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素質教育教學體制下產生了更為科學、人性化的課堂教學模式,也對各階段、各學科的課堂教學提出了改革和創(chuàng)新的要求。本文中我將針對高中地理這門學科,談談素質教育背景下如何做好課堂教學模式的改革和創(chuàng)新。
關鍵詞:素質教育;高中地理;課堂教學;模式探究
隨著時代的發(fā)展和進步,社會對人才的需求也會呈現(xiàn)出一定的變化,所以也就要求作為人才培養(yǎng)基地的學校能夠在教學方面做到順應潮流,因勢而動,不斷進行教學的改革和創(chuàng)新。改革開放以來,隨著我國經濟的發(fā)展和文化的繁榮,社會主義現(xiàn)代化建設對于人才能力的要求更為全面化、多樣化,最鮮明的一點就是,需要的人才并不僅僅局限于具備豐富的專業(yè)知識,還要具備理論轉化為實踐,且能夠舉一反三的能力。
因此以往的“考試為主”,單純注重理論知識教學的應試教育教學體制已經落后于時代的潮流,經過不斷地教學探索和改革,不僅在教材內容方面呈現(xiàn)出新的氣象,并且提倡以人為本,注重培養(yǎng)學生自主學習能力的素質教育教學體制,取代應試教育教學體制,成為我們現(xiàn)階段各學科教學的主導。且其中“以人為本”“因材施教”等先進教學理念應用于教學實踐中,也誕生出了諸如探究式教學、分層次教學等,方式更加靈活,能夠創(chuàng)造更好教學效果的教學模式,為各學科課堂教學質量的提高提供了足夠的推動力。
素質教育教學體制下,課堂教學模式的改革是必然,而其中最為重要的是高中階段各學科的課堂教學改革。因為高中階段所涉及的學科多,有限的教學時間內要最大限度地保證學生知識的掌握率,就必須通過探索和改革,創(chuàng)新出一種適合學科特點的課堂教學模式,從而在課堂教學過程中能夠充分激發(fā)學生的思維潛力,提高學生的知識學習積極性。而本文中我將以高中地理為例子,結合高中地理學科知識的特點,談談課堂教學過程中如何實現(xiàn)教學模式的創(chuàng)新,從而提高學生的知識學習效率,為將來進一步實現(xiàn)專業(yè)性的地理知識研究打好基礎。
一、 從“一言堂”到學生為主的課堂教學模式
以往的應試教育體制下,課堂教學過程中教師和學生存在著明顯的等級劃分:教師作為知識的權威,在課堂教學過程中存在著絕對的發(fā)言權,甚至是全程主導課堂,而學生在課堂學習過程中往往是擔任著“聽”的角色。這就導致傳統(tǒng)的高中地理課堂氛圍死氣沉沉,課堂互動效果差,所以在新時期,素質教育教學體制下,我們課堂教學模式的改革要從重置師生位置開始。
首先,在課堂教學過程中教師要擺正心態(tài),擺正自身在教學中的位置。就以高中地理來說,它是一門綜合性很強的學科,既包含了需要學生背誦記憶的理論知識,還包含了需要學生動用邏輯思維能力進行計算和分析的內容。所以地理在教學過程中對于學生感性思維和理性思維都有一定的要求,本身知識的學習難度就較大,單純的聽課很容易讓學生陷入被動學習的狀態(tài),進而注意力不集中,產生煩躁情緒,學習效果也就不言自明。所以在課堂教學過程中,作為教師我們要徹底改變“一言堂”的教學模式,在課堂教學過程中主動引導學生參與課堂交流,從而營造活躍的課堂氛圍,調動學生思維的活躍性。
其次,在課堂教學過程中教師要從心理上明確一個原則:學生主導,教師引導。因為在素質教育人才培養(yǎng)目標下,高中教育更加注重培養(yǎng)學生的學科思維,所以在地理教學過程中,我們也要從課堂互動入手,引導學生通過參與課堂互動,開動腦筋思考問題,進而一步步培養(yǎng)學生地理思維的建立,為后續(xù)的自主學習做好思維準備。
二、 從“填鴨式”教學模式到導學式教學模式
應試教育體制下最為突出的課堂教學模式就是“填鴨式”教學,目的在于最大限度的實現(xiàn)知識的傳輸,為迎接高考做好知識儲備。但在實際教學過程中卻容易出現(xiàn)“貪多嚼不爛”的情況,所以在素質教育教學體制下,我們的課堂教學要更加注重質量,尤其是培養(yǎng)學生的自主學習能力。
首先,在課堂教學過程中我們要做到先“保質”再“保量”。因為對于高中階段來說,學生學習時間緊,學習科目多,尤其是對于高中地理這類附屬性科目來說,教學時間更為有限,那么知識的合理篩選也就更為重要。我在課堂教學過程中一方面會結合教學大綱的要求,做到基礎內容涉及的全面性,另一方面,是通過導學案在課堂教學之前了解地理新知識學習方面的難點所在,進而在例題設置、教學時間安排方面有所側重,最終保證課堂知識教學的詳略得當,層次分明。
其次,課堂教學過程中我們要通過問題引導等方式,培養(yǎng)學生主動思考,并自主解決問題的能力。導學式教學是素質教育教學體制下,一種著重于培育學生自主學習習慣和能力的教學模式,而地理對于高中生來說本身也是一門自學度較高的學科,課堂教學過程中我們可以通過導學案中設置的例題和學生進行教與學的互動,并從中延伸出問題和學生進行探討,引導學生養(yǎng)成獨立思考的習慣,并逐步培養(yǎng)起學生的自主學習和解決問題的能力。
三、 從被動性學習到主動性學習
應試教育體制下課堂教學中存在的一個最致命的問題,就是學生基本都處于一種被動學習狀態(tài)。大部分學生都是憑借著良好的自我約束能力在進行知識的機械性學習和吸收,目的是為了通過高考,在學習中感受不到樂趣。而新時期的課堂,教學需要通過課堂教學模式的選擇,帶動學生學習狀態(tài)的轉變,讓學生從被動學習轉化為主動學習。
首先,我們可以從知識方面入手,進行教學模式的劃分。一方面,針對純理論性的知識內容,在課堂教學過程中我們要結合自身的專業(yè)素養(yǎng),融合實際生活經驗,將刻板的知識理論轉化為生活化的場景,從而讓學生在知識學習過程中用理解記憶代替機械記憶,提高學生的知識學習積極性。另一方面,對于涉及計算和分析的知識內容,例如時區(qū)的計算等,我們可以采用探究式教學模式,讓學生以小組為單位進行學習,讓學生習慣于自主探究,主動思考并解決問題。
其次,對于高中地理來說,我們還可以帶領學生展開實踐探究。例如在學習“外力作用對地表形態(tài)的影響”內容時,如果當?shù)卮嬖谙嚓P的地貌,可以帶領學生去當?shù)氐暮恿?、山谷等地方進行實地的探索,讓學生在實踐中進一步消化課堂所學的流水侵蝕、風力侵蝕等理論知識,培養(yǎng)學生主動探究實踐的能力。
總之,對于素質教育教學體制下高中地理課堂教學模式的改革來說,我的主要觀點可以總結為以上三點,希望對其他教師課堂教學模式的創(chuàng)新提供幫助。
作者簡介:
龔慧芬,重慶市,重慶市酉陽第二中學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