謝曉燕
【摘要】文章對小學語文閱讀教學中讀寫結合的現(xiàn)狀進行了總結,并從“結合語文課文教材,強化閱讀寫作能力”“美文摘抄,提升語言表達能力”“課文改寫續(xù)寫,培養(yǎng)學生創(chuàng)新能力”“提升教師職業(yè)素質(zhì),對教學模式進行革新”“提升學生的閱讀興趣”五個方面論述了小學語文閱讀教學中讀寫結合的教學策略。
【關鍵詞】小學語文閱讀教學;讀寫結合;教學策略
小學是學生建立學習興趣,養(yǎng)成學習習慣的重要階段。小學生年齡較小,心智也尚未成熟,在學習習慣、學習興趣等方面均具有很強的可塑性。隨著我國在國際上的地位越來越高,語文課程也受到了社會各界人士的高度關注。除基礎內(nèi)容之外,小學語文的教學內(nèi)容十分廣泛,教學資源也比較豐富,尤其是在閱讀教學過程中,可采取讀寫結合的方式,最大限度地激發(fā)學生的學習興趣。
通過對小學語文閱讀與寫作教學的現(xiàn)狀進行分析,當前小學語文教學依然存在以下幾方面問題。
(一)學生方面
站在小學生角度來說,由于他們正處于小學學習的初始階段,良好的學習習慣還未形成,在新鮮事物的了解上還存在很大的局限性。在此種情況之下,小學生對語文閱讀和寫作愛好便出現(xiàn)了不同程度的欠缺,在降低學習主觀能動性的同時,無法將學習和寫作能力進一步提升。很多教師在教學過程中往往會失去耐性,強行要求學生開展閱讀和寫作,此時學生便開始抄襲和仿造,長期下去,對未來的語文學習將會產(chǎn)生不利影響。另外,小學生并不具備較高的閱讀能力,導致教學讀物的設計水平參差不齊。在利益的驅使之下,各種兒童圖書在市場中相繼出現(xiàn),但由于讀物水平存在差異性,甚至還存在很多錯誤之處,對小學生的成長產(chǎn)生了不利影響。從整體性分析來看,錯誤性書籍很容易為小學生帶來負面影響,對學習產(chǎn)生困擾。
(二)教師方面
在小學語文閱讀教學工作的開展過程中,由于長期受應試教育模式的影響,教師所使用的課堂教學方法十分單一,依然以傳統(tǒng)教學模式中的講授為主,沒有做到小學語文閱讀教學和寫作教學有機結合,從而降低了課堂教學的整體效果,對教學質(zhì)量的提升也產(chǎn)生了不利影響。也正是由于傳統(tǒng)教學模式很難得到改變,讀寫結合的教學模式更加難以開展。截至目前,很多教師在小學閱讀教學之中依然以讀、寫、背誦等機械式學習為主,不注重為學生選擇合適的閱讀材料以及高質(zhì)量的課外讀物。換句話說,由于教師的影響,我國小學語文閱讀教學讀寫結合方式的運用效果并不理想,需要在原有基礎上進一步拓展。
(三)學校方面
各個小學在發(fā)展過程中,并沒有注重對小學語文教學目標和教學任務進行合理明確,這與小學生成長相背離,更沒有滿足學生所需要的閱讀和寫作能力,從而對小學語文閱讀教學水平的提高造成了制約。另外,很多小學并不重視營造語文閱讀教學氣氛,也沒有將小學生讀寫教學擺在應有的位置上,從而導致現(xiàn)有的教學環(huán)境無法對學生的閱讀水平進行提升。站在讀寫結合角度來說,在讀寫結合的含義界定上有很多說法,需要根據(jù)實際情況,站在不同角度進行理解。但部分小學為了省去不必要的麻煩,將含義分析階段省略,更沒有對小學閱讀教學進行合理定位,導致教師和學生沒有對閱讀教學提高重視程度,最終限制了小學生的發(fā)展。
(一)結合語文課文教材,強化閱讀寫作能力
教材是教師教學所使用的主要材料,同時也是教師教育學生的主要工具,在教學互動中起著重要作用。小學語文教材的內(nèi)容十分豐富,里面包含著很多寫作資源。因此,在小學語文閱讀教學過程中,教師應做到對課本教材進行靈活應用,并利用創(chuàng)新的教學手法將教材的教學功能全面發(fā)揮出來,促使學生“學會”和“會學”。在日常寫作訓練過程中,教師可以將教材當作基礎,帶領學生對經(jīng)典文章進行聯(lián)系和閱讀,將學生的感官充分調(diào)動起來,讓學生領會到語言的獨特魅力。除此之外,教師還可以根據(jù)學生的實際情況,適當對教材內(nèi)容進行延伸,將學生的發(fā)散性思維有效展示出來,提升學生的創(chuàng)新與創(chuàng)造能力。例如,在教學《桂林山水》時,文章開頭并沒有對桂林山水的美景進行直接敘述,而是對波瀾壯闊的大海和平靜的西湖進行描繪,緊接著用一個“卻”字轉折,將桂林山水與其他景色進行對比;然后,作者利用排比句式對漓江的特點進行描繪,做到了活靈活現(xiàn),生動形象。在小學語文課堂教學中,教師不僅要讓學生領會到桂林山水獨一無二的美景,更要教導學生對好的詞句進行積累,在品味詞句的同時,體會出作者對大自然的熱愛之情,并學會將這種手法應用到寫作過程中。
(二)美文摘抄,提升語言表達能力
小學生閱讀寫作能力的培養(yǎng)是一個長期過程,在授課時,教師應本著循序漸進的原則,使學生不斷地進行語言積累,提升語文水平,這并非一朝一夕之功。因此,在實際教學過程中,教師可以引導學生對經(jīng)典美文進行摘抄,但由于不同年級的教學目標不同,對經(jīng)典美文的摘抄范圍也應該有所不同。如小學低年級的句子積累應該以詞義理解和構成形式為主,不能只是簡單地進行摘抄,更要注重理解與思考,只有這樣,才能促使教學目標的合理實現(xiàn),進而提升他們對語言的鑒賞能力和表達能力。例如,在《安塞腰鼓》教學過程中,可以對“容不得束縛,容不得羈絆,容不得閉塞”進行摘抄,但很多小學生只注重對原文的摘抄和書寫,沒有對句子的具體含義進行理解,此時教師可以對學生進行提問:“‘束縛‘羈絆‘閉塞究竟代表著什么?”于是學生便會對文章進行整體性了解和思考,將朦朦朧朧的理解轉化成清晰的認知。
(三)課文改寫續(xù)寫,培養(yǎng)學生創(chuàng)新能力
小學語文教材內(nèi)容需要經(jīng)過重重篩選才能最終確定,對小學生來說無疑是最佳的學習資料。因此,教師在小學語文閱讀教學過程中可以安排學生對文章內(nèi)容進行改寫和續(xù)寫,將學生的想象力和創(chuàng)造力有效激發(fā)出來,從而促進學生學習興趣的有效提升。例如,教師可以組織學生將詩歌改寫成記敘文,或者讓學生發(fā)揮想象力,將具體內(nèi)容用故事的形式表達出來。另外,小學生的思維存在很大局限性,為了突破這一限制,教師可以安排學生為文章續(xù)寫一個新的結局。例如,在牛郎織女的故事中,為了打破學生的思維定式,教師可以讓學生對故事進行一次續(xù)寫,將自己心中所想融入其中。在此過程中,學生不僅需要對故事內(nèi)容進行全面了解,還要具備一定的生活經(jīng)驗。學生通過續(xù)寫,提升了語言的運用能力和創(chuàng)造力,全身心投入到學習過程中,達到了提升讀寫能力的教學目標。
(四)提升教師職業(yè)素質(zhì),對教學模式進行革新
截至目前,我國大多數(shù)小學均開設了閱讀寫作課程,該課程主要由語文教師進行組織教學,在每堂課上,教師會為學生設置一個或幾個題目,并規(guī)定出具體的時間限制,讓學生圍繞著具體的題目進行寫作,之后上交。這樣的訓練過程由于時間的限制,小學生無法對題目進行深入分析和思考,平時所積累的素材也不能得到合理使用,導致練習效果下降。此時,教師可以在寫作開始之前引入一些與題目相關的圖片或影像,用于激發(fā)學生的寫作靈感。例如,在以“我的爸爸”為題的寫作練習中,教師可以將《背影》一文中的相關資料進行播放,讓學生對文章大致理解之后,可以根據(jù)實際情況進行思考,從而為后續(xù)寫作提供基礎。又如在以“我心中最美的植物”為題的寫作練習中,教師可以聯(lián)系《白楊》一文的教學,讓學生學習文中使用了哪些修辭手法、哪些寫作方式,作者是怎樣稱贊白楊的,讓學生在閱讀中學會寫作,在寫作練習中提高閱讀能力。
(五)提升學生的閱讀興趣
興趣是學生進行語文學習的第一動力,學生的興趣直接關系到學生學習語文的積極性。《新課標》已經(jīng)明確指出,強調(diào)學生的主體地位,無論是課前備課、課堂教學還是課后鞏固,教師都應該以學生為中心,在此基礎上進行一系列教學活動。在小學語文閱讀教學中,教師應該尋找激發(fā)學生閱讀興趣的方法,站在學生的角度,探究語文閱讀教學該從哪里切入。比如教師在了解學生興趣的基礎上,引導學生主動進行閱讀,只有先養(yǎng)成閱讀的習慣,才能提高閱讀的興趣,從而提高閱讀的能力。
學生閱讀興趣的有效激發(fā),是提升閱讀能力的重要基礎。首先,教師在閱讀教學過程中要對每一位學生的喜好進行了解,并為他們推薦匹配度較高的讀物,從而使每位學生都喜歡上閱讀。例如,《藍鯨魚的眼睛》主要敘述了藍鯨為小女孩奉獻自己眼睛的故事。在閱讀過程中,學生不但可以了解到眼睛對藍鯨的重要性,更能認識到藍鯨是人類重要的朋友,保護它們是我們?nèi)祟惖穆氊?。如此一來,學生就會搭建起圖畫和文字的溝通橋梁,在提升閱讀興趣的同時,為寫作積累更多的素材。
綜上所述,隨著我國教育事業(yè)的不斷發(fā)展以及《新課標》的實施,人們對傳統(tǒng)文化的重視程度越來越高。近年來,很多教育工作者普遍認為,讀寫結合是小學語文閱讀教學中最有效的教學策略,更符合我國課程改革之后的教育理念,學生在閱讀過程中能夠積累更多的寫作材料,并將這些材料應用到自己的文章之中,最終實現(xiàn)閱讀和寫作的完美結合。
[1] 崔勝紅.翻轉課堂教學模式在小學語文閱讀教學中的應用研究[J].文化創(chuàng)新比較研究,2017,1(11):55-56.
[2] 朱艷玲.當前我國小學語文閱讀教學文本細讀的策略研究[J].中國校外教育,2017(05):4,6.
[3] 范元春.小學語文閱讀教學中讀寫結合教學法的研究[J].中國校外教育,2017(03):70-7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