老人與?!放c《活著》兩部小說都是具有深刻生命內涵的優(yōu)秀作品,有著重要的文學價值和社會意義。通過對兩部作品中生命意識的分析,我們可以看見海明威和余華在對待生命和死亡時態(tài)度的相同之處和不同之處。小說的主人公圣地亞哥與富貴在面對生活中的困難時都是樂觀的態(tài)度,面對死亡時表現(xiàn)出了豁達的英雄精神,但是在具體的表現(xiàn)與存在方式卻各不相同。本文將通過分析比較,對這兩本小說中生命意識體現(xiàn)的異同進行探析。
[關鍵詞]《老人與海》;《活著》;生命意識;英雄主義
[中圖分類號]1106
[文獻標識碼]A
[文章編號]1671- 5918( 2018) 04-0182- 03
引 言
《活著》的創(chuàng)作背景來源于作者余華的真實人生經(jīng)歷,作者的一生經(jīng)歷了內戰(zhàn)時期、土地改革運動、大躍進以及文化大革命時期,生活方式更是體驗了從大富大貴到一貧如洗的變遷。在這一次次的不行遭遇中,人親也相繼離他而去,作者在一次偶然機會聽到美國描寫親人相繼離去但仍然笑對人生的民歌《老黑奴》,隨后產生了創(chuàng)作小說《活著》的想法。小說《老人與?!返膭?chuàng)作背景也同樣是海明威的真實經(jīng)歷,第一次世界大戰(zhàn)結束后,海明威選擇移居古巴。在一次暴風雨中海明威的船沉沒,危急時刻富恩斯特搭救了他,字詞他們成為了要好的朋友,并有時一起出海打魚。1936年富恩特斯在一次出海中捕到一條很大的魚,但是由于在海上行駛的時間太久,他回來時這條馬林魚只剩下一副骨架,這件事給海明威很大的觸動,并最終寫下了驚世駭俗的《老人與?!罚瑑刹啃≌f的存在對文學發(fā)展和社會精神的建設有著重要意義。
一、《老人與?!放c《活著》簡述
(一)《老人與?!返暮喪?/p>
《老人與?!肥敲绹骷液C魍?951年創(chuàng)作于古巴一部中篇小說,是海明威創(chuàng)作生涯中最為重要的一部小說。該書的創(chuàng)作靈感來源于真實的人物和經(jīng)歷,海明威在一戰(zhàn)結束后選擇移居古巴,在一次海上危機中被富恩特斯搭救,此后他們結下深厚的友誼并且經(jīng)常出海捕魚而小說的故事情節(jié)也是富恩特斯的一次真實經(jīng)歷。小說主要內容是一名卉‘巴的老漁夫圣地亞哥在海上捕魚時,與一條巨型的馬林魚進行搏斗并返回港口的經(jīng)歷。在海上捕魚的圣地亞哥捕到一條比自己漁船還大的馬林魚,在與馬林魚爭斗了三天三夜后老人終于將它制服,但是再回去的途中又遭遇了鯊魚的圍攻同鯊魚進行了驚險的搏斗,最后當老人返回港口時巨型的馬林魚只剩F魚頭和魚骨。在小說中有很強的象征意蘊,大馬林魚的形象是象征著人類的理想和不可避免存在的欲望,而鯊魚的存在就是人生中無法擺脫的悲劇命運,大海這個環(huán)境則是反復變換兇險的人類社會,圣地亞哥與馬林魚和鯊魚進行搏斗實則也是人類在面對困難和厄運時的抗爭。憑借這部小說海明威在1953年獲得了普利策獎,次年獲得了諾貝爾文學獎,并且這部小說被評為影響歷史的百部小說之一,也是美國文學史里程碑式的一部著作。這部小說中的波瀾壯闊的畫面感和深刻的人生主旨也是作者海明威人生觀和世界觀的完美體現(xiàn),對后世的文學發(fā)展有著重要的推動作用,對讀者更是有著長足且深遠的影響。
(二)《活著》的簡述
《活著》是當代著名作家余華的代表作之一,小說主要講述了在中國社會經(jīng)歷了內戰(zhàn)、大躍進、文化大革命等一系列變革后,徐福貴一家的悲慘遭遇,直至最后所有親人都離他而去,只剩下一頭老黃牛與他相依為命。在《活著》中主要是將徐福貴的一生經(jīng)歷為小說的主要發(fā)展線索,而小說中的第一人稱“我”就是這個歷經(jīng)磨難和滄桑的老人人生的講述者。在一次去鄉(xiāng)間收集歌謠時,我遇見了一名叫富貴的老人,并且聽他講述了自己坎坷的人生經(jīng)歷。富貴年輕時是一位地主家的少爺,嗜賭成性的他將家產全部敗光。因母親生病而前去求醫(yī)的富貴卻在路上被國民黨的軍隊抓取當壯丁,在被解放軍俘虜釋放后回到家鄉(xiāng)的他得知母親已經(jīng)去世,妻子一人將一雙兒女養(yǎng)大成人,但女兒卻因病成了啞巴。家里的悲劇接連上演,妻子家珍因患病而不能在從事重體力勞動,而兒子因給縣長夫人獻J過多而死;女兒鳳霞在與二喜結婚后卻不幸難產,家珍隨后也離開人世;心里善良老實憨厚的女婿二喜在一次意外中被水泥板夾死;富貴十分疼愛外孫苦根將他帶回鄉(xiāng)下,在生活十分艱難的情況下將家里僅有的豆子煮給苦根吃,不料苦根卻因豆子吃多而被撐死。生命中的親人接連離開,使這個飽受生活磨難的老人只能在夕陽下的田間對我這個陌生人訴說著對親人的思念。小說中對人物死亡的一次次描述正是活著主題的表現(xiàn),生命的維持就是艱難的活著,沒有比活著更幸運的事,同時也沒有比活著更艱難痛苦的事。
二、《老人與?!放c《活著》的生命意識相同之處
(一)面對困難的樂觀態(tài)度
在《活著》和《老人與?!穬刹孔髌返闹魅斯砩希覀兌寄芸匆娝麄兠鎸щy時樂觀積極的人生態(tài)度。《活著》中雖然講述的是悲慘的生活經(jīng)歷,但是富貴傳遞給我們的是不放棄生活的一種態(tài)度。在當時動蕩不安的社會背景,窮苦的勞動人民生活在水深火熱之中,也許相比于其他人富貴的遭遇更加更加悲慘,但是他并沒有被痛苦的現(xiàn)實生活給打倒,而是在艱難之中變得更加樂觀和豁達。也正是這種對世俗超脫的樂觀,使得他沒有被悲傷和死亡所擊倒。而在《老人與海》中,老人圣地亞哥在面對現(xiàn)實生活的窘境時沒有抱怨,而是選擇面對出海捕魚,這種樂觀的精神使他的形象更加高大硬朗。而小說中的描寫指出,老人認為鯊魚是美麗而偉大的,他用這種幽默的贊美表達著自己對鯊魚沒有懼怕之心并且對厄運的不屑一顧。因此在整部小說中,老人圣地亞哥都是一種樂觀積極的形象,是一種不會對命運所屈服的人生態(tài)度。兩部小說在人物設置上都是勇敢、樂觀對人生抱著積極態(tài)度的形象,并且通過外在環(huán)境的變動表現(xiàn)出小說主人公的生命意識,因此在面對現(xiàn)實困境時兩人樂觀的生命意識是相同的。
(二)面向死亡的英雄情結
在《老人與海》與《活著》兩部小說中雖然作者對于小說情節(jié)的設定不盡相同,但是都是反映生命的苦難這個主題,在海明威的老人與海中,圣地亞哥面對困難時展現(xiàn)了不屈不撓的英雄主義精神,在這位老人的身上有著人性中最可貴的品質,勇敢、堅韌且樂觀。在面對生活的困境時他選擇出海捕魚,當捕到一條不可能帶回來的巨型馬林魚時,老人也沒有選擇放棄,與馬林魚搏斗三天并最終將它制服;面對鯊魚的圍攻圣地亞哥也沒有選擇束手就擒,而是像一個英勇的戰(zhàn)士一樣與鯊魚進行搏斗,并最終返回港口。在圣地亞哥的身上,我們看到了苦難和危機下的英雄主義精神。余華的《活著》的富貴,沒有想圣地亞哥一樣在艱難險阻下展現(xiàn)出英雄情結,而是在生活中的苦難,沒有逃避的進行面對。像是余華曾經(jīng)表示,人活著的本身不是為了其他東西,而是為了活著本身。并且在生命之中,富貴在面對生活的痛苦時時沒有想過放棄生命,而是以一種樂觀積極的態(tài)度去面對,這種平淡之中的英雄精神。因此兩部小說都有著重要的社會意義和文學價值,有時英雄不一定是拯救國家或人民的偉大人物,他也可以是一種將普通生活艱難的維持下去的人,在面對生活中的痛苦的磨難,也可以笑著面對不被擊倒的平凡人,例如圣地亞哥面對危險時表現(xiàn)出來的勇氣或是富貴面對生活的艱辛但卻不曾放棄。
(三)相同的向死而生精神
在海明威和余華兩個作者之間都存在一樣的創(chuàng)作理念,即每個人都會面對死亡,這是每個人都無法逃避的事情。因此在兩部小說中作者都想我們揭露了死亡的在所難免,因此珍愛生命的生命意識。小說《活著》中是以富貴一家人的死亡歷程為故事的發(fā)展,親人的相繼離去帶走了富貴的幸福與希望,但是他還是頑強掙扎的活著。在小說中一直處在悲傷和灰暗的氣氛中,人們以各種荒誕的方式死去,這也是作者想要通過這種故事情節(jié)表達的觀點,人在面向死亡時都是無力抗爭的,因此害怕與逃避并沒有作用,只有坦然地面對才能稱而為人,也就是向死而生。而小說中《老人與?!分校且环N狹窄的感情描寫,老人沒有其他擁有的東西,在而是在強烈的求生欲望下怎樣面對死亡。這個八十多天沒有捕到魚的老人終于在一次遠航中捕到巨型馬林魚,在經(jīng)歷三天后老人才將這條魚殺死帶回,但是途中遭遇了鯊魚的圍攻,雖然當老人回來時只剩下魚骨,但是圣地亞哥面對死亡時并沒有束手就擒的精神還是超過了那條巨型魚本身的價值。在小說中有一句是這樣寫的:一個人可以被毀滅但是不能夠被打敗。因此兩部小說中的主人公在面對困難和死亡時都沒有表現(xiàn)出懼怕的心理,而是一種向死而生的精神。
三、《老人與?!放c《活著》的生命意識不同之處
(一)對生活的不同反抗方式
《老人與?!分械氖サ貋喐缭诿鎸ζD難困境時是一種勇于斗爭,具有強烈的自覺性的生命意識,而經(jīng)歷生活打磨后的富貴呈現(xiàn)的是一種平和的、不自覺的生命意識。圣地亞哥在海上遭遇困境、與馬林魚和鯊魚進行搏斗時被激發(fā)了一種自覺性的生命意識,是一種在主觀意識的指導下與現(xiàn)實困境進行的努力抗爭并最后得到生存的權力。例如老人因許久不能捕到魚而貧困的吃不到一頓正常的晚飯,無奈之下將自己的漁網(wǎng)賣掉,但是老人為了保持強壯的身體和保護眼睛,每天還是會喝一杯常人無法忍受的鯊魚肝油,這是生存的意識逼迫他作出的選擇。圣地亞哥的生存意識還體現(xiàn)在他與馬林魚的斗爭中,在他看來,巨型的馬林魚是以個像朋友一樣的競爭者,他對馬林魚偉大的稱贊實則也是在贊美自己。正是強大的生存信念使得老人即使被馬林魚拖著在海上漂了兩天兩夜還是沒有屈服。而《活著》中的富貴更多的是對生活和命運的屈服,是一種默默承受的不自覺的生命意識。富貴本事地主家的少爺,但是因為年輕好賭將家中的財產全部散盡,家中的親人也接連離去,而晚年的富貴陷入無盡的思念與孤單之中,只剩一頭黃牛陪伴。這個更有緣由死去的人卻仍然茍且的活著,并從未想過要放棄生命。富貴這種對苦難的釋懷和平衡的心態(tài)是他生存下去的原因,甚至面對生活中的苦難,他沒有憤怒的控訴,而是用最平淡的態(tài)度去接納和隱忍。
(二)生命意識的自覺性不同
生死是相對存在的,兩部小說中的主人公面對死亡時是不同的境界,圣地亞哥面對死亡時激發(fā)的是一種人生意義,實現(xiàn)了對自己的超越。而富貴面對死亡則是一種超脫的態(tài)度,在經(jīng)歷一次次離別和死亡后,這位老人變得更加豁達和超脫。在圣地亞哥與大海、馬林魚和鯊魚進行較量時注定是失敗者,但是這位老人憑借自己堅定的信念和意志力使自己戰(zhàn)勝了大海和馬林魚,雖然最后老人只是帶回一具魚的骨架,但是具有著深遠的含義,是對人為了生存去努力斗爭直面死亡的勇氣的謳歌。而《活著》中則是對生活和死亡是一種坦然的態(tài)度像是余華在這部小說的韓版序言中表示,活著在中國文化中是一種力量,這種力量不是對生命賦予我們的東西進行進攻,而是學會忍受,忍受生活帶給我們的一切,包括苦難、無聊和平庸。富貴一生中直面過太多的死亡,在這些中都是自己至親的人,父母、妻子、兒女等等,在經(jīng)歷這些死亡后,富貴明白了活著是極其容易失去的一件事情,但同時也對死亡有著一種坦蕩的態(tài)度。他表示自己并不擔心死后無人收尸,但是也不會讓他們白做這些事情,所以富貴在枕下壓了十塊錢隨時準備著。年老的富貴在眾多的生死中體會到了生命的重點,就是要學會承擔一切的磨難痛苦包括死亡,因此他也有了一種對死亡的超脫情緒。
(三)隱忍與斗爭的生命意識
海明威和余華兩個作者之間都存在一樣的創(chuàng)作理念,即每個人都會面對死亡,這是每個人都無法逃避的事情。但是在兩位作者小說中的人物對抗死亡和命運的方式確實截然不同的?!痘钪分械母毁F在經(jīng)歷了親人的紛紛離去,并沒有撕心裂肺的控訴或是憤怒的吼叫,而是在一次次的打擊中學會了忍耐的面對。因此在小說《活著》中是一種隱忍的生命意識,這與儒家文化對舍命慎重而理性的態(tài)度相契合。在《老人與?!分袆t是一種想命運和危險進行抗爭,具有反抗精神的生命意識。比起富貴那種具有韌性的活法,圣地亞哥選擇的是一種直面死亡的活法。在每次與馬林魚進行搏斗并感覺自己快要倒下時,他都告訴自己鼓起勇氣再嘗試一次,盡管已經(jīng)沒有力氣甚至雙眼已經(jīng)看不清方向,但是仍然會忍住身體上的痛與大魚進行搏斗。當鯊魚襲擊時,他的第一反應也是自己太過年老,無法將鯊魚擊敗,但是只要自己的手里有船槳和短棒就要嘗試一下,因此圣地亞哥完成了常人無法完成的挑戰(zhàn),這個硬漢形象面對生活的困難時選擇挑戰(zhàn)。每個人都會有生命終止的時候,但是每一個人選的方式都有所不同,像是小說中的圣地亞哥和富貴,你不能認為富貴不夠勇敢或是圣地亞哥不夠豁達,只是每個人對死亡的判斷不同,每個人的生命意識表現(xiàn)不同,圣地亞哥選擇用戰(zhàn)斗的方式面對死亡,而富貴則是被生活磨去戾氣,選擇用隱忍度過余生。
四、結語
《老人與?!肥呛C鲃?chuàng)作生涯中最優(yōu)秀的中篇小說,作者在小說中體現(xiàn)了強烈的生命意識。而余華的《活著》也是他在文學創(chuàng)作成功轉型的標志性作品,作為先鋒小說的代表作,這部小說中對生命意識和死亡意識有著深刻的描寫。通過對兩部作品中生命意識的分析,我們可以看見海明威和余華在對待生命和死亡時態(tài)度的相同之處和不同之處。不論是圣地亞哥的勇敢斗爭還是富貴的平和求全的態(tài)度,都是不同的人生態(tài)度,難分對錯。但是兩部小說給了我們同樣的感觸,擁有生命是幸運的事情,但同時生活又是艱難和痛苦的,怎樣面對人生中的困難甚至是死亡,是值得我們深思的問題。
參考文獻:
[1]余思怡,馬晨迪.《老人與?!放c《活著》的生命意識比較[J].北方文學(下旬),2016(9):61,63.
[2]黃招琴.生命意識的完美呈現(xiàn)——重讀海明威的《老人與?!穂J].福建商業(yè)高等專科學校學報,2009(6):77 -80.
[3]李明濤.向死而生——《活著》與《老人與海》死亡意識之比較[J].牡丹江教育學院學報,2010(4):10,4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