孫美萍
摘 要: 彌爾頓(1608-1674)是十七世紀(jì)英國著名詩人,主要以其政治詩歌及政治革命聞名于世。其悼亡詩較少,以寫給妻子凱瑟琳的《悼亡妻》為主要代表。通過分析彌爾頓的《悼亡妻》,可以管窺彌爾頓的悼亡思想其當(dāng)時社會背景下的西方悼亡意識。
關(guān)鍵詞: 彌爾頓 《悼亡妻》 悼亡思想
彌爾頓出生在富貴之家,父親是權(quán)高位重的律師,家庭生活優(yōu)裕。因此,彌爾頓從小便受到專業(yè)的教育,有著較高的文學(xué)素養(yǎng)。他曾在劍橋大學(xué)求學(xué),也曾游歷歐洲,見多識廣,底蘊深厚。彌爾頓一身正義,負有雄心壯志,在后期投入政治革命,又經(jīng)歷失明的打擊,可謂跌宕起伏。這位偉大的詩人與政治家是一個普通的愛自己妻子的丈夫,他可以因政事書寫長篇大論,也會因一個小小的夢而給亡妻寫一篇悼念詩歌。
彌爾頓一生結(jié)了三次婚,35歲時娶了第一位太太瑪麗·鮑威爾(Mary Powell);48歲時娶了第二任太太凱瑟琳·伍德考克(Catherine Woodcock);55歲時娶了第三任妻子伊麗莎白(Elizabeth)。彌爾頓與第一任妻子倉促結(jié)合,婚后生活并不幸福,與第二任及第三任妻子的結(jié)合都是在其失明之后。于彌爾頓而言,第三任妻子扮演的角色更像是一位照料他的保姆,二者的親情多于愛情。第二任妻子凱瑟琳可以說是彌爾頓的真愛,彌爾頓比她大20歲,他們在一起度過了一段美好的時光,只可惜他們在一起生活了15個月后凱瑟琳便因產(chǎn)褥熱去世了。妻子的早逝給彌爾頓帶來了極大的打擊,也讓他進一步認識了人生。正是在凱瑟琳去世那一年,彌爾頓開始創(chuàng)作名篇《失樂園》。彌爾頓一生只寫過一首悼念亡妻的詩歌即《悼亡妻》,后世公認是寫給其第二任妻子凱瑟琳的。
1.熾熱豐富的想象情懷
在《悼亡妻》一詩中,彌爾頓記述了自己的夢。既然是夢,便免不了想象成分的存在。彌爾頓在詩歌開頭寫道:“我仿佛看見我最近死去的愛妻,被送回人間,像赫克里斯當(dāng)初從死亡手里搶救的亞爾塞斯蒂,蒼白無力,又還給她的丈夫?!盵1]35詩人想象著妻子被送回來的模樣,“蒼白無力”(pale and faint)表現(xiàn)了妻子所遭遇的病痛與詩人對妻子的憐愛。此處,詩人天馬行空,運用比喻,把妻子想象成被死神帶走又被赫克里斯(Heracles)奪回來的亞爾塞斯蒂(Alcestics)。亞爾塞斯蒂是英雄埃達米塔斯(Admetus)的妻子,“為免去丈夫的死,她愿意替他死”[1]35。詩人此處運用亞爾塞斯蒂(Alcestics),意在贊揚妻子的無私與善良。
詩人任由想象發(fā)揮,想象妻子“穿著她心地那樣純凈的白衣”[1]36,由于過度勞累,彌爾頓在1652年終至失明,完全喪失了視力。1656年,他與凱瑟琳結(jié)婚,他從未見過妻子的模樣,但是這并不影響他的想象,他詩歌中運用想象完美地呈現(xiàn)了妻子的模樣。歷史上,除了彌爾頓的這首《悼亡妻》外并沒有凱瑟琳的其他資料,因此凱瑟琳的個人背景我們無從得知。但是可以想象,嫁給一個比自己大20歲且失明的人是一種怎樣的勇氣與愛情。彌爾頓由于失明行動不便,凱瑟琳在彌爾頓的生活及創(chuàng)作上給予了極大的幫助,她的到來可以說為彌爾頓黑暗的生活帶來了短暫的光明。因此,彌爾頓對凱瑟琳的賢惠與體貼應(yīng)該是充滿欣賞與感動的,妻子的形象在他心中是無人能比的?!八m然蒙著面紗”,但是“她全身透出親熱,淑善和溫純”[1]36。彌爾頓多用想象,全詩只字不提自己,圍繞妻子展開現(xiàn)象,表現(xiàn)了詩人無拘無束,不囿于世的思想價值觀。
2.濃郁強烈的宗教色彩
彌爾頓在悼亡詩中抒發(fā)了強烈的宗教思想,他在詩歌中是這樣形容妻子的:“她好像古時洗身禮拯救的婦女,已洗滌干凈原來產(chǎn)褥的血污?!盵1]35彌爾頓在這里運用了希伯來法典中的“洗身禮”(Purification),顧名思義,“洗身”代表著潔凈,潔凈正是西方宗教所強調(diào)的。西方的洗身禮認為:“宗教禮儀所指的不潔并不等同于身體上的不潔凈,比如骯臟的污點;但是體液在宗教上通常會被認為是不潔的。”[2]在宗教教義上,彌爾頓經(jīng)歷了“國教——清教、長老會派、王黨、獨立派、共和人、奧里維派”[3]135。由于當(dāng)時科技不發(fā)達,經(jīng)常有年輕女子因生產(chǎn)而死去,這種現(xiàn)象在中西方都有存在。凱瑟琳因產(chǎn)褥死去,想必奉行教義理念的彌爾頓也一直為此耿耿于懷。雖然他看不見妻子,但是他希望妻子是干干凈凈的,在悼亡詩中發(fā)出如此感嘆。
3.向死而生的超然態(tài)度
彌爾頓沒有因為愛妻的死亡而整天郁郁寡歡,相反他在悼亡詩中表達了對死亡積極樂觀的態(tài)度?!八┲牡啬菢蛹儍舻陌滓拢缥蚁嘈盼視o拘無束有一天在天堂里面遇見她那樣”[1]35-36。“純凈”再一次印證了彌爾頓的在彌爾頓眼中,妻子并沒有死去,這只是她的新生,而自己有一天也會同她一樣新生并與她相遇。與中國儒道思想不同,西方教義對死亡并沒有顯示出太多的排斥,相反,西方有時甚至?xí)阉劳隹闯墒且患玫氖虑?,因為這樣便可以接近上帝。在彌爾頓眼中,天堂里是“無拘無束”的,這反映了他對現(xiàn)世生活的反感與排斥。相反,他更向往妻子在天堂的生活,期盼著有一天能和她在那里相遇。
彌爾頓的悼亡詩只字未提死亡,整首詩洋溢著積極的思想。妻子不僅沒有死去,反而變得更加美好,“她全身透出親熱,淑善和溫純,比任何人臉上顯露的都叫人歡喜”[1]36,這里的比較可能是將凱瑟琳和其他兩任妻子作比較,因為彌爾頓在她們那里并沒有感受到如凱瑟琳這般的“親熱,淑善和溫純”,同時也可能是將妻子與世界上所有的人進行比較,現(xiàn)世再好,終究是碌碌紅塵,不會有凱瑟琳這般歡欣喜人。值得注意的是,凱瑟琳在這里體現(xiàn)出的形象更像是圣母的形象,以她慈愛的光輝照耀著彌爾頓。這里再次印證了彌爾頓的教義理念,即強調(diào)上帝的存在,強調(diào)死后的超脫。他喜歡這樣的場景,喜歡妻子的新生。
4.悲婉凄哀的厭世之感
詩歌前面呈現(xiàn)出一副安靜溫暖的畫面,洋溢著天堂的自然之美。然而在最后,彌爾頓寫道:“但她正俯身要和我擁抱時,我醒了,人空了,白天帶來了黑夜漫漫?!盵1]36由于失明,彌爾頓從未見過妻子,然而在夢中,他見到了妻子純凈慈愛的形象,但是由于沒有擁抱到妻子而感到失落。妻子生前,他只能擁抱妻子而沒有見過妻子,這兩種情況恰恰形成了互補,也點出了詩人的無奈,即不管是在妻子生前還是死后,擁抱妻子和見到妻子都是不能兩全的。真正要實現(xiàn)這一點,也許只能等到自己也進入天堂的那一天。
詩歌最后體現(xiàn)了彌爾頓對現(xiàn)實生活的無奈與不滿?!兜客銎蕖穼懹趧P瑟琳死后的三年,當(dāng)時彌爾頓正在經(jīng)歷著政治革命的打擊,查理二世迎來了復(fù)辟?!皬?fù)辟對彌爾頓時間財產(chǎn)的后果是損失重大的。作為一個黨派人物,他必然卷進黨的崩潰中去了”[3]159。政治上的波折讓彌爾頓勞心勞力,加之生活不便,他可以說趕上了生活最黑暗的時期。在這種情況下,妻子出現(xiàn)在夢中給了他短暫的安慰,他可以暫時放下俗世雜務(wù),享受妻子從天堂帶來的關(guān)愛。在這里,彌爾頓將對現(xiàn)世的厭惡委婉地寄托在了詩歌中,暗示了自己對現(xiàn)狀的不滿??梢哉f當(dāng)時彌爾頓對生與死的界定是不同于東方的。他把妻子的世界看作是光明,是新生,而把自己的世界看作是“黑夜漫漫”,看作死亡。真正的生活甚至讓彌爾頓感到黑暗,他似乎更向往妻子那向死而生的狀態(tài)。
彌爾頓在詩中所體現(xiàn)的悼亡思想與當(dāng)時西方社會背景是分不來的。在十七世紀(jì)的英國,“婦女們通過自己的努力和不懈的爭取,在政治、經(jīng)濟中做出了自己的貢獻,在婚姻家庭生活中獲得了一席之地”[4],婦女的地位獲得了相對的提升,她們不會局限于自己的家,而是可以走出去感受外面的世界。加之彌爾頓由于沒有見過妻子,他的悼亡詩歌并沒有記述妻子生前是怎樣的情景,而是展開了無盡的想象。此外,十七世紀(jì)的英國很盛行宗教教義,彌爾頓悼亡詩歌中濃厚的宗教色彩及對死亡超然的態(tài)度就不足為怪。
1674年,66歲的彌爾頓死于痛風(fēng)。然而與身體上的痛苦相比,他心靈上的痛苦應(yīng)該更加濃烈。他經(jīng)歷了20年的革命斗爭,又遭遇了革命的失敗,一生跌宕坎坷,但是他卻留下了許多經(jīng)典的政治佳作,為后人傳誦。在他諸多的詩歌中,這首《悼亡妻》也許不足為奇,很少會引起讀者的注意。正如在他66年的生命中,妻子凱瑟琳與他生活的那15個月看起來很微不足道。但是這短短的15個月卻可能是彌爾頓失明之后最快樂幸福的時光,這位極少描寫愛情的詩人寫下了這首經(jīng)典的悼亡詩歌。也許他的離開時幸福的,因為如此他便可以與最愛的妻子在天堂無拘無束地相遇。
參考文獻:
[1]彌爾頓,著.殷寶書,譯.彌爾頓詩選[M].北京:人民文學(xué)出版社,1958.
[2]維基.Ritual purification [EB/OL]. https://en.wikipedia.org/wiki/Ritual_purification,2017.12.14.
[3]帕蒂森,著.金發(fā)燊,顏俊華,譯.彌爾頓傳略[M].上海:生活·讀書·新知三聯(lián)書店,1992.
[4]張弢.十六七世紀(jì)英國婦女地位細分[D].長沙:湖南科技大學(xué),2011.