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麗嬌,王太忠
(昭通學院 黨政辦公室,云南 昭通 607000)
新形勢下,人才已成為國際競爭的第一資源。我國人口眾多,人力資源總量豐富,人力資源開發(fā)卻不平衡,特別是西部少數民族地區(qū)女性人力資源開發(fā)存在諸多問題。本研究主要采取問卷與訪談相結合的方法針對云南省開遠市苗族、彝族、漢族等民族雜居區(qū)的苗族女性進行調查,包括龍樹坡、紅塘子和阿尼黑老寨等21個苗族村寨,以及魚塘寨、魯姑母和下米者等11個參照性彝族村寨。調查以封閉式問卷為主,開放式訪談為輔,調查內容涉及苗族女性思想觀念、教育培訓情況、衛(wèi)生就業(yè)情況、自我開發(fā)意識等。該調查總共發(fā)放問卷180份,有效回收166份,回收率為92.2%。對收集到的數據使用spss17.0軟件進行定量分析,包括描述性統(tǒng)計、相關性以及差異性分析。其次對具體資料進行定性分析,以進一步確定云南省開遠市苗族女性人力資源開發(fā)存在的問題。
我國是擁有56個民族的多民族國家,由于社會經濟變遷、民族遷移等原因,若干個民族交錯分布,形成不同規(guī)模的大雜居小聚居相互嵌套的分布形式。由于苗族自古有遷移的傳統(tǒng)習俗,所以苗族群體形成大雜居小聚居的特性比較鮮明。
開遠市,地處云南省東南部,隸屬云南省紅河哈尼族彝族自治州,在“橋頭堡戰(zhàn)略”中,位于泛亞鐵路、泛亞公路沿線,在構建南北方向的印度洋國際大通道中,是支撐“橋頭堡”的重要城市之一。2016年開遠市GDP為1 686 770萬元,位列紅河州第三,比上一年增長9.2%,其民生投入103.3億,教育投入37.2億[1],經濟、教育各方面總體呈上升趨勢。開遠市總人口33.13萬人,農業(yè)人口15.76萬人,非農業(yè)人口10.5萬人,男性13.75萬人,女性13.51萬,其中苗族戶籍人口為22639人,占總人口的比例為8.55%[2]40,如表1所示。
表1.開遠市人口統(tǒng)計表(2014年) 單位:萬人
開遠市苗族是最晚遷移至此的四個世居主體民族之一,共計4 873戶,分別居住在7個鄉(xiāng)(鎮(zhèn))26個村委會76個自然村,即65個純苗族聚居村和瓦白白、阿尼黑老寨、乍黑甸等11個苗彝混居村,其中沙壩、龍樹坡、七一隊、牛塘子為4個自然條件較優(yōu)越的壩區(qū),其余72個為山區(qū)、半山區(qū)和高寒山區(qū)[2]109,其中老鄧耳村是云南省最大的苗族自然村,共計336戶1 633人。
據統(tǒng)計,開遠苗族共有2 200.33公頃耕地,其中水田僅100.53公頃,以玉米、麥、蕎等主要旱地作物為主,居住房屋多為土木結構瓦頂或石棉瓦頂。公共設施方面,基本已實現道路硬化,76個苗族村中,僅有麻栗坡、龍樹坡建有文化活動室,養(yǎng)馬沖、份玉、老鄧耳、撒紅口村建有衛(wèi)生所或衛(wèi)生室。在教育方面,據統(tǒng)計,開遠市苗族文盲總人數為9 399人,占苗族總人口的41.52%,適齡兒童入學率為80%,小學、初中、高中失學率分別為45%、18%、80%,人均教育年限為4年。
1.民族雜居區(qū)苗族女性職業(yè)與收入狀況
調查對象中,占82.2%為已婚女性,占17.6%為未婚女性,其中,育有2名以下子女的家庭占45.3%,育有3名以上子女的家庭占54.7%。64.7%苗族女性主要從事農業(yè)生產,17.6%從事生意經營,其他職業(yè)占8.2%。此外大部分苗族女性表示,除農業(yè)生產,無其他經濟來源。部分苗族女性農忙季節(jié)去附近漢族、彝族村寨做鐘點工,平均100-200元/天。如表2所示,開遠市苗族女性個人年收入在1 000元以下的占76.5%,而年收入能夠達到5 000以上僅17.6%。
表2.個人年收入情況表
2.民族雜居區(qū)苗族女性受教育與民族觀念情況
據樣本分析,云南省開遠市苗族女性教育水平普遍偏低,高學歷人才較少。文盲、半文盲占46.3%,小學占36%,初中占11.8%,高中學歷占5.1%,大專以上僅占0.7%。據調查,碑格鄉(xiāng)屬開遠最貧困的高寒彝苗混居鄉(xiāng)鎮(zhèn),彝、苗民族經濟文化相似,但在兒童教育方面存在差異性,苗族入學率69.2%比彝族入學率71.2%低了兩個百分點,其中苗族女童入學率低于苗族男童3個百分點,輟學率高出近5個百分點。
隨經濟的發(fā)展,思想的進步,女性地位逐漸提升,但根據調查顯示,苗族女性對經濟決策的影響度仍然低于男性。據調查,持家庭決策權男性占52.9%,共同商議占21.9%,持決策權女性僅占5.9%。此外,47.1%的苗族女性表示,在日常生活交流中會與其他民族產生語言思想溝通上的障礙,由于民族語言服飾問題會遭遇一些偏見和不公平待遇。據訪談了解,大部分苗族女性對本民族文化特性了解甚少,有88.2%的苗族女性對自己民族具有強烈的民族自豪感和榮譽感,此外也有29.4%的苗族女性認為苗族傳統(tǒng)文化中部分需要摒棄和改變,76.5%的苗族女性表示生活中“男女不平等的現象”仍存在,但持順其自然態(tài)度。
1.教育意愿及培訓情況
根據苗族女性對自身受教育水平的滿意度來看,占48.9%的女性愿意參加再教育,占38.3%的女性認為年齡過大不方便,6.4%的苗族女性則認為沒有用,占12.8%的苗族女性則無學習興趣。在子女教育方面,苗族女性對下一代的學歷期望普遍高于自身水平,31.9%的女性認為孩子應該完成9年義務教育。
據樣本數據顯示,參加過培訓的苗族女性占6.4%,未參加過培訓的苗族女性占93.6%,未參加過培訓的大部分苗族女性表示不知培訓的目的和意義。培訓比例具體如表3所示:
表3.參加培訓比例表
2.就業(yè)轉移及醫(yī)療衛(wèi)生情況
近年,有越來越多的苗族選擇外出打工,據統(tǒng)計,臥龍谷彝苗壯雜居區(qū)白路坡有35人,紅塘子有204人,龍樹坡有108人,麻栗坡有61人,牛塘子有30人,其中苗族女性占總人數的39.5%,與苗族男性相比失衡較嚴重。據問卷統(tǒng)計,占52.9%的苗族女性有意愿進城務工或生活,占47.1%的苗族女性則滯留農村種植生產。
據調查,開遠苗族村寨只有4個自然村設有衛(wèi)生所或衛(wèi)生室,大部分苗族女性表示察覺身體有患病,但從未主動體檢過,大部分苗族女性認為無大礙則不必進行治療,僅占35.3%的苗族女性會及時去治療,占5.9%的苗族女性選擇相信當地的苗醫(yī),也有少數人有時會選擇“迷信作法”治病。
據樣本顯示,云南省開遠市苗族女性占72.1%從事農業(yè)生產,生意經營和外出打工分別占6.6%和11.0%,選擇其他行業(yè)即國家機關、企業(yè)、教師、技術人員的僅占10.3%。開遠市苗族主要分布在農村,苗族女性就業(yè)集中于農業(yè),從事第二產業(yè)和第三產業(yè)比重較低。此外,外出打工人員中,多以體力勞動密集型產業(yè)為主,智力型群體和管理型群體的女性數量甚少。而從事農業(yè)生產工作中,由于苗族女性素質及農村農業(yè)技術發(fā)展水平的限制,農業(yè)生產率較低。這必然導致苗族女性的收入水平低。盡管調查存在局限性和主觀性,但是大部分苗族女性表示個人收入不足以維持當地消費水平,主要依靠男性維持全家日常生活開銷。
表4.個人收入與家庭收入相關性分析
如表4所示,苗族女性個人收入與家庭收入具有較強的相關性,女性收入高低必然影響家庭的年收入??傊?,這種結構單一,層次低的就業(yè)形式對苗族女性人力資本、社會地位的提升以及農村經濟的增長極為不利。
據調查近年苗族女性在基礎教育方面適齡女童仍舊出現入學率低、輟學率高、入學年齡大、升學率低、學業(yè)成績差等問題。此外,本研究認為苗族女性與苗族男性的受教育水平存在差異性,并將樣本數據做如下對比分析:
表5.苗族女性與苗族男性教育水平差異性的卡方檢驗表
結果顯示sig.為0.001小于0.05,證明苗族女性教育水平與苗族男性教育水平具有顯著性差異。并且女性教育水平遠遠低于男性,據悉受“重男輕女”思想影響,苗族家庭在經濟困難的情況下苗族女童失學率高于苗族男童。
據調查,云南省開遠市在農村定期或不定期開展農業(yè)知識宣傳會議,每年均有大批量人員到州市甚至是省一級進行培訓指導,但是據樣本數據反應,參加過培訓的苗族女性甚少。其中僅占6.4%接受過培訓,甚至有苗族女性表示對培訓“零”認知。受教育水平低、培訓質量是反映苗族女性人力資本高低的一個重要因素,人力資本較低必然導致大多數苗族女性無法從傳統(tǒng)農業(yè)生產過度到現代城市工業(yè),因此,苗族女性勞動力只能滯留農村,從事基礎農業(yè)生產。
據樣本調查,苗族女性均不知“人力資源的開發(fā)”,甚至有苗族女性表示,由于學習成績不好、年齡偏大,處于“適婚”年齡便主動放棄求學之路,只愿平凡生活,相夫教子,沒有要上大學的欲念。至于“男女平等問題”,占47.1%的苗族女性表示生活中有這個現象,只有23.5%的苗族女性認為自己的生活中不存在這一情況。然而,大部分苗族女性表示即使存在教育權或人力資源開發(fā)不平等機會的情況,表示并無異議,因為這是對民族風俗、對家人的尊重和支持。此外,關于訪談中提到的“自己是否有未開發(fā)的潛能”,大部分人表示沒有。關于免費參加培訓,占41.8%的苗族女性愿意去提高自我,但是仍舊有51.1%的苗族女性認為沒有用處、沒有時間、年齡過大或是對此沒有興趣,具體如表6所示。
表6.苗族女性對于免費培訓的態(tài)度統(tǒng)計表
可見苗族女性參與培訓的積極性不高,在自我發(fā)展過程中開發(fā)意識淡薄,缺乏自我認知和良好的職業(yè)生涯規(guī)劃。
一方面,人力資源的開發(fā)必須有學校教育和在職教育支出、社會保障支出、醫(yī)療保健支出、勞動力遷移等支出。開遠市處于我國西部邊陲地區(qū),經濟相對東部地區(qū)落后,財政資金短缺,對人力資源開發(fā)的公共投資不足,客觀上制約了對當地苗族女性人力資源開發(fā)。在教育投入方面,據調查開遠市教育局、民族局均有針對家庭貧困或少數民族考上大學的學生進行資金獎勵,在農業(yè)生產方面,農業(yè)部門也有每年3 000元/公頃的農業(yè)補助費。但是所投入的資金力度無法補給苗族女性人力資源開發(fā)。特別是在偏遠的苗族村寨,由于資金匱乏,實行“撤點并?!?,導致很多苗族女童由于路途遙遠或是無力承擔住宿生活費用而選擇輟學。此外很多村寨不能實現每村一個醫(yī)療點的要求,據調查很多苗族女性生病時,因為路途遙遠而選擇暫不治療,這些問題必然阻礙苗族女性人力資源的開發(fā)。另一方面,相關部門沒有一套針對苗族女性特質的人力資源開發(fā)體系,培訓內容、培訓方法過于單一,形式大于內容,多與農業(yè)生產有關,并沒有達到良好的培訓效果。據調查顯示,占46.1%的苗族女性希望培訓內容增加法律常識、安全護理知識、民族文化知識、生意經營技巧,占20%的苗族女性希望增加手工刺繡、子女教育方法、電腦計算機技能等培訓。此外,關于農業(yè)知識或是個人技能提升的宣傳推廣仍存在渠道狹窄而不暢通等情況。
民族雜居區(qū)苗族女性人力資源開發(fā)具有一定的復雜性和特殊性,進行實證研究有利于結合實地情況,分析人力資源開發(fā)存在的問題,筆者認為開遠市民族雜居區(qū)苗族女性人力資源開發(fā)需要從學校自身改革,強化政府行為,優(yōu)化社會環(huán)境,轉變女性思想觀念等方面進行。本研究通過實證調查,在一定程度上豐富了女性人力資源開發(fā)研究。同時,也為苗族女性追求性別公平、教育公平、就業(yè)公平強化理論基礎,為民族地區(qū)整體素質的提高和經濟社會的發(fā)展提供一些建設性的意見和建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