孔維琪
摘 要: 校本課程分為顯性的校本課程與隱性的校本課程。以“課程擴張”為核心的隱性校本課程表現(xiàn)為三種形式:拓展課堂內(nèi)容、適應因材施教和發(fā)揮創(chuàng)新意識。在語文課堂中適當運用這些理念,既可以培養(yǎng)學生的學習主體性,又能培養(yǎng)教師的綜合素質(zhì),值得當代語文教師探索和實踐。
關鍵詞: 隱性校本課程 語文課堂 課程擴張
第三次全國教育工作會議提出并規(guī)定了三級課程框架,它們分別是“國家課程”、“地方課程”和“學校課程”。自我國基礎教育課程管理體制改革以來,不同地域的中小學都對自己的課程安排做了一系列調(diào)整與創(chuàng)新。其中,校本課程的開發(fā)和實施是取得成就最大的。校本課程是學生所在學校的教師編制、實施和評價的課程[1]。廣義的校本課程分為兩種:一是顯性的校本課程,另一種則是隱性的校本課程。教師常常將目光集中在顯性的校本課程,即由學校全體教師或部分教師編制、實施和評價的課程,往往忽略看似不起眼的隱性校本課程,對學生卻有著潛移默化的影響。
美國教育學家杰克遜在著作《班級生活》中正式定義了隱性課程——“隱性課程是學生在學習環(huán)境中學習到的非預期的或非計劃的知識、價值觀念、規(guī)范和態(tài)度等”[2]。由此可以將隱性校本課程試著概括為:一種在實施國家課程過程中處處體現(xiàn)“課程擴張”的傾向。它的實質(zhì)是以教師本身的素養(yǎng)和學生的興趣需求對國家課程做出的一種增減、修正。培養(yǎng)對課程的獨立判斷能力和創(chuàng)造能力,在教學過程中滲透隱性的知識,是一線教師實踐校本課程的最好方式。
一般來說,“課程擴張”主要表現(xiàn)為以下三種形式:一是拓寬課程范圍,在課程內(nèi)容中添加國家課程中未編、但對學生的學習很有幫助,并且能夠引起學生的興趣,發(fā)揮教師特長的內(nèi)容,例如地域特色、時事動態(tài)等;二是適應個別學生的需要,因材施教,給予不同水平層次、不同興趣愛好的學生以不同的教學內(nèi)容和進度;三是充分發(fā)揮創(chuàng)新意識,以教師本身的知識積累、思維方式、研究能力、教學風格等,對國家課程提出新的看法,使其更適合實際教學情景與教學對象[3]。本文將從“課程擴張”三方面入手,探索分析隱性校本課程帶給中學語文課堂的啟示。
一、拓寬課程內(nèi)容
拓寬課程內(nèi)容,不僅可以開闊學生的視野,更是對教師知識儲備和邏輯思維的鍛煉。拓寬課程內(nèi)容的具體表現(xiàn):一是在原有課程目標的基礎上,結合當下的生活環(huán)境。例如,人教版高中語文必修五的選文《逍遙游》中,“逍遙游”的含義是沒有任何束縛、自由自在的活動,絕對自由地遨游永恒的精神世界,莊子在文中表達的思想是虛無主義與絕對自由,是一種人生的理想狀態(tài)。教師可以引入儒家的人生哲學與道家相比較,引導學生一分為二地看待莊子的觀點,既能讓他們在想象的世界中獲得心靈的休息與解放,又要培養(yǎng)他們積極進取的人生態(tài)度。
二是加入與課文有關聯(lián)但未編進教材的、對文本理解有輔助作用的材料,激發(fā)學生的閱讀興趣,幫助他們更加深入地理解課文內(nèi)涵。例如,人教版高中語文必修一中選取了《史記》中的一個片段——《鴻門宴》,這個宴會充分展示了劉邦與項羽截然不同的性格特質(zhì),以及他們之間存在的日漸激化、不可調(diào)和的矛盾。這篇課文的教學重點之一是對人物的描寫。通過多種手法描寫項羽既豪爽直率又剛愎自用的性格,并將其與劉邦能屈能伸隨機應變的性格做對比,為日后劉邦以弱勝強,項羽垓下之圍作鋪墊。劉邦是政治意義上的英雄,他創(chuàng)立了大漢王朝;項羽是美學意義上的英雄,他的少年意氣的開端與窮途末路的結局對比鮮明,宛如古希臘的悲劇主人公一樣,美而悲壯。教師講解這篇課文時,可以以《史記》為素材,加入發(fā)生在鴻門宴之前的“巨鹿之戰(zhàn)”(項羽暴興、西楚霸王以少勝多之戰(zhàn)役),鴻門宴之后的“垓下之圍”為教學內(nèi)容(項羽兵敗如山倒,霸王別姬,勇敢突圍,斬將殺敵,所向披靡,雖無自知之明,但知愧對江東父老,不肯渡烏江,自刎而死),使得項羽的性格更飽滿立體?;蛞詣睢洞箫L歌》與項羽《垓下歌》對比二人在成王敗寇不同境遇時的不同心情。此外還可以引入李清照《夏日絕句》、杜牧《題烏江亭》,通過后世文人墨客對項羽的評價,感悟歷史與歷史長河中的人物,促使學生樹立正確的歷史觀與文化觀。
二、適應因材施教
適應學生的具體需要因材施教,則是早在先秦時期孔夫子提倡的。然而在當今考試制度和學業(yè)任務之下,針對不同水平、愛好的學生施于不同的教育內(nèi)容和進度是幾乎不可能完成的難題。管理機制從大班教學逐漸轉(zhuǎn)換為小班教學,是刻不容緩的。更有一些中學采取和大學一樣的“跑班制”,即每個學生都有選課的權力,可以將培養(yǎng)方案和個人愛好結合起來選擇適合自己的科目和教師,有固定的行政班級,卻沒有固定的教室,具有極強的學生主體性。這種模式是中學班級管理制度的大膽創(chuàng)新,其目的在于發(fā)揮學生的自主性,滿足學生的興趣愛好,開始實施后受到了社會的普遍關注與好評。但是,這種模式引發(fā)了教育工作者的思考。首先,由于義務教育階段學生人數(shù)多,中學“跑班制”很容易出現(xiàn)秩序混亂、難以管理的情況,無論是平時上課、作業(yè),還是階段性的考試測評,都給任課老師們帶來了很大的難題。其次,“跑班制”模式的建立是基于對學生學習動機的理想化期待之上的,很難保證每個學生的學習主動性、積極性和自覺性,容易讓部分不思進取的學生鉆空子。再次,設立“跑班制”的目的是與大學班級管理制度接軌,實現(xiàn)自由化管理。然而目前大學的班級管理制度亦存在一些問題,選課階段麻煩重重,換湯不換藥。
因材施教的理念可以在融合大班級大課堂的情境下進行。比如說,在每節(jié)課的前五分鐘加入學生上講臺展示的環(huán)節(jié),展示內(nèi)容可以是最近閱讀的書籍,關注的社會時事,或?qū)χ敖處熤v解內(nèi)容的不同看法,然后由教師點評,并鼓勵臺下學生與之互動?;蛘叨ㄆ谂e辦讀書交流會、辯論賽、讀詩會、文化沙龍等活動,培養(yǎng)學生的口語交際能力。這樣既保證關注每一位學生的發(fā)展,給予每位學生展示自己的機會,又具備實施條件,不會給教師帶來太大的工作負擔。
三、發(fā)揮創(chuàng)新意識
拓展思維能力,發(fā)揮創(chuàng)新意識,是教師提升自己的重要途徑。根據(jù)自身的學術水平、知識積累、教學風格和敏銳的洞察力、豐富的想象力,創(chuàng)設更加適合的教學情境。不僅需要強大的知識儲備量,還需要靈活的邏輯思維。過去人們總說,語文教師只要教過一輪學生之后就會十分輕松,因為下一輪學生可以照舊使用原來備的課,不像數(shù)理化之類的科目不斷有新題目需要計算。事實上,語文作為一門人文學科,擔負著德育、智育、美育三項重任,要設計好一節(jié)語文課堂并不容易。這個時候,語文教師的個人風格魅力、語言藝術和思維邏輯顯得十分重要。
就教學現(xiàn)狀與課時分布來看,最可操作的方法是進行“群文閱讀”,即在實際教學過程中,對語文教材的選編順序進行一定程度的調(diào)整,將有共同點的文章放在一起對比閱讀,引導學生從“讀懂”一篇文章到“讀通”一類文章。比如,在學習人教版高中語文必修二《赤壁賦》一文時,可以對比學生八年級曾經(jīng)學過的《湖心亭看雪》,因為兩篇文章中體現(xiàn)出的泛舟水上的意境有著奇妙的共通?!冻啾谫x》中的“駕一葉之扁舟”與《湖心亭看雪》中的“與余舟一芥”有異曲同工之妙,“一葉”與“一芥”值得學生對比閱讀、仔細推敲?;蛘咴趯W習《赤壁賦》時對比《蘭亭集序》,《赤壁賦》中嘆曹操“固一世之雄也,而今安在哉”?《蘭亭集序》中有“每覽昔人興感之由,若合一契,未嘗不臨文嗟悼”。這其中的懷古之思、悵然之情,對時間流逝與歷史長河的感嘆,皆不謀而合。如果將它們設置為一個專題,由學生自主交流討論,那么既可以提高學生的合作探究能力,又可以讓他們更深刻地理解蘇軾、張岱和王羲之的人生觀、宇宙觀和價值觀,思考為什么古人在觀景抒情、托古言志時很容易產(chǎn)生情感的共鳴,發(fā)掘這種人生態(tài)度之中的深層內(nèi)涵。因為青少年學習古代文學的意義,不僅是文言字詞的掌握和古代文化知識的積累,而是尋找古人與今人的共鳴,讓古人的思想哲學給予我們新的思考,給予當下現(xiàn)實生活啟示。
隱性校本課程的實施策略有助于教師形成自己的教學風格,培養(yǎng)自己的教學能力。但是,它對教師的課程知識有著較高的要求。師范生在大學期間學習的基本都是目標與內(nèi)容的知識,很少有機會獲得方法與過程的知識。這是一把雙刃劍,一方面師范生對教學抱有極大的熱情和期待,教學閱歷更像一張白紙,具有極強的可塑性,在打好學術和知識基礎的情況下,體驗實踐教學過程中收獲會事半功倍。另一方面,缺乏實際經(jīng)驗很容易對學生學情、教學環(huán)境的預判等產(chǎn)生理解的誤差,比如教學設計很容易過于理想化,或者考慮不周全。教學設計在實施過程中有著很多不可預估的阻力,外界因素對課堂教學環(huán)境的影響是無法忽略的,如果缺乏應變能力,就容易出現(xiàn)很多問題。
隱性校本課程實施中涉及全面而豐富的教師知識:一是目標與內(nèi)容的知識,二是方法與過程的知識。這些知識的來源主要有四個:一是學科領域的學術知識訓練;二是學校教育過程中的環(huán)境和材料等;三是影響教師作為的社會文化現(xiàn)象研究,例如學校教育、人類學習、社會組織等;四是實際教學中自身的感悟與領會,即教學的“緘默知識”[4]。這些知識既應該在入職之前的師范教育中儲備,又應該于踏上講臺的任職階段不斷充實。
隱性校本課程在潛移默化中幫助建構學生的知識體系,循序漸進地促進教師的專業(yè)發(fā)展。語文教師既要不斷積累學科知識和教育學知識,提高文學素養(yǎng)與教育素養(yǎng),又要積極參與各類教學研討、教學實踐,向課程專家學習實踐經(jīng)驗,并將其內(nèi)化為自己的知識,以便運用于今后的教學實踐中。
參考文獻:
[1]鐘啟泉,崔允漷,張華等.基礎教育課程改革綱要(試行)解讀[M]上海:華東師范大學出版社,2001.
[2]吳清晰.試論基礎教育中的校本隱性課程[J].新課程研究(基礎教育),2007(3).
[3]袁迎春.論以教師為本位的校本課程開發(fā)[J].當代教育論壇,2004(1).
[4]孟憲樂.教師課程參與:理念與策略[J].教育科學研究,2003(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