重慶 唐中浩
據(jù)2016年10月14日教育部發(fā)布的《2017年普通高等學校招生全國統(tǒng)一考試大綱總綱》,高考命題參考為:根據(jù)普通高等學校對新生文化素質和能力的要求,參照《普通高中課程標準》,并考慮中學教學實際而制定課程標準、考試說明和教材。同日發(fā)布的《語文考綱》指出,“根據(jù)普通高等學校對新生文化素質的要求,依據(jù)中華人民共和國教育部2003年頒布的《普通高中課程方案(實驗)》和《普通高中語文課程標準(實驗)》,確定高考語文科考核目標與要求”。需要特別指出的是,一些重要的文件,如《國家中長期教育改革和發(fā)展規(guī)劃綱要(2010—2020)》《國務院關于深化考試招生制度改革的實施意見》等,也是指導高考語文試題命制的核心所在。所以,探尋高考命題的規(guī)律,應該從宏觀(命題指導)和微觀(命題實踐)兩個維度來思考。
高考語文命題遵循考試大綱的要求,“考試大綱是高考命題的規(guī)范性文件和標準,是考試評價、復習備考的依據(jù)”,它“明確了高考的性質和功能,規(guī)定了考試內容與形式,對指導高考內容改革、規(guī)范高考命題都有重要意義”。解讀考綱是理解高考命題的必要條件。黨的十八大報告指出,教育要“為社會主義現(xiàn)代化建設服務、為人民服務,把立德樹人作為教育的根本任務,培養(yǎng)德智體美全面發(fā)展的社會主義建設者和接班人”,按照這樣的目標和要求,就需要在學校“全面實施素質教育,深化教育領域綜合改革,著力提高教育質量,培養(yǎng)學生社會責任感、創(chuàng)新精神、實踐能力”。由此可見,黨的教育總目標是“立德樹人”,教育評估與人才選拔,必須以此為準繩。2017年高考總綱明確表示,“《國務院關于深化考試招生制度改革的實施意見》明確提出深化高考考試內容改革,依據(jù)高校人才選拔要求和國家課程標準,科學設計命題內容,增強基礎性、綜合性,著重考查學生獨立思考和運用所學知識分析問題、解決問題的能力”。在這里,我們可以理解為,基于語文課程,為了選拔人才,國家意志對高考語文命題總的要求,就是題目的設置要有基礎性、綜合性,著重考查學生對知識的理解和運用。
由此看來,承擔了國家意志的高考命題,它的特殊性就在于,不僅僅是一考定終身的人才選拔,它試圖完成多重負載,想做到“立德樹人,服務選才,引導教學”的目標。在高考語文試題中,這些目標分解為“識記、理解、分析綜合、鑒賞評價、表達應用、探究”等六個能力層級,其中每個層級都有深淺難易的差異。論述類文本在高考語文試題中,屬于現(xiàn)代文部分。目前雖然沒有各省市高考語文論述類文本得分率的數(shù)據(jù)分析,但是中國知網搜索“高考語文論述類文本”的數(shù)據(jù)顯示,八年來,研究“高考語文論述類文本”(105篇)的文章遠多于“高考語文小說類文本”(83篇)、“高考語文散文類文本”(59篇)。并且,研究“高考語文論述類文本”的文章幾乎都有該類文本得分率低的字樣。為什么這種得分率低的試題沒有被淘汰,反而一直備受青睞、長盛不衰呢?這一定是論述類文本的試題樣式承載了其他現(xiàn)代文無法替代的考查功能。
總的看來,論述類文本主要考查了能力層級的理解和分析綜合。理解:指領會并能做簡單的解釋,是在識記基礎上高一級的能力層級。要求能夠領會并解釋詞語、句子、段落等的意思。分析綜合:指分解剖析和歸納整合,是在識記和理解的基礎上進一步提高了的能力層級。要求能夠篩選材料中的信息,分解剖析相關現(xiàn)象和問題,并予以歸納整合。這兩個能力層級從六個維度對學生的知識與能力進行考查。如果僅有這些,還不足以支撐論述類文本成為經典題型。按照王寧教授的觀點,論述類文本的考查,體現(xiàn)了語文學科的核心素養(yǎng),“學生在積極主動的語言實踐活動中構建起來,并在真實的語言運用情境中表現(xiàn)出來的個體言語經驗和言語品質,是學生在語文學習中獲得的語言知識與語言能力、思維方法和思維品質,是基于正確的情感、態(tài)度和價值觀的審美情趣和文化感受能力的綜合體現(xiàn)”。無論是語言建構與運用、思維發(fā)展與提升,還是審美鑒賞與創(chuàng)造、文化傳承與理解,論述類文本的命題均能體現(xiàn)。
什么是論述類文本?目前學界沒有統(tǒng)一的說法。高考語文考綱僅僅提示:“閱讀中外論述類文本。了解政論文、學術論文、時評、書評等論述類文體的基本特征和主要表達方式?!辈澈4髮W碩士楊柳樾在他的畢業(yè)論文中曾給了一個定義:“論述類文本主要是以議論為主,闡述作者觀點,說道明理的文體樣式。它以分析現(xiàn)象、駁論舊義、介紹新觀點為主要內容,涉及的領域以解釋社會現(xiàn)象及闡述科學道理等為主。這類文本具有較強的針對性、邏輯性及理論性等基本特征?!北M管這個定義沒有被學界廣泛認同,但他把論述類文本的基本內涵梳理清楚了:論述類文本基本是議論說理類文本,涉及人文社會科學領域和自然社會科學領域,以傳播知識為目的。這個概念也提及了論述類文本的文體特征:針對性、邏輯性、理論性。在高考語文中,這類文本主要用來考查學生是否能夠理解文中重要概念的含義,能否理解文中重要句子的含意,以及能否篩選并整合文中的信息,能否分析文章結構,歸納內容要點,概括中心意思,也考查學生分析論點、論據(jù)和論證方法的能力,以及分析概括作者在文中的觀點態(tài)度的能力,是多向度、深層次、重思維的考查形式。
追蹤2010年以來的高考論述類文本,在全國課標卷Ⅰ中,八年來共涉及藝術學(2010年,啟功《金石書畫漫談》)、文學史(2011年,金開誠《詩經》)、科學技術哲學(2012年,呂乃基《行進于世界3的技術》)、思想史(2013年,李學勤《〈老子〉的年代》)、美學(2014年,王旭曉《美的奧秘》)、經濟史(2015年,王芳《宋代信用的特點與影響》)、文字學(2016年,朱鳳瀚《近百年來的殷墟甲骨文研究》)、國際環(huán)境法(2017年,曹明德《中國參與國際氣候治理的法律立場和策略:以氣候正義為視角》)等八個學術領域。所以,若從命題選材分析,除了傾向社會科學,具有一定的人文性,幾乎沒有其他規(guī)律,簡直難以下手。但是這些文本作為題目出現(xiàn)的時候,卻在命題上呈現(xiàn)了一定的趨同性:文本來源社會科學類文本比例較高是其特征之一;另外,所有選材均符合主流價值觀,所有知識都是對真善美的追尋,這些也是論述類文本的人文性體現(xiàn)。
五年(2013—2017)來,論述類文本在題干設置上出現(xiàn)了一些變化,我們以表格的形式,先看第1題的題干:
?
整體看來,論述類文本第1題全都圍繞文本內容設置,但是問法有很大變化。
第一個變化:2016年及以前,所有的問法均指向篩選一項錯誤的信息,學生只要找準信息區(qū),甄別選擇,找出正確答案,難度不大;2017年的三道題,均從四個選項中,找出一個正確的答案,需要將四個選項,一一比對,然后作答,難度增大。其實這樣的命題意圖不難理解,當今社會信息爆炸,學生需要從錯誤信息中篩選出正確信息,以此作為理性思維的考查。雖然增加了難度,但也恰是論述類文本人文性的一種體現(xiàn)。
第二個變化:在2016年及以前,側重對文本的理解,即明白信息的轉述即可,只要信息沒有偷換概念,沒有擴大或縮小,基本就可以做出選擇;2017年的三個選擇題,不單純就某個對象、某個問題的表述,而是在理解表述的基礎上,增加了分析,要求的思維含量增加了,增加了邏輯性的考查,自然也在人文屬性的范疇,但是難度也相應增加。
第2題的題干如下:
?
續(xù)表
論述類文本的第2題,從命題的形式到考查的方向,都發(fā)生了極大變化。在2013年,高考命題的思路還存在和第1題相對重復的考查;從2014—2016年,命題的類型比較固定。注重信息的篩選整合,分析歸納和概括,是在2013年基礎上,題型和難度均做了升級。2017年,考點發(fā)生了變化,不再是對文本內容的考查,而是轉為對文本邏輯的考查,注重了論證過程,也就是形式方面的考查,是屬于考綱中“分析論點、論據(jù)和論證方法”維度的考查。自然不算是超綱題目,但是對學生邏輯能力的考查卻升級了。第3題的題干如下:
?
第3題命題形式相對固定,只有兩種表述方式:“根據(jù)原文內容,下列理解和分析不正確的一項是”和“根據(jù)原文內容,下列說法不正確的一項是”。兩種表達方式在本質上沒有太大差異,均是基于文本內容,根據(jù)作者的觀點態(tài)度,作出理解分析和判斷,包括合理的推斷。這道題之所以在命題形式上沒有太大變化,一方面是高考題需要有一定的延續(xù)性、穩(wěn)定性,不至于讓應考的學生摸不著頭腦,另一方面,這種考查形式,已經基本是綜合性和難度系數(shù)最大的考查方式了。
2003年頒布的《普通高中語文課程標準(實驗)》在必修課程的“閱讀與鑒賞”板塊中,已經明確提出了課程目標,“能閱讀理論類、實用類、文學類等多種文本”。論述類文本在高考中的命制應該是一種主流趨勢,短時間內應該不會有太大變化。在理解國家大政方針對高考命題的內容及形式的影響后,通過分析五年來論述類文本在內容和命題形式上的調整,我們基本可以形成以下幾種看法:
1.知識性。論述類文本是偏重理論的文本形式,包括“政論文、學術論文、時評、書評”等。這些文章專業(yè)性很強,是學生不曾接觸到的知識,甚至大部分知識也超出了教師的知識結構。從知識的價值導向上說,這是“立德樹人”的一種體現(xiàn);從知識構成上講,無論教師還是學生,在中學特意補充相關知識既無必要,也不現(xiàn)實。在高考語文試卷中,論述類文本的知識性往往對應的是理解文中重要概念的含義、重要句子的含意等,是相對簡單的考查形式。隨著中學界對考題的研究與訓練,這種命題形式正在消退,或者說,在新形勢下,對新知識進行簡單的搜集、歸納、整理,是語文素養(yǎng)的淺層,不是高考命題意圖的體現(xiàn)。
2.時代性。無論是論述類文本的來源、時間,還是命題的形式,都明顯體現(xiàn)了這一特征。我們沒有必要去追尋這類文本關注了哪些知識的前沿,我們需要分析的是,這些命題形式做了哪些創(chuàng)新。毫無疑問,考綱中做了提醒,“閱讀論述類文本,應注重文本的說理性和邏輯性,分析文本的論點、論據(jù)和論證方法”。雖然把“分析論點、論據(jù)和論證方法”作為分析綜合能力提出,但是命題形式有無限創(chuàng)新。在復習備考中,我們一方面要跟進這種創(chuàng)新,一方面要密切關注考綱變化。在命制試題時,不妨基于論述類文本的說理性和邏輯性,把握大綱變化,做出其他創(chuàng)新題目的推演。
3.人文性。在《普通高中課程標準實驗教科書語文》的開篇“致同學們”中明確:這套教材的主體部分“閱讀與鑒賞”中,“課文分單元編排,單元的組成兼顧文體和人文的內涵”。語文試題中的文本不可能直接來自教材,但是它們的選用方式非常接近,體現(xiàn)了文體特征和人文屬性。其作為說理文,邏輯嚴密、語言精準、結構謹嚴方面自不待言;通過命題的形式完成對中學教育的價值引導,“立德樹人”本就是高考作為指揮棒的題中之意?!皬墓舱f理的角度來看我國的議論文教學,三要素觀念已經被逐步打破,面向公共生活領域的說理和論證的新高度正在形成?!辈粌H在論述類文本,高考其他題目的變化也明顯呈現(xiàn)了這種人文屬性,比如2017年新增的表達得體題。
4.邏輯性。這是論述類文本最明顯的文體特征。2017年高考命題和往年最大的不同,就是在第2題直接設置了對邏輯的考查,讓學生分析文本的論證過程、論證特點、論證效果等,側重理性能力的考查。理性能力是新課程改革所倡導的。語文課程改革的主要推動者和語文教材主編溫儒敏教授在高中作文等方面特別看重學生的理性能力,“和感性相對,理性代表人認識事務的高級狀態(tài),它在感性材料的基礎上通過思考分析形成概念、判斷、推理等,鑒于這種不言而喻的自明性,西方哲學傳統(tǒng)一直將理性置于核心地位”。高考承擔了為高校選拔人才、為國家培養(yǎng)接班人的任務,毫無疑問,選拔的對象不能沒有基本理性,頭腦無邏輯。邏輯性的考查是未來高考的主流。
論述類文本作為高考常態(tài)化考查的一種形式,體現(xiàn)了其文本特質和人文屬性的統(tǒng)一。無論是高校人才選拔的需要,還是社會主義接班人的培養(yǎng),都需要邏輯能力的培養(yǎng)和人文涵養(yǎng)的塑造。高考命題形式再一次向我們明確,高中語文學習應該關注的是學生語文核心素養(yǎng)的養(yǎng)成,“立德樹人”目標的實現(xiàn)。這些素養(yǎng)的考查,是高考語文中創(chuàng)新的命題方向;這些目標的抓手,是在教學中通過語言實踐、語言情境建構的知識能力、思維方法和價值觀。毫無疑問,語文核心素養(yǎng)與“立德樹人”目標的導向,恰是文體與人文的統(tǒng)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