茅之怡
[摘要]語言教學不僅要根植于表達與交際,還要注重學生思維能力的培養(yǎng)與發(fā)展。在教學探索中,教師應從語篇教學出發(fā),就如何在思辨中以頭腦風暴、讀圖預測、質疑設問的形式,開啟語篇課堂的別樣風采。
[關鍵詞]小學英語;語篇教學;思辨;思維能力
[中圖分類號]G623.31[文獻標識碼]A[文章編號]10079068(2018)18004602
發(fā)展學生英語學科的核心素養(yǎng)是深化英語教學改革的重大舉措,而其中培養(yǎng)學生的英語思維能力,是落實核心素養(yǎng)教學的關鍵。在傳統(tǒng)的英語教學中,不少教師重聽說,輕讀寫,重視語言的常規(guī)性輸入與機械化輸出,而忽略了學生在整個教學過程中的動態(tài)發(fā)展,導致學生在語言應用時捉襟見肘,一離開教材,就不知道說些什么、怎么說、怎么用。因此,在英語教學中,教師既要重視學生綜合語言應用能力的培養(yǎng),又要透過能力看本質,在淺層教學的基礎上,開展深層教學,有效培養(yǎng)學生的英語思維能力。那么,指向思維的英語課堂應該是怎樣一番風景呢?我認為,在實際的課堂教學中,尤其是在語篇這樣的綜合性板塊教學中,教師應有意識地開展具有思辨性的教學活動,在充滿互動的思維活動中培養(yǎng)學生觀察、聯(lián)想、分析、理解、信息加工的思維能力,從英語的“復制者”,真正成為英語的“創(chuàng)造者”與“應用者”。
一、頭腦風暴,在聯(lián)想中親近語篇
頭腦風暴法是教師在教學中經(jīng)常使用的方法,尤其是在詞匯或者新課程的導入教學中,教師常以一個詞語、一個話題為中心,刺激學生的大腦思維,讓學生在最短的時間內無限制地展開自由聯(lián)想與討論。這樣的教學方式,既能夠迅速集中學生的注意力,調動學生已有的知識經(jīng)驗,提高課堂教學效率,又能促進新觀念或新設想的產(chǎn)生,有利于學生的自主學習。在語篇教學的過程中,教師也可以充分利用頭腦風暴的教學方式,制造出緊張的思維氛圍,促使學生產(chǎn)生聯(lián)想反應,讓他們在快速搜索信息的思維活動中親近語篇,對語篇建立初步的認識與情感,并提出自己的觀點。
例如,在教學英語五年級下冊Unit 7《Chinese festivals》這單元的語篇教學之前,我在課前設計了“free talk”的小組討論活動。在這個活動中,我以“Festivals around us”為風暴中心點,鼓勵各個小組成員說一說我們生活中有哪些節(jié)日,哪些是中國的傳統(tǒng)節(jié)日,哪些是西方的傳統(tǒng)節(jié)日。在這個話題討論中,我利用沙漏將活動時間做出了一定的限定,制造出緊張的氛圍,學生一邊眼巴巴地看著沙漏,一邊迅速地調動腦海里現(xiàn)有的信息,有的學生甚至急得眼珠子直打轉,表現(xiàn)非常投入,思維一下子就被打開了。在這個頭腦風暴的前奏下,我從中挑選出大家最熟悉的“Spring Festival”這一話題,以思維導圖的模式,引導學生將春節(jié)的相關信息表述完整,如此一來,學生掌握了一定的思維方法,學會了以思維導圖的方式進行自主建構的學習方法。這對于他們親近語篇,學習語篇中提及的中秋、端午、重陽等其他傳統(tǒng)節(jié)日有所幫助。
二、讀圖預測,在分析中走進語篇
插圖是教材中的重要資源,也是語篇的重要組成部分。然而,在實際教學中,不少教師并沒有重視這些插圖資源,只是將其視為教材的“裝飾品”。其實,有效培養(yǎng)學生的讀圖能力,不僅能夠豐富學生對語篇的感知,還能促進學生對語篇內容的理解,有利于培養(yǎng)學生語言分析的能力。因此,在實際教學中,教師不僅要重視語篇中的插圖,還要充分發(fā)揮插圖的教學作用,開展一些具有預測性的讀圖活動,讓學生在充分讀圖的基礎上,大膽地預測語篇。同時,教師還可以借助圖片創(chuàng)設活潑、有趣的語篇情境,也可以適當加入一些小繪本,為已有的圖片增色,以此豐富語篇內容,激發(fā)學生的學習興趣。
例如,在教學Unit 4《Drawing in the park》中的Story time板塊時,我在語篇教學前以“draw”為中心,引導學生根據(jù)圖片進行預測,將“What can you see over there?”“What will you draw?”進行拓展。在這個讀圖活動中,我借助交互式電子白板,將圖片從教材中分離出來,創(chuàng)設圖片情境,引導學生以小組為單位,開展觀察活動,找一找“What can you see in the picture?”,通過自主發(fā)現(xiàn)的形式,讓學生從圖片中找出更多與語篇相關的信息,將“a boat,flowers,tree,river,hill,lack,bridge”等詞匯信息挖掘出來。同時,在“Can you draw...”的互動交流中,我讓學生對圖片信息進行復述,幫助學生與圖片及語篇建立關系,強化他們對語篇內容的認識。在這樣的讀圖預測中,學生由被動的接受者轉變?yōu)橹鲃拥陌l(fā)現(xiàn)者,對圖片有了新的認識,對語篇有了自己的見解,這樣的角色轉變既有利于教學活動的開展,又有助于學生思維能力的培養(yǎng)。
三、質疑設問,在討論中理解語篇
思起于疑,疑能促學。在語篇教學中,教師要改變“輸入式”的教學模式,不能毫無保留地把語篇內容完完整整地呈現(xiàn)在學生面前,要求他們逐字、逐句、逐段地去讀、去背,而忽略了語篇意識的培養(yǎng)。這樣的語篇教學,機械、乏味、缺乏活力,不利于學生思維能力的發(fā)展,學生也很難對語篇有一個整體的把握,對一些跨文化交際內容,更是一知半解,印象不深、理解不透。為了有效指向學生的思維發(fā)展,在文本教學中,教師要有意識地對文本內容進行創(chuàng)造性重構,根據(jù)學生閱讀文本、理解文本的實際需要,設計一些具有邏輯性、條理性、思辨性的問題,如圍繞“When,What,Where,How”設計具有指引性的問題,并形成問題鏈,制造懸念,創(chuàng)設情境,幫助學生順藤摸瓜地深入語篇,在發(fā)現(xiàn)問題、討論問題、解決問題的過程中,理解語篇。
例如,六年級上冊Unit 4《Then and now》這一課的主要內容是討論了過去與現(xiàn)在的變化,在教學過程中,為了有效區(qū)別過去與現(xiàn)在,尤其是語法上的區(qū)別,我圍繞“the changes of people”“the changes of life”這兩個話題,創(chuàng)設問題情境,引導學生以觀察、發(fā)現(xiàn)的方式,找出“Then”和“Now”之間的區(qū)別,以鮮明的對比形式,讓學生迅速找出語篇的中心。在這個過程中,學生從“can”“could”“use”“used”這些語法上的細微變化,體會到了過去與現(xiàn)在表達上的差異。在話題活動結束后,我順勢插入教材中“Read and write”的學習任務,要求學生找出Mike,Mr Brown,Grandpa,Mrs Brown在“Then”和“Now”之間有什么變化。通過話題的遷移,學生在討論中逐漸對本堂課的教學主題有了自己的認識,在changes的基礎上,他們已經(jīng)能夠獨立找出語篇中主人公過去與現(xiàn)在的不同。
總之,在英語教學中,教師要關注學生學科素養(yǎng)的有效培養(yǎng),重視學生思維能力的發(fā)展與養(yǎng)成,讓學生成為語言的主人,真正掌握應用英語解決生活中實際問題的語言能力。而要掌握這樣的語用能力,單靠讀背、抄寫、復制輸出是遠遠不夠的,在實際的課堂教學中,特別是在Story time板塊這樣的語篇教學中,教師更要創(chuàng)造機會,制造平臺,讓學生在思辨的動態(tài)過程中學習英語、應用英語。
[參考文獻]
[1]季菊艷.用“問”點燃學生思維的火花——例談小學英語語篇教學中的課堂提問[J].快樂閱讀,2013(04).
[2]蔡雯晴.用“批判”的思維解讀語篇的光輝——淺談小學英語語篇的批判性理解[J].考試周刊,2016(10).
[3]王婕雄.巧立圖示大作功夫——淺談思維導圖在小學英語語篇教學中的應用[J].小學教學研究,2017(04).
(責編容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