張菊萍
【摘要】《義務(wù)教育語文課程標準(2011年版)》提出“養(yǎng)成留心觀察事物的習慣,有意識地豐富自己的見聞,珍視個人的獨特感受,積累習作素材?!薄岸嘟嵌鹊赜^察生活,發(fā)現(xiàn)生活的豐富多彩,捕捉事物的特征,力求有創(chuàng)意的表達?!弊寣W生以獨特的視角去看待生活,去發(fā)現(xiàn)生活里別樣的風景,積累素材,記錄下具有自己特點的生活經(jīng)歷。
【關(guān)鍵詞】觀察生活 參與活動 積累素材
隨著素質(zhì)教育的日益深入,教師越來越關(guān)注學生的理解能力和表達能力,而習作是表達的重要一環(huán),在教學中,教師更希望學生從生活中提取素材,寫出自己的真情實感。
新課程標準要求“說真話,抒真情”“以我手,寫我心”“以我筆,敘我事”。而小學語文大綱的作文要求:“小學生作文教學就是練習把自己親身經(jīng)歷的事情或把自己看到的、想到的內(nèi)容用恰當?shù)奈淖直磉_出來?!边@樣的要求,其實是讓學生以其特殊的視角去看待生活,去發(fā)現(xiàn)生活里別樣的風景,記錄下具有自己特點的生活經(jīng)歷。而教師就是要充分引導學生的天性,挖掘?qū)W生的好奇心,教給學生寫作技巧,讓學生寫下獨特的感受。我們常說藝術(shù)來源于生活,又高于生活,習作也是如此,一切脫離了生活的感慨都是無病呻吟,脫離了生活的習作都是矯揉造作。
在實際教學中,作文教學是一個難點。很多學生不僅覺得作文難寫,還覺得沒有什么可寫,甚至無從下手。教師就是要在教學中慢慢改變學生對寫作的畏懼情緒,讓每個學生都能有話可說,有內(nèi)容可寫。
《義務(wù)教育語文課程標準(2011年版)》在第三、四學段的寫作目標中提出“養(yǎng)成留心觀察事物的習慣,有意識地豐富自己的見聞,珍視個人的獨特感受,積累習作素材?!薄岸嘟嵌鹊赜^察生活,發(fā)現(xiàn)生活的豐富多彩,捕捉事物的特征,力求有創(chuàng)意地表達?!币虼私處熅鸵谄綍r的教學中培養(yǎng)學生留心觀察的習慣。
一、留心觀察,發(fā)現(xiàn)素材
大自然是最好的老師,有著豐富的教學資源為我們所用。春天,和學生們一起在教室植物角播下花卉的種子,讓學生在培養(yǎng)植物成長的同時觀察并記錄下植物的生長過程。學生觀察時,教師要注意教給學生方法,讓學生調(diào)動多種感官去感受:用眼睛去看,用耳朵去聽,用鼻子去聞,用小手去摸……告訴學生不僅要多角度去感受,還要能感受到與眾不同的地方。有了真切的觀察,學生就會有真實而獨特的感受,寫出的習作自然與眾不同。同時讓學生放眼校園內(nèi)外,萬物生長,姿態(tài)萬千,學生帶著自己的感官去觀察、感受,得到的不僅僅是美麗的春天,更有獨特的收獲。路邊的小草泛綠了,枝頭的杏花開放了,檐下的燕子筑巢了……大自然是那么美好,那么有趣,那么鮮活,有了這樣的觀察體驗,學生筆下的春天就一定會春光燦爛。
大自然中還有些偶發(fā)的事情,需要學生們善于去發(fā)現(xiàn),去觀察,這也能積累獨特的作文素材。有一次一只鴿子誤闖進了教室,它慌不擇路,一頭撞在窗戶上,暈死了過去。這突如其來的一幕激發(fā)了筆者的教學靈感,就把這位不速之客作為我們本次作文的題材。于是筆者引導學生邊看邊說,并猜測鴿子撞進教室的原因,以及鴿子受傷后的內(nèi)心活動。有了這樣真真切切的觀察、思考、感受,學生在描寫這一事件時,字里行間都流露出了自己的情感,真實,真切,真情??赡軐W生的筆調(diào)還很稚嫩,但有了一定的觀察方法、觀察能力,學生寫習作時就會變得有血有肉,有趣有序了。
二、參與活動,積累素材
陶行知先生說過:要把教育從鳥籠里解放出來……鳥的世界是樹林,教育的世界是整個社會生活。教師除了教學生學會觀察,還要引導他們拓寬視野,關(guān)心身邊的人和事,參與到豐富多彩的活動中去。生活就是課堂,活動就是資源,處處留心,時時在意,主動開展,巧妙設(shè)計,做一個素材的創(chuàng)造者。
如元宵節(jié),教師安排學生向老人了解燈籠的制作過程活動,學生嘗試親手制作燈籠,然后帶到學校參加元宵燈會。這一連串的活動不僅讓學生感受到了節(jié)日歡樂的氣氛,還使他們對燈籠制作留下深刻的印象。
學校還組織了一系列的活動,如校園足球運動會、游“世外桃源”農(nóng)莊、舊書交易會、餛飩節(jié)等,這些活動都是學生喜聞樂見的,他們積極參與,加深了對生活的認識和體驗,活動結(jié)束后,學生們聚在一起,用自己的方式描述活動的過程,并暢談自己的心得體會。有了親身體驗,學生都很興奮,語言也比較流暢,真正做到了有話可說。
2016年的巴西奧運會,四年一次,機會難得,筆者特別關(guān)照學生要做個有心人,要學會去欣賞體育賽事,享受體育帶給我們的快樂和激情。女排決賽時,中國對巴西,我們班的很多學生都觀看了那場比賽,比賽打得異常激烈,令國人揪心、興奮。有位學生看完比賽以后,心潮起伏,寫下了她的觀后感,字里行間都流露出對女排的喜愛和對女排精神的敬佩。
有位學生曾這樣說:“老師,寫作文,我就喜歡寫這種活動的,好寫!”在活動中,學生親身體驗,就真的可以“以我筆寫我事”,進而對習作產(chǎn)生興趣。
三、善于學習,博采眾長
都說巧婦難為無米之炊,現(xiàn)在有了好的素材,就需要好的廚藝,像串珍珠一樣把它們串成一串。如何才能提升學生的作文能力呢?筆者以為需要善于學習,博采眾長。
在生活中可以學習的渠道很多:報紙、廣播、電視、網(wǎng)絡(luò)、書籍等,我們可以學習里面的名言警句,可以誦讀經(jīng)典的優(yōu)美詩文,可以摘錄其中的精彩語段等。只要善于學習,就能開闊視野,提高自己的寫作水平。
當然對于小學生來說,更有效的方法是去模仿好的習作?,F(xiàn)在,許多人都反對給學生提供范文模仿,覺得這樣的作文容易千篇一律,缺乏個性化。其實,對于農(nóng)村學校的學生來說,他們閱讀量少,詞匯缺乏,照著范文模仿有時未必不是個好方法。蘇教版語文教材從中年級開始每單元都安排了一篇習作例文,目的就是給學生提供一個習作的模式,模仿也要有一定的素材,教材中文句優(yōu)美的課文、習作例文都可以是學生模仿的范例,模仿要做得好,必須養(yǎng)成讀書做筆記的好習慣。教師可以教育學生在讀書筆記中把寫景、寫人、寫物的好詞、好句、好段分類記好,這些都是寫作文的關(guān)鍵。
學生有了可供模仿和借鑒的范文,學生寫作起來就會容易得多,寫作興趣也會因此而提高。隨著學生們知識積累的增加,生活閱歷的豐厚,他們的文章就會越寫越好了。模仿不是最終目的,通過模仿,學生把學到的知識理解消化,再進行創(chuàng)造,即把好詞、好句、好文章用自己的話表達出來,這才是作文的最終要求。
其實,只要教師善于幫助學生打開眼界,善于組織豐富的活動,有意無意地帶著學生到生活中去找素材,把他們從封閉的課堂中拉出來,到大自然里去體驗;到生活中去感受、感悟。在感受中生活,在體驗中學習,讓他們多角度去觀察,多方面去思考,多維度去模仿,這樣才會水到渠成,瓜熟蒂落,寫出來的文章也就充滿了童心、童趣、童真。葉圣陶先生曾說過:生活就如源泉,文章就如溪水,泉源豐盛而不枯竭,溪水自然活潑地流個不歇。作文教學,就需要教師幫學生去尋找源泉,培養(yǎng)學生的觀察能力,將習作這一溪水,變得豐茂而又歡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