国产日韩欧美一区二区三区三州_亚洲少妇熟女av_久久久久亚洲av国产精品_波多野结衣网站一区二区_亚洲欧美色片在线91_国产亚洲精品精品国产优播av_日本一区二区三区波多野结衣 _久久国产av不卡

?

老子:鐘情于天道的“智慧老人”

2018-06-27 07:07
關鍵詞:天道道德經老子

(1.太原師范學院 文學院, 山西 晉中 030619; 2.山西大學商務學院 文化傳播系, 山西 太原 030031)

一、中國第一個真正的“望天者”

老子是出現(xiàn)在春秋末期的中國第一個大哲學家、思想家、美學家,其著作《道德經》(亦稱《老子》)是中國古代思想、哲學、美學、文化的一大重要源頭和原型,是先秦諸子的重要的“根穴”和“來源”。比如其思想對儒家創(chuàng)始人孔子有重要影響,如孔子對“舜無為而治”的推崇,其“仁者必勇”、“禹之有天下而不與”、“君子不得時而蓬累而行”、“以德報怨”等思想都可看到老子的影響。正如有論者所指出的:“由于孔子從青年到中年曾數(shù)次與老子相會,他向老子請教的問題又十分廣泛,同老子的交往是他一生中的重要事件,因而老子深邃的思想便不能不對他產生影響。這在《論語》中多有反映?!盵1]83這是老子對儒家的影響。另外,其天道觀、宇宙觀、人生觀后來則發(fā)展為莊子哲學;其無為論和政治論則發(fā)展為韓非的法家權術;其軍事思想則發(fā)展為孫子兵法;其無名論則發(fā)展為名家辯學等等,可以說《道德經》思想是中國文化的一個總根脈。在筆者心目中,《易經》《道德經》《山海經》是中國文化最早的三大“根源性經典”。

《道德經》何以具有如此高的地位?一言以蔽之:因為它是以“天道”為核心的文化體系、價值模式,在中國文化史上來源最早。研究中國古代哲學的人都知道,“天人關系”是中國古代哲學的一個基本問題。筆者曾在拙著《對話詩學》[2]中原則性地指出中國思想起源原有兩條基本路線,一條是:帝——祖——天——無——巫——天道——道之德;一條是:帝——祖——天——無——巫——周禮——孔仁。前者是道家的邏輯,后者是儒家的邏輯。這兩條線原是一條線,到后來分叉了,一個以“天道”為核心和基本內容,其“意識形態(tài)”的代表是道家;一個以“仁禮”為核心和基本內容,其“意識形態(tài)”的代表是儒家,而其“基底”都是“生殖崇拜”、“生命信仰”,思理大框架都是“天人關系”、“天人交通”、“天人感應”、“天人和合”。只不過,“人人關系”后來成了儒家探討的中心。

從歷史的演變進程來看,“天道觀念”早于“仁禮觀念”,它是道儒兩家原先共尊之所本,也是它們能夠在根源和基底上相貫通、在結構范式和思想主脈上能互補的原因,后來儒家沿著“周公禮樂體系”一線才完全把重心集中在“禮樂文明”和“人人關系”之上。這是因為“周革殷命”,用“德”解釋殷商的“自然生殖意志”之“天”,遂建立起一套“德政文化體系”——“宗法禮樂文明”,進而把中國文化的中心徹底扭轉到了政治和道德的社會層面。后來又由于周王朝“封建分封制”積久成弊,出現(xiàn)了“天子式微,政權下移”、“陪臣執(zhí)國命”、“禮樂征伐自大夫出”的“禮崩樂壞”局面,現(xiàn)實的政治問題、社會問題、道德問題越來越尖銳、突出,即鄭國子產所說的:“天道遠,人道邇,非所及也,何以知之?”(《左傳·昭公十八年》)在此情勢下,出現(xiàn)了兩種不同的“救世選擇”:返回“天道”,以回歸更高“文明譜系”的方式來激濁揚清,治亂息爭;恢復“周禮”,以圖在已然破敗的“禮樂文明系統(tǒng)”內部再勉力“修復”。前者為道家路線,后者為儒家路線,然不管何種路線和策略,所面對的問題都是相同的,這就是“世俗人道”,也因此,儒家的“仁禮體系”也就似乎顯現(xiàn)出更多的“現(xiàn)實色彩”,再加上道家的有意“避世”、“隱世”,又失去了對現(xiàn)實社會更加有效的“正面抗擊效果”,結果也就使中國文化逐漸形成以儒家為“顯面”、以道家為“隱面”的內在互補模式。正如有論者所指出的,中國古代文化主要針對的是兩大關系:天人之際和人人之際。在孔子以前,“天人之際”是思想史的大宗;從孔子之后,“人人之際”的哲學蓬勃發(fā)展,而“天人之際”的哲學也增添了新的內容。[3]298-299

要之,比較起來,道家思想所代表的是我們民族更古老、更久遠、更深刻的根脈和譜系,即《莊子·天下》所說的“古之道術”:“以本為精,以物為粗,以有積為不足,淡然獨與神明居。古之道術有在于是者,關尹、老聃聞其風而悅之。”《道德經》十四章所說的“古之道”:“執(zhí)古之道,以御今之有。能知古始,是謂道紀。”再復言之,這種“以天道為本”的觀念譜系在我們民族是早已有之的,后來一直綿延若存,到老子手里則得到了空前的“哲學化”、理論化和體系化,被格外地掘發(fā)和弘揚起來了。研究者已經在先秦諸多典籍中找到了影響《道德經》這種思想的某種“前史因素”,比如《建言》《尚書·皋陶謨》《尚書·洪范》《尚書·大禹謨》《金人銘》《易經》等中的“貴柔尚弱”、“謙下不爭”、“欲取姑予”、“功遂身退”等[1]18-27。魯迅在《漢文學史綱要》中也稱《道德經》“與秦漢人所傳之黃帝《金人銘》,顓頊《丹書》等同”[4]373,也看到了它同更古的文化典籍的關聯(lián)。

從譜系接承的意義上看,《道德經》的天道體系無疑是發(fā)端于“伏羲氏作八卦”之“象法天地”文明譜系的哲學性繼承、拓展、升華的“集大成”成果,是對春秋末期之前“古文明譜系”的一個完成性、總結性的高峰之作。從文化人類學或人性基底來看,這種“天道思想”來自于我們先民對“天地自然規(guī)律”的敬畏,首先是對天象的恐懼和崇仰。如果從農耕之“稼穡文明”對先民之“范疇生產”的關系來看,最先產生的應該是“帝”的觀念。有材料證明,“帝”的觀念出現(xiàn)于殷商時期,它首先是生殖力崇拜的象征,“帝”源于“蒂”,而“蒂”為植物果實之生育處(如根蒂、蔓蒂、果蒂、籽蒂等),類似于人的生殖器如“且”(男根)、“谷”(女根),比如陳夢家就認為“帝”原為農業(yè)神,后來才逐漸被以農業(yè)生產為主務的華夏民族奉為最高神。[5]580后來人們又發(fā)現(xiàn)這個“蒂”能不能順利長出果實還有賴于那個高高在上的“天”,于是又用“蒂”來指代那個強大的自然力“天”(上帝、天帝),“殷人的上帝或帝,是掌管自然天象的主宰”,它有“令風”、“令雨”、“令雷”、“降旱”等支配各種自然現(xiàn)象的權能,有保佑戰(zhàn)爭勝利、直接對時王降禍福、示諾否的權能(實為后來“天命”之所出)。[5]562因為“蒂”源于植物的“生殖器”,同人對人的生殖器崇拜是“同質同源”的,漢字“祖先”的“祖”字中的“且”實為直立男性生殖器的“仿象”(男根),《道德經》中的“谷神”、“玄牝”則是女陰或女性生殖器的象征(女根),而易卦陰陽兩爻“--”“—”也是對男女生殖器的一種“符號化”的象征,這樣,在先民的心目中“崇蒂”和“崇祖”就是一回事,于是早在五帝、夏商周三代先民們就繼承了一種源始的宗教信仰,既崇拜自然又崇拜祖先,把“敬天”和“敬祖”看成是性質相同的兩件大事,而在殷人是“以祖配天”,在周人則是“以德配天”,但不管如何都是既崇天又崇祖,形成了敬祭“天根”和“人根”的“敬祭文化”,筆者以為這才是中國古代“天人合一”觀念的最早“紐結”處。

老子的偉大之處在于,能對這種“生殖崇拜”、“生命信仰”的“生生文化”作更形上、更系統(tǒng)的抽象提煉,遂形成了一個完整的“天道哲學”、“天道思想”體系。古希臘最早的哲學家被人們稱為“望天者”,它源于一個有名的故事:古希臘第一位哲學家泰勒斯有一次夜觀天象,由于太過投入,一不小心掉進了身邊的一口井里。路過的一位色雷斯的婢女就嘲笑他說“連地上的事情都沒有搞清楚,就去關心天上的事情”,而柏拉圖針對這件事卻說這正是哲學家的通?。宏P心似乎于人于己都毫無實際利益的問題,因而忽略了身邊的事情。這個故事的象征內涵是,哲學家是超越的,關注更形上的東西,這個故事正好揭示了哲學家的本質特征,于是以后“望天者”就成了哲學家的一個很有趣的別名??梢哉f,老子正是中國歷史上第一個哲學的“望天者”,而且更加名實相副,因為他觀望、鐘情的不是別的,正是高于天地人、萬物的“天道”。筆者以為老子在中國哲學史上該名列首位,堪為萬宗之“根脈”、“源頭”、“原型”的原因蓋在于此。以此觀之,胡適當年寫中國哲學史時把老子排在第一位就實在是慧眼獨具的[6];而魯迅自覺地把道家置于儒墨之前,稱“然當時足稱‘顯學’者,實止三家,曰道,曰儒,曰墨”[4]373,也屬銳見。而梁啟超、馮友蘭就不夠明智了,梁啟超說:“我很疑心《道德經》這部書的著作年代,是在戰(zhàn)國之末。”[7]305馮友蘭在《中國哲學簡史》中把老子排在孔子、墨子、楊朱、孟子、名家之后,明確地說:“老子出生于孔子之前,而《道德經》這部書是后人依托之作。”“《道德經》一書的思想體系不可能產生于孔子之前,或與孔子同時”,它“應在惠施和公孫龍之后”。[8]83而錢穆就更為“大謬不明”了,他認為:“《莊子》一書實在《道德經》五千言之前。莊周以前,是否有老聃這一人,此刻且不論。但《道德經》五千言,則決然是戰(zhàn)國末期的晚出書。如此說來,道家的鼻祖,從其著書立說,確然成立一家思想系統(tǒng)的功績言,實該推莊周?!盵9]3于是他的書就叫《莊老通辨》,把莊子排在老子之前。1993年湖北荊門市郭店村1號楚墓出土的竹簡本《道德經》已證明錢穆此見是不對的,據(jù)考古專家們研究,竹簡本《道德經》屬于戰(zhàn)國中期的墓葬品,其成書時間會更早。也就是說它不僅早于《莊子》,也早于《論語》。

像梁啟超、馮友蘭、錢穆這樣的大學者為什么會產生這樣的“謬見”?是因為他們看到《道德經》中有一些晚出的“觀念”,比如“《道德經》書中有不少關于‘無名’的討論,這只能是在人們對‘名’的觀念有了發(fā)展之后”[8]83。其實這并不難理解,它是古代文化典籍在歷史流傳過程中常有的現(xiàn)象,嚴格地說屬于“解釋學”問題,即不同時代的讀者在理解和接受前人作品時往往會有一定程度的“理解性改寫”,有損有益,這些損益也會實際地“竄入”原作之中流傳下來,于是在原“真作”之中就會摻雜進一些“偽作”,但一般也不會傷其大體和能有“整體性”的改變?!兜赖陆洝分杏幸恍┩沓龅挠^念正是這么造成的,而《論語》又何嘗不是如此呢?一部《論語》也并不只有孔子一人的言論,實際上是孔子及其學生們的言論匯集,而且前后的時間跨度也很大,但它并不影響這部著作在主體上仍是“孔子的”。因此,我們對待《道德經》就要著眼于其“大體”、“基本主體”和它在古代元典創(chuàng)建過程中的“譜系歸屬”,或者說我們只要抓住“以天道觀念為宗本”這一點,其之于中國文化的“古始性”、“根源性”也就不難判斷。筆者以為這是我們正確把握《道德經》首先應該注意的地方,舍此則難得要領。

德國20世紀生存哲學家雅斯貝爾斯在《歷史的起源與目標》中提出“軸心時代”的概念,這一概念也是其歷史哲學的“中心概念”,他說:“看來要在公元前500年左右的時期內和在公元前800年至200年的精神過程中,找到這個歷史軸心。正是在那里,我們同最深刻的歷史分界線相遇,我們今天所了解的人開始出現(xiàn)。我們可以把它簡稱為‘軸心期’?!盵10]7-8“最不平常的事件集中在這一時期。在中國,孔子和老子非?;钴S,中國所有的哲學流派,包括墨子、莊子、列子等諸子百家都出現(xiàn)了。像中國一樣,印度出現(xiàn)了《奧義書》和佛陀,探究了一直到懷疑主義、唯物主義、詭辯派和虛無主義的全部范圍的哲學可能性。伊朗的瑣羅亞斯德傳授一種挑戰(zhàn)性的觀點,認為人世生活就是一場善與惡的斗爭。在巴勒斯坦,從以利亞經由以賽亞和耶利米到以賽亞第二,先知們紛紛涌現(xiàn)。希臘賢哲如云,其中有荷馬,哲學家巴門尼德、赫拉克利特和柏拉圖,許多悲劇作者,以及修昔底德和阿基米德。在這數(shù)世紀內,這些名字所包含的一切,幾乎同時在中國、印度和西方這三個互不知曉的地區(qū)發(fā)展起來?!盵10]8可以說,老子也正是“世界第一軸心期”中的原型級別的大思想家、大哲學家。雅斯貝爾斯在《大哲學家》中把老子歸在“原創(chuàng)性形而上學家”行列,被他列在這一行列的思想人物還有:阿那克西曼德、赫拉克利特、巴門尼德、柏羅丁、安瑟爾謨、斯賓諾莎、龍樹等。而且他敏銳地指出:“當集體的世界顛倒為由強權和法律構成的秩序之時,便使那些真正保持自己本真存在的人產生了孤獨感。”“老子便是那些早期孤獨者中的一員,他之所以如此是出于不得已,并非自己的意愿,正如耶來米亞和赫拉克利特一樣。”[11]831并說:“老子乃是依據(jù)一部甚為古老的匿名傳說產生的。他的業(yè)績在于深化了神秘主義的見解,并以哲學思想超越了它。這一思維的根源性是跟老子的名字聯(lián)系在一起的。在他以后不僅出現(xiàn)了以高雅的文學形式使他的思想變得更容易為人們所接受的轉變,而且也產生了對他的言論所進行的很明顯的迷信和歪曲。但是老子依然是喚醒這一真正哲學的人。”[11]844這種認識和評價也有明顯的道理,可為重要的參考。

二、把握《道德經》的兩種模式

除了“天道”這個著眼點和要領以外,對《道德經》的具體理解、把握還會涉及不同的思維、文化或哲學模式,而擇其大者又主要有二:認識論、存在論,或曰對象學、現(xiàn)象學。認識論和對象學是一回事,存在論和現(xiàn)象學是一回事。

如何處理“人與世界的關系”,西方哲學迄今為止提供了兩大不同的模式:主客兩元對立的“認識論模式”和萬物一體相融的“存在論模式”,前者,人在“物”和“世界”之外,且雙方都是實體的、現(xiàn)成的和確定的;后者,雙方是彼此“網(wǎng)狀關聯(lián)”的、動態(tài)構成的和不確定的。前者外在,后者內在。前者對應“科學”,后者對應“藝術”,其區(qū)別也大致類似于狄爾泰所言:“我們說明自然,我們理解精神”[12]484。即對“科學的對象”使用“概念認知”,對“精神的對象”依靠“生命體驗”。應該說這兩種模式各有所長,應該互補而用,或者兼而用之才算對“世界”有完整而理想的把握。

在相對的意義上看,西方哲學雖有“詩化一類”如柏拉圖、帕斯卡爾、克爾凱郭爾、尼采、海德格爾等人的一些著作,但主要是以“概念思辨”和“邏輯論證”為特色的,而中國古代哲學則多以缺乏嚴密“理性辨析”的“詩化風格”為特色,如《道德經》《莊子》和王陽明的《傳習錄》等。在不甚嚴密的意義上我們似可以把這種“西方式”的哲學論著稱為“認識論模式”,而把古代“中國式”的哲學論著稱為“存在論模式”。在思維方式和方法上,“認識論模式”是“對象學式”的單維抽象概括,“存在論模式”是“現(xiàn)象學式”的多元發(fā)散開顯。而以此來看,一部《道德經》在“體式”和策略上就是“存在論的”、“現(xiàn)象學的”,因此也更適合用存在論、現(xiàn)象學的方法來解讀、把握。以往我們受西方認識論模式的影響,對《道德經》的研究主要采取的就是“對象學”和“認識論”的方法,所得到的收獲應該說是很受局限的,或者說是很難切中要害的。故需要在方法上來個“轉向”,轉向主要采用現(xiàn)象學、存在論的方法,或兩種模式、兩種方法結合為用。

一個十分有趣的例子是,德國18世紀—19世紀的古典哲學大師黑格爾對《道德經》評價不高,他在《哲學史講演錄》第一卷中引述了《道德經》第一章后如此評價:“這整個說來是不能給我們很多教訓的,——這里說到了某種普遍的東西,也有點像我們在西方哲學開始時那樣的情形。”[13]127-128引述了《道德經》第四十二章后又說:“這也是說得很笨拙的?!盵13]129但是德國20世紀的存在哲學大師海德格爾卻很喜歡《道德經》,他不只是同華人學者蕭師毅一起翻譯了《道德經》(翻譯了11章),還專門把《道德經》第十五章中的兩句名言:“孰能濁以靜之徐清?孰能安以動之徐生?”寫成條幅掛在自己的臥室,而更為重要的是他還把《道德經》的思想融入自己的理論之中[14],別的不說,他的“天地神人”之“四方關聯(lián)體”就明顯受到了《道德經》的“域中有四大”之“道大、天大、地大、人亦大”的影響。為什么會有如此大的差別?蓋因黑格爾是“認識論觀念”,而海德格爾則是“存在論觀念”,而筆者以為恰恰是“存在論觀念”才能真正發(fā)現(xiàn)《道德經》的價值和高妙之處。故本文特別強調“存在論”、“現(xiàn)象學”對理解、闡釋《道德經》的特別意義,并力圖采用“兩種模式”結合為用的策略來對《道德經》及其“意義”進行闡釋性的掘發(fā)和評價。

三、老子其人

我們要正確地把握老子及其著作首先會碰到這樣的問題:老子是誰?《道德經》一書產生于何時?它的真面目、統(tǒng)一性如何把握?因為老子其人其書在歷史上是存在著一些疑點、漏洞、不確定性和不一致處的,因而有澄清和明確的必要。

關于老子生平的記載最可靠的無疑是漢代司馬遷《史記·老子韓非列傳》中的表述。司馬遷這樣記載:“老子者,楚苦縣厲鄉(xiāng)曲仁里人也,姓李氏,名耳,字聃,周守藏室之史也?!薄俺嗫h厲鄉(xiāng)曲仁里”,在今天河南鹿邑縣東,苦縣原屬陳國,后陳為楚滅而屬楚?!爸苁夭厥抑贰毕喈斢诮裉斓膰覉D書檔案館的館長。

司馬遷接著寫道:“孔子適周,將問禮于老子。老子曰:‘子所言者,其人與骨皆已朽矣,獨其言在耳。且君子得其時則駕,不得其時則蓬累而行。吾聞之,良賈深藏若虛,君子盛德,容貌若愚。去子之驕氣與多欲,態(tài)色與淫志,是皆無益于子之身。吾所以告子,若是而已?!鬃尤?,謂弟子曰:‘鳥,吾知其能飛;魚,吾知其能游;獸,吾知其能走。走者可以為罔,游者可以為綸,飛者可以為矰。至于龍吾不能知,其乘風云而上天。吾今日見老子,其猶龍邪!’”“駕”,指君子做官坐馬車;“蓬累而行”,指君子不得志時則會蓬轉流移,像蓬草一樣過著漂泊不定的生活。老子這里是講一個人的榮辱達窮變化,此一時彼一時。接下來講會做生意的商人是不輕易暴露自己的寶貨的;有盛德的君子在外表上卻顯得很謙讓和愚魯。這強調的是內斂,不自恃、自驕。下來則教導孔子要把驕氣、貪欲、姿態(tài)容色與淫欲之志都去掉?!柏琛蓖ā熬W(wǎng)”;“綸”,釣魚用的絲線;“矰”,一種用于射鳥的系著絲繩的短箭。這些言論都比較符合《道德經》中的觀念和旨趣,其真實性是明擺著的。

接下來又有一段:“老子修道德,其學以自隱無名為務。居周久之,見周之衰,乃遂去。至關,關令尹喜曰:‘子將隱矣,強為我著書?!谑抢献幽酥鴷舷缕?,言道德之意五千余言而去,莫知其所終?!?/p>

關于老子的后人,司馬遷記得也很清楚:“老子之子名宗,宗為魏將,封于段干。宗子注,注子宮,宮玄孫假,假仕于漢孝文帝。而假之子解為膠西王卬太傅,因家于齊焉?!闭f老子的兒子叫宗,曾做過魏國大將,封地在段干這個地方。宗的兒子叫注,注的兒子叫宮,宮的玄孫叫假,假在漢孝文帝時做過官。假的兒子解是膠西王卬的太傅,因此世代都住在齊地,“齊”為周朝國名,在今山東北部和河北東南部。

這本來都是很清楚、很確定的,但司馬遷有個習慣,追求史料的翔實和有聞必錄,喜歡把不同的說法也一并作為“附錄”列在“正傳”之后,比如他在上引記寫“老子后人”的這段文字之前這樣寫:“或曰:老萊子亦楚人也,著書十五篇,言道家之用,與孔子同時云?!薄吧w老子百有六十余歲,或言二百余歲,以其修道而養(yǎng)壽也?!薄白钥鬃铀乐蟀俣拍辏酚浿芴焚僖娗孬I公曰:‘始秦與周合,合五百歲而離,離七十歲而霸王者出焉?!蛟毁偌蠢献樱蛟环且?,世莫知其然否。老子,隱君子也?!币馑际钦f,也有個說法,說老萊子也是楚國人,著書十五篇,講說道家學說的價值和意義,和孔子同一個時代。又記:老子大概活了一百六十多歲,也有人說活了二百多歲,是因為他修道養(yǎng)生,所以長壽。還記載說,自從孔子死后129年,史書上記載周太史儋曾對秦獻公說:“開始時,秦與周是一家,大約五百年后分開了,自此七十年后才有稱霸稱王者出現(xiàn)?!庇腥苏f太史儋就是老子,也有人說不是,世人都不知道哪種說法對。這說明老子的確是個“隱君子”(隱者)。

問題和歧義就出在后面這一段話,就這一段話而言,老子的身份似乎有三種可能:老聃、老萊子、太史儋。老萊子與孔子同時,都屬于春秋晚期人,問題還不大,而出現(xiàn)在孔子死后129年的太史儋問題就大了,他屬于戰(zhàn)國后期的人。其實人們如果知道司馬遷此處只是照錄一些不同的說法而已,并不是在表示他自己的疑惑,就不會有分歧了,因為“老子即老聃”這一認識,他在一開始的“正傳”里就說清楚了,就作出了明確的定論。

有人根據(jù)有關史料推測,認為老子大約生于東周(春秋)周簡王六年,即公元前580年,與鄭國的子產同歲,年長孔子29歲。[15]73還有人推測老聃應長孔子20歲,其生年約為公元前571年。[1]10還有人認為應生于公元前585年農歷二月十五,而且認為在東方三圣中老子最大,釋迦牟尼生于公元前565年四月初八,比老子小20歲;孔子則生于公元前551年八月二十七,公歷9月28日,比老子小34歲。[16]2

因此對比起來,基督教創(chuàng)立者耶穌生于公元元年12月25日,同老子比起來又晚了很多,而伊斯蘭教創(chuàng)立者穆罕默德生于公元571年4月20日,時間就更晚了。老子思想的創(chuàng)始性、先發(fā)性、原創(chuàng)性就顯得無比難得、無比珍貴了。在老子生年上筆者傾向于“公元前551年八月二十七”這個說法。

今人何新認為:“一、史傳中所謂‘老子’,本來并非一人,而是一個老氏史官及天官家族的群體之通名?!兜赖陆洝芬粫嵌鄷r代、多史官、多政治家之集體創(chuàng)作。二、‘老聃’亦非專名。凡高壽又耳大者,秦漢前語言皆可稱之為‘老聃’、‘老耽’或‘老儋’。音轉后世變?yōu)椤洗簟?,則今語中仍存。三、老氏家族傳自楚祖老童、重黎,故老學確為楚學也。老氏先祖可上溯老童、重黎、祝融、老彭。此族中以善攝生而多高壽者,故稱‘老聃’……其譜系之大略如下,即:老童→重黎→老彭→(西周太史)史伯→太史→伯陽→老聃(孔子問禮者)→老萊子(老氏庶子,隱者)→段干李(木)→(東周太史儋)→李宗(段干宗)→李注→李宮→李假→李解?!薄跋戎軙r代的父子宗法和前宗法社會,曾存在一種父子連名世官世業(yè)的父系繼承制度。”[17]218-219此見很有價值,屬于富有啟示性意義的重大突破。

何新還舉出文字學上的證據(jù),如《說文解字》:“聃,耳曼也?!薄暗?,耳大垂也?!薄端洝厮ⅰ罚骸百俣措x耳”,而“離”即“長貌”、“垂也”,因此,聃、耽、儋同音同義,都是指大耳朵。[17]206-207

筆者以為可以綜合地看待這個問題,大致上可以這樣來認定:

其一,老子姓老名聃,應沒有問題?!袄稀毙盏拇_古已有之,如《世本》“顓頊子有老童”,《風俗通義》“老氏,顓帝子老童之后”。老子姓李名耳之說始自漢代,“耳”與“聃”相合,“老”與“李”古音同。錢穆在《莊老通辨》中也認為“李耳”是“離耳”的訛傳[9]22,也可作重要的參考。再,老子的確是個世襲的家族,但《道德經》的主要作者應是老聃。就像古希臘《荷馬史詩》一樣,“荷馬”就是一個“盲詩人”,是以其視覺器官特征命名的,老子則是以其耳朵特征命名的,是口耳相傳時代“聽覺器官占中心地位”的一種意象特征。

其二,這個家族大約在周末發(fā)生了“譜系性”的斷裂,使老子的身份從此不易為人所明知。

其三,造成“老子迷霧”的原因主要有:一是遠古氏族社會的思想譜系太久遠、古老,其來源本身就和神話傳說、宗教信仰渾然難分。老子距今大約有兩千五百多年的歷史,而老子往上至伏羲作八卦的時代也超過了兩千五百年,老子所秉承的“天道信仰”(包括女陰生殖崇拜等)太過古老、渺遠。二是因其“家族性”而不易為世人所了解。三是老子本人的有意隱逸。四是歷史性的斷裂,比如一些相關的重要史料可能會在秦始皇的“焚書坑儒”中被毀。

其四,后人有意神化也加重了老子已有的“神秘性”。老子本身就具有神異性、傳奇性,漢代以后特別是道教更是把他給神化了,說其母懷胎81載,在李樹下割左腋而生,一出生就須發(fā)皆白,故名老子。還說他騎的青牛原是麒麟,被他用一根樹枝插入鼻中,馴服為牛,因此給牛穿鼻也成了他的創(chuàng)舉。道教把他封為道教最高的神“太上老君”,尊為道祖;許多道教典籍都說他出生在商朝;唐玄宗還把二月十五日定為老子的誕辰(玄元節(jié)),等等。

筆者以為老子是真有其人的,他是春秋末期的哲學家,姓老名聃。他們家族原來和司馬遷家族一樣是世襲的史官,班固《漢書·藝文志》說“道家者流,蓋出于史官。歷記成敗存亡禍福古今之道,然后知秉要執(zhí)本,清虛以自守,卑弱以自持,此君人南面之術也”,就指出道家的前身是古代“王官之學”中的史官,“王官”在中國古代是指天子的官而非諸侯的官,“王官之學”是指周代貴族等級社會中的官方的亦即主流的學術文化或教育。錢穆認為,古代學術分野,莫大于王官與家言之別。王官學掌于史,百家言主于諸子。過去詩書六藝皆為王官之學,后才有諸子百家的學問?!笆饭佟笔峭豕僦畬W的生產者和傳承者,老子家族因是“史官”世家,故能有當時最系統(tǒng)、最高級的文化體系的傳承,因此由于“職業(yè)”的原因(家學),老子就成為當時最有知識的人,上通天文,下知地理,中曉人事,故年紀不大時(中年)就成了當時的大學者,廣有盛名,不光孔子曾問禮于他,據(jù)說他還曾經到各諸侯國講學,至“晚年遇王朝內亂,館藏圖書遭毀”,特別是他認識到世道之“頹勢已成”,一時萬難回天,才棄官隱居,以用“避亂隱世”的方式來尋求更有效的“救世之道”。機緣湊巧的是,天不遺珠,他幸遇良機,應關令尹喜之求,憑著自己極發(fā)達的理論思維,在深遠豐富的“古之道術”中,去偽存真,攝本提要,取精用弘,總結概括出天下第一哲學箴言,結晶成五千言“道德真經”。

因為他的《道德經》一書提出了一個空前哲學化的偉大體系,其影響很大,所以從戰(zhàn)國開始,就有人按照自己的想象和自己心目中的偶像重塑老子形象,給老子增添了很多傳奇色彩,或者將其寓言化,或者將其神化。另外,在《道德經》一書的流傳過程中,或因轉抄、復制的加工,或因傳習者“我注六經式”的主觀損益,又造成了它一定程度的增改、“走樣”,遂使它不免竄入后代的思想、文化痕跡,遂使老子及其著作更加玄秘,更加真?zhèn)坞y辨。但只要我們善于運用科學的理性去偽存真,籠罩在老子及其著作上的迷霧就會紛然散解,其廬山真面自會燦然顯露。

老子的生平事跡,除了《史記》以外,還散見于《莊子》《列子》等道家著作,以及儒家著作如《禮記·曾子問》等。

總之,老子不光確有其人,而且還是第一個對中國古代哲學、思想、文化都產生了根本性影響的偉大的大師、巨擘。

四、《道德經》其書

《道德經》據(jù)說在秦時被稱為《上至經》,至漢景帝時被稱作《道德經》,因為它分《道經》(三十七章)和《德經》(四十四章)兩大部分。它還有一些別的名稱:《五千言》《老子五千文》《道德真經》等。

已如上述,由于《道德經》言簡意賅,影響大也易于傳播,因此也就容易被人增刪和篡改,遂致它在后世的流布傳播中出現(xiàn)了許多歧句。漢代以后也出現(xiàn)了許多不同的版本,如有魏晉玄學代表人物王弼的《道德經注》(后來傳世的《道德經》的唯一版本)、漢初隱士黃老哲學的集大成者河上公的《道德經》(河上公本)、漢末張道陵本、唐代的傅奕本等。

目前比較有影響的主要有三個版本:一是通行本,主要指王弼注釋的底本(王弼本),共81章,約五千言。二是1973年湖南長沙馬王堆出土的帛書本,分甲、乙兩種,是戰(zhàn)國末期到漢代初年的版本。三是1993年湖北荊門市郭店村1號楚墓出土的竹簡本,分甲、乙、丙三組71枚竹簡,至遲是戰(zhàn)國中期的版本,成書的年代還要更早。它至少要比帛書本早一個世紀,是迄今已發(fā)現(xiàn)的世界上最早的古本《道德經》。因為它是3組竹簡,不具有嚴密的章節(jié)體例,因而也未區(qū)分《道經》和《德經》。帛書本是《德經》在前《道經》在后,通行本則是《道經》在前《德經》在后。帛書本與通行本在內容上差異不大,而竹簡本與通行本差異較大,比通行本少三千字,而且不反對仁義和禮儀,前兩本中的“絕圣棄智”、“絕仁棄義”,竹簡本則為“絕智棄辯”、“絕偽棄慮”。

當代學者郭沂認為古代中國有兩種不同版本的老子:郭店竹簡即老聃所寫;傳世本的祖本則出自周太史儋之手。崔仁義則認為郭店的3組簡文實際上是三本《道德經》不同的書或文獻匯編。[18]18-19筆者以為這其實反映了古時成書的規(guī)律,是個人化、零散,無固定的制度、機構或設備所致。這些看法均可作為重要的參考。

帛書本把《德經》前置,筆者以為其原因大概出自于實用或政治的需要,而從邏輯上看,《道經》在前則是對的。其首章講“道可道,非常道。名可名,非常名”,是從語言論開端,而第八十一章則做總結:“信言不美,美言不信。善者不辯,辯者不善”,仍回到語言論視角。另外,在理論邏輯上,沒有“道”便沒有“德”,故必是“道”前“德”后的。

據(jù)說在河上公本之前西漢經學家劉向完成了將《道德經》劃分為通行的八十一章的工作,其子劉歆解釋說:“《道經》在上,以法天,天數(shù)奇,故有三十七章?!兜陆洝吩谙?,以法地,地數(shù)偶,故有四十四章?!闭f明八十一章的劃分并非完全是根據(jù)思想內容和修辭節(jié)奏,而是出于陰陽的考慮:雙九之積的81是一個完滿的陽數(shù)。[18]8此說也有一定道理。

綜合以上情況,筆者以為《道德經》之成書也符合古代“滾雪球”或“層累造成”的學術發(fā)展規(guī)律,即不完全出自一人一時,但其原本卻必出自一人,后來在傳播中雖不斷被人加工、修改,但大體上還是一個系統(tǒng)。它可能同老聃、老萊子、太史儋等都有關系,其中可能還會有一些無名氏的貢獻,但最主要作者則是老子(老聃)。另外,從傳播學、接受學和解釋學的角度看,通行本從漢魏以來已形成《道德經》的影響最廣最大的傳統(tǒng)、譜系或“文化共同體”,已深入人心,因此它才是真正意義上的“經典”《道德經》,才是值得我們研究和解讀的“善本”,筆者下面對《道德經》的闡釋、評價所依的正是這個通行本。

五、“天道”的內容和特征

老子推崇、標舉的是“一生二,二生三,三生萬物。萬物負陰而抱陽,沖氣以為和”的自然天道,效法的是“周行而不殆”,“天得一以清,地得一以寧,神得一以靈,谷得一以盈,萬物得一以生,侯王得一以為天下貞”的宇宙天道大化運行之最高法則“一”,目的是想使人們獲得這種能超越社會、超越人倫的天地間之最高智慧,以像天道那樣自由暢行,圓融無礙。因此可以說“天道論”(或“道論”)就是老子哲學的阿基米德點和全部總綱,《道德經》的“道”就是“天道”,《道德經》一書的最大貢獻就是提出了一個系統(tǒng)的“天道論哲學”和“智慧學”(亦即自由超越論的美學)。那么,他的“天道論”是什么?有什么具體的內容和特征?就是我們言說和評價老子意義時首先需要回答的問題。

1.《道德經》“道”的“天道內涵”

《道德經》的“天道”其實也有字源學上的依據(jù),筆者以為“道”的漢字結構已經內含了“指征天”的意涵了,“道”字在結構上主要是由“路”和“人首”(人頭)兩部分構成的:

“道”在《說文解字》中被釋為:“道,所行道也,一達謂之道?!边@雖是漢人的解釋,卻也是接近“道”的本義的。我們迄今尚未發(fā)現(xiàn)甲骨文中的“道”字,而西周金文中已出現(xiàn)了“道”的七八種寫法,其后則更多,如上引諸“道”字。它們的寫法雖異,但基本的結構卻差不多,都是“行”字中間加一“首”字。“行”字好理解,就是指人行的道路,關鍵是“首”字有歧解,“首”即人頭是沒有問題的,上引材料認為是表示“觀察、思考、選擇”。有人還解為是“以首代人”:“‘道’字從行從首,實為從行從人,故‘道’是取人行于路途之象?!盵20]12而筆者以為在這里“首”并非真指人首,極有可能是指人頭頂上的天空,是“以首代天”,這樣道就非“人道”而是指“天道”,它也是“天人合一”觀念的一種特殊表現(xiàn)形式。

“道”作為中國文化的基元性范疇,還來自《易經》?!耙住痹谥袊糯徽J為是由“日”與“月”二字合成的,“袐書說:日月為易,象陰陽也”[21]54,即“易”字是“日”、“月”二字合成的,代表著陰陽二氣,而日月非他,正是“天體”、“天象”,因此也就代表著“天道”,于是《易傳·系辭上》就說:“一陰一陽之謂道,繼之者善也,成之者性也?!泵鞔_指出“易道陰陽”是《易經》的根本,其“道”的內涵就是指“天地陰陽交合運行之道”,亦即“天道”。

《道德經》的“道”也一樣,它把“道”結構中的“首”字理解成是“天的象征”,其內涵就是“天道”——“天體日月運行之常規(guī)常則”,即天地萬物的普遍規(guī)律和法則,所以他才非常重視“道”的往復循環(huán)之“大”、“逝”、“遠”、“反”。在具體的“物象”上,筆者以為老子的“天道”是一個宏觀、宇觀、整體、大全性的概念,它既指日月,也指天空和大地,還指萬物。比如其“虛空”來自天穹之寥廓、渾茫、高遠;其生生不息之“萬物并作”來自于大地之“廣德生物”、“厚德載物”;其“柔弱”來自于女性、嬰兒、水、月之品性;其“恍惚”、模糊來自于“月象”、黑夜之朦朧、暗幽;其自然和“無為而無不為”則來自于天地或宇宙之本體、本質、本性……

如斯,可以說《道德經》的“道”可以包括以“陰陽”為內涵的“易道”而又比它具有更為深刻的理性內涵,它包括天地又高于天地,是天地的“根”、“原型”和“努斯”(神魂、生命)、“原動力”,用《道德經》中的說法即:“天地根”、“先天地生”、“天地之始”、“萬物之母”等。葉舒憲認為老子“道”的原型是“太陽”,“道的原型可以追溯到神話意識中規(guī)則變化或周期性變化的物象。在大千世界中對人類影響最大的周期性變化物象無疑是太陽,所以筆者把太陽視為原生形態(tài)的‘道’。從這一視點來分析各種關于道的描述,許多疑點和難解之謎均可迎刃而解”[22]118。而陳鼓應、白奚則認為老子“道”的原型是“月亮”,認為“諸如循環(huán)往復、陰陽轉化、盈縮變化等特性”,“諸如‘弱’、‘始’、‘母’、‘靜’、‘水’、‘沖’、‘淵’、‘湛’等,與其說是對太陽的描述,毋寧說是對月亮的描述更為確切、更為易于讓人接受。因而我們相信,‘道’的神話原型是月亮,老子關于‘道’的思想理論,從民俗文化的角度來看,淵源于原始宗教文化中的月神崇拜”[1]52。筆者以為,“日原型”說、“月原型”說都有一定道理,但也都有失片面,盡管它們在老子關于“道”的“原型喻象”中所占有的地位或比重是很突出的,為什么?原因就在于《道德經》的思維是類似于西方后來的“存在論”、“現(xiàn)象學”的,它是博喻的、多元展開、多側面呈現(xiàn)的,它在《道德經》中有很多原型喻象,這些喻象之間是難分等差的“分環(huán)勾連”關系,各有各的功能和價值擔當,盡管其中一些意象占有突出的地位和分量,甚至具有結構性的“主導性”和“不可替代性”(如“女陰”、“水”等),但它們仍然無法完全替代別的喻象,比如“車輪”、“大象”、“圣人”等。其原因在于它們不是“認識論模式”中的本質化、概念化的對象,而是“存在論模式”中的彼此關聯(lián)的現(xiàn)象學化“網(wǎng)狀境域”,即它們之間均是互相闡釋、互相補充、互相成就和互相豐富的關系,有機依賴性很強,這樣,“道”的原型便不能拘泥、限定或“本質化”為一個具體的“日”或一個“月”,如果硬要找一個原型,筆者以為也許“原始的大母神”才較為合適些。因此筆者主張對老子“道”原型作綜合性的“宇宙努斯”解釋,或一種本然的“自然生力”理解,否則就會出現(xiàn)“日”、“月”原型如何生硬地有效兼容、貫通“女陰原型”、“水原型”、“橐龠原型”、“車輪原型”、“嬰兒原型”、“大象原型”、“圣人原型”這樣的難題。

總括起來看,“道”在《道德經》中共有四層意思:一從來源或原因上看,道是萬物的總根源;二從本質上看,道是萬物的本質或本體;三從事物運行變化的必然性上看,道是萬物存在、變化的總規(guī)律;四從實踐應用的方法和智慧上看,道是人們對待世界、為人處世的總法則?;蛘哒f道是萬物之根、之本、之法。

《莊子》受《道德經》的影響,把“體道”作為人生的最高目的,建立了“虛己以游世”的“游以體道”的美學體系。孔子也講“先王之道,斯為美”、“志于道”、“吾道一以貫之”、“朝聞道,夕死可矣”、“道不行,乘桴浮于?!?、“篤信好學,守死善道”等等,不過他的“道”已主要不是“天道”,而是以“禮樂價值”為核心的所謂的“先王之道”了。

2.“道”之有無、正反結構

老子認為道是有無、陰陽、虛實等既對立又統(tǒng)一的結構,此結構也是天地人等萬物的結構、世界的結構。

如《道德經》第一章:“無,名天地之始;有,名萬物之母。故常無,欲以觀其妙;常有,欲以觀其徼。此兩者,同出而異名,同謂之玄。玄之又玄,眾妙之門。”譯為:“無”是天地開始時的狀態(tài);“有”是萬物擁有名稱時的狀態(tài)。因此,我們可以從“無”中去直覺認識道的玄虛和深奧;從“有”中去直覺認識道的種種定形和表現(xiàn)。“無”和“有”本為一物,只是名稱不同,都是非常幽深和根本的。幽深又幽深,根本又根本(反復復反復,循環(huán)復循環(huán)),道是一切玄奧產生的總根源。

也就是說在老子看來“無”不是沒有,不是不存在,只是你看不見它。老子的“有”相當于陽、明、實、有限;“無”相當于陰、暗、虛、無限。

老子認為世界的結構簡單地說就是有形和無形、明和暗、實和虛、有限和無限相統(tǒng)一的結構,或者說是可見的和不可見的合起來的結構。依今天現(xiàn)代的觀念,我們可把“有形的”、“可見的”、“實的”、“明的”稱為“在場”,把“無形的”、“不可見的”、“虛的”、“暗的”稱為“不在場”?!安辉趫觥辈坏扔跊]有,它是存在的,只是你看不見。或者說“有”代表有限的現(xiàn)實性,“無”代表無限的可能性,可能性大于現(xiàn)實性,因此,比較起來,老子更看重“無”,如《道德經》第四十章:“天下萬物生于有,有生于無?!痹龠M一步也可以說,無決定有,無是有的原因,有是無的結果;無是有的歷史,有是無的現(xiàn)實。據(jù)此我們甚至可以說老子既是“道”哲學家,也是“無”哲學家。

筆者以為老子這個“有無結構”對海德格爾是有啟發(fā)意義的,海德格爾的“存在”就具有老子的“無”的品性,也許我們可以這樣轉換:海德格爾的“存在者”相當于老子的“有”,海德格爾的“存在”(存在者的“去存在狀態(tài)”或“展開狀態(tài)”)相當于老子的“無”。老子重“無”,是想讓“無中生有”和把握宇宙或天道的整體;海德格爾重“存在”,則是想讓“無無化”、“世界世界化”、“大地大地化”,亦即讓那個最高的“存在本體”、“存在努斯”得以自行運行和顯現(xiàn)。兩者的目的基本上是相同的,都達到了人類思想和智慧的最高水平。

總之,老子認為這個“有無結構”是道的最根本、最基本的結構。

道的“正反結構”是從其“有無結構”中衍生出來的,即有是“正”,無是“反”;正即是反,反即是正,正反不可分割。

如《道德經》第二章:“天下皆知美之為美,斯惡已;皆知善之為善,斯不善已。故有無相生,難易相成,長短相形,高下相傾,音聲相和,前后相隨?!弊g為:人們(天下)都知道美之為美的原因,什么是丑的觀念也就自然相應地產生了(或者還可譯為:大家都知道美的奧秘就會刻意地、竭力地去追求美,把美極端化,即難免會過分和走極端,于是物極必反,過猶不及,美就走向反面變?yōu)槌罅?。其原因就在于離開了自然而然的“無為”之道了)。大家都知道什么是善良,不善良的觀念也就相應產生(或大家都拼命去追求善,就會浮夸、造假走向善良的反面),所以有和無是相互生成的,難和易是相互成就的,長和短是在比較中形成的,高和低是相互包含的,單聲的“音”與聲調是相統(tǒng)一的,前和后是相互隨從的。

再如《道德經》第四十五章:“大成若缺,其用不弊。大盈若沖,其用不窮。大直若屈,大巧若拙,大辯若訥?!弊g為:最完滿的東西好像有欠缺(不完滿),但它的功用卻不會衰竭。最充實的東西好像是空虛的,但它的功用是不會窮盡的。最直的東西好像是彎曲的,最靈巧的東西好像是笨拙的,最卓越的辯才卻好像笨嘴笨舌。

第四十一章:“明道若昧,進道若退,夷道若纇,上德若谷,大白若辱,廣德若不足,建德若偷,質真若渝。大方無隅,大器晚成,大音希聲,大象無形?!薄袄h”:絲上疙瘩,引申為崎嶇不平?!叭琛保汉诠傅囊馑肌!坝濉保和ā榜尽?,空,挖空,空虛。譯為:光明的道好像是昏暗的(顯見的道反而不易看見),前行的道卻好像在后退,平坦的道卻好像崎嶇不平。崇高的德好像山谷一樣低下,最白的東西卻好像有黑垢,很多的德卻好像有欠缺(不足),有力量的德卻好像懦弱乏力,內里充實的德卻好像空虛。最方的東西反而沒有棱角,最完善的東西反而不完善(“晚”通“免”),最大的聲音反而是無聲的,最大的形象反而看不見形跡。

老子的正反思維,也可以視為一種樸素的辯證法思維。

3.“道”之虛空、惚恍、混一特征

如《道德經》第十四章:“視之不見,名曰夷;聽之不聞,名曰希;搏之不得,名曰微。此三者,不可致詰,故混而為一。其上不皦,其下不昧。繩繩兮不可名,復歸于無物。是為無狀之狀,無物之象,是謂惚恍。迎之不見其首,隨之不見其后?!弊g為:道是看不見的,叫做“夷”;道是聽不到的,叫做“希”;道是抓不住的,叫做“微”。夷、希、微這三種情況是無法從道理(思維、概念)上弄清楚的,所以道是渾然一體的。它上面不顯得明亮,下面也不顯得昏暗。它連綿不斷而不可名狀,最終仍是一種“無”的狀態(tài)。這種沒有形狀的形狀,沒有實物的物象,應該稱為“惚恍”。從前面看不見它的頭,從后面也看不見它的尾。

此章在強調“道”的非實體性屬性,認為它是虛空、恍惚或混沌整體的,它不是認識論的對象,而是需要用生命去體驗和感悟的“存在論對象”,或者說是只能用內在于其中的辦法來直覺地體悟它。

再看《道德經》第二十一章:“道之為物,惟恍惟惚。惚兮恍兮,其中有象;恍兮惚兮,其中有物。窈兮冥兮,其中有精。其精甚真,其中有信?!弊g為:道這種事物是恍恍惚惚,似有若無的。惚惚恍恍啊,其中又有形象。恍恍惚惚啊,其中又有實物。深遠昏暗啊,其中又有精氣。這精氣非常實在,可靠即蘊含其中。

4.“道”之無名、樸、小特征

如《道德經》第三十二章:“道常無名、樸,雖小,天下莫能臣。”譯為:道永遠是無名而質樸的,它雖幽微不可見,天下卻沒有什么東西能主宰或令它臣服。

5.“道”之普遍、宏大特征

如《道德經》第三十四章:“大道泛兮,其可左右。萬物恃之以生而不辭,功成而不有。衣養(yǎng)萬物而不為主,可名于小。萬物歸焉而不為主,可名為大。以其終不自為大,故能成其大?!弊g為:大道廣泛運行,左右無礙,無所不到。萬物依賴它生長而不推辭,卓有功勞而不居功。護養(yǎng)萬物而不自以為萬物之主,可被視為微小不彰。萬物歸附于它也不自以為萬物之主,可被視為無比偉大。正因為它始終不自以為偉大,所以才能成就它的偉大。

6.“道”之自然本性

如《道德經》第二十五章:“人法地,地法天,天法道,道法自然?!奔慈艘缘貫榉▌t、原型,地以天為法則、原型,天以道為法則、原型,道以自身的本性為法則、原型。在這里,“自然”不是指現(xiàn)代物理意義上的“大自然”,而是“自然而然”的意思,再說得通俗一點就是“自己如此”、“本來如此”的意思,其實質就是“本己、本然、本真”,海德格爾“存在論”的要旨也是主張讓事物“如其所是”、“自行顯現(xiàn)”,與《道德經》的“自然”、“如己”思想如出一轍。這里的關鍵是:什么是“自然”或“自然”的真面目是什么?老子認為它只能是“天道”,因為“社會化”的世道人欲已與天道有違了,因此才需要“知道”、“法道”、“歸道”,或者說“與道同行”。也因此,“知自然”和“法自然”都斷非已然自明和易行之事。

7.“道”之無私、均等、平衡特征

如《道德經》第七十九章:“天道無親,常與善人?!奔醋匀坏姆▌t是沒有偏愛的,它只幫助合道而行的人。第五章:“天地不仁,以萬物為芻狗;圣人不仁,以百姓為芻狗?!奔刺斓責o所謂仁愛,它對待萬物就像對待用草扎成的狗一樣“麻木不仁”;圣人以天道為法,也把百姓當成芻狗。第三十二章:“天地相合,以降甘露;民莫之令而自均?!奔刺斓亟缓暇蜁迪赂事?,老百姓用不著發(fā)號施令就自然會達到均平。第七十七章:“天之道,其猶張弓與?高者抑之,下者舉之;有余者損之,不足者補之。天之道,損有余而補不足。人之道,則不然,損不足以奉有余?!奔醋匀坏姆▌t,難道不像拉弓射箭一樣?高了就壓低它,低了就抬高它;多出來了就減少它,不夠了就補足它。自然的法則就是這樣,減少多余的補充不夠的。而人類的法則卻相反,是剝奪不夠的以供給更富足的。

8.“道”之“無為而無不為”特征

如《道德經》第三章:“為無為,則無不治?!奔匆浴盁o為”的態(tài)度去處事,就沒有什么治理不了、解決不了的?!兜赖陆洝返谌哒拢骸暗莱o為無不為。”一些人認為老子主張“無為”是很消極的,這是一個嚴重的誤會,老子的“無為”是有更大的野心和目的的,這就是“無不為”。這樣,“無為”就是一種策略和智慧,它要求得最無限的收獲,但同時卻好像沒有靠什么“手段”、“作為”,說透了就是借得“天道”的勢和偉力,可謂是“法天道”、“用天道”的智慧。

9.“道”之循環(huán)往復特征

如《道德經》第二十五章:“周行而不殆……大曰逝,逝曰遠,遠曰反?!奔础暗馈笔侵芷谛匝h(huán)運行而不停止的。它大著大著就仿佛消逝了,它的消逝表明它的邊界是很遠的,而遠到一定時候又會返回來?!兜赖陆洝返谒氖拢骸胺凑叩乐畡印!奔础暗馈钡倪\動軌跡是“相反”、“反復”或圓周性循環(huán)的。因此才要“致虛極,守靜篤。萬物并作,吾以觀復”(第十六章),即用整體的、動態(tài)的、循環(huán)重復的方法來體道、歸道。

這里取象效法“自然天道”的色彩十分明顯,我們不難推想,老子大概是從太陽的東升西落、月的陰晴圓缺、晝夜的黑白交替、春夏秋冬之四季循環(huán)、陰陽二氣的升降強弱轉換、草木的榮枯、莊稼的種收,以及人和動物的生老幼壯病死等萬物周而復始的周期性循環(huán)現(xiàn)象中提取出這種“周行”、“循環(huán)”、“往復”、“離歸”之“圓周之道”的。柏拉圖也關注“圓”,他在《第七封信》中講了“圓”的五種存在方式,提出了“五種圓”的“理念之思”[23],亦可與老子的“周行”之“圓道”思想對看。中國當代新儒家領軍人物牟宗三甚至還專門寫了《圓善論》,對“善”的圓滿之境進行了深入探討,最后以“圓善”的“圓教”保證討論作歸穴。[24]其對“圓”的哲理之趣應該說仍不出“圓道”(天道)這一最高境和最大境。而《紅樓夢》的“石頭之歷劫”循環(huán),與其說是“禪佛”的,毋寧說是老子之“天道圓哲學”的。老子的天道哲學因其最高境、最大境而無遠弗屆,無深不至;法籠天地,蔭被萬哲。

六、“道”的現(xiàn)象學“喻象”

在這里,“現(xiàn)象學”是指《道德經》“道”的“喻象”(意象)之動態(tài)多元性,即它們是多維度、多層面地發(fā)散著的、展開著的,是一種“自行存在狀態(tài)”或“相互關聯(lián)的境域”,它們具體展開為如下“柔性意象”系列:

1.少女、母親、谷神、玄牝

如《道德經》第一章:“無,名天地之始;有,名萬物之母……玄之又玄,眾妙之門。”“始”,《說文解字》釋為“女之初也。從女,臺聲。”“女之初”就是指小女孩、少女、姑娘,在內涵上則是指一種孕育、生產的可能性,或一種基礎、架構或臺階,是偏于“無”的那種可能性的存在。“母”,在“女”字上加了兩點,指兩個乳房。母親就可以生育了,已把“可能性”變成了“現(xiàn)實”,它象征著萬物的根源、來源?!靶保玖x為染黑,引申泛指黑色、黑暗,或幽昧不可測、幽昧深遠、深奧不易理解等?!伴T”,門戶、出口、女性生殖器。雙扇為門,單扇為戶,引申為根源、來源,或能生產的基礎和結構。

《道德經》第六章:“谷神不死,是謂玄牝。玄牝之門,是謂天地根。綿綿若存,用之不勤?!薄肮壬瘛奔磁瘢肮取毕衽雠P之象。當然也可以有另一解,即《說文解字》釋為“谷,泉出通川為谷”。本義為山澗泉水,后引申為“兩山中間狹長而有出口的地帶”。再即“榖”的簡化字,指谷物,糧食作物的總稱。因此,“谷”亦可理解為山谷,比喻虛空之象;理解為“谷物之神”,代表著生命之源?!吧瘛痹谶@里可以理解為“神靈”,一種“理性的努斯”、“理性神”?!瓣颉?,《說文解字》釋為“牝,畜母也”,即本義指雌性的獸類,實則是代指女性生殖器?!扒凇保焊F盡,枯竭。此章譯為:女神永存啊,因為它就是神秘微妙的雌性。雌性的陰戶,就是天地所從出的根源。它綿綿不絕地似有若無地存在著,但它的作用卻是永無窮竭的。

《道德經》對女性、女陰的崇拜是十分明顯和強烈的。

2.嬰兒

如《道德經》第十章:“摶氣致柔,能如嬰兒乎?”“摶”,《說文解字》釋為:“摶,圜也?!北玖x為雙手圓轉把散碎的東西揉成團,引申為聚集?!皳粴狻奔淳酆暇珰庵?。此句譯為:聚合精氣達致柔和靜定的狀態(tài),能像嬰兒那樣嗎?老子認為“嬰兒”是一種高深的得道之境。

第二十章:“眾人熙熙,如享太牢,如春登臺。我獨泊兮其未兆,沌沌兮如嬰兒之未孩?!弊g為:眾人都興高采烈,無比和樂,好像參加豐盛的宴席,又好像在春天登高遠望那樣心曠神怡。唯獨我卻淡泊恬靜啊沒有任何開竅的苗頭,混沌不明啊就像還不會笑的嬰兒。

《道德經》第四十九章:“圣人無常心,以百姓心為心……圣人在天下歙歙焉,為天下渾其心。百姓皆注其耳目,圣人皆孩之?!弊g為:得道之人沒有固定不變的一己私心,而是以百姓的意愿為意愿。得道的人治理天下,懂得收斂自己的意欲,目的是為了人們都能夠變得心地淳厚渾樸。因為人們都喜歡刻意追求聰明,競相用智,得道之人才想法把他們變得像孩童一樣。

《道德經》第五十五章:“含德之厚,比于赤子。毒蟲不螫,猛獸不據(jù),攫鳥不搏。骨弱筋柔而握固。未知牝牡之合而朘作,精之至也。終日號而不嗄,和之至也。知和曰常,知常曰明。”譯為:含有厚德的人,就好像初生的嬰兒一樣純真柔和。蜂蠆虺蛇等毒蟲不去刺傷和咬傷他,猛獸不去抓傷他,用腳爪取物的兇鳥也不去搏擊他。他筋骨柔弱但拳頭卻握得很牢固。他不懂得男女交合之事,可小生殖器卻常常勃起硬挺,這是因為精氣充足的緣故。他整天大哭,但嗓子卻不會嘶啞,這是因為他氣血非常醇和的緣故。懂得醇和的道理就把握了永恒之道,懂得了永恒之道則會變得聰明智慧。老子在這里明確主張要向嬰兒學習,力求達到如嬰兒一般的純真柔和、精氣彌滿、身心和諧的淳樸之境?!皨雰骸币彩瞧洹暗馈钡囊粋€象征。

尼采在《查拉圖斯特拉如是說》中也說:“我要告訴你們有關精神的三種變形:精神如何變成駱駝,駱駝如何變成獅子,最后獅子如何變成孩童?!蹦岵傻摹昂⑼迸c老子的“嬰兒”也有近似的旨趣和格調,亦可參解。

3.水

如《道德經》第四章:“道沖,而用之或不盈也。淵兮似萬物之宗?!弊g為:道就像涌動著的水一樣(沖:本義為水涌動、激蕩),再激蕩也不會滿溢而出。這一潭深水就好像萬物的根祖。

《道德經》第八章:“上善若水。水善利萬物而不爭,處眾人之所惡,故幾于道。居善地,心善淵,與善仁,言善信,政善治,事善能,動善時。夫唯不爭,故無尤。”譯為:最高的善就像水一樣。水善于滋養(yǎng)萬物卻不與萬物爭利,總是處于人們所不愿去的地方,所以最像道。它往往停留在卑下的好地方,心胸深廣而可容納萬物,它多以柔愛的姿態(tài)與人親近交往,它的聲響是真實可信的,它柔性靈活的精神是最好的政治之術,而用來處理具體的事務也非常相宜,它應物變化也非常善于把握時機。因為它無所不能又不爭功爭名爭利,所以沒有過失。

《道德經》第七十八章:“天下莫柔弱于水,而攻堅強者莫之能勝,以其無以易之?!弊g為:天下沒有比水更柔弱的東西了,但攻擊堅強的東西沒有什么能勝過水的,這是因為沒有什么能代替它(意指水具有獨一無二的特性)。

4.橐龠(空間意象)

如《道德經》第五章:“天地之間,其猶橐龠乎?虛而不屈(jué),動而愈出。多言數(shù)(sù)窮,不如守中?!弊g為:天地之間,不像一個風箱嗎?(“橐”:風箱或口袋的一種。“籥”:風箱中的吹風管。“橐籥”之謂是比喻天地是虛空的)雖然虛空但其作用卻不會窮竭(“屈”:jué,竭,竭盡),只要不斷拉動,它的風量就會越來越大(喻天地自然運行,萬物生生不息)。多說話只能加速敗亡(“數(shù)”:sù,通“速”、快?!案F”:困厄,處于困境,此處喻敗亡。“多言”:喻政令繁苛,強作妄為),不如持守中空的虛境之道(如橐籥一樣)。

5.車輪、陶器、房屋(空間意象)

如《道德經》第十一章:“三十輻共一轂,當其無,有車之用也。埏埴以為器,當其無,有器之用也。鑿戶牖以為室,當其無,有室之用也。故有之以為利,無之以為用?!陛灒篻ǔ,車輪中心的圓木,外沿與車輻相接,中有插軸的圓孔?!佰铩保褐铺掌鞯哪W樱颂幹溉嗤恋膭幼?。“埴”:制作陶器的黏土?!佰镗保簩⒄惩练旁谀W永镏谱魈掌鳌!半弧保捍白印!皯簟保簡紊乳T。一扇為戶,雙扇為門。譯為:三十根輻條共同支撐起一個車轂,只有車轂中間是空的才會有車輪轉動、車輛載運等功用。揉合粘土制作陶器,只有陶器中間是空的才會有陶器的容納功用。開鑿門窗建造房屋,只有門窗、房屋中間是空的才會有房屋供人居住等功用。所以車轂、陶器、門窗房屋等具體之實物(有)對其功用的形成是有利的,但其真正之功用卻來自于它的“中空”(無)。老子此章是借具體實物的有無結構來強調“無”(中空、虛空、空間)的本體性價值。一般人只重視“有”(有形、實、具體實物)而忽略“無”(無形、虛、空間),老子在此章明確指出:有無一體,相互依存、不可分割、相互為用;“有”是必備條件,“無”才具有根本功用。

6.圣人

在某種意義上,《道德經》中的“圣人”也可視為“道”的一種“化身”,盡管它主要是以理想的“得道者”形象而被描述的,這樣,《道德經》關于“道的喻象”就不完全是女性化的“柔性意象”了,盡管其基本為“柔性意象”,但反對片面化、絕對化也正是《道德經》存在論整體觀所要求的。很顯然,《道德經》把這種“整體性平衡的砝碼”投放在“圣人”這個男性化的意象上了。

如《道德經》第二章:“是以圣人處無為之事,行不言之教。”圣人因此以無為的狀態(tài)自居,實行無言的教育。第三章:“是以圣人之治,虛其心,實其腹;弱其志,強其骨;常使民無知無欲,使夫知者不敢為也。為無為,則無不治?!彼允ト藢Π傩盏闹卫碇ㄊ牵菏拱傩盏挠笠饽钌僖恍?,得到的實惠多一些;削弱其欲求意念,加強其內在實體;常使百姓無機心、無私欲,使那些自以為聰明者不敢耍弄自己的小聰明。用不亂作為的態(tài)度(以道為度的原則)去治理天下,則天下就沒有什么不可治理的。顯見,“圣人”正是理想的“得道者”和“以道治理天下者”,是善“無為而無不為者”,因此也似可為“道”的又一人格化之喻象。

以上都是《道德經》中“道”的喻象,首先,它們不是抽象的概念,而是活潑的生動的具體形象。其二,它們是多樣的、多維度的。其三,它們是動態(tài)的、生命化的。其四,它們是互補的、相互成就的“道”的意象化世界整體。這些喻象的存在充分顯示出《道德經》具有類似于海德格爾存在論、現(xiàn)象學之基本性質和樣態(tài)。

七、“道”之多面邏輯性思維

1.根思維

老子想問題和別人不同,他要刨根問底,追問源頭,探根究底,即要追問宇宙萬物包括人類是從哪里來的。“它所涉及的并非是對對象物知識的悟性——也不是那種按目的、計劃行事的意志。老子所瞄準的目標乃是被悟性和目的掩蓋起來的、處在我們內心深處的根源?!盵11]838“老子的思想所針對的是在我們之中以及在我們之外的統(tǒng)攝一切的始源。”[11]839

如《道德經》第一章:“無,名天地之始;有,名萬物之母。故常無,欲以觀其妙;常有,欲以觀其徼。此兩者,同出而異名,同謂之玄。玄之又玄,眾妙之門?!奔础坝小弊屛覀兛吹绞挛锏挠邢扌?,“無”讓我們看到世界的無限性,兩者結合起來才是智慧之獲得處。這就是“根源意識”、“基底意識”,或“求透徹的意識”,即從事物的“源頭”、“來源”和“本質處”來把握事物的智慧。

2.生思維

如《道德經》第四十章:“天下萬物生于有,有生于無。”《道德經》第四十二章:“道生一,一生二,二生三,三生萬物。萬物負陰而抱陽,沖氣以為和?!边@種尚生的思維、哲學,同《易傳》中的“生生之謂易”、“天地之大德曰生”是同旨同調的,都是重視生殖、生命、創(chuàng)造、活力等傳統(tǒng)中國智慧的集中體現(xiàn)。

3.循環(huán)思維

如《道德經》第二十五章:“周行而不殆……大曰逝,逝曰遠,遠曰反?!钡谒氖拢骸胺凑叩乐畡印!钡谑拢骸叭f物并作,吾以觀復?!崩献拥倪壿嬍牵禾斓朗茄h(huán)的,而人道的智慧也應是“循環(huán)的”,只不過它應變成:始于天道,終又歸于天道,也同“天道軌跡”一樣是“周行”的、“圓復”的,比如一個人其最初始于赤子嬰兒,而最終也應再像嬰兒一般純真、歡樂,這在美國人本主義心理學家馬斯洛那里被稱為人的“第二次天真”。兩個“天真”連起來就是一個純真生命的“圓圈”,才是真正理想的“道境人生”。亦如雅斯貝爾斯所言:“這一趨于深入的思維方式,對立與顛倒的思維方式,這一循環(huán)乃是確信接近根源的一種方法。根源便是其中之一?!盵11]841

4.反向思維

老子的思維還是一種“反向思維”,或曰“逆反思維”,表現(xiàn)為:人取之我棄之,逆潮流而動,或“正言若反”,其實質則是一種至為寶貴的“批判性思維”、“辯證性思維”和現(xiàn)象學式的“整體宏用”智慧。

臺灣學者韋政通在《中國思想史》中指出:“老子所使用的規(guī)則完全是另一套,他最善用‘吊詭’的語言,所謂‘正言若反’,嚴靈峰先生稱之為‘反’的邏輯,他說:‘在一般傳統(tǒng)的形式邏輯中,命題的公式是甲是甲,或甲非非甲。而老子卻不然,他的公式是甲是非甲?!e的例子是:明道若昧,進道若退,夷道若纇,上德若谷,廣德若不足,質真若渝,大白若辱,大方無隅,大器晚成,大音希聲,大象無形,大成若缺,大盈若沖,大直若屈,大巧若拙,大辯若訥,無為而無不為?!盵25]97也就是說老子的言說方式往往是“否定式”的,是“反的策略”、“反的邏輯”。

再如《道德經》第二十二章:“曲則全,枉則直,洼則盈,敝則新,少則得,多則惑?!弊g為:委屈才能保全,彎曲才能伸直,低洼才能盈滿,破舊才能翻新,少才能真正得到,多則不解、迷亂而不知所取。

老子的反向思維還表現(xiàn)為對當政者和當時的社會價值潮流的批判和反動。如《道德經》第七十四章:“民不畏死,奈何以死懼之?若使民常畏死,而為奇者,吾將得而殺之,孰敢?常有司殺者殺。夫代司殺者殺,是謂代大匠斫。夫代大匠斫者,希有不傷其手矣?!薄绊健保嚎?,削?!捌妗保褐概c眾人不同的作惡之人。譯為:人民不害怕死亡,為什么要用死亡來嚇唬他們呢?如果要真的使人民害怕死亡,那么對于那些為邪作惡者,我們就可以抓來殺掉,誰還敢為非作歹?實際上人的死亡是由人的天然的壽命管著的。那么代替天命而殺人者豈不是像代替木匠去砍伐木頭一樣,很少有不砍傷自己的手的。老子在這里是向統(tǒng)治者隨意殺害人民的罪行提出沉痛的控訴和抗議。所以,胡適稱老子為“革命家之老子”,說:“老子對于那種時勢,發(fā)生激烈的反響,創(chuàng)為一種革命的政治哲學。”[6]35,37

5.整體思維

如《道德經》第一章:“道可道,非常道;名可名,非常名。無,名天地之始;有,名萬物之母。故常無,欲以觀其妙;常有,欲以觀其徼。此兩者,同出而異名,同謂之玄。玄之又玄,眾妙之門。”強調“有無一體統(tǒng)觀”,亦可視為一種“有機生態(tài)論”。海德格爾存在論、現(xiàn)象學的一個極為鮮明的特征就是對“整體”的強調和推崇,如完整的“現(xiàn)象學視域”、世界的“因緣與意蘊整體”等等,亦可與老子的“整體思維”、“整體哲學”互參互釋。

6.兼性思維(兩兼思維)

如《道德經》第二章:“天下皆知美之為美,斯惡矣;皆知善之為善,斯不善矣。故有無相生,難易相成,長短相形,高下相傾,音聲相和,前后相隨?!庇泻蜔o是互相產生,難和易是互相成就,長和短是互相比照,高和下是互相依存,音和聲是互相諧調,前和后是互相連接。

此章在《道德經》中是緊承第一章“有無合用觀”而來的,它在標舉整體的、辯證的思維的同時,也在標舉“兩兼”思維,即要兼顧“正反兩個方面”,要從正反兩個方面來認識和行動,這個思想與后來黑格爾、馬克思等人的“對立統(tǒng)一”辯證法思想是基本一致的,但它卻在時間上比他們早了很多。《紅樓夢》里寫賈寶玉的怡紅院,“一邊種著幾本芭蕉;那一邊乃是一棵西府海棠,其勢若傘,絲垂翠縷,葩吐丹砂”。斯為著名的“蕉棠兩植”:一紅一綠,棠紅蕉綠,兩兼而互補,體現(xiàn)的就是由差異、對比而“現(xiàn)象學式”地生成、構成一個全面的美的景觀整體。因此,怡紅院也被命名為“怡紅快綠”。這“蕉棠兩植”應該說正是《道德經》“有無兩兼同用”美學在《紅樓夢》中的巧妙運用。有趣的是儒家也主張“執(zhí)兩而用中”的“中庸之道”,這和《道德經》的兩兼思維也差不多是同旨同趣。

7.卑下思維

如《道德經》第六十六章:“江海所以能為百谷王者,以其善下之,故能為百谷王?!币饧础昂?梢约{百川”,因為它處在低下的位置。老子的“卑下”有似于他的“無為”,而目的則是“無不為”的“大容”、“海納”。

八、“道”之得(德)

《道德經》中的“德”指的是人對道的獲得和掌握,即“德者得也”。德字原來寫作“悳”,即道在人的心中的意思,即心里得道才是真正的得道。因此,道和德原本是一回事,區(qū)別只在于道為體,德為用;道是抽象的,德是具體的。

《道德經》中也有不少如何獲得“道”的方法,或其“得道”的認識論、方法論,擇其要者有以下幾點:

1.致虛、守靜、觀復、歸根

如《道德經》第十六章:“致虛極,守靜篤。萬物并作,吾以觀復。夫物蕓蕓,各復歸其根。歸根曰靜,靜曰復命;復命曰常,知常曰明。不知常,妄作兇。知常容,容乃公,公乃全,全乃天,天乃道,道乃久,沒身不殆?!弊g為:達致極度虛無,秉持極度清靜。萬物一起爭相生長、發(fā)展,我可以從中看到它們的往復循環(huán)之周期、道理。萬物雖紛亂地爭著生存發(fā)展,但最終卻要返回其本原之境?;氐礁臼菫樘撿o,虛靜則等于回到事物的本原、自性;回到事物的本原、自性又等于回到永恒的天道法則,懂得這個天道法則才是真正的聰明有智慧。反之,不懂得這個道理,就會胡作妄為招來兇險。懂得常道就會胸懷博大包容一切,大包容才會公正無私,公正無私才會周全普適,周全普適就達到了天地自然之境,天地自然之境就是常道本然之境,依道而行才會長久,才會永遠沒有危險。因此,“觀復”就是觀道,就是向道學習,目的是回到虛靜之純樸本真之道境,即歸根、歸道。

2.知有守無

知有守無重心是在“用無”,亦即海德格爾的“去存在”或讓無“無化”,如《道德經》第二十八章:“知其雄,守其雌,為天下谿。為天下谿,常德不離,復歸于嬰兒。知其白,守其黑,為天下式。為天下式,常德不忒,復歸于無極。知其榮,守其辱,為天下谷。為天下谷,常德乃足,復歸于樸。樸散則為器,圣人用之則為官長。故大制不割。”譯為:雖知雄強,但卻要秉守雌柔,這樣就可以成為天下所匯聚的溪流。成為天下所匯聚的溪流,不變的得道境界就不會離失,就會最終回歸到嬰兒妙境。雖知明亮,卻要秉守暗昧,這樣就可以成為天下的范式。成為天下的范式,不變的得道境界就不會有差錯,就會最終回歸到一元混沌的無極之境。雖知榮耀,但卻要秉守恥辱(暗昧),這樣就可以成為天下的河谷。成為天下的河谷,不變的得道境界就會自足,就會最終回歸到真樸之境。真樸的道分散成具體器物,得道的人若繼續(xù)沿用真樸之道就可以為百官之長。所以完善的制度是不割裂散亂的。

這就是《道德經》著名的“三知”、“三守”、“三復歸”。在這里,“嬰兒”、“無極”、“樸”都是道的別名。關鍵在于老子提出的這個“知——守——歸”的存在論和方法論結構?!爸贝碚J識、知識、概念或科學,在哲學上屬于“認識論模式”;“守”代表堅持、堅守、依賴、以之為家,屬于情感或精神生活范疇,或者是終極性的心靈依托、安頓的故鄉(xiāng)、家園,在哲學上屬于“存在論模式”,同時它也是美學的。由此才能回歸天道本體:“嬰兒”、“無極”、“樸”的境界(亦為天人合一的天地境界)。

在這里,雄、白、榮相當于有、明、實;雌、黑、辱相當于無、暗、虛。而老子認為“知有守無”則為“天下之法式”。因此,人們要重視“無”,守住“無”,生活在“無”中。“無”是什么?“無”就是理想和可能;就是情感和想象;就是歷史、人文;就是藝術、美學,就是精神的土壤、環(huán)境和氛圍。

在企業(yè)管理上現(xiàn)在人們已認識到,最壞的管理是人治,以人管人;好一點的是靠制度管人;最好的則是文化管人、情感管人或信仰管人。也就是以“無”管人。這就是老子的“無為而無不為”哲學,或“用無之道”、“用無方法論”。

3.見素抱樸、貴柔守雌、居卑處下、用弱無私、不爭無為

如《道德經》第十九章:“故令有所屬,見素抱樸,少私寡欲,絕學無憂?!钡谒氖拢骸胺凑叩乐畡樱跽叩乐??!钡谒氖拢骸疤煜轮寥幔Y騁天下之至堅。”第七十六章:“故堅強者死之徒,柔弱者生之徒?!崩献铀缟械氖挛锶鐙雰?、山谷、水、女性都具有卑下、柔弱的特點,其實是主張低調、寬容、包容,把結構做到最大,就像水一樣海納百川,像大地一樣厚德載物,像天地一樣包羅一切,體現(xiàn)的是“有容乃大”的道理。

4.為道日損

如《道德經》第四十八章:“為學日益,為道日損。損之又損,以至于無為。無為而無不為。取天下常以無事,及其有事,不足以取天下。”老子認為求知活動,多多益善;而求道則需要內心的冥想、體驗以達致事物的本然純己之整全之境,故需要“用志不紛”,聚精會神,凝神靜氣,純凈心志,因此需要用減法,亦即“損”的辦法(排除、內斂、超越)。

5.滌除玄覽(玄鑒)

如《道德經》第十章:“載營魄抱一,能無離乎?摶氣致柔,能如嬰兒乎?滌除玄覽,能無疵乎?愛民治國,能無為乎?天門開闔,能為雌乎?明白四達,能無知乎?生之畜之,生而不有,為而不恃,長而不宰,是謂玄德?!薄坝[”:本義為觀看,眺望?!靶[”即“覽玄”亦即觀道之意。高亨主張:覽讀為鑒,古代覽與鑒通用。玄鑒者是比喻內心光明能照察萬物,是為“心鏡”,亦可通。譯為:形氣合一,能不分離嗎?聚合精氣達致柔和靜定的狀態(tài),能像嬰兒那樣嗎?洗除雜念深觀內心,能沒有瑕疵嗎?愛護百姓治理國家,能自然無為嗎?感官與外界接觸,能安守柔靜嗎?明白事理通曉四方,能不用心機嗎?生萬物養(yǎng)萬物,生而不占有,養(yǎng)而不依恃,導引而不主宰,這就叫高深的得道之境。

這一章實際上是在講修身得道的功夫或困難,主張要得道就得像嬰兒一樣純樸,就要隨時洗滌自己的私欲、成見等心靈雜念,來觀照事物的整體和本質,即“觀復”、“觀道”。這里,返璞歸真的“滌除”功夫是問題的關鍵。

6.善為道者與上士

除了以上諸方法以外,《道德經》還特意列舉了兩種“得道者”的形象:善為道者和上士。

如《道德經》第十五章:“古之善為道者,微妙玄通,深不可識。夫唯不可識,故強為之容:豫兮若冬涉川,猶兮若畏四鄰,儼兮其若客,渙兮其若釋,敦兮其若樸,曠兮其若谷,混兮其若濁。孰能濁以靜之徐清?孰能安以動之徐生?保此道者不欲盈。夫唯不盈,是以能蔽而新成?!弊g為:古時善于效法道的人,能透徹地掌握道的要妙,其深刻的程度是一般人所難以懂得的。正因為其不易了解,所以這里才勉強地如此描摹他:小心審慎啊就像冬天在冰上過河,警覺戒惕啊以提防四周潛伏的危險,莊重恭敬啊就像規(guī)矩的賓客,放松灑脫啊就像堅冰之消融,敦誠厚道啊就像未經加工的木材,寬廣豁達啊就像山間之幽谷,渾然整體啊就像濁水一樣。誰能夠在渾濁中寧靜下來慢慢地變得清澈起來?誰能夠在安寧中活動起來慢慢地滋長生發(fā)?保持這種“道”的人不肯自滿。正因為他不愿意自滿,所以才能夠不斷地超越舊的成就新的。

再如第四十一章:“上士聞道,勤而行之;中士聞道,若存若亡;下士聞道,大笑之。不笑不足以為道。”譯為:上等層次的人聽說“道”立刻會努力去踐行;中等層次的人聽說“道”則將信將疑;下等層次的人聽說“道”則會大加嘲笑之。不被嘲笑就算不上真正的“道”(因為“道”隱奧難見,其呈現(xiàn)出來的特征也非常異常,為普通人所難識難辨)。

7.上德與小國寡民

“上德”與“小國寡民”屬于符合道或“得道”的“道政”、“道國”理想。

如《道德經》第三十八章:“上德不德,是以有德。下德不失德,是以無德。上德無為而無以為,下德為之而有以為。”即最高的德是不刻意追求而有德,因此才真正有德。最低的德是刻意或害怕失去德,因此反而得不到真正的德。最高的德是不做作,故也就沒什么可做的,最低的德是刻意有所人為,于是好像有作為。

《道德經》第十七章:“太上,不知有之。其次,親而譽之。其次,畏之。其次,侮之。信不足焉,有不信焉。悠兮其貴言。功成事遂,百姓皆謂:我自然?!奔矗鹤詈玫木辰?,是人們不知道有統(tǒng)治者的存在;第二等境界,是人們親近并贊譽統(tǒng)治者;第三等境界,是人們害怕統(tǒng)治者;最后一等境界,是人們都看不起統(tǒng)治者,侮辱之,罵之。這是因為統(tǒng)治者誠信不足,人們自然就不會信任他。(最好的統(tǒng)治者)是悠然自得而不隨便發(fā)號施令的。一切便自然而然順利成功,百姓都會說:我們本來就是這樣的。

這些都體現(xiàn)出老子“道法自然”的主旨,當然也涉及“用無”或“無為”的政治智慧。

《道德經》第八十章:“小國寡民。使有什伯之器而不用,使民重死而不遠徙。雖有舟輿,無所乘之;雖有甲兵,無所陳之。使民復結繩而用之。甘其食,美其服,安其居,樂其俗。鄰國相望,雞犬之聲相聞,民至老死不相往來。”譯為:國要小,人要少。使得有各種用具而不必使用,使得百姓珍重生命而不想遠離故土。雖有船只、車輛,卻用不著乘坐;雖有鎧甲、兵器,卻派不上用場。使得人民再用最古老的結繩辦法來記事。使百姓感到吃得甘甜,穿得美麗,住得安適,喜愛自己的習俗。與鄰國相距不遠,能相互聽見各自的雞鳴狗叫聲,卻一直到老死時都沒有相互往來的必要。其意思是強調要“自然而然”地生活,或者說只有如此,才能像本然之天道那樣寧靜自洽,無憂無慮,淳樸和諧。

九、“道”之功用

1.生成萬物

如《道德經》第一章:“無,名天地之始;有,名萬物之母?!钡谒氖拢骸疤煜氯f物生于有,有生于無?!钡谒氖拢骸暗郎?,一生二,二生三,三生萬物。”第五十一章:“道生之,德畜之,物形之,勢成之。是以萬物莫不尊道而貴德?!奔吹郎扇f物,德養(yǎng)育萬物,具體的物體使萬物各有自身的形態(tài),具體的環(huán)境也影響萬物的成長和發(fā)展。所以萬物沒有不尊崇道而珍視德的(即重視自己的根源與本性)。

2.使事物合理、順利、成功

如《道德經》第三十九章:“天得一以清,地得一以寧,神得一以靈,谷得一以盈,萬物得一以生,侯王得一以為天下貞?!弊g為:天得道而變得清明,地得道而變得安寧,神得道而變得靈妙,河谷得道而變得盈滿,萬物得道而獲得生長、發(fā)展,統(tǒng)治者得道可以使天下行歸正途。

十、回歸“天道”的“存在論、現(xiàn)象學”救世之路

見素抱樸、返璞歸真、歸根、復歸天道是《道德經》中一條非常重要的線索,人在天地之間有一個命定的悖論:生存就是“離鄉(xiāng)”,就是“入世”,就是“沉淪”,就是為功德名利是非榮辱等人世的一切“塵緣”所捆綁、宰治,就是對本己、本然、本真之“真我”或自然天道的背反或遠離,而這充其量還只能算是一種“生存的殘缺樣態(tài)”,生存的理想形態(tài)是在“非本真”的俗常生存中再開顯出人生和天地萬物的本己、本然、本真的那一面,以再求得在俗的“復道”生存,即“不離世間的出世間”,而問題是你必須知道“道”是什么?“道”在哪里?“道”是如何存在的?我們如何才能歸根得“道”?這也就是《道德經》所想解決的問題,也是海德格爾要努力解決的問題。不過海德格爾是用“存在”置換了老子的“道”,在實質上兩者是可以相互參論的。海德格爾在《形而上學的基本概念》中借詩人諾瓦利斯的話說:“哲學是真正的思鄉(xiāng),一種隨處都要回家的沖動?!闭軐W就是“一種思鄉(xiāng)癥”。[26]9這差不多是在用其“存在論”的語言講出了與《道德經》基本相同的“復道”旨趣。

但無論在老子還是在海德格爾這“回歸之路”都并非尋常之路,而是一種符合于或有利于“回歸”的路,它是“存在論”的、“現(xiàn)象學”的,比如上舉《道德經》多維化的“道”之喻象即是?!兜赖陆洝穼ε幍取翱臻g意象”的鐘愛其原因也在此,因為“道體”就是非“實體”的、玄虛的、無形的、網(wǎng)狀的“現(xiàn)象學式”的“空間”(谷神、橐龠等),在《道德經》中就是谷神、玄牝、橐龠、屋室、門戶、舟輿、倉廩、江海、風、沖、虛、水,甚至嬰孩(赤子,未開發(fā)、可塑造,亦即空白,具有最大的可能性、涵容性)等,就都具有某種“空間性”,它們用現(xiàn)象學術語來說則是一種可涵容的勢態(tài)或境域。比如張松輝就認為老子的“無”、“無名”都是指“空間”。[27]130張祥龍的見解更直接:“《道德經》一書處處體現(xiàn)出這樣一個與現(xiàn)象學的構成觀相通的識度,即天下萬物萬事并非止于現(xiàn)成者的集合,而是在無法抗拒的大化之流中被構成者?!盵28]301“這種‘無’既不是概念可把捉者,也不是無從領會的‘黑洞’,而是有勢態(tài)的、能統(tǒng)馭有、成就有之所以為有的構成域。類似于海德格爾講的有生存構成力的‘緣在的空間性’?!c沖虛、柔弱一樣,指有無相生的純構成境界?!盵28]283“說到底,道就是此玄構境域,也必然具有此境域的構成勢態(tài)。”[28]291雅斯貝爾斯也說:“展現(xiàn)在讀者面前的是一部卓越的和諧之作。相同思想以多種多樣的變通的方式予以重復,它是事實上的而并非靠文字假名所闡明的一貫的體系。”“如果像讀康德、柏拉圖、斯賓諾莎那樣來讀老子,他將一無所獲?!盵10]815所強調的其實也是《道德經》類似于現(xiàn)象學的特征。

也就是說,老子的“道”正是現(xiàn)象學或存在論式的一種本然之根,而要得道,自然也須用現(xiàn)象學或存在論的方式、方法。

沉淪式生存兼回歸式生存是人類的宿命,為求“回歸”,基督教借用的是“彼岸”,佛教借用的是“來世”,海德格爾借用的是“存在”,老子借用的是“天道”,老子和海德格爾都是要在世俗生活中“得道”和“獲存在”的,其路徑與“行如兩兼”、“即世間出世間”的中國禪宗的路徑相似,或者說根本上都是“詩哲一體”的、美學的。美是什么?在一定意義上,美就是人的心靈自由之境,是精神掙脫世俗羈絆后的超越感受,就是人在類似天道升華中所獲得的大幸福、大快樂之體驗。此境無論是千仞高山、萬里大洋,還是一花一世界、一沙一天國,其實都是靠至高的無親的“天道”所惠予、所達成的。在此意義上,老子的“道”就是真正的審美之道,后來到莊子,就更容易順理成章地被演繹成心靈自由的審美之學。

這里不妨再試著依《道德經》的體系來說明一個人怎樣才能最大限度地達于自由(審美之境)。老子提出三個條件:一是要有一個淳樸、自然、和諧的社會環(huán)境,即所謂的詩意自然、甘食美服、安居樂俗、超越事功、無生存壓力、不交而知的“寡民小國”。二是主張“柔弱勝剛強”,老子認為“道”具有母性般的柔靜性質,因此,一個人要想永勝不敗,就必須在策略上守弱持卑,知雄守雌,知白守黑,知榮守辱,只有這樣才能“以其不爭,故天下莫能與之爭”,才能“知足者常足”。三是要“致虛極,守靜篤”,“見素抱樸,少私寡欲”,或“滌除玄鑒”,而達到如嬰兒般的純真自然的精神狀態(tài),即“常德不離,復歸于嬰兒”。

《尚書·大禹謨》有言:“帝曰:人心惟危,道心惟微,惟精惟一,允執(zhí)厥中?!逼湟馑际钦f,因為人心有私欲故私而難公,因此是不正的、偏頗的;道心隱藏在萬物深處故難明而易昧,因此是隱蔽不明的。所以只有通過磨練提純之功夫才能達到天道本體之本然之境,原則是不偏不倚的“中道”標準。而不幸的是,棄道、背道、離道、遠道,恰恰是人類的一種歷史性的趨勢,《紅樓夢》的“來彼大荒,歸彼大荒”在近代以自己的方式發(fā)出了“響絕天地”的悲情呼號,海德格爾在上世紀也表達了“存在論”的憂思,而今隨著科學主義、商業(yè)主義在人類的全面統(tǒng)治,我們離本然的“天道之境”不是近了而是更加遙遠了。如果說,荷馬史詩以《伊利亞特》為“離鄉(xiāng)”,以《奧德修紀》為“回鄉(xiāng)”,已在希臘文明的早期就揭示了這種人類文明的“離—歸”邏輯,后來基督教的《圣經故事》又用人類始祖被逐出伊甸園,其后人又想法建造巴別塔以求返回的邏輯作了再一次的“背書”的話,在中國,最早標舉這種“離—歸”原型的則是《道德經》。而與人類所有相關表達所不同或遠高于這些表達的仍然是《道德經》,因為它不獨自覺以“天道”為尊、為法,而且還天才般地創(chuàng)構了一個“道論”的體系,這個體系既是哲學又是詩,而“體式”和“策略”則是與海德格爾的“存在論”、“現(xiàn)象學”相近似的中國式的“詩性方式”。從人類文明的“離—歸”邏輯的意義看,《道德經》這種“天道哲學”不僅是中華民族的一家之物,而是屬于全人類的。對于今天已嚴重“遠道”的人類現(xiàn)實而言,一部《道德經》就不光是人類的一個“道論體系”、“生態(tài)論圣經”,還是一部“救世”的“啟示錄”和“方法寶典”。

十一、結語:大道泛兮

老子的貢獻是非常偉大的,用司馬遷寫給孔子的話“高山仰止,景行行止”來稱贊一點也不過分。他在中國哲學、思想和文化史上的地位和影響力堪稱“獨一無二”:因他形成“道家學派”已不用再說;孔子是他的學生也可以不提;莊子繼承他的衣缽,韓非子寫了《解老》《喻老》人所共知;魏晉玄學崇尚《老》《莊》《易》三玄,他排首位;他還被“黃袍加身”,是道教的“混元皇帝”,是唐高宗的“玄元皇帝”;在《列仙傳》中他是神仙;漢桓帝稱他是“仙道之祖”;愛因斯坦愛讀《道德經》,英國科學家李約瑟也自稱“名譽道家”、“十宿道人”;海德格爾不光翻譯《道德經》,還把《道德經》中的名句寫成條幅掛在自己的臥室;西方哲學家溫第施曼認為《道德經》是人類原發(fā)性智慧的圣書,它屬于整個人類;不少諾貝爾獎獲得者和著名科學家都把自己的科學發(fā)現(xiàn)歸功于《道德經》的啟示;上世紀80年代,據(jù)聯(lián)合國教科文組織的統(tǒng)計,在世界文化名著中,譯成外文出版發(fā)行量最大的是《圣經》,其次就是《道德經》。

也許杭州棲霞嶺黃龍洞道觀門口的這幅對聯(lián)“黃澤不竭,老子其猶”表達得最為恰當,是說:黃帝創(chuàng)立的華夏文明,源遠流長永不枯竭;而在這一文明長河中,老子則猶如一條“飛龍在天”的巨龍、神龍。

說老子是鐘情于天道的“智慧老人”,一是因為他的“道論哲學”,二是表面上借用了道教的一個說法和前引司馬遷《史記·老子韓非列傳》中的一段記載,道教的說法是:“他被他母親懷了81載,在李樹下割左腋而生,一出生就須發(fā)皆白,故名老子。”司馬遷的記載是:傳言說老子“以其修道而養(yǎng)壽也”,“蓋老子百有六十余歲,或言二百余歲?!边@些都把老子定位為一個高壽的老者。而在內里深層則是借用了瑞士精神分析學大師榮格的“智慧老人原型”。也許這個評價才真正到位:老子是一個原型意義上的“智慧老人”,他不光屬于中國,也同樣屬于整個世界、整個人類。

[參考文獻]

[1] 陳鼓應,白奚.老子評傳[M].南京:南京大學出版社,2001.

[2] 楊矗.對話詩學[M].北京:人民出版社,2009.

[3] 吳銳.中國思想的起源(第一卷)[M].濟南:山東教育出版社,2003.

[4] 魯迅.魯迅全集(第九卷)[M].北京:人民文學出版社,2005.

[5] 陳夢家.殷墟卜辭綜述[M].北京:科學出版社,1956.

[6] 胡適.中國哲學史大綱[M].長沙:岳麓書社,2010.

[7] 梁啟超.論老子書作于戰(zhàn)國之末[G]//古史辨(四).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1982.

[8] 馮友蘭.中國哲學簡史[M].北京:新世界出版社,2004.

[9] 錢穆.莊老通辨[M].北京:生活·讀書·新知三聯(lián)書店,2005.

[10] 卡爾·雅斯貝爾斯.歷史的起源與目標[M].魏楚雄,余新天,譯.北京:華夏出版社,1989.

[11] 卡爾·雅斯貝爾斯.大哲學家[M].李雪濤,譯.北京:社會科學文獻出版社,2005.

[12] 洪漢鼎.當代西方哲學兩大思潮(下冊)[M].北京:商務印書館,2010.

[13] 黑格爾.哲學史講演錄(第一卷)[M].賀麟,王太慶,譯.北京:商務印書館,1959.

[14] 張祥龍.海德格爾傳[M].北京:商務印書館,2007.

[15] 周山.中國學術思潮史·子學思潮[M].上海:上海科學院出版社,2006.

[16] 張其成.大道之門[M].南寧:廣西科學技術出版社,2008.

[17] 何新.宇宙之道[M].北京:中國民主法制出版社,2008.

[18] 韓祿伯(著),邢文(改編),余瑾(翻譯). 簡帛老子研究[M].北京:學苑出版社,2002.

[19] 象形字典:道的象形[EB/OL].http://www.vividict.com/wordinfo.aspx?id=3272.

[20] 孫熙國.先秦哲學的意蘊[M].北京:華夏出版社,2006.

[21] 葉舒憲.老子與神話[M].西安:陜西人民出版社,2005.

[22] 葉舒憲.中國神話哲學[M].北京:中國社會科學出版社,1992.

[23] 柏拉圖.柏拉圖全集(第四卷)[M].王曉朝,譯.北京:人民出版社,2017.

[24] 牟宗三.圓善論[M].長春:吉林出版集團有限責任公司,2010.

[25] 韋政通.中國思想史(上)[M].上海:上海書店出版社,2003.

[26] 海德格爾.形而上學的基本概念[M].趙衛(wèi)國,譯.北京:商務印書館,2017.

[27] 張松輝.老子研究[M].北京:人民出版社,2006.

[28] 張祥龍.海德格爾思想與中國天道[M].北京:生活·讀書·新知三聯(lián)書店,1996.

猜你喜歡
天道道德經老子
老子“水幾于道”思想解說
早春
天道
“封禪”與“登極”:中國傳統(tǒng)政治宣誓制度的“天道”視域
道德經
《道德經》的“中和”思想探究
敬業(yè)
這些成語都出自《道德經》
智者老子
老子
邻水| 东丰县| 延川县| 达州市| 尉氏县| 华蓥市| 淮北市| 札达县| 乌什县| 曲水县| 永顺县| 赫章县| 洪洞县| 龙川县| 南华县| 渭南市| 海安县| 印江| 大港区| 基隆市| 左贡县| 上饶市| 乐平市| 正宁县| 凯里市| 团风县| 兰州市| 株洲市| 木兰县| 仁布县| 浦城县| 剑河县| 铁岭市| 资中县| 隆德县| 东宁县| 枣庄市| 铅山县| 女性| 德阳市| 新宁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