曲陽 劉春
子曰“形而上者謂之道,形而下者謂之器”,孔子主張“道”與“器”有機結合。而今,“核心素養(yǎng)”業(yè)已出臺,其內容框架將教育的培養(yǎng)目標有層次地分為“三大方面”“六大素養(yǎng)”“十八個基本點”。從縱向維度到橫向子項所對應的內容,既包含“肉”的一面,又包含“靈”的一面,“靈肉兼?zhèn)洹迸c孔子所提到的“君子不器”不謀而合。有關“核心素養(yǎng)”與語文教學如何有機結合,在中學語文課堂教學中如何把諸多素養(yǎng)落實到常規(guī)教學中等系列研究值得深入。
一、擱置爭議,明辨價值
2016年9月13日,在北京師范大學舉行了中國學生發(fā)展核心素養(yǎng)研究成果發(fā)布會,提出了“中國學生發(fā)展核心素養(yǎng)”的目標。這一育人目標,秉承著科學性、時代性和民族性的基本原則,旨在培養(yǎng)“全面發(fā)展的人”。“核心素養(yǎng)”分為文化基礎、自主發(fā)展、社會參與三大方面,綜合表現為六大素養(yǎng),即人文底蘊、科學精神、學會學習、健康生活、責任擔當、實踐創(chuàng)新,具體細化到了十八個基本要點?;谶@一分類,教育界引發(fā)了強烈爭鳴,爭論的焦點之一便是“核心”二字。
(一)“核心素養(yǎng)”芻議
在《現代漢語詞典》中“核心”解釋為“中心,主要部分(就事物之間的關系說)”[1],“素養(yǎng)”解釋為“平日的修養(yǎng)”[2]。據此,核心素養(yǎng)涵指個人在日常的學習、生活實踐中所習得的主要能力。這顯然與《中國學生發(fā)展核心素養(yǎng)》所闡述的“三方面”“六素養(yǎng)”“十八個基本點”的總體框架有出入。當然,援引方的論述,也都有此異議,而這也正是專家學者們爭議的核心所在。
凌宗偉在《“21世紀核心素養(yǎng)”需要在實踐探索中完善》中表明:“核心素養(yǎng)不是唯一中心素養(yǎng),而是多元素養(yǎng);是每個人接受教育之后所必須具備的關鍵素養(yǎng)、基礎素養(yǎng)、共同素養(yǎng),而不是高標素養(yǎng)、個性素養(yǎng)。核心素養(yǎng)還是一個變量,有層次之分,也會因時、因地而呈現出不同的特征?!盵3]教育學原理對于教育目的核心內容的闡述則明確教育為“培養(yǎng)什么人,怎樣培養(yǎng)人”。對照馬斯洛的需要層次理論,我們知其要義在于“基本需要”和“成長需要”,解決“基礎需要”是核心。凡此種種,不一而足。在此,我們的追問便是,多中心是否真的無中心?其實對于“核心素養(yǎng)”的定義,與其執(zhí)著于“核心”還是“綜合”這個詞義,不如考慮這六大素養(yǎng)何為關鍵,何為輔之;如何才能相輔相成,彼此玉成。林崇德先生有言“核心素養(yǎng)是所有學生應具有的最關鍵、最必要的基礎素養(yǎng)”,“核心素養(yǎng)”理念的提出焦點并非“核心”,而在于對學生綜合素養(yǎng)的教學培養(yǎng)過程中,切中要害,因材施教,借助強勢帶動頹勢和弱勢的舉措。
(二)語文核心素養(yǎng)內涵重申
《義務教育語文課程標準》(2011版)中對于“語文素養(yǎng)”作了詳細的闡釋:“語文課程應激發(fā)和培育學生熱愛祖國語文的思想感情,引導學生豐富語言積累,培養(yǎng)語感,發(fā)展思維,初步掌握學習語文的基本方法,養(yǎng)成良好的學習習慣,具有適應實際生活需要的識字寫字能力、閱讀能力、寫作能力、口語交際能力,正確運用祖國語言文字。語文課程還應通過優(yōu)秀文化的熏陶感染,促進學生和諧發(fā)展,使他們提高思想道德修養(yǎng)和審美情趣,逐步形成良好的個性和健全的人格?!盵4]可見,“課標”對語文素養(yǎng)的定義不局限于知識技能方面,對情感態(tài)度價值觀層面也兼顧并舉。因而,語文核心素養(yǎng)的內涵應基于語文素養(yǎng),并進一步精煉升華,最終將學生培養(yǎng)成適應個人終身發(fā)展和社會發(fā)展的全面和諧的人。而這恰恰與“核心素養(yǎng)”在本質上具有共通性。故而,將“核心素養(yǎng)”靈活融入到中學語文課堂教學中,大有裨益。
二、中學語文課堂教學實情審視
自20世紀80年代“素質教育”提出之后,我國不斷深化教育改革,在諸多領域已取得較大突破。但是,與“應試教育”如影隨形的“素質教育”,一直無法將其益處淋漓展現,這恐怕是提出“核心素養(yǎng)”的重要原因之一。
“核心素養(yǎng)”理念的提出旨在從整體上推動各教育環(huán)節(jié)的變革,進而將學生培養(yǎng)為適應個人終身發(fā)展和社會發(fā)展所需要的人才。語文作為人文性濃厚的學科之一,是學習各學科的基礎,是學生學習中華文化的重要渠道。在語文教學中,根植“核心素養(yǎng)”,應夯實“課標”中的語文素養(yǎng),根據學生的不同特點和特長,有選擇地引導學生具備其他方面的素養(yǎng);而不是如“流水線”一樣,讓每個學生都一樣“產出”。作為教育者要明確的是語文教學是要將學生培養(yǎng)成為一名“技術人員”,還是一名有思想高度的“和諧發(fā)展的人”?這也是“課標”中語文素養(yǎng)與“核心素養(yǎng)”的一個明顯區(qū)別。而在“三維目標”的指向定位下,學生走出課堂能否具備適應未來社會發(fā)展以及終身學習所要具備的能力與必備品格,是教育教學要研究的關鍵,也是“課標”中語文素養(yǎng)所要明確的立足點。
教學在以培養(yǎng)“社會主義建設人才”這一教育目的前提下,當下語文課堂教學主要仍是借鑒布魯姆“目標分類學”的題旨,遵循“三維目標”框架的教學形式。學生在語文學習過程中,更多是對知識與技能的學習。一些優(yōu)秀教師在“素質教育”與“應試教育”博弈中,尋求平衡,希冀突圍,但教學內容依舊偏向于知識、技能、方法上,對情感態(tài)度價值觀的滲透則略顯疲軟。這一無奈之舉,使得學生在人文積淀、人文情懷、審美情趣等方面發(fā)展較弱,更別談生發(fā)所謂的兼濟蒼生、家國情懷了。然而,這正是國家大力提倡加強國學學習的立足點之一。
其實,語文素養(yǎng)與“核心素養(yǎng)”本是互相包含的關系,近年來又提出“核心素養(yǎng)”這一理念,很大原因在于一線課堂教學中未能充分落實語文學科中的“核心素養(yǎng)”,語文學科的工具性畸重,人文性畸輕;因而,如何在中學語文課堂教學中有效平衡,是重中之重。
三、教學策略探微
《義務教育語文課程標準(2011年版)》中提出,“注意跨學科的學習和現代科技手段的運用,使學生在不同內容和方法的相互交叉、滲透和整合中開闊視野”[5]??梢姡逃谂囵B(yǎng)社會所需要的綜合性素質人才過程中不能“閉門造車”,局限在本學科的圈子里研究。要加強學科間聯系,從不同學科的特點和教學思維中吸取經驗,為落實語文核心素養(yǎng)提供助力。為更好把“核心素養(yǎng)”落實到中學語文課堂教學中去,可從以下幾點入手。
(一)提倡教學反思
教師作為教育教學反思的主體,在教學反思中要明確教學是師生的雙向互動活動,因而教師在反思自己的同時要遵循“走出去”“引進來”的理念。在交流學習中提升自己。
1.自我反思。子曰“君子吾日三省吾身”。教學反思對于教師而言,更多的是通過撰寫教學后記、日志來記錄自己的成績和不足。在記錄中,不僅僅是對本節(jié)課中教師在教學設計、教學過程以及出現問題的簡單記錄,還要以此為落腳點反思在前一教學階段中的不足,如何在接下來的教學過程中改進。每位教師的教學記錄風格不同,對其啟發(fā)、幫助的方向也就不同。當然,還可以通過聽課、交流探討、網絡學習等途徑來博采眾長,揚長避短。為了更好地落實“核心素養(yǎng)”,中學語文教師可在反思中催化“核心素養(yǎng)”的效力,將其合理安排在教學的每個細微處,進而為自己的課堂教學增添色彩。
2.交流思想。理論與實踐向來是最好的搭檔。實踐的不足可能折射出教師理論層面的淺陋和偏離,導致不能學以致用。因而對于中學語文課堂教學中所呈現出的問題,教師應加強理論學習,反思問題的癥結,進而妥善解決。當然,語文教師在對教育學、心理學、哲學、美學等理論進行大量研究學習同時,還要對其他學科的教學邏輯思維進行研究,進而全方位地思考揣摩語文教學。在清晰學情的同時有針對性地進行語文教學。每個學校因教師群體的不同,難免存在教師水準參差不齊的現象。優(yōu)秀教師能夠又好又快地進行調整,在落實“核心素養(yǎng)”方面做到淡定處之、從容應對。而對于缺乏經驗、思想保守的老師而言,“應試教育”的套路會長期恪守,其表現在于更多地追求語文教學的工具性。然而,每位教師都是一面鏡子,都有自身優(yōu)勢與特長。教師在反思中應學會反躬自身,“以人為鑒”。江蘇省特級教師洪宗禮的《小橘燈》經專家點評為“課上得精彩是精彩,就是忘了學生”[6]。這使得洪老師在反思中明確講臺不只是老師的練功臺,還要把學生作為自己的學習對象。正如子曰:“三人行必有我?guī)熝?。擇其善者而從之,其不善者而改之?!?/p>
3.溝通學生。成功的課堂不是單看教師的學識,應更多關注的是教師的智慧。蘇聯著名教育家加里寧說過:“教育是一種最困難的事業(yè)。優(yōu)秀教育家們認為,教育不僅是科學事業(yè),而且是藝術事業(yè)。”當下中學教師在語文教學中對于科學歸納和藝術分析的比重分配不均。為應對考試,多數中學教師能夠很好傳授語文工具性的一面,但是藝術分析層面則點到為止,致使中學語文課堂更多地演繹出教育者的“獨舞”。故而,為更好地將語文學習的工具性與人文性、科學與藝術有機融合,改變語文課堂普遍存在的“師講學聽”、“死氣沉沉”的現象,教育者應該放下“居高自傲”的身段,扮演好“朋友、知己者”的角色,秉持亦師亦友、尊重彼此的態(tài)度,多渠道走進學生,了解受教育者的心理活動(諸如,對老師和課堂的期望、對自身未來發(fā)展的要求)。通過教師的智慧,在與學生的相互傾聽、接受和共享中達到精神的共通,改變語文課堂教師“獨白”的授課形式,達到及時有效地調整教學,因材辨勢,促進學生發(fā)展。這正是培養(yǎng)學生自信心的關鍵,也是培養(yǎng)學生自主學習能力的關鍵。
(二)遵循教學原則
語文所要傳授給學生的只是中華文化的冰山一角,教師除了要保證所傳知識的準確性,更重要的是要引導學生學會自主學習,在感受中華文化博大精深的同時心生對祖國文化的敬重,成為一名優(yōu)秀的傳承者。為實現這一目標,語文教師在中學語文課堂中,應遵循以下幾點原則:
1.科學性與思想性結合。語文學科雖然更多注重的是思想層面,但是對于工具層面的知識也不能忽視。作為“核心素養(yǎng)”的首要層面就是“文化基礎”,對于基礎知識的傳授,語文教師在確保教材的科學性同時,也要確保自身的知識儲備質量,不能將錯誤或未有定論的文化知識按照自己的想法灌輸給學生,這與教師的引導角色相悖,更與“核心素養(yǎng)”中的精神相抵。因而語文教師應不斷提高自己的專業(yè)水平和思想修養(yǎng),在充分把握教材的基礎上,做一名合格的知識傳播的橋梁師。
2.理論與實際相聯系。語文和數理化不同的是,學生對語文知識的學習主要是在課堂中。而數理化則更多是通過大量的實驗操作來讓學生明白知識語言。相比理工科的教學模式,語文應該有所借鑒。教師講授課文主要是把課文中作者在選字用詞的推敲,各種修辭、表達方式的斟酌,如何將情感融于字里行間的思路教給學生,幫助學生能更好形成閱讀和寫作的能力。然而,在教學成效上,宿構套嵌者不在少數??梢姡Z文教師在語文課堂中應更多摘取日常生活中的例子,將學生的思考角度與各自生活加以聯系,進而真正實現學以致用。同時要讓學生學會觀察、體悟生活中的種種情境,使學生的習作飽含真情,啟人心智。
3.與時俱進,巧妙鋪墊。伴隨信息科技的創(chuàng)新,現代教育技術的廣泛應用。中學語文教師要能善加利用現代教育技術,輔助其更完美展現其教學思路,讓學生在畫面中更深刻的思考。如《荷塘月色》,其語言文字、修辭的巧妙運用,對于語文教師來說是不小的挑戰(zhàn)?!昂诵乃仞B(yǎng)”中要求學生能自主學習,學會學習。教師可以通過現代教育技術,展示出荷塘月色的美景,讓學生在畫面中,感受作者字句間所飽含的情感。再如《列夫·托爾斯泰》,雖是選講課文,但是值得研發(fā)。語文教師可一反常規(guī),引導學生去自主學習,先將托爾斯泰的墓地圖片展示給學生,引導學生感受作為世界上最美的墳墓,是什么樣的人才能埋葬于此?是擁有巨額物質的財主,還是精神富有的大師?在激發(fā)學生興趣的同時,教師除了帶領學生學習人物描寫的方法,更重要的是培養(yǎng)學生正確的人生觀、價值觀。
4.因材施教,循序漸進?;趯W生的各方面差異,語文教師在教學中要善于利用語文學科的啟發(fā)作用,有差異地對學生進行任務分配;簡言之,辨證施治。這種有的放矢,有區(qū)別的教學,可使學生能夠得到充分、完整的發(fā)展,進而落實“健康生活”的追求,以形成其良好的“人文底蘊”和“科學精神”。中醫(yī)用藥講究療程;因而,教師在教學中不宜操之過急,應按照語文學科的邏輯體系和學生的認知發(fā)展情況,做出及時調整,在保證學生有效掌握基礎知識、技能的基礎上,逐步培養(yǎng)學生形成嚴密的邏輯思維,并能做到遷移拓展。例如,胡適先生的《我的母親》,教師在講授母愛如水的同時,要結合時代特點,引導學生去愛自己的母親,也要尊重天下母親的偉大。當下孩子不喜歡灌輸太多雞湯,他們更喜歡去經歷,去遇見,去感受。所以,語文教師不要一味泛化母愛感人,可以嘗試讓孩子回家在為母親洗一次腳,做一次飯,做一回家務等日?,嵤轮?,促使學生自己去經歷體悟,回味感知。
(三)貫穿教學過程
教育學中將教學過程通常分為三個方面,即教學過程是一種特殊的認識過程;教學過程必須以交往為背景和手段;教學過程也是一個促進學生身心發(fā)展、追求與實現價值目標的過程??梢?,教學過程對于落實“核心素養(yǎng)”的重要性。
在中學語文課堂教學中,教師在教學設計中應在“三維目標”模式中,相互觀照,有所側重。對于字詞、作者、寫作背景等基礎知識方面,教師應該把話語權徹底交還學生,以養(yǎng)成其自主學習的能力,而不是占用課堂大半時間去不斷重復,反復強調。教師要做到“授之以魚不如授之以漁”。這種方式將有利于學生在完成有限的學習內容之外,還能增加學生的知識積累。在自己查閱工具書、文獻的過程中,學生在記憶的同時還會有所思考和感悟,不僅僅能培養(yǎng)其基本能力,對其情感態(tài)度和價值取向的形成有很大幫助。
當然教學的過程不必僅局限于“三維目標”的固定模式。自古以來,少年多才多藝遠勝成人的事例不勝枚舉。因而對于語文的學習,教師要對學生的潛力充滿自信,敢于打破常規(guī),在完成教學任務的同時,自創(chuàng)教學模式。教師可以根據學生的不同能力、興趣方向機制靈活地進行分組,把不同的教學任務合理分配下去,定好規(guī)則和方向。為了實現課堂上的“百家爭鳴”,教師最應發(fā)揮的是引導的作用,針對學生所產生的諸多看法,為其撥開云霧,使其在思想的交鋒、碰撞中樹立正確的價值觀,更重要的是激發(fā)其學習興趣,形成自主學習的習慣和能力,進而找到人生方向,為學生日后學習甚至是終身學習夯實基礎。
四、結語
好老師離不開學生的推動,錢夢龍曾說“教學本身充滿了活力,既有利于調動學生的積極參與,更有利于我語文教學水平的提高。所以,我的每一點進步都滲透著我學生的心血和智慧,我由衷地感激我教過的每一位學生?!苯虒W是教師教和學生學的雙向互動活動,這潛在的思想際會,浸潤于“核心素養(yǎng)”燭照下的中學語文課堂中。此間,學生成長為教師心靈的后裔。對每一位孜孜以求的語文老師而言,教書從來不只是一份工作,而是一種傳遞,將所讀、所思、所想與更多的人分享,教室聚散之外,另有深意。為了實現這一目標,語文教師應以“君子不器”“形而上者謂之道,形而下者謂之器”的古訓檢點警示自身,首先要做的就是改變自身,強大自己,擁有海納百川的氣魄。因為,每一個鮮活的生命都會是老師的心靈后裔。
參考文獻:
[1][2]中國社會科學院語言研究所詞典編輯室.現代漢語詞典(第5版)[K].北京:商務印書館,2005:1302.
[3]凌宗偉.“21世紀核心素養(yǎng)”需要在實踐探索中完善[J].教師教育論壇,2016(10):88.
[4][5]中華人民共和國教育部.義務教育語文課程標準(2011年版)[S].北京:北京師范大學出版社,2012:1.
[6]付雙.新課程背景下中學語文教師教學反思的研究[D].上海:華東師范大學(碩士學位論文),2008(10):2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