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欣媛 孟佳
【摘要】新時代的中國,技術理性批判理論不斷發(fā)聲,如何實現(xiàn)科學技術良性發(fā)展成為當代社會值得探索的重要話題。其中,作為西方馬克思主義重要流派之一的法蘭克福學派對技術理性批判更為系統(tǒng),本文重點分析法蘭克福學派的代表人物之一馬爾庫塞的技術理性批判理論。雖然馬爾庫塞的技術理性批判理論存在著一定的局限性,但不管是對西方馬克思主義流派還是對當今時代都產生了不可忽視的影響,具有不可估量的現(xiàn)實意義。
【關鍵詞】馬爾庫塞;科學技術;技術理性批判;單向度
馬爾庫塞是德國哲學家、社會學家,法蘭克福學派的創(chuàng)始人之一。馬爾庫塞生于柏林一個有教養(yǎng)的中產階級猶太家庭。1917-1919年間曾參加德國社會民主黨左翼,1918年當過士兵委員會的委員。同年德國十一月革命失敗后,馬爾庫塞到柏林大學、弗賴堡大學學習,獲得哲學博士學位。30年代初參加法蘭克福大學社會研究所工作,1934年隨研究所流亡美國。1939-1945年,轉到美國華盛頓戰(zhàn)略服務局、國務院情報研究處工作,后在哥倫比亞、哈佛、勃蘭代斯、加利福尼亞等大學任教授。
一、技術理性的基本內涵
理性概念是西方哲學史上的一個經典概念,也是一個不斷發(fā)展的歷史范疇。理性主義文化精神雖然源于古代文明,但主要起作用于現(xiàn)代工業(yè)文明,是工業(yè)革命的產物。技術理性是由科學技術發(fā)展而來的,追求科技和理性至上,認為技術可以改變一切,成就一切,技術理性是萬能的。依靠技術可以實現(xiàn)人類的全面解放??茖W技術的快速發(fā)展給人類的生產與生活帶來極大的便利,創(chuàng)造巨大的物質財富。技術理性影響著整個西萬工業(yè)文明,甚至滲透到人們的精神界。但是外在條件的優(yōu)越性并沒有使人真正得到精神上的快樂,科學技術關系到社會的方方面面,人們的生活離不開技術,科學技術理性成為一種無形的統(tǒng)治力量。人們們在科學技術的影響下融入到社會中,積極發(fā)揮建設社會的力量。
二、馬爾庫塞技術理性批判的理論淵源
(一)理論淵源:馬克思的異化理論
在近現(xiàn)代哲學演進過程中,曾有一些哲學家從不同的角度探討過異化問題。例如,黑格爾曾闡述過客觀精神的異化,費爾巴哈曾描述過宗教的異化,而青年馬克思則主要關注人的本質活動一勞動的異化以及這種異化所帶來的非人化的后果。在1844年寫成的手稿中,馬克思指出,造成市民社會自我分裂和異化的根源在于人的本質活動的異化,由此,馬克思從勞動者與勞動產品的異化、勞動活動本身的異化、人與自己類本質的異化、人與人之間相互關系的異化這四個基本方面揭示勞動異化的規(guī)定性。
(二)理論中介:盧卡奇的物化理論
盧卡奇無疑是20世紀最有影響和富有傳奇色彩的思想家之一,他開創(chuàng)了西方馬克思主義思潮,又直接引導了東歐新馬克思主義的成長與發(fā)展。他在引起巨大爭議又給他帶來巨大聲譽的《歷史和階級意識》中,對馬克思主義做出一種新的解讀,同時確立了20世紀新馬克思玉義的一個最重要的主題:即對發(fā)達工業(yè)社會的文化批判。盧卡奇給物化下了一個明確的定義:“在這里最重要的是因為這種情況,人自身的活動,他自己的勞動變成了客觀的、不以自己的意志為轉移的的某種東西,變成了依靠背離人的自律力而控制了人的某種東西”。無論人們對盧卡奇的物化理論及其物化理論同馬克思的異化理論之間的關系做出什么不同的評價、有一點是不可否認的,這就是,盧卡奇的物化理論同馬克思的異化理論有著本質上的關聯(lián)或一致性。
三、馬爾庫塞技術理性批判理論的主要內容
現(xiàn)代科科學技術的高速發(fā)展的確提供了前所未有的物質財富和高質量的物質生活條件,但并沒有像人們期待的那樣,同時帶來人的全面自由和人的解放,相反,在現(xiàn)代技術世界中,人由干受制手自自己的造物失了超越的維度而陷于深刻的異化之中。在這種背景中對科學技術和技術理性的文化批判思潮開始興起,韋伯對工具理性的批判、胡塞爾對歐洲科學危機的分析和對實證主義的批判、席美爾對現(xiàn)代技術世界的物化和異化的批判等,都是這一思潮的重要表現(xiàn)。相比之下,新馬克思主義對技術理性的批判更為全面與深刻,其中法蘭克福學派的“啟蒙辯證法”、“單向度的人”、“作為意識形態(tài)的科學與技術”等理論最具代表性。
(一)單向度的人
自文藝復興之后,“科學”成為時代的主流,尤其是近代科學技術突飛猛進,人工智能機器正日益替代和降低人在體力勞動中所耗費的體力,這種歷史性的轉變對于傳統(tǒng)工人的概念產生了重大影響。
馬爾庫塞在《單向度的人》中對現(xiàn)代人的生活狀況作了詳細的描述。現(xiàn)代科學技術的快速發(fā)展使生產出現(xiàn)自動化,使工人的體力勞動越來越少,工作的時間越來越合理。早期的無產階級生活在資本家赤裸裸的剝削中,他們對資本家充滿仇恨,對社會制度是一種反抗排斥的態(tài)度。但是在現(xiàn)代社會,勞動者被整合到社會制度管理中,他們在一定程度上參與社會管理,享有一定的社會權力,他們對于社會現(xiàn)狀并不是非常的排斥。晚期資本主義社會正是憑借組織自的技術基礎和方式成為極權主義的,它不僅通過技術使自身不斷自我擴張和自我永恒化,它還排除了所有反對思想的出現(xiàn),使自身也成為一個單向度的存在。
(二)政治統(tǒng)治
馬爾庫塞不僅僅停留于對單向度的人進行批判,而且還進一步深入到政治維度對科學技術進行深刻地批判,其切入點是政治統(tǒng)治和科學技術的關系問題。他認為,現(xiàn)代科學技術已經代替過去暴力、恐怖的政治統(tǒng)治手段,成為發(fā)達工業(yè)社會一個新型的統(tǒng)治手段和控制形式,科學技術操縱著政治、經濟和文化各個領域。創(chuàng)造了一個新的極權主義社會,科學技術成為一個新型的極權主義者。
馬爾庫塞認為,現(xiàn)代科技不僅影響社會的宏觀方面,還改變了人與人之間的依賴和對自然的依賴,同時人的精神也受到嚴重影響,這就是技術理性的統(tǒng)治。當前社會,科學技術成為現(xiàn)代生活必不可少的一部分,成為一種“無形”的領導力量。這種領導形式像一只看不見的手操縱著社會的發(fā)展,完全不同于統(tǒng)的那種單純建立在強權和暴力之上的統(tǒng)治形式。技術理性的快速發(fā)展最明顯的變化是現(xiàn)代社會統(tǒng)治階級管理社會的手段發(fā)生變化
(三)意識形態(tài)
法蘭克福學派對科學技術的批判極為精妙,他們另辟蹊徑,從批判理性的角度出發(fā),把科學技術定性為一種新的意識形態(tài)。具體而言,對科學技術具有意識形態(tài)性質的討論始于霍克海默,經過馬爾庫塞的發(fā)展,到哈貝馬斯才得以完成。關于這個問題涉及的著作主要有《科學及其危機札記》《馬克斯·韋伯著作中的工業(yè)化與資本主義》《作為“意識形態(tài)”的技術與科學》《單向度的人》等等。
其中馬爾庫塞在《克斯·韋伯著作中的工業(yè)化與資本主義》一文中,通過對韋伯的批判,提出了“技術是意識形態(tài)”的觀點。在韋伯看來,晚期資本主義階段是由國家的強權政治統(tǒng)治的,這種統(tǒng)治主要通過科層組織和“死的機器“的結合來建立奴役的外殼技術在這個過程是中立性的技術理性是分離并服從于政治理性的。
四、馬爾庫塞技術理性批判理論的局限性以及當代價值
(一)馬爾庫塞技術理性批判理論的局限性
通過學習馬爾庫塞的技術理性批判的一系列相關內容,了解到馬爾庫塞技術理性批判存在一定的局限性,主要體現(xiàn)在兩個方面:一個方面是馬克庫塞認為是科學技術導致社會、人的異化,把一切否定因素歸結為外在現(xiàn)象。另一個方面是馬爾庫塞受弗洛伊德思想的影響,認為人的解放要靠愛欲的解放來實現(xiàn),并且寄希望于社會邊緣群體,把生活在底層社會的流浪漢、青年學者、知識分子等作為革命的根本力量,在一定程度上縮小了革命力量的范圍,這種思想過于片面。
(二)馬爾庫塞技術理性批判的當代價值
馬爾庫塞的觀點提出雖然距現(xiàn)今已有一些時日,但卻并未完全過時,對于科學技術正在飛速提升的中國依然具有一定的價值。與此同時,面對科學技術給現(xiàn)代工業(yè)文明帶來的破壞和污染,馬爾庫塞提出人與自然應該和諧相處。我們不能僅僅以經濟的高速發(fā)展為重心,片面追求利益,給自然帶來無法彌補的破壞。新時代我們更應該統(tǒng)籌推進“五位一體”總布局建設,樹立綠水青山就是金山銀山的理念,堅定走生產發(fā)展、生活富裕、生態(tài)良好的文明發(fā)展道路,建設美麗中國,為人民創(chuàng)造良好的生產生活環(huán)境,為全球生態(tài)環(huán)境安全作出貢獻。
作者簡介:
王欣媛(1995.01),女,漢族,籍貫:黑龍江齊齊哈爾人,遼寧大學馬克思主義學院,17級在讀研究生,碩士學位,專業(yè):思想政治教育,研究方向:思想政治教育。 孟佳(1995.09),女,漢族,山東濟南人,遼寧大學馬克思主義學院,17級在讀研究生,思想政治教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