周亞娟
(云南大學旅游文化學院 文學院,云南 麗江 674100)
《鼻奈耶》是姚秦僧人竺佛念翻譯的一部漢譯佛經(jīng),全經(jīng)共十卷,約八萬字。主要闡釋佛門戒律,是一部故事性、趣味性極強的佛經(jīng)著作。這部翻譯佛經(jīng),很好地反映了那個時期人們的用語狀況,口語性較強,具有極高的語言參考價值,是研究中古時期漢語詞匯重要的語言材料。
漢語動詞“來”“去”在句中主要有兩種表達功能:一種是在句中單獨作謂語動詞;一種是在句中作趨向補語。單獨作謂語動詞的“來”“去”在甲骨文時期已經(jīng)形成,而作為動趨式結(jié)構(gòu)產(chǎn)生的年代卻說法不一。代表性的觀點主要有四種:一是先秦說。主要代表人物有尹玉(1957)、楊建國(1958)、潘允中(1980)、何樂土(1982)等人,他們認為在先秦時期就出現(xiàn)了動趨式,廣泛使用于漢代。二是漢代說。主要代表人物有王力(1943)、李平(1987)等人,他們認為動趨式產(chǎn)生于漢代。王力先生把動趨式看作使成式,王力(1980)明確指出使成式形成于漢代。三是南北朝說。主要代表人物有孫錫信(1992)、史佩信(2000),他們認為南北朝時期,趨向補語已經(jīng)形成。四是唐五代說。持此觀點的代表人物是日本的漢學者太田辰夫(1958),他認為單一的趨向補語的發(fā)達在唐代,復合的趨向補語的發(fā)達在宋以后。
學界對趨向動詞已做了大量的研究,且出了很多的優(yōu)秀成果。黎錦熙(1942)、呂叔湘(1942)、趙元任(1979)、胡裕樹(1995)等人對趨向動詞的名稱、范圍、性質(zhì)等做了大量的研究,劉月華(1998)、齊滬揚(1996)等人從參照點的角度進行研究,朱德熙(1982)、陸儉明(2002)等人討論了趨向動詞與賓語的語序問題等。一直以來,學界對趨向動詞做了很多的研究,且呈現(xiàn)多樣化。前人對趨向動詞的研究大多取材于近代或現(xiàn)代漢語,對漢譯佛經(jīng)取材較少。本文以口語性較強的漢譯佛經(jīng)《鼻奈耶》為研究語料,對其中的趨向動詞“來”“去”進行窮盡性的查找,從趨向動詞“來”“去”在句中的表達功能、與其他詞的搭配關系、語義關系等角度進行描寫,試圖分析他們的句法結(jié)構(gòu)、性質(zhì)及語義表達等,以期對漢語趨向動詞的研究貢獻力量。
漢語動詞缺乏形態(tài)的變化,判斷動詞的屬性往往要依靠動詞在句中的語法功能及動詞與其他詞的組合關系,趨向動詞也是如此。漢譯佛經(jīng)《鼻奈耶》中,出現(xiàn)“來”字共233處,作為趨向動詞使用的有218處;出現(xiàn)“去”字共178處,作為趨向動詞使用的有125處。下文將分別對趨向動詞“來”“去”與其他詞的搭配情況進行描寫,進而分析他們的性質(zhì)。
《說文解字·來部》:“來,周所受瑞麥來麰。一來二縫,象芒朿之形。天所來也,故為行來之來?!薄稜栄拧め屧b》:“來,至也?!薄对姟ば⊙拧げ赊薄罚骸拔倚胁粊??!痹缭谙惹貢r期,“來”就作為動詞使用。
1.NP+來
“NP+來”的結(jié)構(gòu)中,“NP”一般為施事者。如:
1)有二婆羅門婦來,語尊者阿難:“見施少餅?!盵T24/0887A①本文引用的佛經(jīng)用語均來自大正新修大藏經(jīng)。如“T24/0868A”表示該例句在大正新修大藏經(jīng)的位置:T24表示大正新修大藏經(jīng)第24冊,0868表示頁碼,A表示欄目(A、B、C分別為上中、下欄)。下同。]
2)波斯匿王夜來欲浴,諸比丘洗,王不得浴。[T24/0889A]
例1)中, NP是“來”的施事,“來”在句中作謂語表示施事者從別的地方位移到說話人的地方,即“二婆羅門婦”從別的地方位移到說話人的地方。例2)中,“來”在句中作謂語,在它前面加了個時間名詞“夜”,表示施事者從別的地方位移到說話人的地方的時間是晚上?!皝怼北硎沮呄蛞饬x。
(2)“NP+來”的結(jié)構(gòu)中,“NP”前出現(xiàn)介詞構(gòu)成“介詞+NP+來”的結(jié)構(gòu)。如:
“NP”指處所或方位,構(gòu)成“從+處所+來”的結(jié)構(gòu),如:
1)一比丘從拘薩羅來,道中為賊所剝。[T24/0854B]
2)諸長者問諸比丘:“從何所來?”諸比丘答:“從鞞羅然來?!盵T24/0886B]
3)彼獼猴從外來,逕趣此比丘,在前踞熟視比丘。[T24/0852B]
上例中,介詞結(jié)構(gòu)由“從+處所”、“從+方位”構(gòu)成,處所、方位是“來”的位移起點,即“拘薩羅”、“鞞羅然”、“何所”、“外”是位移的起點,“來”在句中作謂語。
“NP”為名詞或名詞性短語,介詞表示原因。如:
4)若不得衣,當自往、[12]若遣信至得物家:“前所施衣直因信來者,某甲比丘竟不得……”[T24/0876A]
5)默然須臾,婆羅門問:“以何事來?”[T24/0886B]
上例中由“因/以+NP+來”構(gòu)成,表明“來”的原因,“來”在句中作謂語。
“NP+來”的結(jié)構(gòu)中“來”是趨向動詞,表示NP發(fā)生了位移,且方向是向著說話人所在地的。
來+NP
“來+NP”的結(jié)構(gòu)中“NP”一般指處所。如:
1)叉手白阿難言:“久違顏色,分衛(wèi)教化勞婆何時來此?”[T24/0873C]
2)諸長者來房中見,自相謂言:“此沙門釋子夜臥已不收臥具,使蟲噉食?!盵T24/0879C]
3)時毘舍佉無夷羅母聞佛及五百阿羅漢受失梨崛請,詣阿耨達食廣說阿耨達經(jīng),今來舍衛(wèi)。[T24/0883C]
上例1)、3)中“來+處所”,“來”表示位移的趨向,“處所”表示位移主體位移的具體位置。例2)中“來+處所+V”,動詞“見”表明位移主體位移到終點“房中”的目的。
“來+NP”的變形結(jié)構(gòu)為“來+V+NP”,NP仍然為處所。如:
4)大王當知,達貳迦比丘來到材所,作是語言。[T24/0853A]
5)即日夜半,有二天人色像無雙,來至佛所,頭面禮足在一面住。[T24/0856B]
6)時舍利弗、目揵連及五百比丘來詣世尊所,調(diào)達座上盡空無人,唯有調(diào)達及四弟子。[T24/0869A]
7)爾時世尊著衣持鉢從耆闍崛山來入王舍城分衛(wèi)。[T24/0871C]
上例中在“來+NP”結(jié)構(gòu)中,插入了V“到、至、詣、入”等,語義上沒有發(fā)生變化?!皝淼?、來至、來詣、來入”②譚代龍在《義凈譯經(jīng)身體位移運動概念場詞匯系統(tǒng)及其演變研究》一文中說到:“‘來’的概念圖式與這些動詞的概念圖式存在一定的關系。這些組合都屬于相似連用?!边@句話中,這些動詞就是指“到、至、詣、入”。這四組詞的語義是相同的,“來”表示位移的趨向。
“來+V+NP”的另一個結(jié)構(gòu)是在“來”前加介詞結(jié)構(gòu),構(gòu)成“從+處所+來+V+NP”的結(jié)構(gòu),如:
8)佛在舍衛(wèi)國與大比丘俱,從拘薩羅來至舍衛(wèi)國薩羅槃園間遇賊。[T24/0854B]
“從+處所+來+V+NP”的結(jié)構(gòu),把位移主體的起點和終點都交代得很清楚,即位移主體“佛與大比丘”從起點“拘薩羅”移到終點“舍衛(wèi)國薩羅槃園”,“來”仍表示位移趨向。
“來+NP”的結(jié)構(gòu)中“NP”一般指處所,“NP”有時指位移主體的終點,有時指位移主體的起點,“來”表示位移的趨向。這種結(jié)構(gòu)利于人們分辯位移主體的起點或終點及位移的趨向,語義上更加清楚。
3.VP+來
(1)“VP+來”中“VP”是光桿動詞,組成“V+來”。如:
1)若外空澤中驅(qū)來入墻,為成棄捐不受。[T24/0853C]
2)若驚走來,欲護令不取,不成棄捐不受。[T24/0853C]
3)彼亦有大神足比丘,往以閻浮樹名故此地名閻浮提,諸神足比丘往取閻浮果,持來食噉。[T24/0859A]
4)王勅召來,即往召至。[T24/0883C]
“V+來”的結(jié)構(gòu)中“來”直接跟在動詞“驅(qū)、走、持、召”的后面,構(gòu)成了動補結(jié)構(gòu)?!癡”是實義動詞,“來”在句中作趨向補語。
“V”也可以是使動詞、助動詞,如:
5)白世尊言:“此望伽婆象以清酒飲使令醉,解鋼絆卻使來害世尊?!盵T24/0871C]
6)復得免去,前值山水流駛,墮水死者無數(shù)人,所立處復有狼虎欲來害人,意欲渡水無有舟船,便作是念。[T24/0889B]
(2)“VP+來”中“VP”是動詞性短語,組成“VP+來”。如:
1)佛見此事,知而告阿難曰:“汝著衣來,我欲至某處觀看?!盵T24/0865B]
2)時此賊主見比丘尼已,倍歡喜踴躍,持一段肉來布施比丘尼。[T24/0875B]
3)有一摩訶羅比丘,負大腐木來欲然火。[T24/0887C]
上例中,述賓結(jié)構(gòu)“著衣”、“持一段肉”、“負大腐木”分別與“來”構(gòu)成連謂結(jié)構(gòu)。述賓結(jié)構(gòu)“著衣”、“持一段肉”、“負大腐木”是“來”的方式或狀態(tài),表示位移主體離開別的地方向說話人的方向移動時的方式或狀態(tài)。“來”是動詞,且具有明顯的趨向意義。
4.來+VP
“來+VP”的結(jié)構(gòu)中,“VP”一般為動詞性短語。如:
1)此諸比丘年少端正,新來入法鼻奈。[T24/0861B]
2)時須那剎多比丘協(xié)掣子反被拘執(zhí),來恐世尊曰:“我天地大神,汝避我去。”[T24/0890B]3)諸長者見上樹,來白世尊。[T24/0899A]4)難陀來到相見,知是難陀非是佛,皆羞恥還坐。[T24/0894A]
5)時跋難陀弟子欲與諸比丘伴至拘薩羅,來辭跋難陀:“今比丘去,弟子欲共行。”[T24/0883C]
6)六群比丘語十七群比丘言:“汝等前行蹈殺蟲,犯貝逸提??蓵r來向我悔過?!盵T24/0889B]
例1)—5)中,“來”+VP構(gòu)成連動結(jié)構(gòu),VP表明來的目的。例6)中,“VP”是介詞結(jié)構(gòu),仍然表明來的目的?!皝?VP”的連動式中,有先后順序,即“來”先發(fā)生,“VP”才能發(fā)生?!皝怼笔勤呄騽釉~。
5.副詞 + 來
“副詞+來”的結(jié)構(gòu)中,“來”作謂語,表示動作的趨向。如:
1)比丘云集,唯佛不來。[T24/0874C]
2)其父即來四人共舁還家,呼諸良醫(yī),語言:“此童子有是患苦,當云何療治?”[T24/0897b16]
3)般泥洹已來,至今日五百歲,骸骨不朽,故有此非世之香,使此祇桓盡聞其香。[T24/0897B]
“副詞+來”的結(jié)構(gòu)中,“來”后一般可以接動詞性結(jié)構(gòu)。如:
4)此間聞語,便往告彼;彼間聞語,便來告此。[T24/0879A]
5)婆羅門婦見此變化,心開意解:“此大神人來此間者,正欲度我,不來求食?!盵T24/0892A]
《說文解字·去部》:“去,人相違也。”表明“去”是動詞,而且是位移動詞,表示離開說話人所在地到別處去。
1.NP+去
“NP+去”的結(jié)構(gòu)中,NP一般是施事者。如:
1)今比丘去,弟子欲共行。[T24/0883C]
2)將去之后復作是語:“汝去。比丘!我不喜與汝共行,我樂獨行。”[T24/0887C]
3)有一婦人共一沙門西去。[T24/0890B]
4)阿難去后,佛升天上與母說法竟四月。[T24/0873C]
上例中,“NP”是“去”的施事者,“去”表示施事者位移的趨向,從說話人所在地位移到其他地方?!叭ァ痹诰渲凶髦^語,表示動作的趨向。
“NP+去”的結(jié)構(gòu)中,“去”是趨向動詞,表示位移主體發(fā)生了從此地到彼地的位移,且方向是背著說話人所在地的。
2.去+NP
“去+NP”的結(jié)構(gòu)中,NP為時間/處所名詞。
如:
1)去不久,身體生瘡,狀如芥子。[T24/0868A]
2)比丘尼去不久,佛問阿難:“此比丘尼衣何以弊壞?”[T24/0875B]
3)爾時世尊見諸婦女去不遠,因此事集和合僧,備十功德,佛為沙門結(jié)戒。[T24/0894C]
上例中,“去不久”表示離開此地的時間,“去不遠”表示離開此地不遠處,“去”表示動作的趨向。
“去+NP”的結(jié)構(gòu)中,NP為名詞性短語。如:
4)勅比丘:“去還所止,莫復更為?!盵T24/0853A]
5)實時身體瘡愈,去時與往還自步行。[T24/0897B]
“去+NP”的另一種結(jié)構(gòu)是在“去”后加動詞,NP一般表示處所,構(gòu)成“去+V+NP”結(jié)構(gòu),如:
6)比丘尼答:“我當云何?”彼比丘曰:“妹!汝去至世尊所,作如是白:‘于此,世尊!有何平等?’”[T24/0867B]
上例中,“去至世尊所”表示位移主體“汝”離開說話人所在地位移到“世尊所”。這種結(jié)構(gòu)是用動詞“至”引出位移主體的具體目的地,即位移主體位移到動詞后的NP處,這樣在句意的表達上更加清楚。“去”表示位移的趨向。
3.VP+去
(1)“VP+去”的結(jié)構(gòu)中,VP是光桿動詞,
構(gòu)成“V+去”結(jié)構(gòu)。如:
1)彼諸比丘入羅閱止城乞食。后羅閱止城中男女大小出城。壞諸庵舍。持去供用。諸比丘乞食后。還見諸庵舍。為人所壞。諸比丘復更取薪草作庵舍住。諸比丘復入羅閱止乞食。羅閱止城中男女大小復壞庵舍持去。如是至三。諸比丘見此已作是念。[T24/0853A]
2)何時當早脫此患去。如是諸比丘觀諸不凈。乃至坐觀食不凈行。[T24/0855A]
3)時師子王在諸師子前行。墮空井。五百師子盡棄去。[T24/0873B]
4)跋難陀奪去。爾時世尊因此事。集和合僧。[T24/085B]
5)二罪后俱受。是行自牽去。[T24/0878C]6)時舍利弗便發(fā)去。至舍衛(wèi)國止樹給孤獨園。[T24/0882C]
7)少兒歡喜踴躍不能自勝。頭面禮足便退去。[T24/0882C]
8)若一蛇瞋殺汝不疑。語此人從汝所宜。時此人便舍去。[T24/0889B]
9)今適相逢殺汝不疑。復得脫去。[T24/0889B]
10)有一人來語此人言。今有賊來可時避去。適出門遇賊。復得免去。[T24/0889B]
11)時六群比丘自相謂言。我等默然起去。使不得悔過。即從坐起而去。十二法比丘往白世尊。世尊告曰。若比丘比丘僧斷事未竟默然起去。不囑比坐比丘者墮。[T24/0891B]
12)舍利弗等見即尋出去。時瞿婆離比丘調(diào)達弟子。見舍利弗目揵連出。尋入石室見此女人。便生念言。[T24/0868A]
例1)-10)中,“V”為動作行為的實義動詞。動作行為動詞V+“去”組成的“持去、患去、棄去、奪去、牽去、發(fā)去、退去、舍去、脫去、避去、免去”構(gòu)成動補結(jié)構(gòu)。例11)-12)中的“V”是趨向動詞,本身帶有趨向意義。在該結(jié)構(gòu)中“去”作趨向補語,表示動作行為的方向和趨勢。
“V+去”的結(jié)構(gòu)中,V可以是使動詞或助動詞。如:
13)今輸頭檀釋是。爾時教我使去。[T24/0873A]
14)王問審欲去乎。答言去。[T24/0873A]
(2)“VP+去”的結(jié)構(gòu)中,VP是動詞性短語,構(gòu)成“VP+去”結(jié)構(gòu)。如:
1)諸比丘聞得食出城去。往詣年少比丘所語言。卿莫數(shù)數(shù)至他家。[T24/0858C]
2)臥未久復有一客比丘至,言:“汝是沙彌,避我大沙門去。”[T24/0888B]
3)比丘入宮。王便生惡心。此沙門數(shù)數(shù)入宮?;蚰芡嫡鋵毴?。[T24/0893B]
上例中,“VP+去”結(jié)構(gòu)中的“VP”“出城”、“避我大沙門”、“偷珍寶”是述賓結(jié)構(gòu),與“去”一起構(gòu)成連謂結(jié)構(gòu)。在例1)中,用動詞“出”(實際上“出”也是趨向動詞)介紹出位移主體的起點是“城”,即位移主體“比丘”從“城”出去?!俺龀侨ァ睒?gòu)成了動趨式,“去”作趨向補語。例2)中,在動詞“避”后出現(xiàn)了“我”,則“我”后的處所即“大沙門”就成了位移主體的終點,即位移主體“沙彌”位移到終點“大沙門”去。例3)中,用動詞“偷”介紹出“去”的目的,即位移主體“沙門”離開說話人所在地去做某事(偷珍寶)?!叭ァ睘橼呄騽釉~。
4.副詞 + 去
“副詞+去”的結(jié)構(gòu)中,“去”作謂語,表示動作的趨向。如:
1)回身攫掣比丘頭面?zhèn)麎谋闳?。諸大比丘語此比丘言。[T24/0852B]
2)唯有阿難一人不去。[T24/0871C]
3)婆羅門婦白言。小留莫去。意貪聞陀夷說法。[T24/0892A]
4)言語留連,諸比丘已去。[T24/0883C]5.去單用。
“去”字單用一般是用于對話中回答的省略。如:
王問:“審欲去乎?”答言:“去。”[T24/0873A]
上例中,一問一答式,都省略了“去”后面的賓語,賓語即為“去”位移的終點。單用的“去”為趨向動詞。
1.趨向動詞“來”、“去”的使用成對稱規(guī)律
通過對《鼻奈耶》中趨向動詞“來”、“去”的使用情況的描寫及分析,我們發(fā)現(xiàn),趨向動詞“來”、“去”的使用在此時期是成對稱的。趨向動詞“來”有“NP+來、VP+來、來+NP、副詞+來”的結(jié)構(gòu),趨向動詞“去”有“NP+去、VP+去、去+NP、副詞+去”的結(jié)構(gòu),二者在用法上是對稱的,如:
(1)NP+來/去
世尊顧語目揵連:“止止,護口不須作是語。此癡人來當自有言。”[T24/0859C]
今比丘去,弟子欲共行。[T24/0883C]
(2)來/去+NP
時此女人來到佛所,白世尊言。[T24/0864A]
比丘尼答:“我當云何?”彼比丘曰:“妹!汝去至世尊所,作如是白:‘于此,世尊!有何平等?’”[T24/0867B]
(3)VP+來/去
時此賊主見比丘尼已,倍歡喜踴躍,持一段肉來布施比丘尼。[T24/0875B]
諸比丘聞得食出城去。往詣年少比丘所語言。卿莫數(shù)數(shù)至他家。[T24/0858C]
(4)副詞+來/去
此間聞語,便往告彼;彼間聞語,便來告此。[T24/0879A]
時此婦人頭面禮迦留陀夷足便去。[T24/0892A]
通過以上的對比,我們發(fā)現(xiàn)有時在句法結(jié)構(gòu)相同的情況下,趨向動詞“來”“去”互換后句意不會改變。如:1)時此女人來到佛所,白世尊言。把“來”換為“去”后該句變?yōu)椋簳r此女人去到佛所,白世尊言。2)比丘尼答:“我當云何?”彼比丘曰:“妹!汝去至世尊所,作如是白:‘于此,世尊!有何平等?’”把“去”換為“來”后該句變?yōu)椋罕惹鹉岽穑骸拔耶斣坪??”彼比丘曰:“妹!汝來至世尊所,作如是白:‘于此,世尊!有何平等?’?/p>
一般情況下,在無語境條件的限制下,多數(shù)的趨向動詞“來”“去”是可以互換的。如:
1)有一惡蛇常居此廁,先出求食,中夜暴風雨,蛇走來趣廁。[T24/0888B]
2)在甘蔗園,園有主,若比丘不與截取持去,波逸提。菓滿直五錢,為成棄捐不受。[T24/0854B]
把例1)中的“來”換成“去”,把例2)中的“去”換成“來”,變化后的句子是:
1)有一惡蛇常居此廁,先出求食,中夜暴風雨,蛇走去趣廁。[T24/0888B]
2)在甘蔗園,園有主,若比丘不與截取持來,波逸提。菓滿直五錢,為成棄捐不受。[T24/0854B]
變化后,它們的句法結(jié)構(gòu)沒有變化,語義合乎邏輯,只是句意發(fā)生改變。
2.趨向動詞“來”、“去”的使用成對稱規(guī)律,與它們在語義上的對稱有關。趨向動詞“來”表示從彼地位移到說話人所在地,趨向動詞“去”表示從說話人所在地位移到彼地。二者除位移方向相反外,在用法上是對稱的。
趨向動詞“來”、“去”在語義上各有特點
語言里的詞相互結(jié)合而構(gòu)成一個統(tǒng)一的整體,這就是語言的詞匯體系。在這個體系里詞與詞之間存在復雜的語義聯(lián)系,一個詞的意義既依賴于它的同義詞跟它的屬于同一“義類”的別的詞,也依賴于在使用中跟它相結(jié)合的別的詞。①張永言.詞匯學簡論[M].武漢:華中工學院出版社,1982:13.一個詞的語義并不限于語言系統(tǒng)內(nèi)部,它還與跟它結(jié)合的詞有關。
從《鼻奈耶》中的語言材料和趨向動詞“來”“去”的用法分析來看,趨向動詞“來”“去”在當時已有一些獨特的語義表達。
趨向動詞“來”的語義表達,主要表現(xiàn)在:
趨向動詞“來”以說話人的位置為參照標準,有時指示“來”的起點,有時指示“來”的終點,有時指示“來”的動作。如:
1)一比丘從拘薩羅來,道中為賊所剝。[T24/0854B]
2)時諸沙門一一捉得,來詣佛所。[T24/0870A]
3)佛見此事,知而告阿難曰:“汝著衣來,我欲至某處觀看?!盵T24/0865B]
例1)中“從拘薩羅來”表明“來”的起點是“拘薩羅”,即位移主體從“拘薩羅”位移到說話人所在地。例2)中“來詣佛所”表明“來”的終點是“佛所”,即位移主體從彼地位移到說話人所在地佛所。例3)中,“汝著衣來”沒指示起點和終點,只表明“來”的動作。
若把指示“來”的起點標為來1,把指示“來”的終點標為來2,把指示“來”的動作標為來3,三者與說話人所在地的關系如下圖所示:
趨向動詞“去”的語義表達,主要表現(xiàn)在以下幾個方面:
(1)“去”與“行”配合使用,與“行”的意義特征較為接近。如:
1)今比丘去,弟子欲共行。[T24/0882C]
2)汝去。比丘。我不喜與汝共行。我樂獨行。[T24/0887C]
(2)“去而后往”。如:
王答。比丘我所施者。乃及無主。不及有主去。比丘往受王法。[T24/0853A]
譚代龍(2008:161)中指出:“此時期中,‘去’與‘往’的關系是‘去而后往’,在句子中,‘往’總是在‘去’的后面?!薄叭ザ笸边@種格局在現(xiàn)代漢語中仍然存在。
(3)“去”的語義指向更加明確。
趨向動詞“去”表示動作向著遠處,離開說話人的中心點的趨向。從上例趨向動詞“去”的用法來看,趨向動詞“去”的語義指向可以分為兩類:
一是指向位移的起點,即從起點離開的運動。如:
1)若比丘比丘僧斷事未竟默然起去。不囑比坐比丘者墮。[T24/0891B]
2)頭面禮足遶佛三匝而去。[T24/0856A]
二是指稱離開起點后的運動,該運動在到達終點的過程中。如:
我以是故不共汝語。不讓汝坐。比丘尼答。我當云何。彼比丘曰。妹汝去至世尊所。(T24/0867B)
若第一類語義指向用去1表示,第二類指向用去2表示,二者的語義指向如下圖所示:
漢語動詞“來”“去”是漢語口語和書面語使用的兩個高頻詞語,作為趨向動詞的“來”“去”在動趨式中的使用更加頻繁。漢譯佛經(jīng)的大量產(chǎn)生對我國漢語的發(fā)展產(chǎn)生了深遠的影響,佛經(jīng)文獻成為了研究漢魏六朝時期漢語不可多得的語言材料。利用佛經(jīng)文獻研究漢語語法,可以清楚地看出某些漢語語法成分的演變軌跡。①俞理明.佛經(jīng)文獻語言[M].成都:巴蜀書社,1993:42.本文選取漢譯佛經(jīng)中口語性較強的《鼻奈耶》為語料,從語用學、語法學和語義學等角度對趨向動詞“來”“去”進行分析。通過以上的分析,我們試圖發(fā)現(xiàn)它們的一些用法:“來”“去”用法的對稱性;“來”“去”的語義指向,“去”與“往”、“至”的語義關系等。
趨向補語分為單向趨向補語和復合趨向補語,其中復合趨向補語由兩個趨向動詞構(gòu)成。通過語料的分析,我們發(fā)現(xiàn)此時期復合趨向補語已出現(xiàn)。與“來”“去”組合形成的復合趨向補語如下:
與趨向動詞“來”組合的來出等;
與趨向動詞“去”組合的出去、起去②“起去”一詞在普通話中幾乎很少出現(xiàn)。刑福義(2005)認為“起去”不是某個方言才有的現(xiàn)象,而且時間縱線上,從30到90年代,“起去”的出現(xiàn)沒有斷過線。、尋出去、促出去等。
同時期的漢譯佛經(jīng)中也有這種復合趨向補語的使用,如后秦北印度三藏弗若多羅譯《十誦律》中出現(xiàn)起去③“起去”在后秦北印度三藏弗若多羅譯《十誦律》中出現(xiàn)100次。后秦又稱姚秦,北印度三藏弗若多羅譯的《十誦律》為佛教戒律,共六十一卷。下同。、出去④“出去”在后秦北印度三藏弗若多羅譯《十誦律》中出現(xiàn)50次。、來去,姚秦鳩摩羅什譯《佛說手楞嚴三昧經(jīng)》中有去來、來去等。由此可知,復合趨向補語在此時期已經(jīng)在使用,或者說已經(jīng)廣泛使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