陳曉鵬,姚 瑞,劉慧芳
(中原工學院 服裝學院,河南 鄭州 451191)
藏族服裝在我國少數民族服裝中可謂獨樹一幟,其設計、配飾和著裝方式有著顯著的地域性特點。藏族人民生活的地區(qū)分布廣泛,各區(qū)域的藏族服飾既有共同特征又各具特色,例如阿里女子喜愛的羊皮斗篷、林芝地區(qū)的圓領“谷休”、甘孜藏區(qū)的坎肩搭配連衣裙、白馬藏區(qū)的白氈帽等。盡管各地區(qū)服裝款式豐富多樣,但都離不開袍裝,這是由高原氣候和人們的生活方式、傳統(tǒng)延續(xù)和審美觀念所決定的,袍裝是藏族特有的形制穩(wěn)定的傳統(tǒng)服裝。
藏族袍服是最廣為應用的藏服,其裁剪方式具有中華服裝典型的十字平面結構,在衣身的變化、領子的裝飾、腰部造型的調節(jié)等方面具有鮮明的民族特色。而藏裝的設計又隨著時代變遷和技術的發(fā)展不斷調整,吸收優(yōu)秀、合理的元素,適應生活的變化和對美的需求。
現(xiàn)有的藏族服裝研究主要從服飾特點、文化審美等角度展開,對藏族服飾文化進行綜合研究[1-2];深入的研究能夠針對不同藏區(qū)厘清藏族服裝的地域性特征[3];藏族學者從歷史和美學的角度展開的個案研究探討了不同文化分區(qū)的藏服特征及審美要求[4],這些研究成果明晰了藏裝款式和穿用的基本情況,建立了研究藏服的基礎;從技術角度對藏服進行研究的成果相對來說比較少,北京服裝學院的研究團隊對收藏的藏裝進行了詳細記錄[5-6];另外,一些采用現(xiàn)代分析技術對藏袍的形制與結構的研究為藏袍的深入解析提供了非常寶貴的案例[7]。
研究藏袍的構成技術和變化方法有利于我們深入理解藏服的特點和設計構思。本研究從結構角度分析典型的當代藏裝,致力于發(fā)現(xiàn)藏民族服飾的特點和觀念,為傳承民族服飾文化提供資料,為傳統(tǒng)服裝的裁剪研究提供具體的案例。
西藏高原特有的復雜多樣的氣候,要求藏裝既有良好的防寒作用,又要能在中午最熱的時候方便散熱,利于起居和勞作。根據天氣和具體活動的需要,藏袍可脫掉一袖或兩袖,系于腰間。中國北方的傳統(tǒng)袍服是典型的“十”字型平面結構[8],前、后身在肩部沒有分開。傳統(tǒng)藏族服裝多以連身袍裝為主,其基本特點是寬松、右衽、長袖、直身、束腰帶。平面結構的藏裝能夠較好地適應穿著者的各種體型,僅靠一條腰帶即可調節(jié)長短、松緊。松身的結構方便穿脫,柔和的肩、袖部分便于半肩穿著或者系結在腰間。
男裝袍服一般長及膝蓋,女裝袍裙一般垂至腳面,搭配襯衫、短衣、靴子、配飾等[9]。
男、女藏袍在樣式和材料的選擇上區(qū)分明顯,穿著時均需系腰帶。男裝款式變化較小,比女裝寬大,牧區(qū)的袍裝比農區(qū)更寬松,面料以結實耐穿為主,如氆氌或各色毛料、提花織錦等。男子多在衣襟、袖口和底擺增加邊飾,內穿立領藏式襯衣,現(xiàn)代也常配搭高領套頭針織衫。
女藏袍的變化和裝飾相對多樣,除了長袖長袍外,還有輕盈的無袖長袍,便于在夏天和初秋穿著,內著色彩鮮艷的襯衣,襯衣一般為對襟立領或外翻的交領。最具特色的女藏袍的穿法是在袍裝之外系上一條鮮艷的圍裙“邦點”。
不同地區(qū)的藏袍各有特點,尤其是農區(qū)、牧區(qū)、城鎮(zhèn)和鄉(xiāng)村有明顯差異,總的來說,袍服是穿用最廣泛的藏裝[10],傳承了中國北方袍服的基本特征,造型簡潔,方便生活和勞動。寬大的袍裝既要自由舒適又要美觀,系上腰帶以形成收身效果。
無袖大襟的裙袍被稱為“求巴普麥”(另音譯“曲巴普美”),是衛(wèi)藏地區(qū)的經典品種,在夏季,衛(wèi)藏地區(qū)尤其是拉薩附近的城鎮(zhèn)女性以這種無袖藏袍作為基本服裝,內穿顏色鮮明的長袖襯衣。其他藏區(qū)也有類似的服裝樣式,如工布地區(qū)無領無袖的“谷休”,康巴地區(qū)的無袖大襟“長坎肩”。
高原的夏季中午太陽輻射強,氣溫高,無袖長袍成為人們鐘愛的重要樣式。結合傳統(tǒng)款式和圍裙“邦點”的“求巴普麥”滿足了美觀和方便的要求,是具有典型性的夏季女裝藏袍。這種無袖長袍從腰部向外擴展伸出,穿著的時候從后面系上腰帶,形成修長的線條,反映了藏族女性對美的追求。
“求巴普麥”多由氆氌、毛料或者綢緞料制成,是衛(wèi)藏婦女的夏季常裝,冬季會采用質地更厚實的面料,外面還可以加穿其他衣物。
本研究組采集了典型的當代無袖長袍“求巴普麥”進行結構記錄和分析,解析其裁剪方法和特點,探索藏族服裝的結構方式和規(guī)律。
圖1 實物樣品及其款式圖
女裝無袖裙袍樣品“求巴普麥”采集于拉薩(如圖1),由中檔格?;▓D案的藍色仿絲綢織錦制成。其中號產品由號型為160/84A的標準體女性試穿,其造型效果松身適度,裙擺長及腳面,腰部兩側伸展出來的拼片兩端縫著腰帶,可以在后面束結起到收腰作用。由于其主要部位如胸、腰等較為松身,適合的體型范圍較廣。該服裝主要用于衛(wèi)藏地區(qū)城鎮(zhèn)女性的夏季日常生活,上裝內部搭配長袖襯衣,下裝因為有裙擺遮擋,內部搭配較為隨意,一般為各種休閑褲。
樣衣由連裙左前身、右前身、后身、側面拼片(左、右)、連襟立領和腰帶組成。左身作為掩襟覆蓋在右身底襟上,右側腋下有一粒紐扣與左襟領端的扣環(huán)相配,裙身外形線條順直,長及腳踝。在腰部兩側的裙身向外伸出,穿著時把伸出部分向后攏,在后腰系帶束起形成適體造型。
樣衣造型接近直身型,松緊適宜,較好地平衡了合體和寬松的要求,規(guī)格如表1所示。該樣衣的領襟和腰側都是半開放式,方便套穿,腰部不設拉鏈,通過系腰帶調節(jié)腰部尺寸和造型。
表1 無袖藏袍樣品規(guī)格表 (單位:cm)
樣品各部位的結構和細部尺寸如圖2所示:
圖2 樣衣的結構和細部尺寸
整體服裝略微收腰,前片各收省1.8 cm,后身為直身,側縫處各收2cm;下擺略展開,左、右各放出3 cm,造型略微呈A型。
從結構測繪中我們發(fā)現(xiàn),上身的左、右前片結構不對稱,左襟(掩襟)覆蓋面積大,領口較高,右襟(底襟)面積小,領口較低。
(1)立體結構技術的應用
這件無袖裙袍的肩、胸、腰和臀部都松身有度,是寬松的平面結構向合身的立體結構轉化的過渡形式,在結構上吸收了當代立體服裝的結構技術,將傳統(tǒng)的連肩裁剪改變?yōu)樾奔缭煨?,樣衣前肩斜約25°、后肩斜約22°,使服裝與人體造型更加吻合。
省的作用是對服裝進行立體塑形,本樣衣以省進行收腰,體現(xiàn)了當代審美意識和技術特點。
樣衣裙的領子為連襟立領,款式與傳統(tǒng)服裝的直條立領類似,但其結構卻做了調整,考慮到適應人體頸部的立體造型,在頸窩部分進行了起翹處理,為了裁剪省料,在后中進行了拼接,使領子的造型美觀,符合人體,穿著舒適。
(2)半開放結構和調節(jié)機制
服裝上身的左、右襟互相獨立,通過右片腋下的紐扣相互固定,使穿著時造型穩(wěn)定不跑偏。襟領呈V領,能夠修飾人體造型。
半開放的搭襟領使穿著方便,加工簡單,造型輕巧,在胸部沒有扣合,使服裝有一定的變形調整能力,擴大了適穿人群,是藏裝裁剪智慧的體現(xiàn)。實際生活中,藏裝的號碼系統(tǒng)非常簡單,沒有細分,這樣的結構使較瘦、中等到較為豐滿的女性都能穿著,對各種體型有較好的包容性。
裙身從腰部開始加入拼片,右面拼片的上端為半敞開的結構,只縫合了一半,提供了穿著時需要套過人體最寬部位的量。通過腰帶的系結能夠調整腰圍的大小,可松可緊,增強了服裝的適應性。這樣的調節(jié)結構免去了拉鏈等開合裝置,成衣輕巧柔和,加工簡單、降低了對配件的要求,使服裝的適應性大大加強,滿足了高原人群內穿服裝較厚和經常調整的要求。
樣衣袍裙的裙身較長,里面一般搭配褲裝穿著,即保暖、方便,又美觀、整體。上身的內搭可方便地根據天氣增減,外面還可加穿外套、皮襖等,方便人們隨時調整,適合需要頻繁增減衣物的高原氣候。
(3)美感的體現(xiàn)
藏袍的系合方式一般為掩襟配合腰帶[11]。本樣衣采用套穿方式,配合腰部系帶,使人體造型更加整體,對豐滿的體型有修飾效果。
裙身較長,分量較大,帶動衣身下垂,使造型更加利落挺拔,優(yōu)化了上、下身的比例。
裙擺寬度比腰部略微放寬,穿著時整體輪廓呈A形,為腿部活動提供了足夠的空間,同時含蓄地展現(xiàn)了女性優(yōu)美的造型曲線。
藏族日常服裝注重實用,適應高寒地區(qū)增減服裝的機動要求,在尊重傳統(tǒng),傳承經典的同時根據需求靈活調整,兼顧功能和美感,滿足人們的要求。通過采集的藏裝分析,可以發(fā)現(xiàn)藏服結構以平面構成為主,號型沒有細分,對人體造型的表現(xiàn)比較概括,隨著時代變化增加了立體造型意識,在肩線、收腰和領子等部位進行了一定的造型處理。根據功能和美觀的需要,藏裝會進行一系列的調整,反應出包容度高、便于調整、簡便輕巧、易于加工、注重整體的特點,體現(xiàn)了藏民族獨特的造物價值觀和審美意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