何小花
【摘要】在初中語文教學中,培養(yǎng)學生良好的預習習慣,直接影響著課堂教學質量,影響著學生的發(fā)展。作為語文教師,在開展語文預習時,要求學生堅持有效的結構化預習,養(yǎng)成勤用工具書的習慣,養(yǎng)成根據(jù)課文內容質疑問難的習慣。這樣的要求,既能使學生在預習過程中回憶、復習以前學過的知識,又能使學生從中發(fā)現(xiàn)新課程的重點和難點;既能使學生帶著問題有目的、有重點地聽課,又能使學生變被動的學為主動的學。
【關鍵詞】預習習慣;初中語文;培養(yǎng)
【中圖分類號】G632 【文獻標識碼】A
培養(yǎng)學生良好的語文學習習慣就要從培養(yǎng)學生良好的語文預習習慣開始,因為“良好的開端就是成功的一半”。良好的預習習慣,可使學生終身受益。那么,怎樣才能更好地引導學生培養(yǎng)良好的語文預習習慣呢?
一、在開展預習時,要開展有效的結構化預習
結構化預習是指學生以個體或小組為單位,依據(jù)導學案,在教師的指導和引領下,有目的、有計劃、有條理、有步驟地在課前自主學習新課程的學習活動。在整個結構化預習中應時刻體現(xiàn)預習六字訣:查、畫、寫、記、練、思,但是不同的內容側重點應略有不同。例如,在教學牛漢的《我的第一本書》時,預習的導學案我是這樣設計的:問題1:要求學生利用工具書查找出自己不會的生字詞、成語、句子的意思及其相關用法;問題2:畫出課文各段中關鍵詞、重點句子以及自己不會且解決不了的內容;問題3:把本節(jié)課的知識點以及中心主題歸納并寫出來;問題4:要求學生完成課文后面的練習題,并理解記住“知識改變命運,知識塑造人格”的人生格言;問題5:反思一下自己在預習這篇課文時的得與失,并把它寫在周記本上。
從以上問題中不難發(fā)現(xiàn),我所提的幾個問題都是在有序漸進的,由生字詞到句子,由記憶到理解,再由理解到分析,因而學生的預習在我的引領下有據(jù)可依,步步深入,通過簡單的問題導入,讓學生了解新課的主題和內容,最后直抵詩人牛漢的內心情感。我設計的預習導學案就是一份有效的結構化預習。
二、在開展預習時,要養(yǎng)成勤用工具書的習慣
工具書是學生自主學習的好幫手,是學生的良師益友,能幫助學生掃除學習中的障礙,有效地完成學習任務。學生如能主動借助工具書就能自行解決語文預習中遇到的疑難,提高語文學習的意識,培養(yǎng)自主學習的能力。
在新授課之前,我要求學生一篇課文至少要查6—8個生字詞,并理解這些詞語的意思。例如,在預習《紫藤蘿瀑布》一課時,我要求學生查找“挨挨擠擠”等8個詞語的意思,并要求學生在上課時做動作理解詞語的意思。我相信只要學生查找工具書理解“挨挨擠擠”的意思,眼前就會浮現(xiàn)出紫藤蘿花開得多、密以及生機勃勃的情景。
在預習課文時,我還要求我們班的學生利用工具書了解文章的寫作背景、作者的生平等。例如,在預習《蠟燭》一課時,我要求學生利用工具書查找有關“第二次世界大戰(zhàn)”的資料,了解“反法西斯陣營”和“法西斯陣營”的不同情況,讓學生明白蘇聯(lián)人民為何跨國去幫助南斯拉夫人民,讓學生明白什么是正義戰(zhàn)爭和非正義戰(zhàn)爭,讓學生明白什么是真正的友誼。這樣,學生今后在預習中碰到疑難問題,就會自覺或不自覺地去查找工具書,勤用工具書的習慣就這樣養(yǎng)成了。
三、在開展預習時,要養(yǎng)成根據(jù)課文內容質疑問難的習慣
古代教育家孔子說:“學而不思則罔?!币馑际钦f,只讀書學習,而不思考問題,就會惘然無知而沒有收獲。這就要求我們學生在預習的時候,把“讀”和“思”結合起來,要根據(jù)課文內容質疑問難,對不懂的問題進行反思,反思后不懂的問題要做好筆記,上課時認真聽講。但部分學生在開展語文預習時,都只是簡單完成生字詞的注音、解釋和標明段落層次,不愿花費時間對課文內容質疑問難。究其原因,是因為學生有惰性。所以,在開展語文預習時,教師應要求學生養(yǎng)成根據(jù)課文內容質疑問難的習慣。上課時候,教師要先了解學生的預習情況,對大部分學生都質疑問難的問題要重點解決,并引導學生一起解決這些問題。因為解決的都是學生提出的問題,所以學生都應該很感興趣,聽課自然而然就很認真,記憶就很牢固。同時,教師要表揚在預習中大膽質疑問難和問題提得好的學生,對于那些質疑問難提得不好的學生,一定不要嘲笑、打擊、批評,教師要善于加以引導,啟發(fā)學生圍繞教材的重點來質疑問難。這樣,學生質疑問難時也就能大膽一些了。
例如,在預習《孔乙己》這篇課文的時候,有一個學生對課文結尾“我到現(xiàn)在終于沒有看見——大約孔乙己的確死了”這句話提出質疑,認為表示推測意義的語氣副詞“大約”和表示確定意義的語氣副詞“的確”連用,從表面上來看,犯了自相矛盾的錯誤,顯得不合情理。上課時,我對學生的觀點給予充分的肯定,并表揚學生大膽質疑的精神。這時,我引導學生聯(lián)系小說《孔乙己》的整體情節(jié)去探究:說“大約”是二十多年來沒有人知道孔乙己的生死消息,所以只能用“大約”來表示推測;說“的確”是根據(jù)孔乙己最后一次到酒店的情景,肯定他活不下去了,只有死路一條。魯迅先生用這樣的語言作結,既合乎情理,又很有力度,揭示出備受封建教育、科舉制度毒害和摧殘的知識分子必然的悲慘結局。通過這樣的分析,學生不僅明白了這個句子的含義,而且使學生發(fā)現(xiàn)問題的能力得到鍛煉。
總之,養(yǎng)成良好的語文預習習慣,要靠學生平時認真完成預習任務。在預習的時候,語文教師應要求學生堅持有效的結構化預習,養(yǎng)成勤用工具書的習慣,養(yǎng)成根據(jù)課文內容質疑問難的習慣。有了良好的語文預習習慣,不僅能提高學生的語文能力和素養(yǎng),更能使教師省時省力,得到事半功倍的效果。只要我們每一位語文教師對學生“不拋棄、不放棄”,相信我們每位學生都會養(yǎng)成一個良好的語文預習習慣。
(編輯:龍賢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